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9年, 第3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22
  

  • 全选
    |
    目录
  • 菌物学报. 2019, 38(8):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序言
  • 席丽艳,李若瑜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11-121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张蕾,张克明,方文捷,刘晓刚,郑方伟,潘炜华,廖万清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13-122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广泛表达于真核细胞的环形RNA,多起源于蛋白编码基因。近年来发现circRNAs可通过如miRNA“海绵”等作用模式在基因的表达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存在器官组织特异性的表达谱,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s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疾病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将对circRNAs近年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circRNAs的基本特征;(2)circRNAs的合成调控;(3)环状RNA介导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4)circRNAs在肿瘤性疾病中的作用;(5)circRNAs在感染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6)circ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7)研究展望。

  • 蓝雨,席丽艳,张军民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23-122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近年来银屑病的发病率逐步增加,关于银屑病病因的研究更加深入。除了遗传、免疫和环境等相关因素,微生物与银屑病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关于真菌感染与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始于19世纪,认为糠秕马拉色菌可能是银屑病的致病因子,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后也有研究指出白念珠菌通过超抗原等作用诱发或加重银屑病。但银屑病患者依据自身IL-17增高的特点可以起到一定抵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因此真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关系暂无定论。随着近年来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真菌感染仍是银屑病患者不可忽视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之一。明确真菌感染在银屑病患者体内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改善预后。

  • 赵卜司,贺丹,卫芸芸,王丽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30-123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迫在眉睫。已有研究表明,有效中药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可能具有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抗真菌中药及其抗真菌的主要机制,涉及干扰物质运输、酵母-菌丝相转化、宿主免疫和氧化还原等方面,为中药及其提取物在抗真菌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 张明瑞,杨鑫,赵飞,吕莎,龚杰,周盈,李福秋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35-124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孢子丝菌复合体属于双相真菌,全球分布,可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慢性深部感染。不同地域的菌株在致病力、传播途径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孢子丝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多次暴发流行。分子分型不仅是明确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有力手段,同时有助于了解孢子丝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在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孢子丝菌的分子分型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 周昕,冯佩英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45-125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部分是人体表面常驻的微生物之一。新近研究显示皮肤常驻真菌可通过影响皮肤屏障、调节皮肤免疫平衡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在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真菌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癣菌疹、荨麻疹等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临床常见真菌变应原检测方法。

  • 张玉,陈思敏,郭诗雨,侯炜彤,姜远英,安毛毛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53-126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常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有三唑类(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然而这些药物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本文着重于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抗真菌感染新药,根据作用靶点不同依次介绍:作用于细胞壁的新型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尼可霉素Z、GPI锚定蛋白抑制剂APX001;作用于细胞膜的CYP51抑制剂VT-1161和VT-1129、破坏细胞膜通透性药物CAmB;影响细胞代谢的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以及生物制剂包括细胞表面凝集素样序列3蛋白疫苗(NDV-3)和抗真菌感染抗体Mycograb。本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临床研究结果等,为相关药物的研发与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朱显忠,席丽艳,鲁莎,李希清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64-126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真菌黑色素在真菌抵抗外界理化损伤及宿主的免疫杀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真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巨噬细胞是抗真菌固有免疫的一线细胞,探讨真菌黑色素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为阐明产黑色素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本文重点从黑色素的生物学特性、真菌黑色素对巨噬细胞免疫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 美日哈巴·阿西木,王晓东,帕丽达·阿布利孜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70-127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真菌感染中建立合适的真菌感染动物模型非常重要,大蜡螟幼虫作为昆虫动物模型之一,相比于其他的动物模型具有多种技术优势,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新型隐球菌、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念珠菌属、暗色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黄曲霉和烟曲霉等多种致病菌的毒力、发病机制、免疫学改变、抗菌药物的开发以及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等各个研究领域。研究表明大蜡螟感染模型研究结果与哺乳动物的结果相似,因此可以用大蜡螟来替代哺乳动物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减少了实验对哺乳动物的依赖性。

  • 邵锦,万喆,李若瑜,余进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77-128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是近年来新兴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通过核糖体蛋白分析实现对真菌快速、准确鉴定。本文针对MALDI-TOF MS用于致病真菌鉴定、分类、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以及临床微生物样本直接检测等方面作一综述。

  • 研究论文
  • 张公杰,李东明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87-129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木霉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绝大多数对人类无害,但有些种类能够感染人类造成木霉病,其引起的人类感染表现形式多样,容易误诊。本文对Medline和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查阅和分析,综合归纳了木霉病的致病种、地域分布、危险因子、临床表现形式、药物敏感性及其诊疗方案等,该综述对全面了解木霉病的特征及其临床医师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伟铮,关文苑,李松,赵婵静,邓光远,陈茶
    菌物学报. 2019, 38(8): 1298-130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丝状真菌常用的鉴定方法为形态方法和基因鉴定方法,前者限于检验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后者操作繁琐,费用略昂贵,不适合常规开展。因此,寻找丝状真菌快速鉴定方法势在必行。本文采用VITEK MALDI-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IVD数据库(3.0版本)对临床分离的254株丝状真菌进行鉴定,并以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为标准,验证MALDI-TOF MS质谱技术鉴定丝状真菌的准确性。结果表明MALDI-TOF MS质谱技术可以对大部分丝状真菌实现快速、准确的鉴定,其中对毛癣菌属(100%)、毛孢子菌属(100%)、毛霉菌属(100%)、曲霉菌属(96.5%)准确率很高,对犬小孢子菌(75%)、镰刀菌属(50%)、新月弯孢霉(46.2%)准确率较低,对丝状真菌鉴定的总体准确率为86.36%,与ITS测序分析符合率为83.97%。

