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李挺, 李泰辉, 邓旺秋
    摘要 (460) PDF全文 (138) HTML (416)   可视化   收藏

    鬼笔属真菌是大型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分类学地位。我国是鬼笔类真菌物种多样性的中心区域之一,分布了约占世界已知鬼笔物种数量的1/4,但鬼笔属真菌的分类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过去报道的鬼笔属物种32种,有些分类单元是存在争议的。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和凭证标本,确定我国分布的鬼笔属真菌25种,其中17种有ITS分子序列,15种有LSU分子序列。有7种属于无分布种或待定种。本研究为鬼笔属真菌的分类学研究、栽培和鉴定提供参考。

  • 综述
    姜奕甫, 郎乐, 张成龙, 赵凌艺, 杨瑞琴
    摘要 (455) PDF全文 (157) HTML (435)   可视化   收藏

    鹅膏环肽类毒素主要存在于鹅膏属Amanita、盔孢伞属Galerina和环柄菇属Lepiota蘑菇中。如果不慎摄入,可能会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快速准确地鉴定蘑菇和生物样品中的这些毒素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以及诊断和治疗蘑菇中毒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文献报道的各类检测方法,重点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这是测定复杂基质中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分析方法。此外,本文还提出了鹅膏环肽类毒素检测的当前趋势,并对未来现场快速检测及仪器定量检测进行了展望。

  • 研究论文
    崔杨洋, 范雪萍, 郭龙洁, 杨祝良
    摘要 (348) PDF全文 (169) HTML (315)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报道了拟胶瑚菌属Tremellodendropsis的3个新种和焰耳属Guepinia的1新种。它们是梭孢拟胶瑚菌T. fusispora,长椭孢拟胶瑚菌T. oblongispora,隔担拟胶瑚菌T. transseptata和山地焰耳G. montana。这几个新种在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中较为常见,但过去曾误作为欧洲种处理。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等证据,证明我国西南的这些物种与欧洲或其他大陆的物种不同,是独立的物种。

  • 研究论文
    张佩璇, 韩一人, 常晓云, 胡江昕, 刘玉军, 陈名君
    摘要 (335) PDF全文 (86) HTML (317)   可视化   收藏

    从黄山市祁门县仙寓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多花黄精健康根茎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真菌。因未观察到分离株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基于菌落特征和菌丝结构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将其鉴定为新棘壳孢属5个种,其中新种3个:内生新棘壳孢Neosetophoma endophyticum,黄精新棘壳孢N. polygonatum 和祁门新棘壳孢N. qimenensis;已知种2个:禾新棘壳孢N. poaceicola和贵阳新棘壳孢N. guiyangensis;棘壳孢属Setophoma已知种1个:洞穴棘壳孢Setophoma caverna。研究菌株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昆虫病原真菌研究中心(RCEF)。

  • 研究论文
    张思瑶, 余盛武, 魏玉莲
    摘要 (282) PDF全文 (55) HTML (260)   可视化   收藏

    桑黄是一类著名的药用真菌,多糖、黄酮、三萜是桑黄主要的活性成分,三者的药用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东亚木层孔菌Phellinus orientoasiaticus是生长于蔷薇科活立木上的大型真菌,其外观形态与桑黄高度形似,但其药用价值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东北地区研究广泛的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忍冬桑黄S. lonicericola野生子实体为对比研究材料,以粗多糖、总黄酮、总三萜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为对比研究指标,探究东亚木层孔菌的药用价值。鲍姆桑黄粗多糖含量为4.64 mg/g、忍冬桑黄为2.94 mg/g、东亚木层孔菌为3.68 mg/g;鲍姆桑黄的总黄酮含量为65.53 mg/g、忍冬桑黄为187.74 mg/g、东亚木层孔菌为46.19 mg/g;鲍姆桑黄总三萜含量为5.38 mg/g、忍冬桑黄为15.87 mg/g、东亚木层孔菌为10.17 mg/g。通过HPLC分析3种子实体黄酮成分,发现鲍姆桑黄总黄酮中可能含有芹菜素和槲皮素这2种成分;忍冬桑黄总黄酮中可能含有芹菜素、柚皮素这2种成分;东亚木层孔菌总黄酮中可能含有芹菜素和芦丁这2种成分。比较3种真菌子实体黄酮和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等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忍冬桑黄粗多糖和东亚木层孔菌粗多糖抗氧化活性较好,鲍姆桑黄总黄酮抗氧化活性较好,忍冬桑黄和东亚木层孔菌总三萜抗氧化活性较好。本研究显示,东亚木层孔菌的粗多糖、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均比较高,抗氧化活性较好,具有良好的药用应用前景。

