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6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15
  

  • 全选
    |
  • 刘会梅1,2 张天宇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士娟 何宇峰 叶光斌 林英任*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斑痣盘菌科的2个分类单元,其中生于八角Illiciumverum上的八角生散斑壳Lophodermiumilliciicola sp.nov.是新种,寄生于柳属植物Salixspp.上的脐突斑痣盘菌Rhytismaumbonatum为中国新记录种。对此二种进行了汉文描述、图解和讨论,新种附有拉丁文特征简介。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 张猛1,2 张天宇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生于菊科植物上的两个链格孢新种:瘤链格孢Alternariatuberculata和莴苣链格孢Alternarialactucae。二者分生孢子隔膜均增厚,但瘤链格孢的分生孢子表面具瘤状突起,莴苣链格孢的分生孢子具长的假喙。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崔宝凯1,2 魏玉莲1,2 戴玉成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7月、10月,2004年10月和2005年6月在中国江苏省南京紫金山采集木腐菌标本157号,此外,还研究了其它标本馆保存的采于同地的木腐菌标本,经鉴定发现多孔菌67种,本文报道了这些多孔菌名录,并根据采样列出了每种的寄主,其中绝大多数种类为该地区首次报道,47种为江苏新记录种,Ceriporialacerata为中国新记录种,根据中国的标本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紫金山的多孔菌主要是温带广布种,也有一些热带或亚热带种类分布。
  • 张向民 庄文颖*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nrDNA大亚基部分序列进行序列分析,探讨丛赤壳科11个属的属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osmospora不是单起源,它的成员分别与Nectria,Haematonectria以及Neocosmospora3个不同的属聚类在一起;HaematonectriaNeocosmospora的亲缘关系最接近;Lanatonectria为一个独立的属;以Neonectriadiscophoravar.discophora为代表的Neonectria是一个可靠的属。
  • 张小青1 袁璟2 肖亚中2* 洪宇植2 唐超2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栓菌属 Trametes 的一些近缘种宏观和微观形态学非常相近,传统分类学方法难于对其进行准确分类定位。测定了 34 个分类单元的 ITS(包括 5.8SrDNA)序列,并对得到的 43 个分类单元的 ITS 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构建了聚类分析树状图。该树状图显示,栓菌属类群与其他属类群明显分开,Trametes versicolor 聚类到一个高支持率的独立分支。形态学上定名为 T. hirsutaT. pubescens 物种聚类到同一高支持率的独立分支,试验分析表明这两个种应视为同一物种。
  • 王琦 年淑青 李玉*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有饲培养方法,对团毛菌目粘菌的盖碗菌属、团网菌属、半网菌属、变毛菌属及团毛菌属 7个种的个体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描述了其原质团发育特征及小胞囊的特点,并将团毛菌目粘菌原质团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原始中间型和发达中间型。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描述了子实体的主要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孢丝或孢子表面纹饰不明显的种类较原始,表面纹饰明显的种类为发达类型。
  • 丁平 刘福秀 王克荣*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方法对来源于栗疫病菌8个不同子囊壳的子囊孢子后代和无性生殖的对照群体各23个菌株进行了群体结构的比较。从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丰富的4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73条,多态性检测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子囊壳和无性生殖群体中的基因多样性,64.27%由群体内部引起,只有35.73%的多样性由群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引起。各子囊壳群体间存在的基因流动很小(Nm=0.8994)。有性群体和无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389,基因流动值为3.4212,说明子囊壳群体和无性生殖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关系。分析表明栗疫病菌子囊孢子后代在自然界的传播对自然界的病菌的多样性起重要的作用。
  • 黄勃 汪章勋 樊美珍 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粉拟青霉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被广泛用于生物防治。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淡紫拟青霉,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以它们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和3’/5’-RACE相结合的方法,首次从粉拟青霉中克隆出完整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cDNA基因。其全序列为2060bp,该序列5’-端和3’-端的非编码序列长度分别为209bp和252bp,开放阅读框为1599bp,编码532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16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CAB63913),玉米赤霉菌(EAA68914),金龟子绿僵菌蚱蜢变种(CAC95047)及柄孢壳(AAC03564)的同源性分别为69%、71%、68%和68%。成熟蛋白具有典型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同时有5个半胱氨酸,3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2个可能的O-糖基化位点。该基因在的密码子第三位碱基的使用上,显示出明显的对C的偏爱。
