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7年, 第3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7-07-22
  

  • 全选
    |
    目次
  • 菌物学报. 2017, 36(7):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17, 36(7): 791-79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上任何生物都不是单独进行生命活动和进化的,即生物之间更多的是依靠密切联合、共生互助、需求互补和共同发展。其中,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强大分解者真菌和强大生产者植物关系密切,特别是以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为代表的植物共生真菌自始至终与植物共生,这一强-强共生联合在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体系中,其分布之广、作用之多、功能之强和贡献之大,可谓名副其实的生物共生体系中的主导者。近年来,中国在真菌与植物共生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占据世界重要地位。本期《菌物学报》“菌根真菌专刊”刊登了2篇综述和20篇研究报告。综述分别对丛枝菌根(AM)真菌在煤矿区生态修复应用研究和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营养关系进行了总结和热点论述;研究报告分别对菌物界球囊菌门AM真菌全球公认种的中文学名给予了全面规范正确的描述、对中国部分林区红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华山松印度块菌菌根中的块菌交配型基因、AM真菌对枳吸收磷和分泌磷酸酶的影响、转Bt基因棉叶片腐熟物抑制AM真菌定殖及菌根对磷的吸收、低pH影响AM真菌丛枝发育和磷的吸收、接种AM真菌与间作对红壤上玉米和大豆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AM真菌及其菌种组合对植物根结线虫病害的影响以及接种AM真菌和施加铁可协同降低水稻砷累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期内容基本体现了中国菌根真菌分类、物种多样性、生理学、生态学、生理生态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当前和今后开展植物共生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 毕银丽
    菌物学报. 2017, 36(7): 800-80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沉陷地复垦存在的主要障碍因子,如根系功能降低、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低下、水肥不协调供应等,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本身在修复根系功能、促进养分吸收运输及改良土壤方面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特点,将优势丛枝菌根真菌作为采煤塌陷地复垦新突破口。本文对丛枝菌根真菌对难溶性磷的溶解、吸收与运输机制,对复垦土壤的水肥供应,拉伤根系修复,土壤结构改良及生态修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修复奠定技术基础。

  • 陈艳红,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 2017, 36(7): 807-81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60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兰科植物与真菌具有天然的菌根共生关系。兰科植物种子细小,无胚乳,自然条件下只有与适宜的真菌共生才能萌发;兰科植物作为有花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有光合自养、混合营养及完全真菌异养等营养类型。近年研究表明,不同营养类型的兰科植物其菌根真菌常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的营养作用关系。本文对不同营养类型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营养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营养机理、营养关系的变化等进行讨论,以期为兰科菌根营养学研究及菌根技术应用于兰科植物快繁和保育工作等提供参考。

  • 王幼珊, 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17, 36(7): 820-85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是菌物界(Kingdom of Fungi)晚近新增加的一个门,下设1纲4目11科27属约300种丛枝菌根(AM)真菌,均是植物根系重要的共生真菌。同其他真菌分类研究过程相似,随着新种的不断发现、分类技术的进步与研究的深入,AM真菌分类系统及其菌种学名经历着持续不断的变更。然而,这些变动给AM真菌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混乱。本文在AM真菌系统发育分类重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上AM真菌分类的最新进展,规范、正确并一致描述全球已知的AM真菌菌种拉丁文和中文学名,以纠正错误和统一AM真菌中文学名;同时标注了中国新记录种、新种和种质资源保藏种名录,以期促进中国AM真菌分类、资源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 张彤彤, 王强, 杜璨, 张丹妮, 张帆, 马武功, 王志康, 李鑫, 耿增超
    菌物学报. 2017, 36(7): 851-86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6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秦岭辛家山林区红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结果鉴定出33种外生菌根真菌,均为担子菌,分属8科9属,其中毛革菌属Tomentella是优势类群,Piloderma lanatumRussula 1、Russula 5、Sebacina cystidiataTomentella 1是常见种,其余28种为稀有种。样地1和样地2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侵染率均有一定差异,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27和0.43。说明秦岭辛家山红桦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相对丰富,并且红桦林型在种群建立(幼龄)时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指数及侵染率均高于种群稳定(中龄)时期。