  • 综述
    鲍大鹏
    摘要 (281) PDF全文 (120) HTML (272)   可视化   收藏

    担子菌类典型食用真菌,如香菇、灵芝、金针菇、糙皮侧耳、刺芹侧耳、黑木耳等,其生活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双核体。双核体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生成单核体,可亲和的单核体之间通过质配形成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体。目前对食用真菌单核体的研究结果拓展了对单核体和双核体生物学性质特性的认识。双核体细胞作为一种单倍双核存在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许多研究者对双核体的等级秩序、适配性、稳定性等生物学性质开展了一些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为菌种种性维持、杂交育种创新、遗传学研究范式建设等工作带来诸多启迪。对双核体在作为菌种中表现出的增量性、可育性、全能性等特性的分析,可以为解决食用真菌菌种种性长期维持稳定的问题带来启迪。双核体细胞核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以及互补关系对杂交育种创新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核间等位基因在双核体细胞中存在不同的表达水平,为从双核体视角研究食用真菌的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对食用真菌双核体的研究有可能形成更加具有学科特色的食用真菌研究范式。

  • 研究论文
    梁嘉祺, 章轶哲, 张宏顺, 周静, 司静, 郎楠, 钟加菊, 吴安忠, 李钟峰, 李海蛟, 孙承业
    摘要 (274) PDF全文 (152) HTML (274)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系统对北京市毒蘑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汇总了北京市毒蘑菇名录,并根据中毒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学名、中文名称和参考文献。截至2023年,北京市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可以造成5种已知损害类型,但仍有一些中毒类型难以确定。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剧毒蘑菇主要是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黄盖鹅膏和肉褐鳞环柄菇及可以造成急性肾衰竭型中毒的欧式鹅膏。

  • 研究论文
    杨雨, Jayawardena Ruvishika S, 卢永仲, 谢述琼, 田兴国, 王家萍, 周思旋, 肖沅嫔
    摘要 (273) PDF全文 (143) HTML (254)   可视化   收藏

    线虫草属是线虫草科中最著名的属,以其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众多昆虫病原真菌而闻名。尽管该属已报道了许多物种,但该属的多样性仍然是个谜。在本研究中,采用综合方法对在中国采集的4个线虫草属物种进行分类鉴定,包括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SSU、LSU、RPB1、RPB2和TEF1α)以及形态学评估,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为这些新发现的物种提供了图解描述和分类讨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线虫草属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 研究论文
    汪婷, 常晓云, 黄勃, 李增智, 陈名君
    摘要 (262) PDF全文 (89) HTML (231)   可视化   收藏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一类动物的总称,蜘蛛病原真菌是以蜘蛛为寄主的一类病原体。蜘蛛病原真菌不仅在持续控制蜘蛛种群和维护生态平衡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一些种类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蜘蛛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结合经典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方法,依据虫生真菌新的分类系统对标本及分离菌株进行物种鉴定,确定蜘蛛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发现,从全国各地采集到蜘蛛病原真菌标本80份,共发现有2科8属21种,其中新种3个(已发表),未知种7个,新记录种1个。其中,紫孢菌属是优势属,相对多度达26.25%;其次是球束梗孢属,相对多度为20.00%;而刺束梗孢属仅1种1株。本研究将部分类棒束孢重新修订为刺束梗孢和鳞翅虫草属,并重点描述了中国新记录种—灰绿孢菌。此外,本研究收集了全球已发表的蜘蛛病原真菌相关文献,统计所有已发表的菌种,共计18属119种,均分布在子囊菌门Ascomycota,肉座菌目Hypocreales。多数种类分布在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约12属106种;少数分布在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4属11种;生赤壳科Bionectriaceae有1属1种,分类地位介于线虫草科与麦角菌科之间的未确定属绿孢菌属Chlorocillium v1种。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尚未发现。

  • 研究论文
    张婧仪, 罗凯月, 员瑗, 边禄森
    摘要 (256) PDF全文 (94) HTML (247)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国华东地区集毛孔菌一新种—武义集毛孔菌Coltricia wuyiensis。该新种在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处于锈革孔菌目的集毛孔菌属中。武义集毛孔菌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具中生菌柄;菌盖边缘全缘,表面新鲜时橘黄褐色至红褐色,具同心环区;孔口表面新鲜时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菌管菌丝疏松交织排列至近平行排列;拟担子偶尔具分隔;担孢子广椭圆形,大小为4.3-5.5×3.7-4.4 µm。武义集毛孔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小集毛孔菌C. minima具有亲缘关系,但后者的拟担子不分隔,且担孢子较大(6-7×4-5 µm vs. 4.3-5.5×3.7-4.4 µm)。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鉴定中国已知集毛孔菌种类的检索表。

  • 研究论文
    胡雨娟, 胡江昕, 张春光, 常晓云, 陈名君
    摘要 (240) PDF全文 (88) HTML (251)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茶叶分离获得70个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5个片段序列(ITS、TEFTUBCALHIS)的系统发育分析,将8个代表性菌株鉴定为6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D. 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D. eres、香港间座壳D. hongkongensis、梭状间座壳D. fusicola及2个新种,即祁门间座壳D. qimenensis sp. nov.和肾形间座壳D. reniformis sp. nov.。2个新种均未观察到β型分生孢子,其中肾形间座壳产生明显的肾形分生孢子。

