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3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1-15
  

  • 全选
    |
  • 叶东海 沈亚恒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导寄生于我国水龟虫科Hydrophilidae榄形赖牙甲Regimbartiaattenuata昆虫上的虫囊菌目Laboulbeniales单主菌属Autoicomyces一新种:中华单主菌Autoicomyceschinensis,有显微结构图、拉丁文简介及中文描述。所研究的全部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IGD)。
  • 孔华忠1 梁宗琦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种江西青霉Pencilliumjangxiense sp.nov.分离自江西省的江西虫草Cordycepsjiangxiensis,它类似于无色青霉Penicilliumincoloratum和贵州青霉P.guizhouanum,但前者的帚状枝不分枝,显著单轮生,生长很慢,分生孢子结构发育很慢,分生孢子也很小,这些特征易于与近似种相区分。
  • 徐莉 郭英兰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六种尾孢菌被报道,其中有2个新种:寄生在结香Edgeworthiapapyrifera上的结香生尾孢Cercosporaedgeworthiicola和寄生在印度枣Ziziphusincurva上的枣生尾孢C.ziziphigena。4个为新记录种:昂天莲尾孢Cercosporaabromae,滇芎尾孢C.arracacina,玄参尾孢C.scrophulariae和毛蕊花生尾孢C.verbascicola。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英文描述并附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 魏生龙1 张天宇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胡萝卜上发生一种叶斑病,严重时造成减产20%~30%。其病原物为丝分孢子真菌(半知菌)腔孢纲Coelomycetes中一未描述的真菌。该菌具有分生孢子器,但其形态与相似属茎点霉属Phoma、鞘茎点霉属Coleophoma和拟腊肠茎点霉属Allantophomopsis不同,遂建立类腊肠茎点霉属Allantophomoides(新属);其模式种为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Allantophomoidescarotae(新种)。研究的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孙剑秋1 周东坡1,2** 平文祥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树皮及小枝中的侧孢座腔菌属一新种——红豆杉侧孢座腔菌Pleurocytosporataxi。新种有拉丁文简介并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齐齐哈尔大学微生物实验室(HQD54)。
  • 宋斌 欧阳友生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星盾炱属新种栝楼星盾炱Asterinatrichosanthis寄生在葫芦科植物毛果栝楼Trichosanthesmushaensis的叶上。新种有拉丁文和英文描述,附了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
  • 徐阿生1 刘波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产自中国藏东南林区、生于高山栎林落叶层下的辐片包属的一个新种——宽肢辐片包Hysterangium1atiappendiculatum sp.nov.。新种以较宽的担孢子及其基部具宽的附肢等特征区别于属内的其它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室(HXZE)。
  • 赵国柱 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进行中国砖格丝孢菌分类研究中,发现砖格孢属一个新种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是泰山砖格孢Dictyosporiumtaishanensis,新记录种是索兰砖格孢Dictyosporiumsolani和七臂砖格孢Dictyosporiumheptasporum。分别对三个种进行了中文描述,并附图,新种有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张中义 王英祥 何永宏 鲁海菊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var.brevifolius和和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上两个中国新记录种RamulariacaricisRamulariaconcomitans,另外4个已知种的名称做了订正。
  • 魏江春1 阿不都拉·阿巴斯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拟扁枝衣属Pseudevernia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目Lecanorales,梅衣科Parmeliaceae。迄今已知6种,即粉芽拟扁枝衣P.soralifera、细拟扁枝衣P.cladonia、粗拟扁枝衣P.intensa、茶渍拟扁枝衣P.consocians、橄榄陶拟扁枝衣P.olivetorina及拟扁枝衣P.furfuracea。后三种地衣之界定是在形态特征相似但仍有区别的前提下,以其各自所含次生代谢产物之不同与地理分布区之差异为根据的。茶渍拟扁枝衣含有茶渍酸;裂芽发育良好而密度中等;裂片狭窄,为北美所特有。橄榄陶拟扁枝衣含橄榄陶酸;裂芽较稀少;裂片狭长;分布区以北欧为主,延伸至北非及西亚,如巴基斯坦。而拟扁枝衣则含袋衣酸;形态多变;分布区以南欧洲为主,遍布于整个欧洲,向南延伸至北非,向东延伸至亚洲,如蒙古等。本文首次报道了该属地衣在中国的分布。文中除了对拟扁枝衣进行形态、化学及分布类型的描述外,还配有该种的照片以及该属已知种的检索表。
  • 贾泽峰1,2 赵遵田3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肉疣衣属地衣为世界广布属之一,该属为壳状地衣,地衣体通常龟裂具疣,子囊果盘状一般无柄贴生,盘缘明显,侧丝分枝结网状,孢子大型。本文对中国肉疣衣属地衣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报道了该属地衣共16种,其中中国新记录5种,即寒生肉疣衣、柱芽肉疣衣、粉末肉疣衣、亚裂芽肉疣衣、亚绿肉疣衣。