  • 王姣姣, 强薇, 刘海跃, 葛佳丽, 左易灵, 贺学礼
    菌物学报. 2017, 36(7): 861-86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7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e 5种典型荒漠植物根区土壤样品,分析了植物种类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组成和生态分布的影响。在分离的7属45种AM真菌中包括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17种,球囊霉属Glomus 13种,这两属是5种植物共同优势属;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5种,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 4种,根内根生囊霉属Rhizophagus 3种,近明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2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 1种。主成分分析研究说明5种植物根区AM真菌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植物种类对AM真菌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影响显著。

  • 魏杰, 郭晓笑, 杨旭东, 杨岳, 闫伟
    菌物学报. 2017, 36(7): 870-87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内蒙古阿拉善和赤峰地区的青海云杉、白桦、油松、蒙古栎和沙地云杉这5个树种的林下采集菌根样品,分离得到5种棕色外生菌根形态型。从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来看,这5种形态型都具有Tomentella外生菌根的形态特征。rDNA ITS区段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5种形态型都是Tomentella真菌形成的外生菌根,其中4种形态型分别鉴定为:Tomentella ellisiiT. fuscocinereaT. bryophilaT. stuposa。研究结果增加了对内蒙古自治区Tomentella多样性的认识。

  • 李淑超, 刘培贵, 陈娟, 郭顺星
    菌物学报. 2017, 36(7): 879-89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块菌属于子囊菌门异宗配合真菌,其交配型基因(mating type gene)的表达调控与块菌子囊果的形成和发育直接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在种植园内,两种交配型基因竞争性地感染宿主植物且不同交配型菌株的时空分布吻合概率可能是决定子实体产出及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增加印度块菌子囊果形成的几率,本研究以交配型基因MAT1-1-1及MAT1-2-1作为分子标记,检测了接种印度块菌菌剂后6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华山松菌根中块菌的两种交配型基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24个月的单株苗存在两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根苗占总菌根苗的比例最高,暗示在此时间点进行块菌菌根苗室外移栽,有望在后期提高两种交配型菌株的时空分布吻合概率,从而提高子实体产生的几率。

  • 孙秀秀, 贺超兴, 李衍素, 于贤昌
    菌物学报. 2017, 36(7): 892-90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土壤灭菌盆栽条件下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中农26号”)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测定了黄瓜根围土壤微生物功能、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M真菌可以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中磷酸酶、氨肽基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接菌处理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不接种处理,而放线菌数量低于不接菌处理;对根围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标分析表明接菌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Mclntosh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不接种对照。对菌根侵染率与土壤微生物等性状间的RDA分析表明AM真菌侵染率与速效P含量(r=0.65,P<0.05)、磷酸酶(r=0.74,P<0.05)、氨肽基酶(r=0.86,P<0.05)、真菌数量(r=0.57,P<0.05)呈正相关,与酚酸类碳源(r=-0.55,P<0.05)、胺类碳源(r=-0.58,P<0.05)、速效N(r=-0.77,P<0.05)、β-葡糖苷酶(r=-0.90,P<0.05)、β-纤维二糖苷酶(r=-0.63,P<0.05)呈负相关。因此接种AM真菌的黄瓜菌根苗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优化了温室黄瓜根围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

  • 裘浪, 毕银丽, 江彬, 王志刚
    菌物学报. 2017, 36(7): 904-91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了3种覆膜方式:露地平播(即常规播种方法,无覆膜)、半覆膜平作(即常规播种方法,覆膜占小区面积一半)、全膜垄上穴播(即起垄后小区全覆膜,垄上播种),副区设置了2个丛枝菌根(AM)真菌接种水平:接种AM真菌(AM)和不接种对照(CK),研究了大田条件3种覆膜方式下接种AM真菌对半干旱区春播玉米根际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及AM真菌特性(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与土壤球囊霉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膜方式下,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根系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土壤中球囊霉素和有机碳含量、植株干重、碳氮比和土壤含水量,同时显著促进了土壤养分吸收(个别例外),其中土壤根外菌丝密度、易提取球囊霉素、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碳氮比随着覆膜方式由无覆膜-半覆膜-全覆膜的变化呈降低趋势,而植株干重、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全氮和含水量随着覆膜方式由无覆膜-半覆膜-全覆膜的变化呈升高的趋势。全覆膜结合接种AM真菌在促进西北半干旱地区田间作物生长、提高土壤含水量、以及改善菌根侵染率、菌丝密度与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的作用最大,但降低了土壤养分,后期还可能需要通过合理施肥措施加以维持土壤肥力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根外菌丝密度和球囊霉素含量与土壤矿质养分和水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接种AM真菌有助于根际土壤养分转化,促进植物生长。