  • 研究论文
    朱安红, 张秋月, 罗凯月, 何双辉, 马海霞
    摘要 (232) PDF全文 (104) HTML (218)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及多样性的植被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本研究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大型木生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2 100余份馆藏标本和新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共鉴定发现大型木生真菌668个种,隶属于2门、17目、67科、245属,其中1个新科、4个新属和64个新种是作者等人根据云南省热带地区的模式标本发现描述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4科,分别为多孔菌科、锈革菌科、炭角菌科、齿耳菌科、木耳菌科、炭团菌科、皮孔菌科、原毛平革菌科、皱孔菌科、小菇菌科、白肉迷孔菌科、裂孔菌科、韧革菌科和花耳科,共500个种,占总数的74.85%;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锈革菌属、炭角菌属、栓菌属、灵芝属、褐孔菌属、干皮菌属等34个属,共336个种,占总数的50.30%。云南热带地区大型木生真菌属级和种级成分主要以热带分布为主,说明该地区大型木生真菌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在所有种类中,共有27个种为食用菌,75个种是药用菌,6个种是有毒菌类,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研究论文
    朱力扬, 图力古尔
    摘要 (231) PDF全文 (115) HTML (207)   可视化   收藏

    刺毛鬼伞属Tulosesus是鬼伞类真菌中已知物种数量仅次于拟鬼伞属Coprinopsis的第二大属,其主要特征为菌盖和菌柄均具囊状体,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小鬼伞属Coprinellus的成员,直到近期才作为属级分类单元独立,然而其系统学位置和框架仍存争议。2021-2023年我们对该类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野外调研,共发现20余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0种,本研究对这些新记录种进行描述并绘制线条图,分别为短毛刺毛鬼伞Tulosesus brevisetulosus、织篮刺毛鬼伞T. canistri、灰白刺毛鬼伞T. cinereopallidus、褐囊刺毛鬼伞T. fuscocyetidiatus、灰糠刺毛鬼伞T. marculentus、半透刺毛鬼伞T. pellucidus、斜孢刺毛鬼伞T. plagioporus、沙生刺毛鬼伞T. sabulicola、塞斯刺毛鬼伞T. sassii和绒幕刺毛鬼伞T. velatopruinatus。联合ITS和LSU片段,对该属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Tulosesus单系,由3个独立的亚属级分支构成,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阐明该属的属下各分支的特征。

  • 研究论文
    谢雪娇, 吴芳, 李守勉, Vlasák Josef, 张旭, 田景花, 李明, 李国杰
    摘要 (227) PDF全文 (93) HTML (193)   可视化   收藏

    灰树花是中国具有较高食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国内外学界过去多认定其学名为Grifola frondosa。本研究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自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45份样本进行分类研究。多基因联合分析的研究显示了对应各大洲灰树花菌种的高支持率分支,表明不同地域灰树花的遗传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分离自我国的灰树花菌种均属于东亚分支,欧洲和北美分支的成员在中国尚未发现分布。因此,东亚分支应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物种。东亚地区的灰树花过去在日本曾经被描述为白树花G. albicans,而且该种曾经被认为是欧洲灰树花G. frondosa的同物异名,因此,东亚分支的物种学名应该是白树花G. albicans。由于中国多数野生和栽培灰树花菌盖颜色较深,故将其命名为白树花的一个新变型G. albicans f. huishuhua,并指定了该变型的模式标本和菌种(凭证标本HBAU15778,凭证菌株HBAU LM502)。

  • 研究论文
    李赛飞, 周俊, 佟瑶, 高启合, 孙凤丹, 王志春, 席悦, 温雅, 张正高
    摘要 (221) PDF全文 (67) HTML (198)   可视化   收藏

