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7年 15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7-12-15

研究论文
研究简报
研究论文
509 张恩和, 陈小莉, 方子森, 王蒂
野生羌活种子休眠机理及破除休眠技术研究
由于植被的破坏、生境破碎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高寒区野生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和宽叶羌活(N.forbesii)野生种群受到严重破坏,而繁殖率极低则是制约人工驯化栽培的主要障碍。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野生羌活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休眠的技术,结果表明:羌活种子具有胚后熟特性,休眠期8-10个月,需要胚的后发育才能解除休眠;秋季采收的羌活种子,无胚或呈原胚状态,不具备发芽能力,需要后熟,解除休眠的技术为流水冲洗,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可提前萌发,提高发芽率;变温(15~25℃/2~5℃)层积,可缩短解除休眠时间,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经过2-3个月的暖温和低温层积,种子萌发率提高到19.8%。]
2007 Vol. 15 (6): 509-514 [摘要] ( ) [HTML 0KB] [ PDF 1150KB] ( )
515 李唯, 胡自治, 倪郁, 李尚忠, 倪胜利
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与耐旱性的关系——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机理研究Ⅱ
为了揭示植物根系提水作用与抗旱性的关系,选用抗旱性较强的苜蓿和2个旱作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利用中子水分仪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其蒸腾速率和根系特性与根系提水作用大小及其抗旱性强弱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供试材料的蒸腾速率与其单位叶面积气孔数和气孔开度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8 7和0.999 9,而与单株每夜的表观根系提水量(Qm)则呈弱负相关,r仅为-0.490 0,表明较低的蒸腾速率促进根系提水作用。2种玉米根系特性测定相比,耐旱性较强的豫玉22玉米无论是上层干燥土壤中根系的体积、鲜重、干重和根数,还是下层湿润土壤中根系的体积和干重都明显大于中单二号,但每夜单株的Qm却仅为后者的63.34%,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较为发达的根系和相对较低的根系提水作用,是植物具有较强耐旱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7 Vol. 15 (6): 515-518,530 [摘要] ( ) [HTML 0KB] [ PDF 992KB] ( )
519 许庆方, 玉柱, 李志强, 韩建国, 聂志东, 孙娟娟, 单战
苜蓿、玉米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研究
为评价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玉米(Zea mays)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采用CO2滴定法和微生物培养法,分别对有氧暴露0、2、4、6、8、10 d的苜蓿、玉米青贮饲料,以及有氧暴露0、2、4 d的苜蓿青贮饲料和玉米青贮饲料的全混合日粮有氧稳定性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苜蓿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10 d时pH升高0.38,玉米青贮饲料则升高0.60;有氧暴露4d时,苜蓿青贮饲料CO2产量低于1 g/kg·DM,而玉米青贮饲料则高达5.4 g/kg·DM;苜蓿青贮饲料的酵母菌和霉菌数量从1.58×102CFU/g·DM和2.51×102CFU/g·DM显著增加到2.51×103CFU/g·DM和7.94×102CFU/g·DM(P<0.05),而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2 d时即从2.51×102CFU/g·DM和1.26×102CFU/g·DM显著提高到3.98×103CFU/g·DM和3.16×103CFU/g·DM(P<0.05);这说明苜蓿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要优于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的4d内,虽然苜蓿青贮饲料全混合日粮的pH变化为0.93,低于玉米青贮饲料2.18,但酵母菌和霉菌的数量无明显差异,在有氧暴露2 d后均显著地增加(P<0.05)。
2007 Vol. 15 (6): 519-524 [摘要] ( ) [HTML 0KB] [ PDF 1658KB] ( )
525 陈子萱, 田福平, 牛俊义, 王军强, 轩春香
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生态位特征研究
研究高寒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演替状况,对恢复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样方法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20个样地的植物种群进行系统调查,并计算其主要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该草地当前的优势种为异针茅(Stipa aliena);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亚优势种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和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为0.974,而优势种异针茅仅0.941,说明优势种并不具有最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群落中的地位也不稳定;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之间具有大的生态位重叠值,其中高山唐松草和乳浆大戟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达0.987,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竞争也较强,表明高寒沙化草地的演替方向将是杂类草取代禾草的优势地位,如不及时治理,草地将进一步退化。
