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5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15
  

  • 全选
    |
  • 林英任1 余盛明2 何宇峰1 王士娟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散斑壳属的3个分类单元,其中微毛柃Eurya hebeclados上的柃木散斑壳Lophodermium euryae sp.nov.是新种,多寄主种贝壳杉散斑壳L.agathidise和小散斑壳L.minus为中国新记录。对各种进行了汉文描述和讨论,新种附有拉丁文特征简介和形态结构图。供研究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 常长青1 程颖慧1 向梅梅2 姜子德1* 戚佩坤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自福建省木本植物枝上的6个拟茎点霉 Phomopsis 新种: 阳桃拟茎点霉Ph. Averrhoae、胡颓子生拟茎点霉 Ph. Elaeagnicola、光叶子花拟茎点霉 Ph. Glabrae、枫香拟茎点霉 Ph. Liquidambaris、含笑拟茎点霉 Ph. Micheliae 和叶下珠生拟茎点霉Ph. Phyllanthicola。对新种与近似种在形态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新种附有拉丁文描述及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SCHM)。
  • 赵国柱1,2 张天宇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山东蒙山采到一丝孢真菌新种,即木生梭格孢 Dictyodesmium lignicola sp. Nov.。 新种具宽纺锤形、梭形的分生孢子,无喙,与榆梭格孢 Dictyodesmium ulmicola 的窄纺锤形分生孢子具喙不同;新种与近似种竹梭格孢 Dictyodesmium bambusicola 相比具较大的分生孢子。本属为中国首次报道。文中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和英文描述并附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李春如1 陈安徽1 王蒙2 樊美珍1 李增智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林场引起蜘蛛流行病的虫草真菌,经鉴定为柱形虫草Cordycepscylindrica,属中国首次报道。在子座柄部可见一小块灰紫色的分生孢子层,镜检表明:由此组织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后来通过子囊孢子分离获得的菌株是一致的。柱形虫草无性型为紫色野村菌Nomuraeaatypicola,其培养特征也为国内首次描述。另外,在同一生境的地上叶背面,可见许多蜘蛛被紫色野村菌感染致死,虫尸被覆淡紫色菌膜,但未见孢梗束或子座。
  • 王冬梅 李多川*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四个嗜热真菌中国新记录种: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Thermoascus aurantiacus var.levisporus;埃默森篮状菌Talaromyces emersonii;杜邦青霉Penicillium dupontii及丝衣霉状拟青霉Paecilomyces byssochlamydioides,对其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魏鑫丽1,2 魏江春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以表面色泽与化学成分为根据从红脐鳞种内分出褐脐鳞作为另一独立种的综合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该研究是以干标本及活菌培养的形态学、化学及分子数据为基础进行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褐脐鳞作为独立种级单位的存在,而被作为红脐鳞种下的化学型予以订正。
  • 徐学锋1 林范学1,2 程水明1,3 李安政1 林芳灿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全国范围内的59个野生香菇菌株rDNA的ITS区域的序列。所得序列的总长度在723-727个碱基之间,G+C含量也基本稳定在57.5%左右。用Phylip3.6软件包对59个ITS序列进行DNA数据分析。结果表明59个菌株被划分到3个不同的谱系中,其中谱系Ⅰ包括11个菌株,分布较为均衡,涉及东北、西北、西南和东部沿海等地区的8个省份;谱系Ⅱ包括14菌株,以西北、西南的4个省份为主;谱系Ⅲ包括34个菌株,覆盖范围最广,除东北和西北高原地区外,其它均有涉及。地缘关系分析表明以陕、甘为主的西北高原地区的菌株涉及Ⅰ、Ⅱ两个谱系;以闽、浙、赣和台湾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菌株涉及Ⅰ、Ⅲ两个谱系;而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的菌株则覆盖到了所有的3个谱系。这三个地区的香菇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西南地区尤为突出,是香菇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区域。
  • 姚方杰1 张友民1 李玉2*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金顶侧耳的营养缺陷型菌株配制杂交菌株,通过营养缺陷型标记对其后代进行连锁分析,确定不亲和性因子和营养缺陷标记所在的连锁群及其排列顺序。截止目前的试验数据表明,金顶侧耳至少由6条染色体(连锁群)组成。其中A因子存在的第1连锁群上分布着ade2、pab1、ade5、met2、met7营养缺陷型基因位点;B(Bα、Bβ)因子存在的第2连锁群上分布着cho1、ade1营养缺陷型基因位点;第3连锁群上分布着met9、arg1、his1、ade7、his3、met1营养缺陷型基因位点;第4连锁群分布着nic1、nic2、ade4、pdx2营养缺陷型基因位点;第5连锁群分布着pan1、ino1营养缺陷型基因位点;第6连锁群分布着ile1营养缺陷型基因位点。金顶侧耳与其他担子菌的遗传图谱相同,第1连锁群A因子附近均分布着Ade及Pab营养缺陷型基因位点。