  • 王洪凯1,3 张天宇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筛选出的12个随机引物,对链格孢属Alternaria13个小孢子种和作为对照的3个大孢子种共55个分离系(isolates)进行RAPD分析。大孢子种Alternariasolani、A.porri和形态独特的A.leucanthemi在树状聚类图上遗传距离0.44处与所有供试小孢子种区分开,它们彼此之间在遗传距离0.25处相区分,表明所采用的RAPD分析方法适于链格孢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所有供试的链格孢小孢子种在遗传距离0.31水平上被聚在一起,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A.infectoria与其它链格孢小孢子种之间遗传距离较远;A.longipes的3个分离系和A.brassicicola的7个分离系在较低的遗传距离上被聚在一起,表明它们是独立的种。其它供试链格孢小孢子种的不同分离系在树状聚类图上未显示明确区分。
  • 余知和1,2 庄文颖1**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晶杯菌科的分类目前主要基于子囊盘外囊盘被表面毛状物的形态学特征,在系统演化关系上十分不清楚。本研究利用18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探讨该科粒毛盘菌属及其相关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为外群的严格合意树和最简约树表明,粒毛盘菌属与其相关的属形成三个分支。Lachnumhyalopus,L.nudipes和L.virgineum代表一个分支。L.brasiliense,L.sclerotii,L.singerianum,Albotrichaguangxiensis,Calycellinapopulina.,Cistellagrevillei,Hyaloscyphaaureliella,Lachnellulacalyciformis,Parachnopezizaguangxiensis和Trichopezizasulphurea聚在一起(支持率为57%),为另一个分支。上述两个姊妹分支的支持强度为76%。与Lachnum在形态上有些相似的Cistella和Lachnum聚在一起的支持强度为51%。传统上纳入Arachnopezizoideae的Parachnopez…
  • 曾大兴1,2 戚佩坤1 姜子德1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RAPD分析对广东不同果树上的胶孢炭疽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部分芒果上的菌株外,20个来源于不同果树上的胶孢炭疽菌都以较高的相似系数聚为一个大群(群I)。说明尽管胶孢炭疽菌具有复合种的性质,但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其遗传背景还是相近的,表现出种的典型特征。6个芒果菌株组成3个小群,且与群I的亲缘关系较远,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 徐秀德1 董怀玉1 姜钰1 白金铠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寄主和经寄主致病力测定的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的10个菌株的DNA进行分析,所产生的RAPD结果表明,丝黑穗病菌S.reilianum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经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大致分成两组,辽宁清原H2和黑龙江绥化H9菌株为一组。辽宁沈阳(H3)、阜新(H1)、营口(H10),山西榆次(H4),吉林四平(H5),黑龙江哈尔滨(H6),河北张家口(H8)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株以及辽宁沈阳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株(H7)为另一组,并且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生理小种和3号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明显。
  • 潘庆华 王玲 陈瑾 罗倩 胡珍娣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对广东省2001年度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以相似性系数为0.70阈值时,可将采集于广东省三大生态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节的96个菌株划分为12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8和9的菌株数各占总数的25%和18.8%,为优势宗谱。从稻作区来看,宗谱3和8为各个稻作区的共同宗谱;而宗谱1和2,7和11,以及9、10和12则依次是粤北、粤中和粤南稻作区的特异性宗谱。从生长季节来看,来源于早、晚季的菌株完全分属于宗谱图的上、下两个半区,彼此之间不存在共同的宗谱;而且两个优势宗谱都集中于晚季供试亚群体。结合前两次实验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如下两个假说来解释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所表现的遗传特性:一个地区或生长季节的病原菌群体,其优势宗谱所占的比例越高,该地区或生长季节病害发生就越严重;在长期的水稻栽培历史中,稻瘟病菌群体可能逐步地形成了早季宗谱(小种)和晚季宗谱(小种)的遗传分化。如何进一步验证上述两个假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 于金凤1,2 张修国1** 李红美2 张天宇1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2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云南省不同地理环境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第一融合群(AG-1)的13个菌株进行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菌株被标记的DNA谱带多态性检测率为100%,即受试菌株间几乎无同质的DNA谱带。利用UPGMA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分析发现,遗传距离0.5将其划分为9个遗传聚类组,遗传距离0.86将其划分为6个遗传聚类组,而遗传距离0.95可将其划分为3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表明受试AG1融合群的13个菌株具明显的遗传分化。
  • 刘淑艳 李玉**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引物SMNUR101和NS6对大粉瘤菌小亚基rDNA进行了PCR扩增,取得成功,片段长度为1400~1500bp。用一对引物扩得大粉瘤菌这样长的小亚基片段,在国内外还属首次。