2007 Vol. 15 (6): 525-530 [摘要] ( ) [HTML 0KB] [ PDF 667KB] ( )
531 梁燕, 韩国栋, 周禾
退化羊草草原物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关系
对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境内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草原进行野外生态学调查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探讨其植物多样性与地上现存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明晰二者之间的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应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划分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区域范围;研究各群落内的物种变化,及其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的地上现存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之间均呈显著一元线性正相关(P<0.05),表明在研究区域的小尺度范围内,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上升,系统生产力也呈上升趋势,且群落的地上现存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之间有较好的回归模拟关系。
2007 Vol. 15 (6): 531-536 [摘要] ( ) [HTML 0KB] [ PDF 608KB] ( )
537 王静, 魏小红, 龙瑞军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植物抗寒性研究
以高寒草甸22种植物叶片为材料,研究草本、灌木、蕨类和苔藓植物在低温胁迫下叶片膜透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变化。结果显示:受低温胁迫后,叶片膜透性变化特征为蕨类植物>草本植物>灌木>苔藓,其中8种草本植物膜透性较对照的增加幅度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嵩草(Kobresia bellardii)、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和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增幅明显低于阔叶型杂草和毒草;12种灌木膜透性的增幅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增幅24.0%~241.9%;蕨类植物问荆(E.arvense)膜透性较对照升高达518.2%;苔藓(Aulacomnium glaucuta)增加不显著,仅高于对照6.7%;8种草本植物MDA含量大幅度上升(P<0.05或P<0.01),其中嵩草、醉马草和马蔺MDA增幅明显低于阔叶毒杂草;12种灌木MDA含量,除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百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P<0.05)和青海杜鹃(R.Prze-walskii)(P<0.01)较对照降低外,其余增加显著(P<0.05或P<0.01);问荆MDA变化幅度最高,达210.7%;苔藓含量降低,仅为对照的68.2%;蕨类植物MDA增幅大于草本植物和灌木,以苔藓最小;22种供试材料的抗寒性顺序为苔藓>灌木>草本植物>蕨类植物。
2007 Vol. 15 (6): 537-542 [摘要] ( ) [HTML 0KB] [ PDF 921KB] ( )
543 施建军, 马玉寿, 董全民, 王彦龙, 王柳英
“黑土型”退化草地优良牧草筛选试验
在青海省玛沁县乳品厂"黑土型"退化草地,引入13属30个草种,经4年淘汰,筛选出9属17个草种。其中,干草产量最高的是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达14585 kg/hm2;能完成生育期的有12个草种,短芒老芒麦(Elymus breviaristatum)种子产量最高(1832 kg/hm2);不能完成生育期的有5种,但产草量都比较高,叶量丰富,适应性强,尤其是无芒雀麦(Bromus inermus)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根茎繁殖力强,形成草皮快。试验表明,筛选出的17个草种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该研究为进一步选育牧用价值高,恢复退化草地能力强的优良牧草品种奠定了基础。
2007 Vol. 15 (6): 543-549,555 [摘要] ( ) [HTML 0KB] [ PDF 682KB] ( )
550 武守忠, 高灵旺, 施大钊, 苏洪田, 梁建平
基于PDA的草原鼠害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
为提高草原鼠害监测的规范性、数据采集效率和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本文分析了当前数据采集的特点,以C#为开发工具,将PDA、GPS、XML等技术综合集成进行基于PDA的草原鼠害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开发出空间采集法、定点采集法、定面积捕尽法和铗日采集法等应用工具软件,实现了草原害鼠数据采集的半自动化,改变了传统野外数据采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7 Vol. 15 (6): 550-555 [摘要] ( ) [HTML 0KB] [ PDF 744KB] ( )
556 张新瑞, 刘长仲, 严林, 陈应武, 魏列新, 钱秀娟
苜蓿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研究
对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苜蓿(Medicago sativa)田节肢动物主要种类的数量动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田主要害虫是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豌豆蚜(Acyrthosip hon pisum)、蓟马(Thripidae)和盲蝽(Miridae)等,主要天敌是瓢虫(Coccinellidae)、草蛉(Chrysopidae)、食蚜蝇(Syrphidae)、寄生蜂、小花蝽(Orius minutes)和蜘蛛等;苜蓿斑蚜、豌豆蚜和蓟马在苜蓿上的消长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7月上旬;建立了苜蓿斑蚜、豌豆蚜、蓟马和盲蝽的时序动态模型;蚜虫与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蜘蛛、蓟马与小花蝽,盲蝽与蜘蛛的相互作用表明主要天敌与害虫自然种群数量之间呈极显著的互作关系,天敌的发生出现明显的时间跟随现象,比害虫推迟10-20 d。