  • 彭卫红 甘炳成 郑林用 王勇 刘本洪 谭伟 黄忠乾 唐家蓉 肖在勤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无锁状联合的茯苓次级菌丝和具锁状联合的凤尾菇次级菌丝为亲本制备原生质体,以PEG为促融剂,在高钙、高pH条件下,将茯苓(或凤尾菇)原生质体热灭活,与凤尾菇(或茯苓)原生质体融合,从再生菌株中均能选择选择出能够再形成双核的单核菌株。栽培实验结果显示,单核菌株经诱导形成双核菌株后可以形成子实体或原基,若单核菌株不经诱导,则始终维持稳定的单核状态,且难以形成子实体。
  • 沙涛1 丁骅孙2 李觅2 张汉波1,2 程立忠2 赵之伟1 张亚平1,3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松口蘑和假松口蘑进行ITS序列测序,通过DNAStar软件比较分析,发现松口蘑与假松口蘑的5.8SrDNA序列完全一致,ITS1和ITS2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松口蘑ITS序列长度为601bp,假松口蘑ITS序列长度为563bp。设计了扩增松口蘑和假松口蘑ITS1的特异性引物,能够快速地区别松口蘑与假松口蘑。
  • 温亚丽1,2 曹晖2* 潘迎捷2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紫木耳与黑木耳和毛木耳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ERIC分子标记、Southern杂交技术和形态学分类法,对紫木耳、黑木耳和毛木耳三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相似性系数为75%的水平上,由ERIC所得的聚类图将7个菌株分为2组,即黑木耳自成一组,毛木耳和紫木耳为一组,两者相似性系数为77%。Southern杂交实验证明毛木耳和紫木耳之间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子实体的形态学特征表明紫木耳与毛木耳的亲缘关系较之黑木耳更为密切,同时进一步说明ERIC分子标记是准确可信的。本研究探讨了紫木耳的分类地位,认为在基因组进化上,紫木耳与毛木耳的关系较之黑木耳更为密切。
  • 杨建明1,2 张小敏2 邢增涛3 陈明杰2 曹晖2* 谭琦2 潘迎捷2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毛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AP4的粗酶液进行PAGE电泳后发现含有三种漆酶同工酶,并且通过运用NativeSDS-PAGE获得三种漆酶的分子量大小分别约为:LacA(110kD);LacB(84kD);LacC(65kD)。对漆酶粗酶液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和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纯化,用SDS-PAGE证明获得纯化的单一漆酶LacB。LacB漆酶的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3.0。此酶氧化ABTS的Km值为6.64×10-mmol/L,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很大,其中5Ca2+,Mg2+,Zn2+,Na2+,Ag2+对漆酶LacB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o2+,Hg2+,Fe3+,Fe2+,Ba2+等对酶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acB和其它真菌漆酶一样具有底物专一性不强的特点,并且LacB对RB亮兰染料有很好的脱色作用。
  • 郑琳1 黄荫成2 高清祥1 蒲训1 李仕峰1 毕玉蓉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不同溶剂对白阿魏蘑次生代谢物质进行了分级分离提取。以DPPH.和ABTS.+法检测各部分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乙酸乙酯相活性最高,进一步纯化得到4个较高的活性部分,暗示有较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存在。以MTT法检测体外抗肿瘤活性发现石油醚相抗肿瘤活性最高,对人卵巢癌细胞的IC50为175.28μg/mL。上述结果为白阿魏蘑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
  • 王谦1* 靳发彬1 刘利群1 王丽英2 王家槐2 王永利3 张永健3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雅致放射毛霉液体培养研究表明,其适宜碳源为饴糖和可溶性淀粉,适宜氮源为黄豆粉和酵母膏,最适培养基含黄豆粉3%、饴糖0.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2%、酵母膏0.1%。适宜液体培养条件是温度28℃,接种量5%,发酵前期通风量1∶0.8,之后将风量调至1∶1.5~1∶2.0,全程不搅拌培养至18h~20h,生物量为每100mL发酵液中菌丝鲜重达30g以上。菌丝体氨基酸含量为46.1mg/100mL。免疫调节作用检验表明,雅致放射毛霉多糖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力作用。
  • 朱国胜1,2 刘作易1* 雷邦星3 廖国会4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紫外线复合氯化锂诱变高山被孢霉SM96,筛选出一株高产γ-亚麻酸的菌株TM11,产量比出发菌株(25mg/L)提高了近3倍。对影响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产生的因子Mg2+,VB6,营养盐溶液,磷源,碳源,氮源酵母膏进行了正交试验,选出TM11最佳的培养基配方:MgSO4·7H2O1.0g,VB6150mg/L,酵母膏6g/L,葡萄糖100g/L,营养盐溶液1mL/L,K2HPO4 2g/L。在上述最佳培养基中TM11的生物量达18.0213g/L,总脂达10.8128g/L,GLA量达668mg/L。
  • 魏宝阳 陈作红* 张平 张志光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fuliginea中分离纯化出二羟鬼笔毒肽(PHD),纯度达到98%。毒理表明二羟鬼笔毒肽(PHD)能引起植物细胞坏死,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LD50)为2mg/kg。