  • 缪作清 刘杏忠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2个苹果园和2个葡萄园根际捕食线虫真菌2年的季节性变化调查,共分离到199个捕食线虫真菌菌株,隶属3个属16个种,Arthrobotrysdactyloides分离频率最高,其次是A.oligospora,A.conoides和Stylopagesp.。捕食线虫真菌的数量在晚春夏初最丰富,秋季次之,冬夏最少。通过统计分析,捕食线虫真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线性相关,而与线虫总数S形相关,与土壤湿度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无显著相关。
  • 石兆勇1,2 陈应龙1 刘润进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云南和海南龙脑香科植物的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AM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对从46处龙脑香林采回的19种龙脑香科树种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进行显微观察和分离AM真菌的孢子,发现在所调查的19个树种中,所有树种的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AM真菌的侵染,高者可达50%,平均为21%,其中在大多数根样中发现有泡囊生成;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分离到大量的孢子,其孢子密度从7~132个/20ml土样不等,平均为58个。对所分离到的孢子进行鉴定,发现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的孢子占大多数,其频度和相对多度分别为33.25和46.89;18.04和30.80。研究结果表明,龙脑香科不仅仅能够形成外生菌根,而且也能象大多数热带林木一样能够广泛的形成丛枝菌根。
  • 陈宁1,2 王幼珊1 李晓林2 张美庆1 邢礼军1 冯固2 倪小会1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温室盆栽条件下宿主植物高粱(SorghumvulgarePers.)的栽培密度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Trappe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株/盆密度处理的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一定栽培密度下(20~60株/盆),植株根系可溶性糖浓度与根外菌丝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根外菌丝量、根外菌丝量与孢子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适当密植虽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却促进了真菌的生长,此时菌根共生体有可能由互惠共生开始向偏利共生或弱寄生转化。密植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菌剂生产中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侵染根段、菌丝及孢子等繁殖体。
  • 胡东维1 王源超2** 徐颖1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哈茨木霉菌株NF9和TC3对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研究表明,木霉菌丝能够缠绕并寄生疫霉菌菌丝,且重寄生作用主要发生在培养基内的菌丝上。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木霉菌可直接水解和破坏疫霉菌菌丝,说明木霉抑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直接向外分泌水解酶分解疫霉的细胞壁及细胞质,而不是重寄生作用。不同培养基对木霉的重寄生作用有重要影响,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可以增强木霉的重寄生作用和抑菌效果。此外,在菌落生长后期,疫霉的新生菌丝均可侵染自身的老菌丝。
  • 周凯松 常宁 彭俊峰 张晗星 张长铠**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QuickPrepmicromRNAPurification试剂盒从新鲜金针菇子实体中快速提取、纯化mRNA,TimeSavercDNASynthesis试剂盒逆转录成cDNA分子后,通过在cDNA分子两端加上EcoRⅠ/NotⅠ接头,在T4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与表达载体λZAPExpressPredigestedVector连接,然后用包装蛋白在体外包装连接产物,感染E.coliXL1-BlueMRF捁菇ǔ杀泶颿DNA文库。经检测:文库滴度为4.0×106pfu/ml,文库扩增后,滴度达2.0×1010pfu/ml,重组率为90%,cDNA分子长度在0.3-3.5Kb范围。应用原位免疫杂交,初步筛选出火菇素相关基因的阳性克隆。
  • 许旭萍 李淑冰 李惠珍 谢华玲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比较了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含量和组成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均含有蛋白质、多糖、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性物质、麦角固醇及抑菌活性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其组成基本一致,但菌丝体在多种成份的含量上略低于子实体。
  • 刘安玲 朱必凤 刘主 彭晓云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快速灌注色谱系统首次从经Cd2+诱导的柱状田头菇(茶薪菇)Agrocybecylindracea(DC.:Fr:)R.Maoire菌丝体中分离得到一种镉结合蛋白。通过SephadexG-75凝胶过滤层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巯基含量测定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这种镉结合蛋白具有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的理化性质:即分子量为6kDa、每分子MT含18个半胱氨酸残基并结合7个镉原子、具有镉硫金属簇的特征紫外吸收光谱,初步鉴定为茶薪菇Cd-MT。