  • 刘玮, 姜姗姗, 张运龙, 张宏彦, 李晓林, 何万存, 王志, 张俊伶
    菌物学报. 2017, 36(7): 914-92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平原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过去30年间其粮食产量稳定提高的同时,肥料等生产资料的投入也大幅增加。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壤功能性微生物,研究施肥措施对其群落、功能的影响,在挖掘农田有益微生物的潜在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华北平原典型集约化农田体系中不同养分用量和投入模式对土壤AM真菌群落的影响。试验样地于2007年开始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进行施肥处理:有机肥(牛粪9 000kg/hm2)、高量化肥(296.4kg N/hm2、177.3kg P/hm2、287.8kg K/hm2,较当地常规化肥施用量上调25%)、低量化肥(74.1kg N/hm2、44.3kg P/hm2、71.9kg K/hm2,较当地常规化肥施用量下调75%)和不施肥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2011年10月玉米收获季进行土壤取样。试验获得的31个OTUs主要属于Glomerales目(球囊霉目)(Glomus Group A/B)及Diversisporales目(多孢囊霉目),其中部分AM真菌类群如Glo12Aca3Scutellospora auriglobaScut. aurigloba 全球盾巨孢囊霉)以及Div2仅在有机肥处理中被检测到。与其他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的116bp片段(Glo9/12/13/14;Fun1/2;Rhi1)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140bp片段(Uncultured Glomus)(球囊霉属)则主要受到化肥处理的促进。对于Diversisporales目AM真菌所对应的片段(141、142、169bp),施肥明显对其有促进作用。4年的肥料施用对土壤AM真菌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施肥处理0-20、20-40、40-60cm深度土壤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分别为1.14-1.78、1.61-1.84、1.23-2.07,丰富度分别为3.7-7.5、8.0-8.3、5.0-7.3。表明深层土壤是AM真菌重要的库,多样性水平并不低,对于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pH值是影响表层土壤AM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原因,土壤全氮、全碳、速效磷等肥力因子也是影响表层土壤AM真菌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而深层土壤AM真菌的群落组成与固有的盐分特征(土壤电导率EC)有着较好的相关性。

  • 马晓娜, 罗万清, 许飞飞, 吴福勇
    菌物学报. 2017, 36(7): 933-94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在温室还是在大田条件下,菌根(AM)真菌均能够侵染冬小麦,但其对冬小麦锌(Zn)吸收的效应及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将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分别接种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小偃22)根围,10周后分别利用菌根化幼苗进行短期(0-90min)Zn吸收动力学试验和长期(0-210min)Zn吸收积累试验,并研究AM真菌侵染对冬小麦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AM真菌通过增加根系长度和根尖数量来扩大冬小麦根系Zn吸收的有效面积、Zn 最大吸收速度Vmax和Zn2+流入根系的速度α,进而促进冬小麦根系对Zn的吸收。接种摩西管柄囊霉降低了Km值而接种根内根孢囊霉增加了Km值,这可能与不同AM真菌对冬小麦根系形态影响及对Zn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关。

  • 刘春艳, 吴强盛, 邹英宁
    菌物学报. 2017, 36(7): 942-94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0.1mmol/L P和1mmol/L P下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对沙培枳Poncirus trifoliata实生苗P吸收、转运和分泌磷酸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1mmol/L P和1mmol/L P下,接种AM真菌都增加了枳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一级侧根和二级侧根数,但1mmol/L P下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枳主根长。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1mmol/L P下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枳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但显著增加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及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基因PtPAP1的表达水平。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0.1mmol/L P和1mmol/L P下叶片磷含量,根系磷含量仅在1mmol/L P下接种AM真菌后显著增加。在0.1mmol/L P和1mmol/L P下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枳叶片(PtPAP1PtPAP3)和根系(PtPAP3)分泌磷酸酶基因以及叶片磷转运蛋白基因(PtaPT5PtaPT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了枳根系PtaPT3PtaPT5PtaPT6的表达量。因此,推断接种AM真菌能刺激枳侧根数增多和酸性磷酸酶分泌,增强磷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枳对磷养分的吸收。