  • 雷岩,陈晓菲,晏亮,张虹,赵蓉芬,华道生,于农,潘炜华,廖万清,邓淑文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06-131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女性的常见病。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1月-12月苏州地区VVC患者分离的289株念珠菌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和包括棘白菌素类、新三唑类药物在内的9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分析。本文采用核糖体RNA的D1/D2基因进行念珠菌菌种鉴定。参照M27-A3方法检测其对9种抗真菌药物(包括棘白菌素类及新三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表明,289株VVC念珠菌菌株中,白念珠菌259株、光滑念珠菌14株、克柔念珠菌10株、热带念珠菌4株、近平滑念珠菌2株。259株VVC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体外敏感性好,对米卡芬净敏感性高于另外两种棘白菌素类;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敏感性好;但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和克柔念珠菌分离株对卡泊芬净敏感性差,但对米卡芬净、阿尼芬净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体外敏感性好,对伊曲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伏立康唑对光滑念珠菌分离株MIC50/90为0.5/1μg/mL;克柔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0%耐药;4株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50%耐药,对卡泊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100%耐药,对其余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近平滑念珠菌对9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白念珠菌仍为苏州地区VVC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它们对临床常用药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敏感性差。研究结果提示对VVC病人常规进行分泌物培养、菌种鉴定,对苏州地区临床医生制定VVC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新三唑类药物尚未应用到VVC的临床治疗中,但是这些药物对VVC病原体总体敏感性较好,未来有望成为氟康唑、咪唑类药物治疗失败患者的新选择。

  • 葛杰,周亚彬,李东明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14-132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致死性中线肉芽肿(LMG)与鼻眶脑真菌病(ROCM)均为发生于面中线部位的损毁性溃疡,有时LMG可合并真菌感染,后者常被认为是继发。我们从LMG组织中分别分离出不规则毛霉(PUTH 10050641)和米根霉(PUTH 20111112),病人均经抗真菌治疗获得痊愈,我们因此推测PUTH 10050641和PUTH 20111112可能参与诱导非典型增生及CD-56和Ki-67抗原表达。为论证上述推测,我们用ICR小鼠设计了一项观察研究。方法为小鼠背部皮下接种PUTH 10050641和PUTH 20111112,分别于接种后1周、2周、3周、4周和5周进行皮肤标本培养和组织学分析,包括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成功诱发感染并形成溃疡,病理表现为多形细胞浸润性炎症、血管侵入。此外,一些区域出现非典型增生、CD-56和Ki-67抗原表达,其中Ki-67高表达围绕真菌菌丝周围。上述研究表明不规则毛霉PUTH 10050641和米根霉PUTH 20111112参与了诱导非典型增生及NK细胞聚集。

  • 徐娟,吴伟伟,郑文爱,赵飞,张玲,龚杰,张建中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23-132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皮肤癣菌是浅表真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和内弯小孢子菌。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PCR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以几丁质合成酶1为目标基因设计扩增引物,对经测序鉴定的上述5种皮肤癣菌进行熔解曲线分析,并在方法建立后,对已鉴定的临床菌株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上述5种皮肤癣菌均能扩增,并表现出不同的熔解曲线和熔解温度值,可有效区分;对其余对照菌及人基因均无法扩增,特异性为100%;临床菌株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5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方法,可为临床应用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 董碧麟,刘伟,陈瑶,童中胜,李东升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30-134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几丁质合成酶1(chitinase synthase 1,CHS1)为鉴定靶位,结合种系进化分析将2007年至2016年分离自头癣或面癣患儿的12株石膏样小孢子菌复合体成员(现被归入Nannizzia菌属)鉴定到种水平,其中5株为Nannizzia gypseaMicrosporum gypseum),另7株为Nannizzia incurvataMicrosporum incurvatum)。在此基础上,通过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进一步证实二者在DNA多位点存在扩增多态性。本研究证实在我国湖北地区存在Nannizzia incurvata,为我国开展Nannizzia菌属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和支持。

