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植物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研究进展
闫慧芳, 毛培胜, 夏方山
2013, 21 (3): 428-43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3.03.003
摘要1255)      PDF (466KB)(4438)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活性氧自由基,减少由于膜脂过氧化作用而对细胞造成的伤害,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植物体内GSH的种类、GSH对植物细胞保护的生理机制(清除细胞内自由基、与有毒重金属物质结合形成无毒化合物、吸收和转运氨基酸)和GSH对逆境胁迫(温度胁迫、干旱胁迫、重金属胁迫和盐胁迫)植物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GSH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认识植物抗氧化剂在代谢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及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机理具有积极作用,对研究植物抗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和萌发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杨荣超, 张海军, 王倩, 郭仰东
2012, 20 (1): 1-9.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2.01.001
摘要758)      PDF (1050KB)(3172)   
休眠与萌发是植物种子维持生存及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特征,受许多基因调控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目前,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和突变体等手段对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尚无完全揭示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详细机制。激素是调节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关键因子,其与种子萌发及休眠的关系一直是种子生理生化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突变体的发现,在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单个激素的调控作用及激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机理也日益明确,但不同激素之间的信号传导网络中还有很多关键点没有研究清楚。本文重点阐述脱落酸(ABA)、赤霉素(GA)、乙烯(ETH)和油菜素内酯(BR)等激素在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这4种激素之间的信号传导关系。
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检测与定量研究进展
董超, 方香玲
2021, 29 (7): 1599-160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7.030
摘要1419)      PDF (967KB)(621)   
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原真菌,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病原真菌之一。该菌能够侵染棉花( Gossypium hirsutum)、大豆( Glycine max)、西瓜( Citrullus lanatus)、香蕉( Musa nana)、番茄( 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苜蓿( Medicago sativa)等10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引起枯萎病和根腐病等。对土壤和植物根组织中的尖孢镰刀菌进行检测和定量是病害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基菌落平板稀释法、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及其应用进行总结,旨在对农牧业生产中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提供理论指导。
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及诊断研究进展
刘洪来, 鲁为华, 陈超
2011, 19 (5): 865-87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1.05.026
摘要639)      PDF (1044KB)(1266)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现代工农业文明的冲击,草地生态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对草地退化的系统理解是进行草地恢复与重建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综述了草地退化的内涵、驱动力、退化过程与特点,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等一系列问题,绘制了描述草地退化程度的概念模型;建议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相应的气候顶级系统或受干扰程度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草地经营学角度研究草地退化程度诊断时选择适度放牧草地作为参照系统。归纳了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诊断的生物途径、生境途径和功能服务途径;分析了草地退化程度诊断的方法与可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对草地退化程度诊断及草地恢复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讨论。
近10年中国草坪业发展现状
单华佳, 李梦璐, 孙彦, 周禾
2013, 21 (2): 222-229.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3.02.003
摘要748)      PDF (1428KB)(2655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内草坪业在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后逐渐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草坪业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本文首先界定了草坪业的概念,剖析了草坪业的构成;并从草坪建植体系、草坪产品体系、服务体系以及科研教育体系4个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中国草坪业的发展状况,分析10年间我国草坪业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讨论了今后草坪业发展的重点,如: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管理、加强科研教育以及提高科技产出等。
中国草地资源调查历程及规范化遥感解译框架探索
孙敏轩, 冀正欣, 马玮哲, 杨云锋, 焦心, 孙丹峰
2023, 31 (3): 623-63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3.001
摘要267)      PDF (11320KB)(322)   
面对生态退化风险,我国草地资源迫切需要现代遥感技术建立规范化遥感解译框架来支撑草地新时期的调查与管理。本研究通过对文献分析和历史资料的整理,梳理我国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历程,分析草地资源调查技术的进展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遥感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优势,勾画草地资源类型学-草地资源调查-管理之间的关联与尺度效应,提出多尺度融合嵌套的草地资源遥感解译框架,并建议推动草地系统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为草地资源适应性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防控技术