    灵芝活性物质是灵芝发挥不同功效的物质基础,在灵芝生长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含量随子实体生长发生动态变化,影响着灵芝的品质及功效。段木栽培是灵芝2种主要栽培模式之一,子实体生长周期长、活性物质积累时间久,研究其生长阶段各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对原料的高效利用具有积极意义。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于多糖和三萜物质,对灵芝其他具有重要生物活性价值的成分关注较少,且涵盖的生长周期不够完整,对充分了解各物质的完整动态变化过程比较有限。本研究以段木灵芝子实体菌蕾期作为起点,孢子弹射结束作为终点,通过固定时间采样,共对子实体生长9个阶段、120 d内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灵芝总多糖及12个三萜化合物总量均为菌蕾期最高,随生长快速下降,弹射孢子后期平稳;灵芝麦角甾醇含量菌蕾期最高,随生长快速下降,弹射孢子后期小幅上升;灵芝尿苷、尿嘧啶和灵芝水溶性蛋白/多肽的含量随子实体生长连续下降直至最低,灵芝腺苷则出现山峰状变化规律,峰尖出现在60 d即灵芝开始弹射孢子的阶段。子实体菌蕾期总抗氧化能力较弱,子实体生长后期总抗氧化能力较强。本研究阐明了段木灵芝子实体整个生长阶段主要活性物质含量及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指导段木灵芝子实体生产及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庹拥兰, 胡佳君, 李玉, 张波
    摘要 (213) PDF全文 (88) HTML (189)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森林中大型真菌群落的季节性动态仍不清楚。在2019-2021年的7-9月对保护区内不同季节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大型真菌标本进行系统采集,并分析了5种森林植被类型中大型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同时对选定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样地的环境变量和大型真菌群落进行了评估。通过标本系统采集,共收集大型真菌标本1 325份,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为293种,隶属于2门6纲18目68科125属。通过群落多样性分析发现集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科(物种数≥10)有6个,其中占比较高的为红菇科Russulaceae (37种,12.63%)、鹅膏科Amanitaceae (26种,8.87%)、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20种,6.83%)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 (19种,6.48%)等;优势属(物种数≥5)有16个,其中占比较高的为乳菇属Lactarius (19种,6.48%)、鹅膏属Amanita (16种,5.46%)、红菇属Russula (16种,5.46%)和丝膜菌属Cortinarius (14种,4.78%)等。从红松林到蒙古栎林大型真菌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物种累积丰度:蒙古栎林>阔叶混交林>蒙古栎-红松混交林(蒙古栎为优势树种)>红松-蒙古栎混交林(红松为优势树种)>红松林。伞菌(204种,69.62%)是集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分布在蒙古栎林中(集中发生在八月),该类群受到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和蒙古栎覆盖率影响,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真菌群落偏好于蒙古栎覆盖率相对较高的森林类型。因此,保护蒙古栎林有益于维持集安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

  • 研究论文
    沈真辉, 曹瑶, 李梦杰, 杨林雷, 罗祥英, 李荣春
    摘要 (209) PDF全文 (81) HTML (195)   可视化   收藏

    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稀有银耳目胶体食用菌,因优异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而常被用作传统药物和食品。它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担子菌,但其交配型位点结构仍未被解析。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交配类型的金耳单核菌株基因组进行重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了金耳的AB交配型位点并与其他大型真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个单核体中含有2种A交配型位点和2种B交配型位点;其中2种A交配型位点都包含一对HD1HD2基因,以典型的“头对头”方式排列,位点上下游基因的共线性较高,以脑状耳包革Naematelia encephala最高,在上下游具有保守的氧化还原酶基因和PRL22基因,而mipβ-fg基因不位于HD基因两侧,不存在紧密连锁关系。2种B交配型位点均含有1个信息素受体(STE3)和1个信息素前体基因(phB),比较B1B2位点发现,B1位点的STE3phB基因紧密排列,在phB上游紧密相邻着1个B2位点没有的RVT_1基因,在B2位点中STE3phB基因之间插入了3个基因,其中STE12基因在B1位点没有,与其他真菌相比,B位点共线性较差,表明不同真菌中B位点变异性较大;在4个单核体中均含有信息素受体NaSTE3-3基因,但在其上下游未发现信息素前体基因,并与B交配型位点不在同一contig上。本研究获得的结果将有助于诠释金耳交配型位点结构,为今后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刘芹, 师子文, 吴杰, 黄保, 梁雪迪, 崔筱, 胡素娟, 牛森园, 孔维丽
    摘要 (204) PDF全文 (50) HTML (165)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并分析了糙皮侧耳原基和刚分化的子实体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以期解析糙皮侧耳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潜在机制。糙皮侧耳原基和子实体中共鉴定出545种代谢物,包含酚酸、脂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生物碱、单宁、木脂素和香豆素以及其他代谢物共9类。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糙皮侧耳原基和子实体中的代谢物质具有显著差异。以VIP≥1、fold change≥2或≤0.5为条件,共筛选到253种差异代谢物。调控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物质涉及76条代谢途径,推测该菌通过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生物素代谢,莨菪烷、哌啶和吡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嘌呤代谢,丙酸代谢和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主要代谢通路完成物质的深度转化及调控。本研究为糙皮侧耳子实体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综述
    沈若茗, 陆俊佑, 张煜, 魏华, 陆玲
    摘要 (189) PDF全文 (113) HTML (186)   可视化   收藏