  • 冯曾威, 王宁, 朱红惠, 姚青
    菌物学报. 2017, 36(7): 950-96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寄主植物,在pH 3.7、pH 4.5、pH 5.5和pH 6.5条件下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分别在培养4周和7周取样测定低pH对丛枝菌根真菌(AMF)丛枝发育和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低于5.5时,低pH显著抑制AMF对根系的侵染和丛枝的形成,且抑制效应随pH的降低而增强;与侵染率相比,丛枝丰度随土壤pH的降低而降低的幅度更大;低pH显著降低了植株生物量;与不接种处理相比,接种AMF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相关分析表明,在菌根侵染指标中丛枝丰度与植株生长相关性最高;方差分解分析表明,pH对植株生物量的贡献率(88%和77%,两次取样)大于AMF的贡献率(5%和8%,两次取样);低pH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与根系侵染有相似的趋势;AMF能显著提高地上部P浓度,而低pH显著降低地上部P浓度以及根系中LePT3LePT4LePT5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低pH对AMF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丛枝的形成与功能的抑制效应最大。

  • 王凤玲, 张锐, 陈秀华
    菌物学报. 2017, 36(7): 963-97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6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Bt基因棉对土壤微生物生长、群落结构及生理生态功能的影响备受关注。笔者于盆栽条件下比较了Bt棉(中41、晋44)与常规棉(中23、冀492)叶片腐熟物对丛枝菌根(AM)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根部定殖及其部分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棉处理相比,Bt棉叶片腐熟物显著抑制了AM真菌在紫云英根部定殖,根段侵染率、侵染强度及丛枝丰度下降;Bt棉叶片腐熟物抑制了AM真菌琥珀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菌丝中多聚磷酸盐相对含量、紫云英地上地下部分磷吸收量显著降低。结论认为Bt棉叶片腐熟物抑制了AM真菌在植物根部的定殖,降低了AM真菌的共生效应,这可能影响到AM真菌的生态功能。

  • 汪新月, 史静, 岳献荣, 张乃明, 夏运生, 罗海群, 罗婉玉
    菌物学报. 2017, 36(7): 972-98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盆栽条件下对间作、尼龙网分隔和单作的玉米和大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Funneliformis etunicatum(FE),以试验AMF和种植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作物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FM和FE的玉米和大豆植株无论何种种植方式均有一定比例的侵染,侵染率为37%-56%。不管AMF接种与否,玉米的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间作>尼龙网分隔>单作,大豆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单作>尼龙网分隔>间作,说明间作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无论何种种植方式,AMF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植株的氮含量和吸收量,降低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在同一AMF处理3种种植方式内,间作种植对玉米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单作对大豆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所有处理中,玉米对营养的竞争力和对氮的竞争比率均优于大豆,无论何种AMF处理,间作处理下的玉米相对于大豆的营养竞争能力均优于尼龙网分隔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方式,AMF处理下的玉米相对大豆对氮的竞争比率高于NM处理,可见,玉米始终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而大豆则始终处于劣势。接种AMF均显著地促进了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并显著提高了玉米相对于大豆的竞争能力,在FM接种及间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碱解氮的吸收利用较多,但玉米相对大豆对营养的竞争力和氮竞争比率最高,表明AMF影响了寄主植物的种间竞争力,并且在AMF和间作协同作用下的影响最为明显。

  • 赵乾旭, 史静, 张仕颖, 年夫照, 张乃明, 陈雪娇, 夏运生
    菌物学报. 2017, 36(7): 983-99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紫色土上,探究接种土著AMF(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及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间作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为提高间作大豆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2种种植方式(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处理[不接种(NM)、接种土著AMF]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N0)、施无机氮(ION120)、施有机氮(ON120)],以期揭示土著AMF和不同形态氮施用对间作大豆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相比,施ION120和ON120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累积量。NM条件下,无论何种施氮处理的间作土壤NH4+-N、NO3--N含量均低于单作,其中当接种土著AMF时,与单作相比,间作对减少土壤无机氮的积累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无论单作或是间作,相同菌根处理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含量及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吸收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N0处理,其中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处理的根系生物量、根系氮含量及氮吸收量均显著高于ON120处理。间作-ION120条件下,土著AMF处理的大豆地上部氮含量、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氮吸收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9.8%、69.8%和8.1%、54.8%,四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除根系氮吸收量外,地上部氮含量、氮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均在间作-土著AMF-ION120处理下显著提高,间作与土著AMF互作优势明显。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根系氮吸收效率高于N0处理,分别提高了2%和6%。总体来看,土著AMF与ION120氮肥施用对促进间作大豆生长与提高氮素利用率尤为明显,可望减少土壤氮素残留而减轻氮素流失的风险。