王庆海, 李翠, 庞卓, 武菊英, 达能太, 王德军, 苏日拉格
2013, 21 (5): 831-84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3.05.001
摘要519)      PDF (605KB)(1336)   
草原是我国牧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草地毒草化是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综述了我国天然草地主要毒草的种类与分布,以及毒草防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国草地约有有毒植物140科,1300种;其中危害严重的23种,主要为疯草(黄芪属( Astragalus sp.)和棘豆属( Oxytropis sp.)毒草)、醉马草( Achnatherum inebrians)和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这些毒草在我国主要的温带天然草地青海、西藏、新疆和内蒙古均有分布, 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畜牧业损失的80%。有效控制毒草蔓延和灾害的发生,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是关键,这需要构建以生态治理为核心、化学和机械防控为补充的毒草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张雪, 张春平, 杨晓霞, 刘文亭, 俞旸, 曹铨, 刘玉祯, 李彩弟, 高婕, 董全民
2023, 31 (3): 632-64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3.002
摘要235)      PDF (5875KB)(311)   
为探讨在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li crusts,BSCs)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国内外30篇中英文文献当中11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对草地与荒漠两种生态系统下不同类型BSCs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土壤养分恢复指数(NRI)和随机森林分析对其影响程度做出统一评价。结果表明:在荒漠生态系统中BSCs对NRI的作用大于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地衣结皮>混合结皮>苔藓结皮>藻结皮。并且通过随机森林分析和对年平均降雨量(MAP)与年平均温度(MAT)的拟合回归分析发现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对NRI贡献显著高于其余所选指标,其中磷酸酶与MAP、蔗糖酶与MAT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脲酶与MAP,磷酸酶与MAT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将不同生态系统与BSCs类型匹配,从而更有效的利用BSCs进行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治理。
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理念,大力发展饲草产业
杨富裕
2023, 31 (2): 311-31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2.001
摘要464)      PDF (2326KB)(533)   
饲草是草食动物的重要口粮。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产业,通过以草増粮、以草节粮、以草代粮等技术途径,可以扩大饲草来源、增加饲草产量、加大动物应用,实现化草为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重要贡献。
根际促生菌促生机理及其增强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孙韵雅, 陈佳, 王悦, 程济南, 韩庆庆, 赵祺, 李惠茹, 李慧萍, 何傲蕾, 缑晶毅, 吴永娜, 牛舒琪, 索升州, 李静, 张金林
2020, 28 (5): 1203-121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0.05.004
摘要564)      PDF (2446KB)(481)   
植物根际促生菌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及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来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目前,随着绿色可持续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微生物菌肥成为备受青睐的新型肥料。因此,有关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与植物的互作机制以及利用根际促生菌制备微生物肥料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系统综述了根际促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包括固氮、溶磷、解钾、溶铁、分泌植物激素、释放挥发性物质等)和增强植物抵御生物胁迫(包括病原菌、害虫等)及非生物胁迫(干旱、盐害、重金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根际促生菌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褪黑素调控草类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功能研究进展
张昭, 聂宇婷, 崔凯伦, 吕艳贞, 闫慧芳
2023, 31 (9): 2571-258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9.001
摘要225)      PDF (1277KB)(303)   
褪黑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小分子吲哚胺类激素,现有研究已明确其合成途径、分解代谢和生理功能。褪黑素作为信号分子可调节植物昼夜节律、种子萌发、根和花发育,还有利于增强植物对各种逆境胁迫的抵御能力。本文总结了褪黑素调控草类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重点阐述了褪黑素在草类植物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响应中的调控作用,并对其在草类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性功能研究以及在抗逆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利用褪黑素提高草类植物抗逆性、提升牧草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西藏那曲适宜建植人工草地的牧草筛选研究
陈美镕, 聂晓伟, 张学民, 王宗松, 宋赵有, 阿旺, 王奇, 汪诗平, 李耀明, 斯确多吉, 张林, 严俊, 周华坤, 石培礼, 姜丽丽
2023, 31 (10): 2897-2904.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10.001
摘要308)      PDF (1280KB)(293)   
为回答那曲地区能否建植人工草地及哪些牧草适宜在那曲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问题,本试验选择抗寒抗旱的牧草开展引种筛选试验。通过收获的牧草产量与那曲天然草地及中国四大草原区其他人工草地产量的对比评估,可知试验收获的牧草产量成倍高于那曲天然草地的产量,且试验区人工草地的平均产量不低于中国其他草原区人工草地的产量,结果表明,在充足的水肥管理条件下那曲地区可建植高产人工草地。同时,适种牧草的筛选基于播种当年不同牧草的出苗与生长情况以及次年多年生牧草的出苗情况(即越冬能力)展开,结果显示燕麦( Avena sativa)、绿麦草( Triticum secale)、芜菁( Brassica rapa)和饲用油菜( Brassica napus)适宜在那曲地区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成功越冬的老芒麦( Elymus sibiricus)和垂穗披碱草( Elymus nutans)可作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筛选品种,但其后续是否稳产仍待研究。
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其生态恢复近10年研究进展——兼论三江源生态恢复问题
尚占环, 董全民, 施建军, 周华坤, 董世魁, 邵新庆, 李世雄, 王彦龙, 马玉寿, 丁路明, 曹广民, 龙瑞军