    天然大型食药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部分成分已证实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影响相关代谢指标及良好降血脂等功效。由于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富贵病,降低血脂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有关大型食药用菌的降血脂功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未见相关综述分析报道。本文归纳概括了近年来大型食药用菌降血脂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列举了大型降脂食药用菌的种类、概述了大型食药用菌降脂活性物质的来源、阐明归纳了大型食药用菌中的主要具有降血脂功能的活性组分,最后分析讨论了大型食药用菌降脂功能的可能机理。本综述分析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开发大型食药用菌用于防治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资源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张莹璐, 夏伯阳, 陈天娇, 陈晶晶, 杨金玲, 巩婷, 朱平
    摘要 (188) PDF全文 (85) HTML (170)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产自安徽的鲍姆桑黄、产自浙江和吉林的瓦尼桑黄、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以及采自山西的野生桑树桑黄为研究对象,检测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的总多酚、三萜及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和不同来源的桑黄子实体中总多酚、三萜、麦角甾醇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总多酚含量最高的是产自浙江的瓦尼桑黄(1.99%),三萜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产孢前,1.32%),麦角甾醇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吉林的瓦尼桑黄(0.19%)。以丙二醛(MDA)为指标比较不同来源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桑黄子实体提取物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酶MDA的产生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能力,其中浙江桑黄抗氧化活性最佳,MDA抑制率达到96.53%。应用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IT-TOF-MS)技术从桑黄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鉴定了19种化合物,其中浙江的瓦尼桑黄、吉林的瓦尼桑黄和安徽的鲍姆桑黄子实体的化合物组成较为相似,主要为hispidin的衍生物;野生的桑树桑黄子实体主要产物也为hispidin衍生物,但结构类型不同于上述3种桑黄;山东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则含有大量的hispidin单体,hispidin衍生物含量很少。综上所述,不同来源桑黄的化合物组成、活性产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同种属桑黄样品所含活性产物的种类以及含量差异较大。本研究为桑黄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 研究论文
    姜冬洋, 苏林贺, 陈亚东, 张彦龙, 曾伟民
    摘要 (178) PDF全文 (73) HTML (16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富硒黑木耳菌丝体硒多糖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进一步评估抗氧化作用,本研究以黑木耳菌种九丰、黑丰和西藏6号作为原料,采用耐硒及梯度硒浓度富硒筛选、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设计分析及抗氧化测定的方法对富硒黑木耳筛选、硒多糖的提取优化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黑木耳菌种中,九丰耐硒能力最强;富硒发酵实验中,黑木耳菌丝体发酵总硒含量在硒浓度为60 μg/mL时最大;富硒黑木耳菌丝体硒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25.4 min,水浴时间56 min,料液比1:49 (质量体积比),此条件下硒多糖提取率为(17.49±0.10)%。富硒黑木耳菌丝多糖对DPPH、羟基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并在总还原力试验中表现出较强的还原能力。本试验筛选出最优菌株及最佳富硒发酵硒浓度后,运用响应面的方法对富硒黑木耳菌丝体硒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系统地测定出最佳提取条件。研究结果为黑木耳菌株富硒培养及黑木耳硒多糖高效提取及其功能挖掘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梁玲瑜, 王慧敏, 刘福, 吕全
    摘要 (177) PDF全文 (39) HTML (158)   可视化   收藏

    Geosmithia (子囊菌门,肉座菌目)是常见的小蠹虫伴生真菌,其中部分类群能够入侵寄主并引起严重的植物病害。本研究通过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中国西南地区华山松切梢小蠹Tomicus armandii伴生真菌新种,并通过有伤接种实验对其致病性进行评估。对来自云南省玉溪市和富源县的45只华山松切梢小蠹成虫及64个坑道进行分离,获得387株Geosmithia属菌株,选取10株代表性菌株比较形态、生理特征并进行系统发育(ITS、TUB2和TEF1-α序列片段)分析。其中90个菌株用于构建ITS树,66个菌株用于TUB树,TEF树包含77个菌株。研究发现387株菌株代表1个新种,命名为Geosmithia armandiiG. armandii是第一个报道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的Geosmithia属真菌。选取两株菌株接种至3年生华山松幼苗进行致病性测定,接种1个月后发现处理组接种处坏死病斑长度与对照组相似,结果表明该新种为弱致病菌。本研究为今后Geosmithia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为防治华山松切梢小蠹提供新思路。

  • 研究论文
    王科, 杜卓, 郭耀宾, 刘铁志, 谢孟乐, 赵明君, 刘冬梅, 李国杰, 魏铁铮
    摘要 (169) PDF全文 (81) HTML (141)   可视化   收藏

    京冀太行山区是华北地区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对于真菌多样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团队对该地区12个区县的40个采样点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大型真菌调查,共采集标本1 200余份。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共鉴定发现345个物种,隶属于2门、5纲、20目、64科、138属,其中37种和1个变种为中国首次报道。对上述物种开展区系分析和资源评价,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和红菇科Russulaceae等11个科为优势科;在资源价值方面,有食用菌43种,药用菌56种,以及毒菌27种。上述结果可为该地区大型真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

  • 研究论文
    黄雄敏, 徐艳, 徐军伟
    摘要 (168) PDF全文 (51) HTML (149)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中通过密码子优化和内含子添加分别构建了蓝色荧光蛋白基因(bfp)表达载体PJW-EXP-intron-opbfp和黄色荧光蛋白基因(yfp)表达载体PJW-EXP-intron-opyfp,使用灵芝 Ganoderma lingzhi原生质体进行转化,筛选得到了表达BFP和YFP的工程菌株。工程菌株的菌丝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分别检测到蓝色和黄色荧光信号,而野生型菌株(WT)的菌丝检测不到这2种荧光,结果显示我们在灵芝中实现了蓝色和黄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基于本研究建立的荧光蛋白表达方法,我们评估了纤维二糖水解酶Ⅱ基因的启动子(Pcbh2)在微晶纤维素诱导下的活性。将黄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到Pcbh2启动子的下游构建yfp-Pcbh2表达载体,经过转化获得了YFP-Pcbh2灵芝工程菌株。在微晶纤维素的诱导下,检测到YFP-Pcbh2菌丝体可发出黄色荧光信号,而不加微晶纤维素诱导时则没有检测到荧光,结果表明Pcbh2启动子在微晶纤维素诱导下具有转录活性。