  • 王凯渊, 蒋园园, 宋文俊, 刘家艳, 黄先智, 杨晓红
    菌物学报. 2017, 36(7): 996-100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Cd胁迫下接种AM真菌(AMF)对减轻桑树Cd毒害及Cd迁移规律的影响,采用了分室培养法开展试验。在菌根室种植无菌桑苗并接种AMF(Gigaspora rosea),菌丝室设置兼菌丝收集器功能的Cd陷阱。陷阱中的Cd处理浓度为0、5、20、40mg/kg,菌根室每室种植3株桑苗,6个重复,对照不接种AMF。培养60d后检测桑苗的菌根侵染率、不同部位的生长量、AMF菌丝生物量、4种矿质营养元素组分及Cd在AMF菌丝体和桑株中的定位及转运情况。结果表明:在0-40mg/kg的Cd处理下,不接种AMF处理的对照桑,其菌根侵染率、AMF菌丝生物量以及镉含量都为0。接种AMF处理中,当Cd<5mg/kg时,桑苗菌根侵染率、AMF菌丝生物量、桑苗鲜生物量、枝叶中N、K、Ca、Mg以及根系N、K、Ca矿质元素的积累都有促进作用,在5mg/kg时促生效果最佳;当Cd>5mg/kg时,随着Cd浓度的升高,桑苗菌根侵染率、AMF菌丝生物量、桑苗鲜生物量、枝叶中N、K、Ca、Mg以及根系N、K、Ca矿质元素的积累都受到渐强的抑制;陷阱中Cd浓度高低与根系中Mg元素的吸收量之间显著负相关;接种AMF可以显著提高桑株生物量和矿质营养的积累;Cd主要集中在桑苗的根部,Cd处理浓度与AMF菌丝体中以及桑株中的Cd含量均显著正相关;Cd在菌根桑苗中的迁移率(<9%)和不同部位(根-茎、根-叶)的转移系数(<0.1)都极其低。结果证明:Cd胁迫对桑苗的菌根侵染率、营养生长、AMF菌丝生长和矿质吸收(除Mg外)都存在低促高抑的剂量效应;AMF对Cd胁迫有一定的抗性,接种AMF显著促进植物的生长以及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重金属Cd在菌根桑中的分布、迁移是不均匀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 王维华, 许琳, 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17, 36(7): 1010-101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组合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抑制根结线虫和降低根结线虫病害的效应,以获得抗病作用较大的AMF组合。将由AMF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Al)、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GIm)和全球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aurigloba(SCa)组成的12个组合分别接种“津优35号”黄瓜,接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并设置不接种对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MF组合均能显著降低线虫卵囊数和每个卵囊的含卵数量,但Fm+Ri+GIm+SCa组合则增加根内二龄幼虫数、根内雌虫数和根内线虫总数;其他大多数组合能够抑制线虫的繁殖数量,其中,以Al+Fm+GIm及Fm+Ce+Gv组合抑制线虫生长发育的作用最大;除GIm+SCa组合外,其他AMF组合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线虫为害,防效达31%-83%,以Al+Fm+GIm 组合处理的根结指数最低,防效最大。设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 Al+Fm+GIm组合抗病作用最强。本研究表明,不同组合AMF防病效应差异显著,Al+Fm+Ce+Gv组合及Al+Fm+GIm是本试验条件下防治根结线虫病害效应最好的AMF组合,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吕星光, 刘润进, 李敏
    菌物学报. 2017, 36(7): 1018-102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6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结线虫病是西瓜主要土传病害之一,长期连作往往加重西瓜根结线虫病害。利用抗病砧木嫁接可有效减轻瓜类蔬菜线虫病害,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则能拮抗根结线虫,提高寄主植物抗病性。本试验旨在研究嫁接技术配合接种AMF降低瓜类蔬菜病害和促进生长的效应。试验以不同抗性南瓜杂交种(Cucurbita maxima × C. moschata)“青农2号”和“青农3号”分别嫁接西瓜Citrullus lanatus品种“京欣2号”,“青农2号”嫁接苗和“青农3号”嫁接苗先分别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测定AMF对不同西瓜嫁接苗根结线虫病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能不同程度地减轻嫁接苗根结线虫病害,其中,以“青农2号”嫁接苗接种变形球囊霉促生防病的效应最大。这可能与AMF提高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关。结果表明,“青农2号”嫁接苗结合接种变形球囊霉是生产上具有应用潜力的技术组合。