2018, 26 (1): 1-2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8.01.001
摘要682)      PDF (5510KB)(765)   

“黑土滩”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行为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的特殊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该文在调研近10年290多个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10年内黑土滩研究和治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黑土滩二次发生”、“黑土滩的水热空洞效应”、“黑土滩人工草地暂稳态机制”等。作者建议针对黑土滩生态恢复,发展黑土滩治理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段”的技术体系;研究更多植物物种组合(>10种)的混合群落构建技术;研发启动和引导黑土滩人工草地自我恢复技术及近自然恢复模式;组织开展第二次“黑土滩”本底调查工作;完善低成本治理模式,推动三江源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紫花苜蓿黄酮的提取与纯化工艺初探
王成章, 文开新, 史莹华, 严学兵, 樊文娜, 杜红旗
2013, 21 (2): 365-37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3.02.024
摘要690)      PDF (825KB)(1107)   
为探讨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e L.)黄酮的提取与纯化工艺,采用不同乙醇浓度和不同pH进行提取,然后用不同来源和型号的大孔树脂进行纯化,以得出苜蓿黄酮的最佳提取和纯化方法。结果表明:30%乙醇、水浸提(pH为7.5)对紫花苜蓿黄酮的浸出率最高,分别为0.46%和0.49%,pH在9.0时所得提取物黄酮含量最高为1.61%;pH为2.2~2.4时,对紫花苜蓿黄酮有最好的沉淀效果,所得沉淀物中黄酮含量为9.80%;9种型号的大孔树脂中DS-17对乙醇提取物中紫花苜蓿黄酮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所得提取物黄酮为5.87%;在大孔树脂对碱溶酸沉提取物中黄酮的分离中,2组试验均以DM130的效果最好,所得分离物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4.25%和29.35%。
植物纤维素合酶结构与基因表达研究进展
郭涛, 杨青川, 晁跃辉, 王淑敏, 康俊梅
2016, 24 (3): 501-508.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6.03.004
摘要246)      PDF (3102KB)(933)   

纤维素作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多聚体,对人类的衣、食及新型能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关于纤维素的研究热点依然是合酶蛋白的提纯及纤维素体外合成,为此对于纤维素合酶(Cellulose synthase,CESA)及其复合体(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CSC)结构和功能的掌握尤为重要。结晶学和3D建模技术在蛋白结构预测上的应用,推翻了原有的微纤丝合成模型,并依据数据提出了新的猜测。本文总结了最新CESA蛋白生化结构、功能、转录及翻译后修饰的调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黄河源区六种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程, 胡夏嵩, 刘昌义, 李希来, 付江涛, 卢海静, 赵吉美, 邢光延, 何伟鹏, 杨馥铖, 李国荣
2023, 31 (1): 157-16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1.018
摘要120)      PDF (5448KB)(308)   
为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本研究选取青海河南县高寒草地6种优势草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拉拔、单根拉伸、根-土复合体直接剪切等试验,分析6种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探讨植物根径、根数、根长和土体密度、含水率、紧实度、含根量及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等9种因素对植物根系抗拔力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6种草本根系抗拔力以矮嵩草( Kobresia humilis K.)最大(46.50 N),高山嵩草( Kobresia pygmaea C. B. Clarke.)次之(37.50 N),冷地早熟禾( Poa crymophila Keng.)最小(16.45 N);根系抗拔力与根径、根数、根长间呈显著正相关( P<0.05),相关系数( R)为0.881,0.727,0.969,与土体密度、紧实度、含根量、根-土复合体黏聚力间呈正相关,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力学机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为有效防治区内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地表浅层灾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中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展望
岳方正, 高书晶, 程通通, 徐林波, 韩海斌, 丁伟, 柴守权
2021, 29 (8): 1615-162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08.002
摘要749)      PDF (957KB)(436)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价值。近年来由于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草原有害生物逐年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历史数据总结了我国草原有害生物具有种类多、为害强、损失重的特点,分析了防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客观指出了目前防治工作存在的监测能力、资金、设备不足,科研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等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创新防治机制和技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面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为下一步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思路。
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概念及维持技术解析
童永尚, 张春平, 俞旸, 曹铨, 杨增增, 霍丽安, 杨雪, 张小芳, 李彩弟, 董全民
2022, 30 (11): 2845-285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1.001
摘要305)      PDF (1215KB)(567)   
我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的过度利用,使得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输出输入失去平衡,造成大面积草地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恶化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建植作为畜牧业发展兼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稳定性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查阅近20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学说,明确暂稳态内涵及意义,完善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维持技术体系,为我国畜牧业健康持久发展和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借鉴。
百蕊草扩繁和栽培利用研究进展
