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磊,袁玉欣,井学辉,等. 断根处理对银杏树体生长、养分吸收及根系再生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2):23-28
[2] 沈方科,何明雄,黄芩芬,等. 断根、环割处理对烤烟内源激素水平及钾积累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6):37-42
[3] 汪强,樊小林,刘芳,等. 断根和覆草旱作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效应[J]. 中国水稻科学, 2004,18(5):437-442
[4] 陶佳,石佩,乔恒波,等. 干旱条件下断根对苹果幼树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5(16):36-39
[5] 薛钰,王臣,朱宏. 东北龙胆断根取药再植栽培生产技术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03):85-89
[6] 薛进军,赵凤平,田自武,等. 果树断根铁素营养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0(05):60-64
[7] 梁可钧,吕世民. 防风根催芽移栽产量高[J]. 中药材科技,1980(04):28
[8] 冉辛拓. 乔砧苹果断根对根系及新梢的促控研究[J]. 果树学报,1998(3):203-206
[9] 王满意. 源库调节对玉米物质生产及茎鞘贮存物质转运的影响[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10] 吴彦辉,薛立新,许自成,等. 断根结合生长素和钾肥施用对烤烟生长及糖碱比、有机钾指数的影响[C]. 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
[11] 杨守军,邢尚军,杜振宇,等. 断根对冬枣营养生长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9, 36(5):625-630
[12] 郭庆,冯锴,张晓军,等. 断根深度对花生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2):112-116
[13] 周克友,陶佳,刘璐璐,等. 秋季断根和施肥对苹果幼树根系构型及生长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8):147-152
[14] 刘文兆,李秧秧.断伤作物根系对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现状及问题[J].西北植物学报,2003(08):1320-1324
[15] 陈万杰,董亭,古琛,等. 不同放牧强度对大针茅根系特征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2015,37(04):86-91
[16] 杨守军,邢尚军,杜振宇,等. 断根对冬枣营养生长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9,36(05):625-630
[17] 张红,崔丽娜,孟佳佳,等. 断根对盐胁迫下玉米生长、光合及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377-3384
[18] 石岩,位东斌,于振文,等. 深耘断根对旱地高产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0(03):67-69
[19] 田迅,朱铁霞,乌日娜,等. 断根对菊芋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5,32(12):2083-2088
[20] 潘碧文. 马尾松容器苗切根培育技术研探[J]. 科技信息,2007(08):210-169
[21] 宗宁,石培礼,蔣婧,等. 短期氮素添加和模拟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19):6191-6201
[22] 李文,曹文侠,徐长林,等. 不同休牧模式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特征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15,23(02):271-276
[23] 王敬锋,刘鹏,赵秉强,等.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04):699-707.,
[24] 王海洋,彭丽,李绍才,等. 岩生植物金发草生长特征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5(08):432-1436
[25] 牛静. 花铃期干旱胁迫复水后棉花根系的补偿机制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6] 周晓松,朱志红,李英年,等. 刈割、施肥和浇水处理下高寒矮嵩草草甸补偿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03):50-57
[27] 王利彬,祖伟,董守坤,等. 干旱程度及时期对复水后大豆生长和代谢补偿效应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1):150-156
[28]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等. 放牧对小嵩草草甸生物量及不同植物类群生长率和补偿效应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2,32(09):2640-2650
[29] 张靖乾,张卫国,江小雷. 刈割频次对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08(05):491-496
[30] 赵丽英,邓西平,山仑. 水分亏缺下作物补偿效应类型及机制研究概述[J]. 应用生态学报,2004(03):523-526
[31] 杜洋文,邓先珍,徐春永,等. 不同断根方式对美国山核桃苗木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2015,29(01):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