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6年, 第3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09-22
  

  • 全选
    |
  • 王垚, 韩燕峰, 梁宗琦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169-117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6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筛选能够高效降解秸秆木质素的高温真菌。对来自福建武夷山的农田土壤进行富集,采用苯胺蓝、愈创木酚和α-萘酚3种筛选平板结合木质素磺酸钙降解试验筛选木质素高温降解菌,采用范氏洗涤剂法测定一株高效降解菌对秸秆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最后以经典形态学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钓饵法,分离获得8株高温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了1株较好的木质素高温降解菌A12638H;将其用于降解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发现木质素降解率分别达到41.7%和48.3%;该菌株经鉴定为大孢戴氏霉Taifanglania major。菌株A12638H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 龚赛, 张秀停, 聂阳, 李超, 王庆华, 姜淑霞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178-118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子实体诱导及rDNA ITS、MS204、tef1-α 3种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板栗褐缘叶枯病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的协同致病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叶片发病初期很少分离到O. castaneae,随着病斑扩大该菌的分离频率逐渐增大,至发病后期其分离频率可高达78.5%,甚至可超过致病菌P. castaneae-mollissimae,10月下旬板栗落叶背面的病斑上开始形成O. castaneae的分生孢子盘,11月下旬开始形成O. castaneae的子囊壳原基,次年5、6月越冬落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子囊壳;带病斑的叶片经室内外诱导,0-25℃范围均可产生成熟子囊壳;湿度是决定子囊壳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强光照不利于子囊壳的产生;分离物的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易产生分生孢子;将分离物分为两种交配型,相互交配后6个月所有处理均未长出该菌的有性型子实体。室外定点观察及rDNA ITS、MS204、tef1-α 3种分子标记表明分离物和病斑上的子囊孢子及其萌发菌丝为O. castaneae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 曲德辉, 杨焱, 张赫男, 冯杰, 张忠, 颜梦秋, 唐传红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187-119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菌株生长活力、菌株抗氧化能力等多种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对7个“桑黄”菌株进行了菌株活力评价,筛选出1株优良菌株SH1,该菌株的菌丝生长活力、发酵生物量、抗氧化能力均优于其他6个菌株。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一种有效评价桑黄生物量高产菌株的快速筛选方法。

  • 王秋玲, 李丹, 怀宝玉, 郑佩晶, 康振生, 刘杰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199-120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基于已测序的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基因组序列,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该病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PsG6PDH1的全长cDNA序列(1 497bp),编码498个氨基酸的蛋白。编码蛋白含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保守功能域。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sG6PDH1与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的G6PDH聚为一簇。qRT-PCR分析表明,PsG6PDH1在病菌侵染早期的表达明显上调,其中侵染24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夏孢子的30倍。将PsG6PDH1导入酿酒酵母G6PDH缺失突变体中成功表达,并表现出较强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酵母增强了菌株对过氧化氢的耐受性。由此推测,PsG6PDH1可能参与了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在侵染寄主时抵御寄主的氧化胁迫反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基础代谢及侵染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 高春梅, 李敏, 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08-121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暗隔内生真菌(DSE)组合菌剂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发育、侵染、黄瓜根结线虫病以及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AMF和DSE协同发挥生理生态效应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试验对“津优35号”黄瓜接种南方根结线虫、Phoma leveillei(DSE)、Funneliformis mosseae(AMF)、Glomus versiforme(AMF)、Acaulospora laevis(AMF)和/或Scutellospora aurigloba(AMF)。结果表明,供试AMF与DSE 能促进黄瓜生长、提高产量和增强抗病性。AMF+DSE组合处理的菌根和DSE的定殖数量、株高、茎粗、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单株产量等显著优于单接种AMF或单接种DSE处理。以F. mosseae + P. leveillei组合抑制南方根结线虫的发育、降低线虫繁殖数量、根内定殖数量、发病率和根结指数的效果最好。

  • 李玉中, 廖金铃, 卓侃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18-122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野生担子菌对线虫的作用效果,从腐木桩上采集担子菌,应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丝,以全齿复活线虫作靶标,初步筛选到1株对线虫有高活性的菌株,应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的鉴定,测定了其对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的杀线虫活性,并测定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液对全齿复活线虫、松材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作用效果。经鉴定该菌株为谦逊迷孔菌Daedalea modesta,其菌丝在平板上能够迅速杀死线虫,平板菌落上接种线虫48h,菌丝对全齿复活线虫、松材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的致死率分别为95.61%、85.75%和100%;其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发酵液25℃处理全齿复活线虫、松材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二龄虫24h线虫死亡率均达100%,发酵液稀释10×时,对爪哇根结线虫仍有致死效果。本研究为该菌株用于线虫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 马迪, 冯娜, 冯爱萍, 韩伟, 谭琦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26-123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草菇不同生长期的菌丝体及子实体分别用95%乙醇提取,对获得的5个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定性检验、HPLC图谱分析和体外抗肿瘤、抑制DPP-IV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草菇不同生长期的菌丝体及子实体中均含有生物碱、有机酸、甾类(或三萜)、糖类、氨基酸(蛋白)等物质。草菇4个生长期的菌丝体醇提物对正常细胞WPMY-1的增殖无抑制作用而对3种肿瘤细胞L1210、SW620、K562全部或部分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这4个生长期的菌丝体醇提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子实体95%醇提物对肿瘤细胞L1210、SW620、K562和正常细胞WPMY-1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说明该部分可能具有细胞毒性。草菇不同生长期的菌丝体和子实体提取物均有一定抑制DPP-IV酶的活性,其中生长2周的菌丝体醇提物对DPP-IV酶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值达到0.32mg/mL,该结果说明生长2周的草菇菌丝体具有最佳的抗肿瘤和降血糖潜力。

