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包括真菌界的真菌、管毛生物界中的假菌,亦即卵菌门、丝壶菌门和网菌门(并系类群)以及原生动物界中的黏菌网柄菌门、黏菌门、集胞黏菌门及其类似生物(复系类群)。真菌界的3种生存方式包括共生、噬生和腐生。
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是我国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及东亚地区均有广泛的药用历史和临床应用。长期以来以羊毛甾烷型三萜为基本骨架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被认为是树舌灵芝真菌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和功能成分。树舌灵芝三萜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中7,8-环氧-9(11)-烯-12-酮-灵芝三萜是树舌灵芝区别于灵芝属其他真菌的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类型杂萜不断被发现,表明杂萜是树舌灵芝中另一大类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们的结构新颖多样,主要类型为含10个碳原子长链的杂萜、含内酯基团的杂萜、含5/6/7元碳环的杂萜、含桥环的杂萜、含氮原子杂萜及二聚体杂萜。不同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树舌灵芝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也多种多样。这些化合物具有护肝、促进血管生成、保护神经系统、抑制脂肪细胞分化、抗炎、抑菌等药理活性。本文整理了文献报道的树舌灵芝中天然来源的98个灵芝三萜化合物和67个杂萜化合物的结构及药理活性,旨在为树舌灵芝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以及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核糖体大亚基(nuLSU)、线粒体小亚基(mtSSU)序列联合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研究方法,确定鳞粉衣属Phyllobaeis一新种,即亚壳鳞粉衣P. subcrustacea。该种特征是地衣体壳状,有疣状突起;子囊盘浅红棕色至深棕色,圆饼状,盘面平坦或凹陷,盘缘明显;果柄不明显;侧丝单一或二叉分支;子囊长棒状,含8孢子,子囊顶器I-;子囊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无色,无隔或具1隔,I-。该种模式产自中国浙江。本文对该新种进行了表型描述并提供了特征照片,同时提供了鳞粉衣属已知物种检索表,为该属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灵芝Ganodorma lingzhi的优良品种灵芝13具有农艺性状较好、子实体产量较高、孢子粉产量较高的优良性状。本研究首先以其单核菌株灵芝13-5为材料,通过三代HiFi测序及Hi-C测序组装成完整的基因组;然后选取5个重复的双核菌株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后,以灵芝13-5基因组作为参考进行SNP calling,建立了基于灵芝13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基因组包含13条染色体,共45.73 Mb。5个重复菌株SNP calling去重合并后,获得319 074个共有的异核等位差异位点,作为用于灵芝13菌株鉴别的分子标记库。从实验室菌种库中随机抽取7个灵芝菌株,与灵芝13菌株共有的等位差异位点占比介于22.20%-45.18%之间,远低于阈值,说明这些菌株与灵芝13差异较大,不是相同菌株。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灵芝13全基因组及其异核等位差异位点的分子标记,能够准确区分灵芝13这一优良品种。
水通道蛋白(AQP)基因家族在真菌的水分运输及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鉴定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AQP家族成员(PoAQPs),并对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保守基序以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RT-qPCR检测PoAQPs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以及水分过剩胁迫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分析显示,糙皮侧耳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个PoAQPs成员,分为经典AQP和AQGP 2个亚家族,均含有MIP超家族结构域和经典的水通道蛋白三级结构特征;5个PoAQPs基因分布于4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均定位于细胞膜;同一亚家族的成员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启动子区域富含大量的激素响应和非生物胁迫相关的调控作用元件;RT-qPCR结果显示,PoAQPs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和水分过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主要在糙皮侧耳的子实体阶段以及水分过剩胁迫8 h中高表达。推测PoAQPs在调控糙皮侧耳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作用,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糙皮侧耳的水分调控机制及抗胁迫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采自安徽齐云山的一株野生侧耳菌株AH150进行分离鉴定,鉴定结果为巨大侧耳Pleurotus giganteus。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该菌株菌丝最适生长的碳源、氮源、温度及pH,在此基础上进行驯化栽培。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为8,其在最适条件下表现为相对生长速率快、菌丝粗壮浓密等特征。驯化出菇试验中,出菇栽培的基质为杂木屑52%、玉米芯25%、麦麸20%、石灰2%和石膏1%,40-45 d黑暗培养菌包长满菌丝,覆土后空气湿度保持在80%以上,第11天出现原基,后加大空气湿度至85%-90%,4-5 d长出子实体。研究结果将为菌株AH150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白蚁伞为云南名贵野生菌,与白蚁互惠共生于白蚁巢中,其子实体的发育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为了解白蚁伞子实体与蚁巢的物质流,本文应用液相质谱(LC-MS)技术,对皱皮粗柄白蚁伞Termitomyces robustus子实体及其生长基质蚁巢的代谢物谱进行了分析。子实体(JZ)和蚁巢(YC)中共检测到2 023个代谢物,其中JZ特有物质(JZS) 284个,YC特有物质(YCS) 317个,二者共有显著差异物质(GDS) 322个。以相对含量≥0.5的化合物为例,利用Cytoscape (v3.10.0)软件分别展示了43个JZS及YCS中39个物质、29个GDS中19个物质间的显著相关性。