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9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22
  

  • 全选
    |
    目录
  • 菌物学报. 2019, 38(2): 15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李航,方文捷,熊林,张齐龙,潘炜华,廖万清
    菌物学报. 2019, 38(2): 151-15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是真菌入侵人体导致血流、各脏器或全身播散的严重感染,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最常见。近年来IFIs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早期快速的诊断方法现己成为真菌感染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对于患者及时治疗和死亡率的降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对目前侵袭性真菌早期相关诊断技术以及临床研究的问题和现状予以总结,同时预测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 研究论文
  • 王琪,刘祖晨,贺伟,张英
    菌物学报. 2019, 38(2): 159-17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卫矛科Celastraceae植物上已报道尾孢类真菌10种,其中包括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真菌7种。在对中国尾孢类真菌的调查研究中,采集到寄生在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上的3种假尾孢菌,其中2个为新种,即冬青卫矛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euonymi-japonici和北京假尾孢P. beijingensis。本文对这2个新种和Pseudocercospora cf. destructiva提供了形态描述、图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采用ITS、tef1-αactrpb2 4个片段的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 王坤英, 吴悦明, 陈云, 姜于兰
    菌物学报. 2019, 38(2): 171-17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分离自贵州省土壤的拟棘壳孢属Pyrenochaetopsis真菌一新种,对该种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命名为土栖拟棘壳孢Pyrenochaetopsis terricola;编制了该属13个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HGUP)和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

  • 杨榕, 宋春晖, 李晓光, 黄志勇
    菌物学报. 2019, 38(2): 178-18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盆栽试验中分别接种3株长枝木霉菌株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MF-1、MF-2和MF-3,以不接种木霉菌处理作为对照,研究木霉菌接种对土著AM真菌和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MF-1和MF-2显著提高了AM真菌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与对照相比,AM真菌侵染率分别提高了26.85%和54.66%,根外菌丝密度分别是对照的3.94和3.76倍。接种菌株MF-2使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了39.07%。菌株MF-3显著提高土壤pH和土壤有效磷含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添加木霉菌后,AM真菌侵染率与根外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3株长枝木霉与土著AM真菌的联合作用效果有明显差异,菌株MF-1和MF-2显著促进AM真菌生长,菌株MF-2更有利于黄瓜幼苗生长,而菌株MF-3主要改善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将几种木霉菌复合应用,有助于达到联合促生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综合效果。

  • 马列, 包海鹰, 韩玉, 胡日瓦, 图力古尔, 李玉
    菌物学报. 2019, 38(2): 187-19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香栓菌Trametes suaveolens的最佳出菇配方,同时对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学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本文用杨树、柳树、秸秆木屑作为培养料设置了8种配比,每种分为对照A、测试组B共计16个配方进行筛选,对不同时期的菌丝发育状况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柳树木屑、杨树木屑的配方均能成功栽培出香栓菌子实体,开袋后在90%-95%空气湿度、一定散射光、13-18℃的低温刺激下28d原基发育为菇蕾,继续培养28d后子实体成熟。其中配料为柳树木屑97%、蔗糖1%、石灰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的配方出菇率最高,配料为柳树木屑的配方开袋后子实体长势最佳,采用边缘开袋方式最佳。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先分化出白色蜂窝状原基,原基依靠孔状结构吸收营养后,在其上层包被形成黑色菇蕾,同时基部开始形成子实层;菇蕾内部生殖菌丝不断分化和发育,体积逐渐膨大,颜色由深变浅,菌丝分化出担子并产生担孢子,最终形成子实体。

  • 曾春函,王传华
    菌物学报. 2019, 38(2): 195-20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蜜环菌生物种与天麻的共生关系受到温度的调节。为了揭示我国蜜环菌生物种的温度适应性,本研究以我国8个蜜环菌生物种为实验材料,采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研究了胞外漆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对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各生物种的胞外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各胞外酶活性具有随时间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胞外酶的分泌时间和活性大小对温度的响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且在培养过程中,首先分泌的是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然后才是漆酶。温度对蜜环菌胞外漆酶和果胶酶活性大小有影响,对产酶时间没有影响;对纤维素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活性大小都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蜜环菌胞外酶活性对温度的响应和我国蜜环菌的地域分布特点具有相关性,分布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和以北的蜜环菌生物种胞外酶活性对温度的响应具有差异。本研究对开展蜜环菌生物学和我国天麻的野外种植区划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张家齐, 马红霞, 郭宁, 张海剑, 石洁
    菌物学报. 2019, 38(2): 210-22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7个多态性ISSR引物对2017年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采集的41株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基于UPGMA法和贝叶斯模型对玉蜀黍黑粉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采集的样本可以分为两大群,且种群的划分表现出了与来源地理纬度的一致性。因此按照各样本所属地理纬度将样本分为北纬33°-34°、北纬35°-36°、北纬37°-38° 3大种群。结果表明,分离自北纬33°-34°地区的玉蜀黍黑粉菌遗传多样性最丰富,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216,Shannon指数(I)为0.3300。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变异中来自种群内部的变异为86%,种群间变异14%(φpt=0.141)。