  • 范艳华1 张永军1 罗志兵 冯静 方卫国 裴炎*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从球孢白僵菌中克隆了丝氨酸蛋白酶Pr1类基因CDEP-1。为明确CDEP-1的功能、评价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潜力,需要大量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CDEP-1编码蛋白。由于大肠杆菌系统表达真核基因存在产物复性困难的问题,本文利用毕赤酵母系统来表达CDEP-1。结果表明,CDEP-1可在毕赤酵母中高效的分泌表达,而且产物活性高,甲醇诱导48h后上清液中的酶活即可达到38,266U/L。诱导表达的上清液经浓缩后进行凝胶过滤层析,得到了CDEP-1的初纯品,蛋白质含量为50mg/L。将纯化的蛋白酶CDEP-1免疫家兔,制备了CDEP-1的抗血清。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制备的抗血清可特异性地检测CDEP-1
  • 杨成 胡丰林 倪健 桂琳 万水霞 李婉珍 樊美珍*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TLC法和酶标仪法对一株细脚拟青霉RCEF0394发酵液甲醇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活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发现该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在浓度为5.0mg/mL,于37℃下保温10min时,它对0.4mg/mL的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75.4%。以大鼠肝脏线粒体单胺氧化酶为靶标的体外实验发现供试细脚拟青霉发酵液有较强的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且其活性和浓度呈量效关系。该发酵液冻干品对单胺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18.1μg/mL。其三氯甲烷提取物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活性明显强于发酵液冻干品,表明该抑制剂可能为极性较低的化合物。进一步的分型试验表明该三氯甲烷提取物对A型单胺氧化酶呈混合抑制,对B型呈竞争性抑制,其Km值分别为0.44mg/L,0.34mg/L。
  • 王永超1 秦浚川1 王敖全2 唐国敏2* 王华明3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黑曲霉基因组与酿酒酵母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离鉴定了黑曲霉mnn9基因。通过同源重组,在黑曲霉GICC2773(ΔAP4:pGPT-laccase)菌株中敲除了mnn9基因。该黑曲霉mnn9基因缺失使外源蛋白漆酶的分泌表达提高了14%,内源蛋白葡萄糖淀粉酶的分泌表达则降低了4%。
  • 吴茜茜 吴克 张洁 谭建新 潘仁瑞 蔡敬民*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海洋真菌Fusarium sp.LD8产岩藻多糖酶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工艺条件的研究,得到较优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海带粉2%,(NH4)2SO40.8%。以人工海水代替蒸馏水,接种量为3%,在恒温振荡器中以180r/min的速度振荡培养,岩藻多糖酶活可达2.10IU/mL。
  • 王谦1 刘玉霞1 张渊2 王士奎3 齐玲娣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桃红侧耳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并进行了原生质体再生株的筛选工作。实验表明,培养5天的桃红侧耳菌丝体30℃酶解3h原生质体数目可达8.4×107/mL。原生质体再生率在1号再生培养基上最高,为6.9%。再生菌株经筛选后,得到长速显著快于出发菌株的优良菌株H120和H247。经F3代栽培实验证明:H120和H247的生物学效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且差异极显著。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H120和H247酶谱均发生了变化。
  • 孙晓红1,2 冯爱萍2 陈明杰2* 潘迎捷3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差异显示技术分离获得草菇低温特异DNA片段,经与正常草菇和低温诱导草菇cDNA分别southern杂交验证后,得到低温特异性片段。采用PCR标记技术对获得的低温特异性片段进行DIG标记,以此为探针,对低温处理的草菇cDNA文库进行筛选,获得4个阳性克隆,分别进行测序。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Cor3基因与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有很高的同源性,Cor4基因与40S核糖体蛋白S9有很高的同源性,这两个基因可能与草菇的低温自溶现象有关。Cor1基因与脉孢菌的保守假设蛋白(conservedhypotheticalprotein)有同源性,Cor2基因与辅酶A连接酶有同源性。半定量RT-PCR验证发现Cor1和Cor2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表达,低温处理后有表达,Cor3和Cor4基因在正常情况下有表达,低温处理后表达量增加。
  • 秦莲花1,2 宋春艳1,2 谭琦2* 陈明杰2 潘迎捷2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选用香菇生产中存在名称争议或者名称相近或者同一名称但长期在不同地区栽培的12株香菇生产菌株,以及用于种水平对比的豹皮香菇Lentinuslepideus和虎皮香菇Lentinustigrinus的4个菌株,共16个菌株作为供试材料,进行ITS和ISSR遗传分析,并用RAPD技术验证试验结果。结果证明,不同种的ITS长度存在差异,再次证明ITS可以有效区别种之间的菌株;在ISSR的菌株水平分析中,香菇种内材料拥有两个共同的条带,与其他两种菌株的带型图谱有着明显差异,其中5对材料的带型图谱极为相近。RAPD验证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由此可见,结合ITS与ISSR技术是可以用作香菇生产菌株鉴别的,这为ITS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推广应用于香菇生产菌株的快速准确鉴别提供了技术依据。
