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2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2-01-15
  

  • 全选
    |
  • 戴芳澜*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于1928—1934年在南京工作时,曾对附近的鬼笔菌作了观察和采集。在春天,那时南京附近的田园、竹林里鬼笔菌是比较多的。这里发表的10种鬼笔菌是: (1)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 Ex Pets.)Fischer,(2)杂色竹荪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EtBr.,(3)双柱小林鬼笔Linderiella bicolumnata (Lloyd) Cunn.,(4)五棱散尾菌Lysurus mo-kmin (L.Ex Pers.) Fr., (5) 蛇头菌 Mutinus sp.,(6)桔红鬼笔Phallus auramlaeus Mont.,(7)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 L.Ex Pers.,(8)深红鬼笔Phallus rubicundus(Bosc) Fr.,(9)格柄笼头菌Simblum clathroides Kawam.,(10)围篱状柄笼头菌Simblum periphragmoides Kl.除1个种外,作者对其余9个种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有些种还附有彩色图。对一些近似种和疑难种,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上述10种鬼笔菌分别隶属6个属,作者在文章的后面部分对其中Linderiella和Lysurus两个属有专门的讨论。
  • 陈昭炫 高日霞 胡方平 罗斯彬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武夷山白粉菌的2个新分类单位,即寄生于短尾鹅耳枥的新属新种武夷顶叉钧丝壳(Fufcoancinula wuytensls Chen et Gao gen.et sp.nov.)和寄生于清风藤的新种清风藤球针壳(Phyllacdnia sabiae Chea et Gao sp. Nov.)。武夷顶叉钩丝壳由于其附属丝的独特形态,与已知的白粉菌科各属均显著不同,故建立为新属。新属、新种均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
  • 王云章 R.S.彼得森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油杉叶锈寄生在油杉叶上,作者研究了此菌的模式标本、同引模式标本和后来在模式地区采得的标本;并和柱锈属、金锈属、鞘锈属、栅锈属等11属锈菌作了比较研究。证明这种锈菌冬孢子堆为带状或扁平柱状,无细胞组织垫座,无被;冬孢子可互相撕离而不破裂,孢壁薄而无色,无柄。这些性状说明它不同于柱锈而近于金锈属。因此作者将其转归金锈属,改定为 Chrysomyxa keteleeriae (Tai) Wang et Peterson新组合,(基础异名Cronartium keteleeriae Tai)。 这种锈菌与其它生在云杉、铁杉叶上的4种短生金锈属锈菌一样,冬孢子堆都生在针叶上,窄带状到扁平柱状或圆形有短柄,鲜桔色或桔红色。虽然油杉叶锈冬孢子堆高达6mm,但这只是同一属内的种间差别,也象Coleosportum crowellii Cumm。与同屑内其它种的区别一样,属于种间的差别。云南粗杉金锈的冬孢子可以从10—20细胞组成的有柄孢子分离产生,正如鞘柄锈冬孢子的互相分离产生一样。冷杉金锈,特别是变形金锈的冬孢子的产生方式也是这样。生在同种油杉寄主枝上的.Peridermium kunmingense Jen 和油杉叶锈有无关系,需在接种试验后才能肯定。从寄主与寄主菌共同进化关系看,这种锈菌的寄主—油杉在分类系统上与金锈属寄主——云杉、铁杉等属近缘,传统分类学家多认为它同冷杉、银杉、黄杉等属同归冷杉亚科。但也有学者认为油杉有许多原始性状,与冷杉亚科无关。作者在油杉上发现金锈可能支持了传统植物分类系统。
  • 魏江春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中国疱脐衣属四个新分类单位,其中包括三个新种:华东疱脐衣(La-scdlia sinrientalis Wei),大理疱脐农(L.Daliensis Wei)。苍山疱脐衣(L. caeonshanensis Wei)及东亚疱脐衣一新变种:樊净山变种(L. asiae-orientalis var. fanjingensis Wei)。此外,还从东亚痼脐衣的模式标本中首次发现了该种的子囊盘,并作了补充描述。作者认为,根据有关中国地衣区系的现有知识,迄今尚未发现分布于中国的疱脐衣(Lasal-lia pustulata (L.) Merat)。而华东疱脐衣可能是疱脐表在亚洲的地理替代种。
  • 武觐文 王德祥 常绍慧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在昆明温泉地区发生了金龟子的虫毒病大流行,病原菌经鉴定为金龟虫霉(Entomophthora brahmina Bose et Mehta)。 本文对该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测定出每虫金龟(Heptophylla brevicollis Fair.)约产生休眠孢子76,800个;该菌在一块狭小的地段引起地方病,推铡由于雨季的提前而使小面积的低频常在性感染向大面积流行性感染演变。
  • 陈开英 梁平彦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营养要求、孢子颜色不同的带病毒和无病毒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菌株间的菌丝联合,在基本培养基(MM)上获得了营养互补的异核体。异核体菌落上出现亲本类型分离并产生深绿色角变或斑点。经孢子体积,DNA含量及营养类型测定证明角变和斑点为杂合二倍体。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奥氏免疫双扩散,2.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放射免疫测定检验了胞质融合或胞质和核融合后代病毒的传递,结果表明黄孢子后代带病毒而杂合二倍体及绿孢子后代均不带病毒。看来,这些绿孢子菌株(821和822)抗病毒感染。
  • 徐大雅 黄河 王春平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北京,河北、青海、山东、湖北、广东等地不周寄主上收集的,属于 Phytophthoracapsici,P.Colocasiae,P.Heveac,P.Infestans, P.Melonis P.Nicotianac var. nicotianae P.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7个种和变种的17株菌的蛋白质,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分析和比较,经多批次试验,7个种和变种各自恒定地呈现典型的蚤白质图谱,显示出种间的差异。其中 P. infestans 占11株,它们虽采自不同地区和寄主,又分属5个生理小种,经多次电泳,电泳图谱基本相同,但不同菌株存在一些差异。同一株菌,培养条件对电泳图谱影响不大,不论是培养在含苹果酸的培养基上,还是培养在延胡索酸培养基上,电泳图谱基本一致,只是电泳材料必须新鲜。
  • 余永年
    菌物学报. 1982, 1(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真菌学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并将其分为4个发展阶段:(1)前真菌学阶段(B.C.5000—A.D.1700);(2)古真菌学阶段(1701—1850);(3)近代真菌学阶段(1851—1950);(4)现代真菌学的发展(1951一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