  • 冯婷, 汪雯翰, 张劲松, 樊华, 贾薇, 包海鹰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34-124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冷冻干燥、鼓风干燥两种不同干燥方式对金针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对干燥后香味物质较丰富的鼓风干燥方式获得的金针菇样品进行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并进行抗氧化及体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干燥方式得到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均为醇类和醛类,但鼓风干燥后的金针菇样品中两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真空冷冻干燥方式获得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不同萃取物在抗氧化和抗肿瘤细胞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活性。

  • 吴鑫, 周茜, 唐珊珊, 陈作红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44-124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鹅膏肽类毒素是蘑菇中毒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用于鹅膏中毒治疗的解毒药物已有大量报道,水飞蓟宾(silibinin,SIL)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毒药物。灵芝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真菌,具有良好的保肝护肝作用。本文开展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灵芝总三萜(Ganoderma total triterpenoids,GTT)和对照药物水飞蓟宾对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中毒小鼠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经灵芝总三萜和水飞蓟宾治疗后小鼠血清中的ALT和AST活性显著降低,小鼠死亡率降低40%-50%,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表明能明显减轻肝组织损伤的程度,说明灵芝总三萜与水飞蓟宾一样,对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的肝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灵芝总三萜给药组和水飞蓟宾给药组能显著增加肝组织中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降低肝脏中MDA含量,表明灵芝总三萜和水飞蓟宾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剂作用,能减轻α-鹅膏毒肽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伤害作用。

  • 王晓玲, 周广乙, 刘高强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50-125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糖和D-甘露醇是蛹虫草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本文开展了蛹虫草在分批发酵过程中同时生产多糖和D-甘露醇的发酵动力学研究。利用Sigmoid函数构建了蛹虫草菌丝生长、糖基质消耗、多糖和D-甘露醇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Boltzmann方程拟合求解出各模型参数。结果显示,各模型的实测值和预测值拟合度较好。蛹虫草比生长速率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μmax)1.244d-1;底物葡萄糖的比消耗速率在第0.6天达到最大值(qS, max)2.163d-1;多糖比合成速率在第2.0天达到最大值(qP, max)51.852mg/(g·d);D-甘露醇比合成速率在第0.99天左右达到最大值(qD, max)37.963mg/(g·d)。蛹虫草多糖的形成与菌丝细胞的生长呈现部分生长关联型,而D-甘露醇的形成与细胞生长呈现生长关联型关系。研究结果为利用分批发酵规模化同时发酵生产蛹虫草多糖和D-甘露醇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华杰, 刘四娃, 王磊, 刘晓迪, 赵良成, 吴清凤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58-126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物种和基物偏好对地衣元素水平的影响,测定了采集于河北太行山区6个地点的6种地衣体内的16种元素(Al、Ba、Cd、Cr、Cu、Fe、Mn、Mo、Na、P、S、Sc、Sr、Ti、V和Zn)的含量。这6种地衣包括3种石生地衣(鸡冠胶衣Collema cristatum、中国石黄衣Xanthoria mandschurica和淡腹黄梅Xanthoparmelia mexicana),2种土生地衣(莲座石蕊Cladonia pocillum和石果衣Endocarpon pusillum),及1种树生地衣(毛边黑蜈蚣衣Phaeophyscia hispidula)。主成分分析(PCA)和费里德曼双向秩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结果显示,物种和基物偏好对地衣体内元素含量的影响显著,而地点的影响不显著。树生地衣累积的大气源元素(P、S和Zn)高于土生和石生地衣。土生地衣体内的地壳源元素(Al、Ba、Fe、Mn、Mo、Na、Sc、Sr、Ti和V)和大气源元素Cr的含量最高。石生地衣的大气源元素(P、S和Zn)含量近于土生地衣,但地壳源元素含量较低;3种石生地衣在这些元素的含量方面差异不大。这些结果表明以地衣化学组成监测大气元素沉降的研究需慎重考虑物种及基物偏好的影响。

  • 裴国亮, 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68-127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表面微观结构的研究,对于夏孢子的萌发生长以及对条锈菌致病性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麦条锈菌32号生理小种(CYR32)为材料,创新的采用硅片为基质,建立了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夏孢子样品表面的观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其他基质材料,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扫描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以及相近大小的病原体孢子表面特征提供了技术支撑。

  • 卞晓萌, 郭佳佳, 赵勇, 李长林, 李伟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273-127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分离自渤海沉积物的4个中国真菌新记录种:黄褐隐囊菌Aphanoascus fulvescens、小翅孢壳Emericellopsis minima、弗氏光黑壳Preussia flanaganii和湿生假散囊菌Pseudeurotium hygrophila。其中,隐囊菌属Aphanoascus为中国新记录属研究菌株保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室(OUCMB)。

  • 邹晓, 陈万浩, 韩燕峰, 梁宗琦
    菌物学报. 2016, 35(10): 1611-116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50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采自湖北省神农架的球束梗孢属一新种,神农架球束梗孢Gibellula shennongjiaensis,该菌分生孢子梗表面粗糙,瓶梗为棒状,5.4-10.8×1.1-2.2μm。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纺锤形,透明,表面光滑,3.2-6.5×1.1-1.6μm。具糙梗孢式共无性型的产孢结构,其分生孢子梗由不规则的菌丝组成,产孢细胞不规则形状,分生孢子无色,光滑,线形,12.1-15.2×1.4-2.1μm。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菌种保藏中心(GZAC-SNJ2012,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