  • 魏生龙 王治江 于海萍 陈叶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最适温度25℃;子实体分化的温度范围13~22℃,最适温度19℃;0~3℃的温差有利于子实体的分化,温差大于9℃子实体不能形成;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25℃,最适温度20℃;菌丝能在pH4~11范围内生长,最适pH4~5;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是45℃30min和50℃15min。能利用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玉米粉、乳糖和甘露糖作碳源,但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生长势强,果糖生长势弱;甘氨酸、蛋白胨、硫酸铵、黄豆粉、硝酸铵、谷氨酸和麦麸均可作为氮源,在麦麸上生长速度快,长势旺盛;硫酸铵、硝酸铵和谷氨酸虽能作为氮源,但长势很弱;能在C/N15/1~50/1的范围内生长,C/N为50/1时生长速度最快。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连续光照和12h光暗交替两种处理都可形成子实体,且两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 刘会梅1,2 张天宇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孙晓东1 杨瑞秀2 杨红3 吕国忠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刘淑艳1 高松2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邓旺秋1 李泰辉1* 宋斌1 陈作红2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我国剧毒蘑菇新种——致命鹅膏AmanitaexitialisZhuL.Yang&T.H.Li子实体不同生长时期的主要鹅膏毒素α-amanitin(α-鹅膏毒肽)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命鹅膏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α-amanitin的含量有较明显变化:成熟老化时期的子实体α-amanitin的含量最低,仅为1462.7μg/g干重;含量最高的是生长旺盛时期的子实体,达2226.8μg/g干重,比成熟老化期的多34%;菇蕾时期的含量处于前两者之间,为1725.9μg/g干重,比成熟老化期的多15%,但比生长旺盛期的少22%。这表明致命鹅膏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其α-amanitin的含量可能呈正态分布变化。
  • 陈巧云1,2 张拥华2 李世东2* 刘杏忠3 谭万忠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节丛孢Arthrobotrys、单顶孢Monacrosporium和隔指孢Dactylella三个捕食线虫丝孢菌属16个菌株,对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1、大豆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茄科镰刀菌Fusariumsolani和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四种常见土壤植物病原真菌的菌寄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可以通过弹簧式菌丝圈缠绕、类附着胞结构吸附、简单的菌丝缠绕或者贴附寄主菌丝生长四种方式寄生病原菌。其中,绝大多数菌株对立枯丝核病菌有寄生作用,一些供试真菌对其它三种病原真菌有寄生现象。利用孢子液浸泡法测定了其中5种捕食线虫真菌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能力,显示有较高寄生率。
  • 朱红惠1* 姚青2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土壤pH值是影响AM真菌的生理与生态过程的重要因子之一,本试验在培养基上接种Gigasporamargarita的孢子,研究了pH值分别为5.2、6.0和6.8时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和菌丝中聚磷酸盐(polyP)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下的孢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差异,培养12d后的萌发率为70%左右;随着pH的升高,菌丝的长度逐渐增加,表明低pH对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培养12d后,孢子中polyP含量低于菌丝中polyP含量,pH6.0和pH6.8的条件下菌丝中polyP含量明显高于pH5.2的含量,表明低pH也能降低菌丝中的聚磷酸盐含量。认为低pH对菌丝生长和polyP含量的抑制可能是其限制AM真菌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之一。
  • 范洁群 冯固* 李晓林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室隔网培养法,在宿主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灭克磷对AM真菌生长的直接效应。与对照相比,0.5、1.5和3.5mg/kg灭克磷使Glomusmosseae菌丝生长量和具有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菌丝生长量明显地增加;随着灭克磷剂量的增加,菌丝总量的相对生长速率呈降低趋势,但在数值上仍然高于对照的;与此同时,高剂量(1.5和3.5mg/kg)灭克磷使Glomusmosseae活性菌丝量的相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达到几乎停止的水平。上述结果说明,低剂量灭克磷(0.5mg/kg)对AM真菌生长和代谢活性都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在高剂量灭克磷(1.5和3.5mg/kg)下菌丝生物量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只是AM真菌对毒物的应激反应。
  • 王淼焱1 徐倩2 刘润进1*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4年5月在莱阳农学院长期(26年)定位施肥试验田采集玉米和小麦根系,以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氮(N)肥显著降低了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率(MCP)、丛枝着生率(ACP)、单位根长泡囊数(NV)和侵入点数(NE)。高N处理的小麦MCP低于低N处理,高N处理的玉米ACP低于低N处理。长期定位施有机肥,尤其是高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MCP、ACP和NE。有机肥和N肥配施也降低了MCP、ACP、NV和NE,以高有机肥和高N肥配施处理的降低效应最大。除小麦根系NV外,长期定位NPK配合施用降低了玉米和小麦的MCP、ACP、NV和NE。其中,以NP处理的玉米ACP、小麦的MCP和ACP最低。另外,低有机肥与N肥配施和NPK配施处理条件下玉米MCP高于小麦。结论认为不同施肥体制对作物菌根生长发育及其结构具有不同影响,而且有机肥和N肥在影响AM真菌侵染方面存在互作。
  • 凌建亚1* 代兰婷2 丁晓丽3 邓勇2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冬虫夏草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冬虫夏草子座中提取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超临界流体萃取物共鉴定了39种组分,占总馏出组分的86.6%以上,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8.56%以上。已鉴定组分中,含量最高的为油酸,相对含量25.6%;其次为亚油酸,相对含量22.67%;再次为棕榈酸11.86%。超临界CO2萃取法能更真实、全面的反映药材中的化学成分,适合于珍稀中药材相关组分的测定。
  • 赵丹丹 李凌飞 赵之伟*
    菌物学报. 2006, 2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