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植被委员会. 中国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 洛桑·灵智多杰. 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3] 卓正大. 甘肃高山常绿灌丛的基本特征及其利用问题[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版 ),1975(6):84~97 [4] 黄大遷.甘肃植被[M]. 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7,136~137 [5] 周兴民,王质彬,杜庆. 青海植被[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52~57 [6] 张德罡. 砍伐与滑坡对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 02,11(3):72~75 [7] 于应文,胡自治,徐长林,张德罡. 东祁连山高寒灌丛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34(1):12~17 [8] 陆阳. 南亚热带森林种群分布格局取样技术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 1986,10(4):272~281 [9] 梁士楚. 黔灵山云贵鹅耳枥群落乔木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初探[J]. 生态学杂志,19 91,10(6):1~5 [10] 蔡晓明,尚玉昌,阎桂云. 大白菜上七星瓢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J]. 生态学杂志,1991,10(5):6~11 [11] 陈庆诚. 甘肃省祁连山东段一些高山植物的形态——生态学特征的观察[J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1,4(1):39~64 [12] 熊子仙,王启德. 中国有鳞杜鹃叶背鳞片显微形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1997,17(1):65~77 [13]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资源研究室. 百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78,20(2):135~139 [14] 吕长义. 青海杜鹃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化学学报,1980,38(3): 241~246 [15] 吕长义,邢建萍. 青海杜鹃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 化学学报,1982 ,40(6):531~535 [16] 朱红,邱新军. 杜鹃属的抗寒性[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14(2): 150~155 [17] 周纪伦. 植物种群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96~115 [18] 王伯荪,彭少麟. 植被生态学[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288 [19] 李洋. 祁连山地高山灌木——苔藓草地初级生产能力及土壤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反应[J]. 草业学报,1993,2(2):66~74 [20] 李俊清,祝宁. 红松的种群结构与动态过程[J]. 生态学杂志,1990,9(4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