  • 综述
    聂勇, 赵恒, 刘小勇, 黄勃
    摘要 (168) PDF全文 (91) HTML (161)   可视化   收藏

    虫霉真菌是低等真菌的重要成员,目前包含280余种,多为节肢动物的专性寄生真菌,少数腐生于土壤和枯枝落叶。本文在Humber发表的虫霉真菌分类框架上,结合近期发表的虫霉真菌分类单元,对该类真菌分类系统名录进行更新,介绍了1门、3纲、3目、10科和25属的分类学特征,并对当前虫霉真菌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研究论文
    程文旭, 沈敏, 张恒, 龚霄, 孙毅, 高露娟, 万俐佳
    摘要 (163) PDF全文 (35) HTML (141)   可视化   收藏

    恩波吡维胺(pyrvinium pamoate, PP)是一种传统抗寄生虫药,与唑类联合具有协同抗烟曲霉作用。af-fadO (FAD binding oxidoreductase, FAD依赖性氧化还原酶)基因的编码产物在烟曲霉中推定为一种与FAD结合的氧化还原酶,可能参与真菌的氧化呼吸过程。通过敲除烟曲霉af-fadO基因,构建烟曲霉af-fadO基因的敲除株,揭示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PP与唑类协同抗烟曲霉中的作用,并探索了其对烟曲霉药物敏感性和渗透压、氧化压力物质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构建出af-fadO基因的敲除盒,筛选出符合的烟曲霉af-fadO敲除株Δaf-fadO。利用纸片法和棋盘法观察该突变株与野生株 WT (ku80,pyrG+)在PP与唑类(泊沙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联合抗烟曲霉中的敏感性变化。同时,观察该突变株与野生株WT对氧化压力(H2O2和甲萘醌)、渗透压物质(NaCl、d-山梨醇)敏感性的变化。体外联合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Δaf-fadO对PP与泊沙康唑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为0.563,显示无相互作用,而对照组WT对PP与泊沙康唑的FICI值为0.5,存在协同作用。纸片法结果发现PP与泊沙康唑联合对Δaf-fadO的抑菌圈比对照组WT产生的抑菌圈直径明显变小,PP与泊沙康唑联合时对敲除株抑制作用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渗透压和氧化应激的培养试验中,与野生株WT相比较,Δaf-fadO对氧化剂H2O2、甲萘醌、NaCl和d-山梨醇更敏感。敲除烟曲霉af-fadO基因后,其对氧化和渗透压力的敏感性增加,逆转了PP与泊沙康唑的协同作用,af-fadO可能是PP作用于烟曲霉的靶点。本研究丰富了PP协同唑类抗真菌的机制研究,为将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研究论文
    曹旺, 赵妍, 杨双双, 林群英, 邓春英, 李传华
    摘要 (162) PDF全文 (59) HTML (157)   可视化   收藏

    分枝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 ramosus是一种珍稀虫草,同属其他种类多具有药用或保健价值。本研究首次经纯人工驯化栽培出分枝多头霉孢梗束,对其开展物种鉴定、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条件及成分研究。采用ITS序列鉴定分离菌丝体,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氮源、温度和pH。以小麦、大米、小米和薏仁为栽培培养基驯化栽培,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结果显示:所分离菌丝体为分枝多头霉;固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3 ℃,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 g/L、蛋白胨15 g/L、琼脂20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10 mg/L,pH 6.5;液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5 ℃,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0 g/L、蛋白胨15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10 mg/L,pH 6.5;以小麦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产量最高,其生物学效率平均为9.824%;以大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多糖含量最高,为4.693%;以小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腺苷含量最高,为0.130%,但其虫草素含量最低,仅为0.018%。本研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人工驯化栽培条件筛选及人工栽培孢梗束成分检测,为分枝多头霉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付阳, 宋春艳, 董晶晶, 刘建雨, 姜宁, 章炉军, 于海龙,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160) PDF全文 (60) HTML (150)   可视化   收藏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世界第二大食药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经济和生态学研究价值,探索其本身具备优良性状的调控机制,同时对可能参与其中的功能基因进行反义遗传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对已知的功能基因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编辑,确定该技术能在香菇中工作。预测并筛选出一个香菇U6 snRNA启动子,以乳清苷-5ʹ-磷酸脱羧酶编码基因pyrG为目的基因设计CRISPR/Cas9技术的重要工作元件sgRNA,对异源cas9基因依据香菇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构建了一个同时携带sgRNA和cas9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香菇菌丝遗传转化技术将该载体转入香菇单核体中对pyrG基因进行编辑,成功获得pyrG基因发生碱基缺失的香菇单核体突变株,经功能筛选后确定其为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能同时表达CRISPR/Cas9技术重要组件的双元表达载体,证明了CRISPR/Cas9能够在香菇中发挥编辑目的基因的功能,为进一步开展香菇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研究论文
    刘晓静, 赵佳敏, 晏露闻, 崔明, 肖惠文, 刘杏忠
    摘要 (159) PDF全文 (34) HTML (139)   可视化   收藏

