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25年, 第4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2

  • 全选
    |
  • 菌物学报. 2025, 44(4): 1.
    摘要 ( 18 ) PDF全文 ( 18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高美瑜, 李俊梅, 李义华, 相会明, 马瑞燕, 周稳稳
    摘要 ( 42 ) PDF全文 ( 67 ) HTML ( 40 )   可视化   收藏

    爪哇虫草是一种具有生防潜力的昆虫病原真菌,可以防治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缨翅目、鞘翅目等多种重要害虫。对其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可获得液生分生孢子和芽生孢子,固体培养可得到气生分生孢子。本文对比了爪哇虫草IF-1106的3种孢子在形态、粒径及表面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气生分生孢子、液生分生孢子和芽生孢子形态各异,平均粒径分别为4.45、4.17和7.67 μm;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到3种孢子一端均具有类似产痕的结构,但气生分生孢子表面粗糙,似小棒层覆盖。芽生孢子表面光滑,有明显龟裂,有些孢子有分节现象。液生分生孢子表面光滑,有少量细小裂纹,有些孢子具有类似芽痕的结构;透射电镜(TEM)显示了3种孢子细胞壁厚度和外层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碳氢吸附能力(MATH)试验表明,3种孢子的疏水性顺序为气生分生孢子>芽生孢子>液生分生孢子;此外,测定了pH在3.0-9.0时孢子表面Zeta电位变化,气生分生孢子的Zeta电位从+2.68 mV变到-18.44 mV,芽生孢子电位值变化为+5.16 mV到-5.51 mV,液生分生孢子从+0.39 mV到-18.09 mV,3种孢子等电点均在酸性范围内,在中性条件下均带负电荷;进一步对比了3种孢子的萌发速度及耐逆性,发现芽生孢子萌发最快,但耐逆性最差,气生分生孢子耐逆性强,但萌发最慢,液生分生孢子萌发速率接近于芽生孢子,且耐逆性最好,展现出良好的开发潜力。综上所述,这些结果为爪哇虫草菌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梁俊敏, 王科, 杜卓, 赵明君, 蔡磊, 戴玉成
    摘要 ( 65 ) PDF全文 ( 53 ) HTML ( 72 )   可视化   收藏

    Lysurus mokusin (L.f.) Fr., initially described and named ‘mo-ku-sin’ after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蘑菰蕈’ by the French missionary Cibot in 1774, is the first scientifically described fungus from China. To facilitate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its name, its typification and taxonomic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nomenclature code were carried out. The lectotype and epitype were designated,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 and nuclear genome of the epitype specimen were assembled. The circulated mitochondria of L. mokusin totaled 101.1 kb, containing 26 tRNA and 16 protein-coding genes. Each nuclear haplotype contains 11 chromosomes with a total length of 33 Mb and 8/11 fragment contigs of 1.4 Mb. The BUSCO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genome is 88.5% completed. This is the first genome reported for Lysurus. A high proportion of repeat sequences (ca. 16%) was detected and, after masking, 8 637 and 8 572 protein-coding genes were predicted for two haplotypes, respectively. The gene distribution shows a typical pattern of a “two-speed genome”. In addition, 27 non-redundant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BGCs) were predicted,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r01, Chr04 and Chr06. Two BGCs are 100% homologous to known insecticidal and antimicrobial BGCs producing xenotetrapeptide and rhizomide. Our study provides a model for the typification of numerous early-described species lacking types in China.

  • 马浩, 张丽敏, 赵彦翔, 黄金光
    摘要 ( 27 ) PDF全文 ( 20 ) HTML ( 26 )   可视化   收藏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最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食用安全均造成了巨大的威胁。bZIP转录因子是硫同化的核心正调控因子,能够影响病原菌的无性生殖及对植物寄主的致病力。为全面揭示bZIP转录因子在禾谷镰孢菌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鉴定了禾谷镰孢菌中的同源蛋白FgMetR,并获得禾谷镰孢菌的FgMetR敲除突变体ΔFgMetR,对其进行生物学表型测定,结果表明:ΔFgMetR在PDA上呈透明状,菌丝稀疏分散,很少产生气生菌丝,在PDB培养基中不形成红色素;菌落径向生长速率、菌丝高度、分生孢子产量与野生型菌株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含任何硫元素的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有机态硫能够部分恢复FgMetR缺失导致的生长缺陷表型;在有性生殖时期不能形成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对小麦穗和小麦胚芽鞘的致病力显著降低;相比野生型和互补体菌株,对戊唑醇和咪鲜胺更加敏感。综上所述,bZIP转录因子FgMetR是禾谷镰孢菌营养生长、色素沉着、无性和有性生殖、致病力所必需的,并参与调节禾谷镰孢菌硫同化和对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 沈真辉, 杨林雷, 曹瑶, 罗祥英, 杨爱霞, 陆青青, 子灵山, 李荣春
    摘要 ( 31 ) PDF全文 ( 27 ) HTML ( 34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华包革耳(俗称金耳菌)单孢菌株NX-20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以4个不同交配型单孢菌株D13、D25、D40和D47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鉴定出大量的SNP和InDel变异位点并分析其特征。使用primer5.0软件设计SNP/InDel标记引物,筛选存在多态性差异的8对SNP和6对InDel标记引物对我国金耳栽培产业中广泛使用的14个中华包革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SNP标记分析结果显示,J2F1菌株在8对SNP引物中均形成2种基因型,其他菌株仅有一种基因型。6对InDel标记引物分析结果显示,J2F1菌株在第1、2及第5对引物中能扩增出不同于其他菌株的条带,大部分菌株能扩增出一致的条带(如YL、YR、JB、LL及SC等菌株),显示出同种异名现象。本研究结果对我国中华包革耳栽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所获得的SNP和InDel标记可进一步用于中华包革耳遗传分析,为中华包革耳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鉴定和保护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助力。