KEGG富集到18条共有通路中的40个JZS、YCS及GDS物质,通过氨基酸生物合成及代谢(ABM)、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BSM)及ABC转运3大类通路发生关联。18条通路中,12条与ABM相关,2条与ABC转运中糖代谢相关。选取参与ABM通路的9种氨基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参与ABC转运的3种糖(蔗糖、山梨醇、海藻糖)及蚁巢水提液对纯培养菌丝体的促生作用研究表明,每升基础培养基中加入0.2-0.6 g 9种复合氨基酸,20 g葡萄糖+5 g蔗糖或山梨醇或海藻糖、50-150 mL蚁巢水提液,对菌丝体的生长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添加150 mL蚁巢水提液对菌丝的促生效果显著优于复合氨基酸及糖处理组(0.6 g复合氨基酸+20 g葡萄糖+5 g海藻糖)及复合氨基酸处理组(0.6 g/L复合氨基酸)。284个JZS、317个YCS及322个GDS,特别是以上98个物质在子实体及蚁巢中显著关联,推测其对白蚁伞子实体的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复合氨基酸及山梨醇或海藻糖对纯培养菌丝体促生效果显著,但次于蚁巢水提液。以上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分析与白蚁伞子实体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分子,探明白蚁伞与白蚁的共生机理,规模化人工培养白蚁伞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棕榈酸刺激人结肠癌上皮细胞Caco-2构建高脂膳食模式下的紧密连接蛋白损伤模型,研究银耳多糖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完整性、氧化还原水平、炎症因子含量、紧密连接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以及炎症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发现400 μg/mL TPs银耳多糖对Caco-2细胞无毒性,能够提升细胞SOD和CAT含量并降低MDA含量,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IL-6释放,提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抑制TRL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下调促炎因子分泌。银耳多糖通过抗氧化、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提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参与维护肠道屏障。
本研究以虫生真菌棒状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clavatum为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发酵,采用多种现代天然产物分离方法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质谱、圆二色谱等多种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终从虫生真菌棒状紫孢菌P. clavatum大米发酵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获得7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purcilliumene A (5),4个甾体类化合物(1-3,6),1个鞘胺醇类化合物(7),1个其他类化合物(4)。通过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2、3、6、7对辣椒刺盘孢菌、霉菌寄生菌-Ⅰ、粉红单端孢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和7对结核分枝杆菌也具有抑制作用。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可以通过硒蛋白或硒肽在人体内发挥生理功能。本研究以富硒刺芹侧耳子实体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获得硒蛋白,进而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优的酶解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组合,优化硒肽的提取工艺。再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 [2,2′-azinobis (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OH)及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这4个指标,将其与普通多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酶添加量8 000 U/g,酶解温度60 ℃,酶解时间73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的硒肽硒含量达226.33 mg/mL。富硒刺芹侧耳子实体硒肽在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及FRAP总抗氧化能力均优于普通多肽的抗氧化特性,推测是由于硒含量与多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从而增强硒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为富硒刺芹侧耳子实体硒肽的制备及应用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收集的20份灵芝Ganoderma lingzhi为研究材料,经分离、拮抗反应及母种性能测定试验后,共获得6个灵芝菌株。基于拮抗反应初筛、设施内小中试复筛及品比试验,最终获得性状稳定、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灵芝品种‘FY-3’。其菌丝体呈白色、浓密絮状,子实体菌盖形成的时间早,菌盖半圆形,直径达12 cm,盖肉厚达1.5-2.0 cm,盖表黄褐色,菌盖下表面呈灰白色,整体颜色一致,菌盖上表面平滑,边缘微钝。菌肉分层明显,呈褐色。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品种‘FY-3’是性状优良且适合我国东北地区人工栽培的优异药食真菌品种。
为提高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得率,以麦角硫因得率为评价标准,分析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对麦角硫因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得到的麦角硫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液料比为40:1 (体积质量比)、乙醇浓度为50%、提取温度为60 ℃、提取时间为20 min。以该条件进行验证实验所得麦角硫因提取量为(0.236±0.000 887) mg/g,与预测值0.235 mg/g无显著差异(误差值0.426%),表明优化得到的工艺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确定了六妹羊肚菌边角料中麦角硫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六妹羊肚菌边角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