  • 邱文,兰咏哲,王迪,黄劲,廖万清,康颖倩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41-134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具有荚膜的重要临床致病真菌。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发现CNAG_01032基因可能引起不同来源菌株的表型差异,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新型隐球菌临床来源菌株IFM56800(C1)、IFM56769(C2)为背景构建CNAG_01032基因敲除突变体,并检测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经典毒力因子变化情况;使用API 20C AUX测试系统测试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对19种糖的利用情况;使用尾静脉注射法感染BALB/c雌性小鼠进行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以临床株C1、C2为背景的CNAG-01032基因敲除突变株;突变株在37℃生长、黑色素产生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但荚膜厚度分别比C1、C2减少16.4%、18.2%;两基因敲除菌株均不能分解利用纤维二糖;致病性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新型隐球菌CNAG_01032基因可能参与临床来源菌株IFM56800、IFM56769的荚膜合成和纤维二糖的代谢。

  • 詹蔚,刘鹏,吴晓雁,李玉哲,黄怀球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50-135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初步了解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基因组中真菌特有蛋白PalI和PalI样蛋白的生物学特征,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两蛋白理化特征、功能域、二级结构、抗原表位等进行分析预测。发现两蛋白理论分子量分别为24.6kDa和75.6kDa,等电点均偏碱性; 属于同一蛋白家族,具有相同的功能域和多个PKC磷酸化位点; 两蛋白在近氨基端区域相似度较高,并与其他模式真菌中同源蛋白有很高相似度; 同时,两蛋白都有跨膜区,氨基端序列三级结构极为相似,并有丰富的抗原表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申克孢子丝菌PalI和PalI样蛋白生物学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 黄晓雯,吴晓雁,韩凯,彭晓明,曾抗,李莉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59-136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暗色真菌单梗着色霉Fonsecaea monophora侵犯皮肤及皮下组织,引起着色芽生菌病;其所引起的皮肤疣状改变或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甚至发生癌变。近年来,无脊椎动物构建感染模型逐渐兴起,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本研究利用蜡螟成功构建了F. monophora体内感染的动物模型,绘制了被感染蜡螟幼虫的生存曲线,观察记录了感染过程中蜡螟幼虫体表及体腔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蜡螟幼虫对F. monophora的免疫防御应答,初步研究发现由病原体感染所诱发的血淋巴改变具有一定的抑真菌性,可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

  • 张晋卿,张迪,何焱玲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66-137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两种方法评价了联苯苄唑与氯己定联用对临床分离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氯己定单独作用于念珠菌时,对念珠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均大于16μg/mL;与联苯苄唑联合应用时,对17株念珠菌均表现为协同抑菌作用。纸片扩散法也观察到,含氯己定和联苯苄唑的纸片对4种念珠菌均能产生直径大于单药纸片的抑菌圈。结果显示,联苯苄唑联合低浓度氯己定对多种念珠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

  • 谭静文,宋金凤,刘小萍,高志琴,杨虹,杨连娟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71-137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是临床一大难题。氟康唑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一线用药,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渐增多,治疗困难。因此,开发新的有效抗真菌药物或发现可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十分必要。通过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我们发现TOR通路抑制剂ridaforolimus具有抗念珠菌作用。随后我们通过纸片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评价该化合物单独或与氟康唑联合对念珠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ridaforolimus对念珠菌有杀伤作用,在与氟康唑联合时增强了氟康唑的抗念珠菌能力,逆转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并将氟康唑由抑菌剂转化为杀菌剂。本研究为ridaforolimus作为新型抗真菌药及氟康唑增敏剂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 张静,鲁莎,李家豪,蔡文莹,张军民,李希清,席丽艳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79-138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定期转种法和低温冷冻保存法是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两种真菌保存方法,为比较两种方法保藏致病真菌活性的能力,本研究使用两种保藏方法对实验室689株致病真菌保藏5年后进行检测。定期转种法是将菌落接种于马铃薯斜面培养基并将其储存在4℃冰箱,每6个月转种1次。低温冷冻法是挑取马铃薯斜面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菌落于无菌10%甘油中,放置在-80℃储存。保藏5年后,将两种方法保藏的菌株转种复苏,比较菌株的复活率。对于念珠菌属Candida、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毛癣菌属Trichophyton、曲霉属Aspergillus和孢子丝菌属Sporothirix真菌,两种方法的菌株复活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真菌和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使用低温冷冻法保藏的菌株复活率高于定期转种法保藏的菌株复活率;对于着色霉属Fonsecaea真菌,低温冷冻法保藏的菌株复活率低于定期转种法保藏的菌株复活率。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常见致病真菌的长期保藏,使用10%甘油作为保护剂的低温冷冻法优于定期转种法,但其不适用于着色霉属Fonsecaea真菌的长期保藏。

  • 周真,吴锦权,李家豪,王晓芳,林莉,蔡文莹,鲁莎,李希清
    菌物学报. 2019, 38(8): 1385-138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9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脓癣是人体皮肤对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发生的严重炎症反应,多见于儿童,感染早期常无典型临床表现,因而容易扩散传染。炎症反应明显,可快速发展为隆起性斑块或脓肿,易误诊为单纯细菌感染,延误治疗。目前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或共识,现报告1例特比奈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效果不佳、采用伏立康唑联合光动力治疗后达到完全治愈的儿童难治性脓癣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