2007 Vol. 15 (6): 556-560 [摘要] ( ) [HTML 0KB] [ PDF 874KB] ( )
561 孟芳, 袁庆华, 苏德荣, 高建明
紫花苜蓿抗褐斑病ISSR分子标记研究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对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F1代进行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进而建立苜蓿褐斑病抗性遗传资源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93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扩增条带,其中6个在中抗杂交F1代高抗、高感各12个单株所组成的抗、感DNA池间产生差异性条带;在抗、感DNA池的各12个单株中,挑选出高抗×高抗杂交F1代3个组合中各25个单株,高感×高感杂交F1代2个组合各25个单株进行验证,结果9-R920、20-R750、21-R430、818-R680均与F1代苜蓿褐斑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866-S800与F1代苜蓿褐斑病感病基因紧密连锁。
2007 Vol. 15 (6): 561-565 [摘要] ( ) [HTML 0KB] [ PDF 1053KB] ( )
566 白昌军, 刘国道, 王东劲, 虞道耿, 陈志权, 李志丹
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的选育与利用
1991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引入6095刚果臂形草(Brachiaria ruziziensis G.et E.CIAT6095),1992-1993年在网室和田间进行生态适应性观测,1994-1996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1999-2004年进行区域试验,1999-2005年在海南、云南和福建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产草量达209865.83 kg/hm2·a,极显著(P<0.01)高于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B.brizantha cv.Reyan 6)54.43%,高于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B.decumbens cv.Reyan 3)43.76%;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喜湿润热带气候,适宜在海拔1000~2000 m,年降水1000 mm以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具有良好的耐旱能力,在pH4.5~5.0和极端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持久性和丰产性;适于建植高产、优质、耐久的放牧型草地;固土护坡能力强,适于作水土保持的先锋草种。
2007 Vol. 15 (6): 566-571 [摘要] ( ) [HTML 0KB] [ PDF 283KB] ( )
572 谢晓蓉, 刘金荣, 李唯, 孙吉雄, 杜建雄
干热对草地早熟禾生理反应与坪用质量的影响
研究18个早熟禾(kentucky bluegrass)品种在干热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并给予评价。将18个早熟禾品种干热胁迫21 d,每隔3 d评定草坪质量(TQ)、叶片萎蔫率(LW),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EL)、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干热胁迫天数的增加,草坪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明显下降,而叶片萎蔫率、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的含量却明显上升。经层次聚类分析,18个品种的抗旱抗热性可分为3大类,其中午夜(Midnight)、橄榄球2号(Rugby)、纽布鲁(Nublue)、浪潮(I mpact)、抢手股(Bluechip)、公园(Park)为高抗旱抗热类群;诺德(Ronde)、康尼(Conni)、蓝月(Blue moon)、优异(Merit)、史诗(Odyssey)、纳苏(Nassau)和新哥来德(Nuglade)为中抗旱抗热类群;奖品(Award)、奖金(Prize)、新港(Newport)、塞尼(Celle)和校园(Campus)为低抗旱抗热类群。该研究旨在为选育抗旱抗热草坪草种提供理论依据。
2007 Vol. 15 (6): 572-576 [摘要] ( ) [HTML 0KB] [ PDF 462KB] ( )
577 周志芳, 宣继萍, 刘建秀
结缕草属植物种间关系的等位酶研究
分析结缕草属(Zoysia Willd.)9种1变种共59份种源的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及过氧化物酶(POD)三种等位酶特征,研究其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①种内遗传分化大小依次为:沟叶结缕草(Z.matrella(L.)Merr.)>结缕草(Z.japonica Steud.)>中华结缕草(Z.sinica Hance)>朝鲜结缕草(Z.koreana Mez);②聚类结果显示:结缕草、中华结缕草、长花结缕草(Z.sinicavar.nipponica Ohwi)、大穗结缕草(Z.macrostachya Franch.)聚为一类;沟叶结缕草、细叶结缕草(Z.tenuifolia Willd.ex Trin.)先聚为一类,然后小结缕草(Z.minima Zotov)、太平洋结缕草(Z.pacifica Hotta ex Kuroki)、大花结缕草(Z.macrantha Desvaux)也聚到这一类;而朝鲜结缕草自成一类,聚类结果与外部性状特征和地理分布位置相统一;③结缕草属植物为开放式的外繁育系统,种内各种源间遗传变异大于种间变异。
2007 Vol. 15 (6): 577-581 [摘要] ( ) [HTML 0KB] [ PDF 526KB] ( )
582 刘刚, 赵桂琴, 杨成德, 满元荣
青藏高原燕麦品种生物抗性初探
研究26个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蚜性,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矮病是天祝地区燕麦的主要病害,其中青永久18、青永久81、青永久15、青永久139、青永久136、丹麦444及青永久316抗性综合表现优异;表现良好的有青永久877、CNC、青引1号;表现一般的有青永久94、青永久118、青永久343、青永久440以及初岛燕麦,其余品种表现较差;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对燕麦品种生物抗性影响显著的指标,分别为黄矮病病情指数、植株矮化率、褐枯病发病率及蚜害指数,并以此为据建立了天祝高寒地区燕麦生物抗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2007 Vol. 15 (6): 582-587 [摘要] ( ) [HTML 0KB] [ PDF 269KB] ( )
