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克里斯蒂安·柯勒. 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M]. 吴宁,罗鹏,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239-240 [2] 龙雯虹,郭华春. 薯蓣零余子的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486-489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78 [4] 潘炳文. 半夏珠芽生态观察[J].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9):526-527 [5] 顾德兴,李云香,徐炳声. 半夏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4,3(4):44-48 [6] 黄迎新,宋彦涛,范高华,等. 灰绿藜形态性状与繁殖性状的异速关系[J]. 草地学报,2015,23(5):905-913 [7] 周华坤,赵新全,周立,等. 不同放牧强度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5):1021-1029 [8] 康濒月,徐恒康,姜风岩,等. 典型高寒植物有性繁殖对长期增温的响应[J]. 草地学报,2019,27(2):364-370 [9] 张锡成. 植物的胎生繁殖[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2):101-102 [10] 张锡成. 新疆科古琴山高山流石坡植被的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538-545 [11] Wang C.N,Cronk Q C B. Meristem fate and bulbil formation in Titanotrichum (Gesneriaceae)[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2003,90(12):1696-1707 [12] Ottoline L,Stephen D. 植物发育的机制[M]. 瞿礼嘉,邓兴旺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13] 邹园. 珠芽蓼的开花结实与胎生繁殖[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9:2 [14] 姜福星,黄远祥,王丽娜,等. 探析植物珠芽的奥秘[J]. 分子植物育种,2017,15(1):346-352 [15] 李翌. 薯蓣属13种植物繁殖特征比较及其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4-45 [16] 孙新荣,仲彩萍,裴建文. 栽培半夏叶柄同伸和珠芽形成规律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5,61(6):21-23 [17] 宋经元,马小军,蒋舜媛,等. 半夏珠芽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 中草药,2005,36(5):740-743 [18] 赵玉红,蒙祖庆,牛歆雨,等. 铜、锌胁迫对珠芽蓼珠芽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14,22(1):116-121 [19] 谢德镕,杨培君,曹祥志,等. 薯蓣零余子发育与形态学本质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1(1):77-80 [20] 张仪,余炳生,陈琐. 山药珠芽发生的解剖学研究[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20(4):413-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