    真菌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的健康。尽管已有许多关于肠道细菌抗衰老的研究,但肠道真菌抗衰老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本研究使用混合抗细菌抗生素清除年轻小鼠粪便中的细菌,并将其移植到自然老龄鼠的肠道中。通过评估学习记忆能力、体重、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变化等生理指标,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老龄鼠各组织中衰老相关基因、蛋白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清除细菌的粪菌移植处理显著提高了老龄鼠空间定位的学习记忆能力,对老龄鼠的体重和其他脏器指数均无不良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粪菌移植处理改善了老龄鼠脑、肝、脾、肺、肾、小肠的组织状态;显著上调了与肠道完整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了老龄鼠脑、肝、肾组织中衰老相关基因p53p21的表达,但对肺、脾、小肠无明显影响;此外,粪菌移植处理显著提高了老龄鼠血清和多组织中抗氧化物酶的水平,降低了衰老生物标志物和促炎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年轻供体肠道真菌菌群可以延缓血清、脑、肝和肾等组织的衰老进程,为进一步探索肠道真菌抗衰老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李国清, 梁裕华, 鲁林琴, 刘菲菲
    摘要 (155) PDF全文 (52) HTML (137)   可视化   收藏

    色二孢属(葡萄座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包含许多与茎干溃疡病、枝枯病和顶梢枯死病相关的重要病原菌或潜在病原菌。该属多数物种地理分布广泛且能够侵染多种植物。本研究从云南省枇杷树溃疡病枝条上分离获得了13株色二孢属菌株。基于ITS、tef1tub2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将这些菌株鉴定为Diplodia mutila和新种D. pipa。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真菌均可侵染枇杷幼苗,其中D. mutilaD. pipa表现出更高的致病性。这两种真菌是我国枇杷树上的首次报道。

  • 研究论文
    刘艳, 黄传书, 杨碧文, 向舒翔, 唐露, 黄越, 吴均, 宋志光, 邢康康
    摘要 (155) PDF全文 (43) HTML (136)   可视化   收藏

    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作为香豆素的重要衍生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在抗癌和抗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真菌中却少有报道。我们成功分离并培养了一株含有大量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粗毛纤孔菌L-1 Inonotus hispidus L-1。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发现在粗毛纤孔菌L-1子实体中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作为主要成分,其含量明显高于菌丝体和原基。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阐明了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在粗毛纤孔菌L-1中的合成途径及其调控基因。研究发现粗毛纤孔菌L-1中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在合成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前体L-苯丙氨酸,而L-苯丙氨酸的合成受糖酵解/葡萄糖生成途径和苯丙氨酸途径的共同调控,其含量在原基和子实体中显著升高。而且以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P-香豆酸合成途径的两条下游合成途径中的代谢物显著升高,分别为异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2,7,4ʹ-三羟基异黄酮和香豆雌酚,以及香豆素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7-羟基香豆素和补骨脂素。而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的下游代谢物未检测到。通过转录组学进一步证实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在合成过程中受到APL、APL1和ECM4这3个基因的调控。这项研究结果证实了粗毛纤孔菌L-1作为一种有价值的香豆雌酚和补骨脂素来源在营养保健品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潜力。

  • 研究论文
    韩西茜, 曹槟, 贺茂强, 朱新宇, 李贾鑫, 王诗慧, 杨文强, 刘冬梅, 赵瑞琳
    摘要 (153) PDF全文 (70) HTML (132)   可视化   收藏

    沙鲁里山系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中部,海拔高差悬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复杂且特殊的气候、地理地貌、植被条件及演化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本研究对沙鲁里山系所辖的8个自然保护区、辐射8县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共采集标本3 633份。通过DNA条形码测序、形态学检测及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进行标本鉴定,共鉴定出大型真菌503种,隶属于19目73科162属,包括沙鲁里山系新记录种395个及中国新记录种18个,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等14科为优势科,占物种总数的62.22%;丝膜菌属Cortinarius、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鹅膏属Amanita、口蘑属Tricholoma等18属为优势属,占物种总数的54.27%。沙鲁里山系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56.7%)和北温带分布属(37.6%)为主,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4.9%)。大型真菌资源评价表明,沙鲁里山系共有食用菌60种、食药用菌54种、药用菌20种以及毒菌79种,其中新增的分别有50、38、9和62种。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张波, 叶雷, 谭伟, 李小林, 杨学圳, 周洁
    摘要 (151) PDF全文 (52) HTML (141)   可视化   收藏