  • 曹丽华 康振生* 郑文明 黄丽丽 李振岐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SCAR—PCR技术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的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主要优势小种条中31号RAPD片段的规模筛选,在对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PCR引物,成功获得了条中31号生理小种专化的SCAR检测标记。
  • 张永军 方卫国 金凯 罗志兵 周永洪 肖月华 裴炎*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几种丝状真菌FUS3/KSS1类MAPK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中扩增出MAPK基因的部分片段,进而利用YADE法延伸该片段的上、下游邻接序列,获得MAPK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BbMPK1。用3′RACE扩增出BbMPK1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含有一个1071bp的ORF,编码356个氨基酸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41.2kDa,等电点为6.61。BbMPK1含有11个MAPK共有的蛋白激酶区域和1个MAPK激酶作用的磷酸化位点区域(TEY),其氨基酸序列与丝状真菌的TMKA、PMK1、CMK1、FMK1和BMP1等MAPK高度同源。系统聚类结果表明,BbMPK1属于酵母FUS3/KSS1类MAPK。Southern杂交表明,BbMPK1在球孢白僵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RT-PCR分析表明BbMPK1在分生孢子休眠阶段、萌发阶段和菌丝生长时期均表达。研究结果为阐明酵母FUS3/KSS1类MAPK同源基因在球孢白僵菌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朱天辉1 罗孟军2 叶华智2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正丁醇:水:甲醇(4:2:1)作洗脱剂,通过硅胶H60型柱反复柱层析,将3种有致病活性的物质充分纯化,在-40℃下冷冻干燥后,它们为褐色深浅不一的蓬松状物质,且极易吸潮。活性组分I(Rf0.83)、活性组分II(Rf0.79)和活性组分III(Rf0.80)对马尾松切根幼苗和湿地松切根幼苗针叶都有致萎作用,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谱(1HNMR、)和红外光谱(IR)等分析手段确定出所分离的活性组分I的化学组成为C5H11O5N(M=165)。
  • 张敬泽 徐同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柿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分生孢子制备孢子悬浮液,接种无核柿、野柿、冬柿和浙江柿的新梢、叶柄和叶片,并观察致病性、附着胞形成和侵染特性。柿树炭疽菌可以侵染无核柿枝条和叶柄以及野柿枝条,但不侵染无核柿叶片、野柿叶柄和叶片,也不侵染冬柿和浙江柿枝条、叶柄和叶片。室内接种试验与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一致。柿树炭疽菌在不同柿树表面均能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产生在寄主表皮背斜细胞壁间结合处(JACWs)或近结合处的百分率达81%~93%。接种12h后,不同柿树表面都有附着胞形成;36h后,无核柿枝条、叶柄中有侵染菌丝存在;48h后,无核柿枝条、叶柄中观察到膨大初生菌丝和较细次生菌丝,初生菌丝可扩展到相邻细胞中,而野柿枝条中仅观察到侵染菌丝;60h后,野柿枝条中也观察到膨大的初生菌丝和较细的次生菌丝,但初生菌丝仅局限在最初侵染的细胞中,无核柿枝条和叶柄以及野柿枝条中都有分枝的次生菌丝在细胞内、细胞间或相邻的细胞中扩展;直到接种90h后,在冬柿和浙江柿上都未观察到侵染菌丝的形成。结果表明,柿树炭疽菌在不同柿树种和品种上侵染菌丝的形成和扩展方式可能是其寄主专化性(或致病性)差异的重要机制…
  • 蒋选利 康振生 李振岐 魏国荣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寄主抗病性表达过程中,小麦条锈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染色逐渐加深,厚度加宽,结构疏松,形成小空洞,并逐渐解体;细胞质逐渐凝聚、脂肪粒的数量增多、有黑色颗粒状沉积物积累;细胞质中小囊泡数目增多并逐渐融合成大液泡,线粒体数目增多,并逐渐肿胀和解体。次生吸器畸形,初生吸器体呈圆球形。吸器壁加厚,染色加深;在吸器的中央,细胞质逐渐分解而形成空泡;线粒体数目增多,并逐渐肿胀和解体;吸器外质膜呈皱褶状,吸器外间质加宽,其中有大量的丝状或颗粒状内含物形成;吸器形态结构的变化均早于其胞间菌丝。
  • 乔红权1,2 张英1 郭良栋1* 傅俊范2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新疆北部地区24种常见植物根围土壤中分离并鉴定出5属27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5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9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1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1种。道氏球囊霉Glomusdominikii是新记录种。
  • 朱红惠1 龙良坤1 羊宋贞1 姚青2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传统的平板培养与DGGE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接种AM真菌对番茄根际土壤中的青枯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总量和总DNA量都高于非菌根根际土壤,其中前者的青枯菌种群数量比后者低60倍;DGGE图谱也证实了AM真菌对青枯菌的抑制效应,还揭示出接种AM真菌对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所产生的复杂的影响。文章对AM真菌抑制青枯菌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 葛再伟1,2 杨祝良1
    菌物学报. 2005, 24(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