  • 张艺灿, 刘利平, 邹英宁, 刘春艳, 吴强盛
    菌物学报. 2017, 36(7): 1028-103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两室根箱试验装置中一分室(供体室)定植的枳Poncirus trifoliata实生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Paraglomus occultum,另一分室(受体室)不作任何处理。定植17周后,将溃疡病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Xac)接种于供体植株,研究不同处理受体植株间的信号物质响应差异,揭示菌丝桥的功能。与不接种处理相比,单接种AM真菌、预先接种AM真菌后再接种Xac均显著提高了供体根系一氧化氮(NO)含量,单接种AM真菌只显著提高了受体根系NO含量;单接种Xac显著降低了供体根系脱落酸(ABA)含量,而单接种AM真菌、双接种(AM真菌+Xac)均增加了供体根系ABA含量。双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受体ABA含量;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处理均降低了供体根系玉米素核苷(ZR)含量,同时单接种AM真菌、双接种处理也降低了受体根系ZR含量;AM真菌显著降低了供体和受体根系茉莉酸(JA)含量,但双接种却显著提高了供体和受体根系JA含量;与不接种对照相比,单接种AM真菌或Xac、双接种处理均显著下调供体根系JA合成基因(PtLOXPtAOSPtAOC)的表达,单接种Xac显著下调了受体根系PtLOXPtAOC的表达,单接种AM真菌显著下调了受体根系PtAOC的表达,而双接种显著上调了受体根系PtAOS基因的表达。表明菌根真菌的菌丝桥传导JA并诱导受体植株中NO、ABA和ZR含量改变以抵御溃疡病菌危害。

  • 李景龙, 孙玉青, 陈心桐, 冯海艳, 陈保冬, 张莘
    菌物学报. 2017, 36(7): 1037-104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外源添加砷(As)的土培模拟试验探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和外源添加铁(Fe)对水稻Oryza sativa根表铁膜形成以及水稻累积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表铁膜能够吸附大量的磷和砷。添加砷促进了根表铁膜的形成,而接种AMF后铁膜厚度显著降低。接种AMF改善了植物的磷营养状况,显著提高了水稻根系砷浓度,但降低了地上部砷浓度;砷污染情况下施加铁显著降低了接种处理水稻地上部的砷浓度。接种AMF+施加铁处理降低水稻地上部砷浓度的效果最大。这表明AMF+施加铁可协同抑制水稻地上部砷积累。该研究结果为在高砷背景值土壤中种植粮食作物并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技术途径。

  • 赵宁宁, 邱丹, 孟德凯, 顾明华, 王学礼
    菌物学报. 2017, 36(7): 1048-105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7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AM真菌对蜈蚣草Pteris vittata根围土壤砷形态及其吸收砷的效应,采用盆栽实验,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和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实验结果表明:接种Ce处理对蜈蚣草根围pH影响不显著,但提高了根围土壤中非专性吸附态砷、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比例,分别达35%和13%,同时降低了无定形和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残渣态砷比例,分别达3%和11%。蜈蚣草生物量及其体内砷浓度分别提高了111%和15%。研究表明接种Fm或Ce处理相比接种Gv处理对提高根围土壤中弱吸附态砷比例或降低较强吸附态砷比例的效果更好。而与接种Fm和Gv处理相比,接种Ce处理对提高蜈蚣草生物量及砷浓度、砷累积量的效果更显著。接种Ce可显著提高蜈蚣草对砷的提取效率,研究结果为蜈蚣草-AM真菌联合修复As污染土壤提供了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