高佳慧, 张晓明, 唐芳
2023, 31 (2): 314-32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2.002
摘要234)      PDF (1119KB)(304)   
百蕊草( Thesium chinense Turc.)是我国重要的中草药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有“植物抗生素”之美誉。针对百蕊草半寄生性、种子深度休眠、植株生长期短、休眠期长及繁殖效率低等特点,本文综述了百蕊草寄生生物学特性、实生植株的生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栽培利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得出限制人工栽培种植百蕊草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类型、种子萌发和植株根部养分积累量等,并提出相关栽培方法,为深入研究百蕊草组培扩繁和栽培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青藏高原特有属扇穗茅属物种的潜在分布
刘涛, 刘玉萍, 吕婷, 梁瑞芳, 刘峰, 马子兰, 周勇辉, 陈志, 苏旭
2020, 28 (6): 1650-1656.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0.06.019
摘要273)      PDF (6705KB)(371)   
为研究扇穗茅属( Littledalea)在青藏高的分布区及影响其分布范围的因子,本研究通过野外采样,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扇穗茅属3个物种(寡穗茅( Littledalea przevalskyi),藏扇穗茅( Littledalea tibetica),扇穗茅( Littledalea racemosa))地理分布格局及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扇穗茅( L. racemosa)潜在适生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四川西南部,分布面积最大(17.792万km 2);藏扇穗茅( L.tibetica)适生区面积最小(9.019万km 2),位于青海省南部、西藏自治区北部;寡穗茅( L.przevalskyi)分布于甘肃省西南部、青海省北部(15.783万km 2)。当前生境环境气候影响扇穗茅属物种分布相对重要性较高的生态因子有7个,海拔(Altitude)因子影响最高。相比该属当前物种潜在分布,在未来2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050年和2100年、RCP4.5和RCP8.5),寡穗茅和扇穗茅适生区面积显著增加,特别是藏北高原那曲及玉树等地,而藏扇穗茅适生区整体缩小,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该属藏扇穗茅潜在分布的威胁最大。
乙烯利影响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韩露, 韩烈保, 许立新
2013, 21 (4): 631-636.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3.04.001
摘要595)      PDF (434KB)(13480)   
从喷施和浸种2个方面综述了乙烯利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从处理方式、浓度、植物品种、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乙烯利影响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和动态。此外,综合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结果,从乙烯、ABA、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变化方面综述了乙烯利调节植物抗旱性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基于InVEST模型的青藏高原碳储量估算及其驱动力分析
李若玮, 叶冲冲, 王毅, 韩国栋, 孙建
2021, 29 (S1): 43-5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1.Z1.006
摘要541)      PDF (8926KB)(293)   
为探究青藏高原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及其驱动要素,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利用实测数据估算青藏高原碳储量,结合气候和土壤因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碳储量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碳密度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碳储量特征发现,高寒嵩草、杂草类草甸的碳储量最高,达1.97×10 11 Mg;敏感性分析表明,地上碳密度对总碳密度的变化最为敏感,斜率为44.73;就驱动要素而言,发现降水、pH值、阳离子交换、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是青藏高原碳密度的重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参考,也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人类活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玉祯, 赵新全, 董全民, 刘文亭, 杨晓霞, 俞旸, 张春平, 曹铨
2023, 31 (8): 2253-2262.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8.002
摘要332)      PDF (11444KB)(237)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放牧强度、放牧家畜种类、草地利用方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均会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深入揭示放牧活动及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并对该领域几个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相关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1)提升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空间耦合分析;(2)注重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3)完善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放牧地多因素嵌套试验;(4)开展不同种类放牧家畜混牧试验;(5)规范草地生态试验方法。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内蒙古草地退化防治对策及碳增汇途径研究
穆少杰, 朱超, 周可新, 李建龙
2017, 25 (2): 217-22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7.02.001
摘要259)      PDF (2655KB)(848)   

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碳循环过程是生态学、地学、植物学和农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草地退化的概念、层次及退化现状,探讨了开垦、放牧、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内蒙古地区草地退化的驱动作用,重点分析了草地退化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及退化草地恢复的固碳潜力,以期加深对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过程中碳循环动态变化的理解。本文提出了内蒙古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草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以期为草地碳增汇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决策者合理调整草地利用和保护布局提供理论基础。

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鉴定与基部叶鞘绒毛变异分析
李明峰, 李欣瑞, 李英主, 陈丽丽, 王艳, 李春艳, 常丹, 雷雄, 闫利军, 游明鸿, 季晓菲, 张昌兵, 吴婍, 苟文龙, 李达旭, 陈仕勇, 白史且, 鄢家俊