  • 刘午鸿, 平均雄, 齐赛洋, 罗心阳, 郭依娜, 戴方妍, 傅仙玉, 武广珩
    摘要 ( 20 ) PDF全文 ( 17 ) HTML ( 21 )   可视化   收藏

    越南假拟盘多毛孢引致茶轮斑病,该病在武夷山茶树多发,严重影响武夷山茶叶品质。为能够深入研究越南假拟盘多毛孢致病机理,我们对其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开展研究。以分离纯化的越南假拟盘多毛孢为对象,利用酶解法分离得到原生质体,采用pSULPH质粒作为载体,借助PEG-Ca²⁺介导的方法,将目标质粒转入原生质体中促使其再生,最后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及蛋白质提取对带有GFP的转化菌株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该病原菌使用CM培养基时菌丝抱团严重,而将培养基由CM更换为PD后菌丝抱团得到缓解,提升了酶解效率,为获取高质量的原生质体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PEG-Ca²⁺介导的转化方法,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越南假拟盘多毛孢中,得到荧光强度均一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了越南假拟盘多毛孢原生质体转化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 米昊雨, 耿楠楠, 杜鹏禹, 刘增才, 邹莉
    摘要 ( 18 ) PDF全文 ( 12 ) HTML ( 19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木耳“黑厚圆”为研究对象,探究铜离子对黑木耳漆酶活性及漆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离子浓度在100-700 μmol/L范围内,黑木耳的胞外漆酶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显著提高;同时,铜离子浓度显著影响漆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其中AhLac1AhLac3AhLac6基因转录水平随铜离子浓度增加显著上调,AhLac2AhLac4AhLac5基因表达量在500 μmol/L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上调了3.38、1.29和1.59倍。不同诱导时间下,AhLac1AhLac3AhLac6基因转录水平随诱导时间延长呈现不同程度的上调趋势。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漆酶活性与AhLac1AhLac3AhLac6基因的转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提高黑木耳产量及漆酶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陆欢, 沈玲, 刘建雨, 尚晓冬, 王瑞娟, 谭琦, 唐桂容
    摘要 ( 15 ) PDF全文 ( 17 ) HTML ( 16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构建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1 (F. filiformis PAL gene1,Fvpal1)的RNAi载体,以黄色的单核体菌株0990-⑤为受体,通过遗传转化获得5个基因沉默的单核转化子(RNAi-Fvpal1 1-5)。5个单核转化子再分别与白色的单核体菌株Dan3进行杂交,获得5个基因沉默的双核转化子(ZRNAi-Fvpal1 1-5)。考察并分析了单核转化子和双核转化子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的PAL酶活、菌丝在培养基上的色素分泌及Fvpal1基因表达量情况,以验证Fvpal1基因具有调控金针菇颜色的功能。结果显示,10个转化子的Fvpal1基因表达较野生菌株相比都显著下调(P<0.05),其中转化子RNAi-Fvpal1 1-5分别下调83.41%、75.92%、79.69%、66.49%和43.22%,转化子ZRNAi-Fvpal1 1-5分别下调80.26%、45.24%、34.09%、84.05%和79.62%;除转化子ZRNAi-Fvpal1 4外的9个转化子的PAL酶活力都显著低于出发菌株(P<0.05)。10个转化子的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色素分泌都比出发菌株浅,双核转化子的菌丝在木屑培养基中的颜色也显著变浅,以及双核转化子的子实体颜色也比出发菌株浅。本研究构建了金针菇Fvpal1基因的RNAi体系,发现该基因对金针菇菌丝和子实体的颜色具有正调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金针菇Fvpal1基因的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 陈鹏旭, 蓝子依, 席娟, 陈莹莹, 郑维发, 赵艳霞
    摘要 ( 12 ) PDF全文 ( 5 ) HTML ( 12 )   可视化   收藏