  • 吴潇,吕贝贝,蒋玮,李传华,王金斌,唐雪明
    菌物学报. 2019, 38(2): 222-22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TS方法对来自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天竺山、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江苏省溧阳市平桥镇平桥山、江苏省句容市磨盘山和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6个地区的疑似蝉花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均为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即蝉花。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杭州市天竺山、浙江台州市临海、江苏溧阳市平桥山、江苏句容市磨盘山、安徽六安市霍山县和福建三明市三元。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对6个产地的蝉花的核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江苏平桥蝉花的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最高,杭州天竺山蝉花黄嘌呤和胞嘧啶含量最低。

  • 何佳宁, 牛雪梅
    菌物学报. 2019, 38(2): 230-24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嗜热真菌杜邦嗜热菌Thermomyces dupontii NRRL 2155为研究材料,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和真菌原生质体转化方法,以潮霉素抗性基因替换嗜热真菌目标基因,获得抗潮霉素的靶向基因敲除突变菌株。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为:用15mg/mL裂解酶,在28℃下酶解2g杜邦嗜热菌菌丝5.5h以获得原生质体,经STC缓冲液洗涤重悬后,利用PEG(polyethylene glycol)介导的遗传转化方式,将10μg线性敲除全长片段转化至杜邦嗜热菌原生质体中,通过潮霉素筛选及PCR验证得到基因替换突变菌株,同源重组率达到20%。本研究首次将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应用在杜邦嗜热菌,并成功建立稳定高效的基因替换体系,为快速构建杜邦嗜热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和研究该嗜热真菌的基因功能提供有效方法。

  • 沈鹏原, 康信聪, 胡莉琴, 张家银, 刘东波
    菌物学报. 2019, 38(2): 242-25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内生真菌盘长孢状刺盘孢Cg01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PEG介导的同源重组转化体系,对Cg01组蛋白甲基化酶基因(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s,HMT)CgClr4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HDAC)CgClr3CgSir2进行基因敲除与回补,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了回补株中对应基因表达量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突变体菌株中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A)产量。结果显示3个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ΔCgClr4、ΔCgClr3、ΔCgSir2的HupA产量分别为255μg/L、270μg/L、244μg/L,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分别下降了21.3%、16.6%、24.7%。在基因回补突变体菌株ΔCgClr4/CgClr4、ΔCgClr3/CgClr3、ΔCgSir2/CgSir2中,相应回补基因表达均与野生型无显著性差异,其HupA产量分别为351.9μg/L、334.7μg/L、331μg/L,回补菌株的HupA产量回复到野生型水平。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均具有调控内生真菌盘长孢状刺盘孢Cg01合成HupA的作用,为研究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中石杉碱甲的合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 戚梦, 刘城移, 郭佩玲, 吴小平, 林文雄, 傅俊生
    菌物学报. 2019, 38(2): 254-26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一株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不同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筛选得到高抗氧化活性提取物,并进一步探究该提取物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修复作用。以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抗氧化评价指标,从菌丝体发酵液、菌丝体水提物/醇提物、以及子实体水提物/醇提物中筛选菌株MF27的高抗氧化活性提取物;以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为模型,通过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肝功指标的变化,来评价该高活性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保肝效果。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MF27的不同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但对清除DPPH和OH自由基能力最好的提取物是子实体水提物,其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096mg/mL,对羟自由基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196mg/mL,当在1mg/mL 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4.94%,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0.17%;体内抗氧化保肝结果显示,给药组(子实体水提物)相比模型组而言,小鼠血清中ALT、AST以及肝脏中MD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SOD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表明子实体水提物能有效改善氧化性肝损伤,同时与阳性对照(联苯双酯)对比,给药组在肝脏指数上表现出相当的作用(P>0.05)。本研究表明菌株MF27的最有效抗氧化活性提取物是子实体水提物,它对体内氧化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揭示MF27子实体水提物具有成为抗氧化性肝损伤功能产品的潜力。

  • 左明星,周彦伶,许言超,刘文,朱伟明,王立平
    菌物学报. 2019, 38(2): 264-27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茶粕培养基摇床培养条件下,烟曲霉GZWMJZ-152将茶粕中的山茶苷A (1)和山茶苷B (2)代谢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3);在茶粕培养基静置发酵条件下,从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4)、(-)Chaetominine (5)、trypacidin (6)、1,2-seco-trypacidin (7)、(-)-丁香脂素(8)。测试了8个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化合物1-3,5-8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在133.9-308.6μg/mL;化合物1,4,8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值在0.43-5.06μg/mL。

  • 姚英, 于存
    菌物学报. 2019, 38(2): 272-28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是分离自野外的一株能够降解木质素的白腐真菌。为明确一色齿毛菌对染料的脱色能力及脱色前后染料毒性的变化,本研究利用一色齿毛菌对固体条件下4种染料进行脱色能力的检测,筛选出较易脱色的染料后,对该染料的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并以3种豆类发芽率为指标测定该染料脱色前后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一色齿毛菌对4种染料均可脱色,其中对刚果红的脱色效果最为明显;一色齿毛菌对刚果红脱色条件的优化结果为:20g/L麦芽糖,1g/L硝酸铵,1mmol/L硫酸镁,接种9块直径1cm菌饼,10mg/L染料浓度,pH 7时脱色效果最好;刚果红染料脱色前后毒性测试结果显示:染料脱色前发酵液毒性>染料脱色后发酵液毒性>清水处理毒性,表明刚果红染料存在一定的毒性,但在被一色齿毛菌脱色后,染料毒性有所降低。本研究为一色齿毛菌在染料废水脱色方面的应用及降低染料废水毒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