2023, 31 (4): 1026-103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4.011
摘要103)      PDF (6121KB)(230)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 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 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并测得老芒麦的DNA含量在5.86~7.30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6.66 Gb;垂穗披碱草材料的DNA含量在9.50~10.36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9.97 Gb。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野生老芒麦材料在苗期基部叶鞘出现了绒毛,分析发现该表型出现的概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与海拔、年年均气温以及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P<0.01)。表明老芒麦苗期基部叶鞘绒毛的有无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是老芒麦种质应对不同环境类型的适应性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老芒麦的形态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为老芒麦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张雨欣, 黄健熙, 金云翔, 王洁, 赵圆圆, 冯权泷, 马钦
2022, 30 (4): 850-858.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04.010
摘要490)      PDF (1862KB)(316)   
草地地上生物量监测是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掌握草原生态演替过程的重要依据。但是,实时观测草地地上生物量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亟需借助遥感、数学等工具进行间接观测。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主流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包括遥感统计模型、草地生长模型、作物生长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和生态过程模型等模型,以及遥感与机理模型耦合模型,概述了当前主流模型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总结了相关的研究策略。结合草地估产的现实需求,梳理了现有的农业遥感数据同化研究进展,展望了基于遥感数据同化方法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思路,为草地生长模拟的大区域、高精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燕麦青贮研究进展
刘伟, 贾玉山, 格根图, 王志军, 刘明健, 司强, 包健, 刘逸超, 孙鹏波
2022, 30 (12): 3175-3183.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2.12.001
摘要356)      PDF (1093KB)(348)   
燕麦( Avena sativa L.)是反刍家畜主要的粗饲料来源之一,其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益于改善奶牛瘤胃健康、提升生产性能。青贮是燕麦安全贮藏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等优点。关于燕麦青贮,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燕麦青贮的含水量、收获期、添加剂、混贮、饲喂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燕麦青贮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影响燕麦青贮发酵品质、营养品质的受制因素和燕麦青贮的利用价值,进而推动优质燕麦青贮的调制和利用,促进燕麦青贮的发展。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放牧方式对植被、土壤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丁成翔, 杨晓霞, 董全民
2020, 28 (1): 159-169.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0.01.018
摘要231)      PDF (122407KB)(513)   
为探究牦牛、藏羊六种不同组合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扩增子技术,分析相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方式下植被、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降低植被地上生物量,其中豆科生物量降幅达到90.9%,放牧对植被地下生物量以及盖度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牛、羊混合放牧下增加,在牛、羊单牧下降低;各放牧方式对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单牛放牧增加真菌Chao1指数和细菌的Shannon指数,而单羊放牧和混合放牧均降低细菌多样性指数;放牧显著降低了真菌担子菌门比例,不同放牧方式对细菌门水平丰度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牛、羊放牧组合对草地植被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相比牛、羊单牧,牛羊混合放牧有助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
黄土高原中部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碳储量
刘伟, 程积民, 陈芙蓉, 高阳
2011, 19 (3): 425-43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1.03.011
摘要905)      PDF (1836KB)(878)   
对黄土高原水平方向的4种主要草地类型(森林草原、典型草原、高寒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储量,以期揭示黄土高原中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初步估算黄土高原中部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各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高寒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幅度最大,荒漠草原减幅最小;4种类型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排序为:高寒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对于整个土层而言,草地类型间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程度不同,典型草原变异系数最大,高寒草甸草原最小;在水平方向上,黄土高原中部有机碳密度分布很不均匀。黄土高原中部天然草地总面积2.02×10 7hm 2,其1 m深度土壤碳储量为1.06 Pg C。
天然草与人造草混合系统草坪运动质量性状研究
包永霞, 满达, 李聪, 韩烈保
2012, 20 (1): 37-41.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2.01.006
摘要497)      PDF (578KB)(1271)   
为进一步了解天然草与人造草混合系统草坪的特点,以纯天然草坪为对照,通过模拟践踏处理,对混合系统草坪表面反弹、摩擦及滚动等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系统草坪的扭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反弹率及滚动距离均随践踏胁迫的强度增加而具有上升的特点,其中间隔铺设4cm人造草坪处理(A4)的混建草坪和间隔铺设6cm人造草坪处理(A6)的混建草坪均始终保持较高的扭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可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