    以粗糙脉孢菌为研究材料,探究组氨酸激酶在应对香芹酚胁迫下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组氨酸激酶(HKs)缺失菌株与野生型粗糙脉孢菌在受香芹酚胁迫后的形态变化、抑菌圈形成、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类胡萝素的含量等,研究HKs在应对香芹酚胁迫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除Δdcc1外,其他hk缺失菌株在香芹酚胁迫下均形成抑菌圈,且丙二醛(MDA)的形成量增加。检测具抗氧化能力的T-SOD和CAT活性发现,hcp1和sln1的敲除抑制了T-SOD的活性,os1、phy2和hk1的敲除抑制了CAT的活性,且香芹酚胁迫仅能激发野生型、Δhcp1、Δsln1、Δdcc1和Δhk16菌株中的T-SOD的活性,不能诱导Δhcp1、Δnik2、Δphy2、ΔluxqΔdcc1和Δhk16菌株中CAT的活性。类胡萝卜素是粗糙脉孢菌的主要组成成分且具抗氧化活性,hk9、os1、sln1、phy1、phy2、luxqhk1和dcc1的缺失抑制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但是香芹酚的添加诱导Δsln1、ΔluxqΔhk16突变体中类胡萝卜素的合成。粗糙脉孢菌通过HKs感知环境中香芹酚的信号,通过调节T-SOD和CAT的活性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应对香芹酚的胁迫。

  • 叶宇航, 陈万超, 吴迪, 刘朋, 张忠, 李文, 王元凤, 杨焱
    摘要 ( 16 ) PDF全文 ( 12 ) HTML ( 16 )   可视化   收藏

    以本草(BC)基质、棉籽壳(MZK)基质栽培的福建古田银耳及段木(DM)基质栽培的四川通江银耳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采用50%、70%乙醇分级醇沉,得到BC-50、BC-70、MZK-50、MZK-70、DM-50、DM-70共6个粗多糖组分。对不同基质来源的粗多糖组分中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M-70组分的多糖含量最高为(80.68±0.23)%,BC-70组分的得率最高为14.27%,BC-50组分糖醛酸含量最高为(21.04±0.35)%;本草银耳70%醇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较小为8.098×104 Da,段木银耳50%醇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最大为2.184×106 Da。50%醇沉多糖组分主要由岩藻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70%醇沉多糖组分主要由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体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表明,在作用浓度为2 mg/mL时本草银耳50%醇沉多糖组分对DPPH和ABTS的自由基清除率较高,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实验表明,本草银耳粗多糖组分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最强。体外对UVB损伤HSF细胞的修复活性试验表明,BC-70组分对HSF细胞免受UVB的损伤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银耳加工原料的选择及根据目标活性组分选择合适栽培基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 孙彦庆, 张京良, 朱宗敏, 江晓路, 尚丽丽, 宗雯雯
    摘要 ( 14 ) PDF全文 ( 10 ) HTML ( 14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蛹虫草水提物(CME)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建立H2O2诱导的HaCaT氧化损伤模型,探究其对皮肤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CME中富含多糖、多酚、腺苷、虫草素、N6-(2-羟乙基)腺苷等活性物质,且能够有效清除DPPH、ABTS和·OH自由基,IC50分别为0.63、2.97和3.24 mg/mL,提示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在H2O2诱导的HaCaT细胞中,CME随浓度递增而显著地提高细胞活力,其中50 μg/mL CME预处理可使HaCaT细胞存活率由55.39%提高到83.90%;分析其作用机制,CME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内SOD、GSH-Px和CAT等抗氧化酶活力,减少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地降低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P<0.01),从而平衡氧化和抗氧化体系降低氧化损害。因此,CME具有保护皮肤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提示其具有成为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化妆品等领域的潜力。

  • 孙一翡, 梁建东, 周帅, 郭晓宇, 崔宝凯, 张劲松, 戴玉成, 冯娜
    摘要 ( 16 ) PDF全文 ( 24 ) HTML ( 16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国内外灵芝属26个灵芝品种,基于ITS+tef1序列矩阵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分别归属为灵芝Ganoderma lingzhi、紫芝Ganoderma sinense和无柄灵芝Ganoderma sessile。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对灵芝菌丝体中的三萜化合物进行分析。质谱分析结果表明,灵芝G. lingzhi菌丝体中发现了ganoderic acid T、ganoderic acid S等10个共有化合物,紫芝G. sinense菌丝体中检测到lanosta-7,9(11),24-trien-3β,15α,22β-triacetoxy-26-oic acid等12个共有化合物,无柄灵芝G. sessile的菌丝体中均检测到ganodermic acid Ja、lanosta-7,9(11),24- trien-3α-hydroxy-26-oic acid和5个未知化合物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灵芝G. lingzhi和紫芝G. sinense的三萜紫外特征图谱分别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发现灵芝G. lingzhi 12个品种的样本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951以上,紫芝G. sinense 10个品种的样本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920以上,说明种内品种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聚类分析结果证实,以灵芝三萜为指征,可以对灵芝属26个灵芝品种的物种分类作出正确的区分。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灵芝三萜指纹图谱可以作为灵芝物种鉴定的一个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