588 李荣辉, 曹社会
超低温保存对多年生黑麦草与红豆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及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种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电导率、脱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探讨超低温保存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与红豆草种子在自然含水量状态即可直接投入液氮中保存,保存时间的长短对种子质量影响不显著;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超低温保存前后差异不显著,红豆草种子冻后发生了有益的适应性变化;含水量不是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的重要因素,多年生黑麦草和红豆草种子超低温保存最适含水量范围分别为9.2%~11.8%与5.6%~9.0%。
2007 Vol. 15 (6): 588-592 [摘要] ( ) [HTML 0KB] [ PDF 979KB] ( )
593 张晓红, 徐炳成, 李凤民
密度对三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研究播种密度对3种豆科牧草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探讨其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合理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沙打旺(Astragelus adsurgens)在高密区第2年生产力最高(18321 kg·hm-2),第3年开始下滑;苜蓿(Medicago sativa)在中、高密区生产力的增幅和增量差别不显著,以第3年最高(22563和22108kg·hm-2);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在中密区第3年最高(7856 kg·hm-2);加大密度使沙打旺提早进入生长盛期,第2年即达到高生产力和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苜蓿以中密区(20~30株/m2)效果最好;达乌里胡枝子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率偏低,在黄土塬区草地农业中没有优势。
2007 Vol. 15 (6): 593-598 [摘要] ( ) [HTML 0KB] [ PDF 1061KB] ( )
599 杜文华, 田新会, 曹致中
行距和灌水量与紫花苜蓿种群生长冗余的关系
研究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地上、地下生物量和表现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行距和灌水量与紫花苜蓿种群生长冗余的关系,得出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和-0.839,表现种子产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78,说明营养生长分配的增加导致生殖生长能量的减少,使繁殖分配率降低,表现种子产量降低;②在甘肃武威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v.Gannong No.3)种子田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为:密度86万株/hm2,有效分枝69万株/hm2,相应的管理措施为:播种量2.8 kg/hm2,行距1.0 m,灌水量900 m3/hm2,在该种群结构和管理下,有限能量向生殖部分分配的比例最大,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最高,表现种子产量最高,在一个生长季内如果灌水量大于900 m3/hm2,则营养生长过旺,产生大量生长冗余,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下降,表现种子产量降低。
2007 Vol. 15 (6): 599-603 [摘要] ( ) [HTML 0KB] [ PDF 361KB] ( )
604 张芮, 成自勇, 宋淑珍, 丁林, 黄彩霞
土壤盐分和浓度对苜蓿建植初期的耦合效应
研究盐碱土和人工盐碱土栽培苜蓿(Medicago sativa L.),结果表明:盐分类型和浓度对苜蓿建植初期产草量有明显的影响,据此建立苜蓿减产率与土壤盐分离子浓度的多元线形模型;土壤Na+和Ca2+对苜蓿生长有极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K+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HCO3-、SO42-、Cl-、Mg2+对苜蓿生长无明显影响。
2007 Vol. 15 (6): 604-608 [摘要] ( ) [HTML 0KB] [ PDF 624KB] ( )
609 张玉玲, 杨茁萌
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三个世代农艺性状研究
研究鲁梅克斯K-1(Rumex patientia×R.tianschanicus cv.Rumex K-1)杂交酸模3个世代的生育期、形态特征、产草量及种子产量。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形态特征、产草量及种子产量间差异不显著,各农艺性状的遗传比较稳定;种子产量与分株数和花序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为提高种子产量提供了依据。
2007 Vol. 15 (6): 609-612,616 [摘要] ( ) [HTML 0KB] [ PDF 258KB] ( )
研究简报
613 周艳春, 王德利, 巴雷, 王岭, 何正飚
草地斑块面积对肉牛采食行为的影响(简报)
家畜采食行为和采食策略是放牧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1]。目前有关放牧家畜采食行为、采食模型和采食理论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某个植物等级水平(个体、斑块)家畜采食特征的研究[2~6],而对不同等级(个体、斑块、群落、景观)水平间的动物采食行为的整合研究不多见。本文通过测定放牧肉牛在草甸草原植物个体和斑块区域的采食方位和采食参数,分析家畜采食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采食理论,并为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2007 Vol. 15 (6): 613-616 [摘要] ( ) [HTML 0KB] [ PDF 22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