  • 曹福祥1* 张志光2 梁宋平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以0.02mol/L醋酸铵-乙腈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模式,在295nm吸收值的条件下,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fuliginea的肽类毒素可以被成功的分离和纯化。单个肽类毒素的鉴定是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同时进行。用这一方法可从灰花纹鹅膏菌中分离纯化出β-鹅膏毒肽(β-amanitin),产量可达到:1158靏/g(干重),产品纯度达98%以上,回收率为95.3%。β-鹅膏毒肽的分子量为919.3Da。这个方法可用于其它鹅膏菌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
  • 王克明1,2 钟键江1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以粉丝生产废液为主要培养基,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双载体固定红曲Monascuspurpureus,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重复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进行了考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粉丝生产废液经适当补加营养盐可作为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良好培养基,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5~6;发酵温度为30℃;固定化细胞粒子接入量为20%,通气量为0.35vvm,发酵周期为50h左右。
  • 蒋爱芹** 陆玲 张超英 袁生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酿酒酵母细胞增殖对Ca2+需求的证据。结果表明:SD-Ca培养基中外加1mmol/L的Ca2+明显促进酿酒酵母细胞增殖,外源Ca2+浓度在0~20mmol/L范围内变动时,随Ca2+浓度增加,细胞生长到达稳定期的终浓度也越大;5、10mmol/L的EGTA可明显延缓细胞生长的延滞期,但是最终不能抑制细胞增殖;酿酒酵母在SD-Ca培养基中继代培养4次,随增殖代数增加,细胞总钙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酵母能够在低钙介质中生长可能是因为具有捕捉和富集钙的功能;以Fluo-3作为胞质Ca2+指示剂,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随胞外Ca2+浓度增加,胞质中游离Ca2+浓度也相应增加。这些证据都揭示了Ca2+在酿酒酵母细胞增殖过程中是必需的。
  • 王蔚 张齐翔 卢雪梅 赵越 高培基**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11株褐腐菌的研究,发现其普遍具有产生HO的特性;而且于褐腐菌的胞外培养液中均得到了部分分离纯化的、非酶的III组分,III组分普遍具有还原Fe3+为Fe2+的能力。III组分对纤维素底物的作用实验表明,HO的氧化机制在褐腐菌对纤维素降解的初期普遍存在,HO氧化断裂纤维素链内或链间的氢键,继而断裂糖苷键,使纤维素暴露出更多的还原性和非还原性末端,为纤维素酶的进一步降解提供有利条件。
  • 朱振东 王化波 王晓鸣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腐霉菌的干扰,土壤中大豆疫霉菌的分离十分困难。利用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和大豆对病原菌的选择作用排除腐霉菌,我们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土壤中大豆疫霉菌的分离方法。该方法用不含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大豆叶碟诱钓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将诱钓叶碟直接接种不含抗大豆疫霉菌基因的大豆植株,再对病株进行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分离获得大豆疫霉菌。此方法能十分有效地排除腐霉菌干扰和细菌的污染,直接获得纯化菌株。应用该方法我们在以前未报道有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分离到大豆疫霉菌。
  • 杨志辉1 朱杰华1 郭强2 张志铭1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单游动孢子分离的方法,并对其单游动孢子分离物菌落生长直径、产孢量以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菌株的不同单游动孢子菌落生长直径和产孢量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游动孢子分离物对甲霜灵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 李红叶 谢清云 宋爱环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沈亚恒 李泰辉 宋斌 张霭琳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梁宗琦1 刘爱英1 刘美华2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蒋毅 姚一建*
    菌物学报. 2003, 22(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文献调查结果表明与冬虫夏草有关的无性型菌种已报道有22个学名,涉及13个属。针对这些名称上存在的命名问题本文展开了讨论,并评述了不同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及其有关菌种的研究进展。在已报道的分离菌种中,作为新种正式描述的名称有8个,其中6个为合格发表,其余2个未能满足名称合格发表的条件;还有4个名称在文献中作为新种提到,但没有合格发表的出处,也有一例只提到名称而无其他要素;另有5个名称则只有属名,尚未鉴定到种的水平。中国被毛孢为多个独立的研究证明为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还有3个无性型名称已被证明不可能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其他无性型名称与冬虫夏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文中对与冬虫夏草有关的菌种定名、无性型分离和验证方法、复无性型现象,以及有关学名问题作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