    莲子壳作为农业副产物体量较大,可用作食用菌栽培原料。本研究以资源化利用莲子壳和拓展灵芝栽培原料来源、降本增效为目的,以10%、20%、40%、60%和80%的莲子壳替代基础配方(杂木屑45%、玉米芯45%、麦麸5%、玉米粉4%、石膏1%)的木屑和玉米芯,研究各试验配方的灵芝农艺性状、品质及生产效益,从中优选出莲子壳基质高效配方,为探究莲子壳在代料灵芝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培养料添加一定比例莲子壳可促进灵芝菌丝生长,60%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4.44 mm/d;基料添加莲子壳会减少菌柄长度、菌盖厚度和子实体含水量,对菌盖大小、菌柄直径和单朵鲜重无明显影响。活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随栽培料莲子壳比例的增加,灵芝子实体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80%处理的多糖含量(10.57 mg/g)是对照的1.66倍、蛋白质含量(15.14%)显著高于对照(14.12%);而栽培料莲子壳对灵芝子实体三萜酸的影响呈“低比例促进、高比例抑制”趋势。另外,莲子壳配方会显著提高灵芝子实体氨基酸总量,以10%处理最高,氨基酸总量为32.44%,该处理检测到13种氨基酸的含量最高值。生产效益分析表明,栽培料添加莲子壳可显著提高灵芝栽培利润,以80%处理栽培利润最高(1.22元/袋)。综上所述,莲子壳作为原料栽培灵芝有明显增产效果,可进一步示范推广。

  • 研究论文
    袁榕, 彭骋, 李曙吉, 田呈明
    摘要 (148) PDF全文 (57) HTML (142)   可视化   收藏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phenanther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是重要的病原菌、内生真菌及腐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采集自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的华中五味子上分离获得10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基于ITS、tef1tub2 3个位点的多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冷杉拟盘多毛孢P. abietis、江西拟盘多毛孢P. jiangxiensis、庐山拟盘多毛孢P. lushanensis、稻拟盘多毛孢P. orzae以及新种五味子拟盘多毛孢P. schisandrae,上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为华中五味子上首次报道。

  • 研究论文
    肖自添, 何焕清, 彭洋洋, 刘明, 徐江, 邱远辉, 孙一翡, 崔宝凯
    摘要 (147) PDF全文 (62) HTML (123)   可视化   收藏

    血芝属是灵芝科真菌的重要类群,研究发现该属真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部分活性优于多种已被熟知的食药用菌。本研究以5种野生血芝Sanguinoderma spp.为研究对象进行驯化栽培,以期了解其栽培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探究其开发利用价值。结果显示,5种血芝菌株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25-30 ℃之间,子实体从原基发生到采收需要25-38 d不等,乌血芝生长快,孢子粉弹射早,血芝生长最慢,栽培期内未见孢子粉弹射。不同菌株的栽培子实体性状差异显著,菌盖长4.96-12.56 cm,宽3.84-10.76 cm,菌盖颜色灰褐色、灰黑色、黑色和米红色;菌柄长0-10.1 cm不等,菌盖扇形、肾形至近圆形。各菌株一茬生物转化率为6.59%-18.34%,子实体粗多糖含量为1.89%-2.95%,总三萜为0.78%-1.68%。与赤灵芝、紫灵芝、白肉灵芝相比,血芝属菌株抗氧化效果更好,其中血芝、小孔血芝粗多糖溶液、总三萜溶液浓度分别在3 mg/mL、1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0%以上,总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达28%以上。血芝属真菌生长快,子实体多糖、三萜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应用潜力。

  • 研究论文
    唐官美, 张丽, 韦媛, 付姣, 陈惠琴, 张雪晴, 梅文莉, 戴好富, 郭志勇
    摘要 (147) PDF全文 (47) HTML (124)   可视化   收藏

    从蛛毛苣苔叶片中分离一株内生真菌GZY-Z-02,经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以大米固体培养基于室温培养30 d,经乙酸乙酯浸提,以正向硅胶、凝胶色谱及HPLC等手段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及CD谱等手段鉴定其结构,12个化合物均为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个,为lilacinumopin (1),5个环二肽类衍生物(2-6),2个简单吲哚类衍生物(7-8),3个核苷类衍生物(9-11)及核黄素(12)。通过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78有中等强度地抑制金黄葡萄球菌的活性。

  • 研究论文
    王爱萍, 池田, 冯月, 温强, 田海燕, 刘鑫, 董琦
    摘要 (147) PDF全文 (40) HTML (96)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解析麦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以及对磷肥水平和种植模式的响应。设置90 kg/hm2 (P1)、135 kg/hm2 (P2)和180 kg/hm2 (P3) 3个施磷(P)量,以及单作(WS)和间作(WI)两种种植方式,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磷肥水平和间作对冬小麦土壤氮磷含量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水平对间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麦田土壤磷含量影响显著,间作有利于提高低磷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 157 759条有效序列和847个OTUs。所有处理OTUs隶属于8门、26纲、54目、82科、108属。6个处理共有OTUs 196个;间作和单作模式特有OTUs分别为147和102个;P1、P2和P3水平特有OTUs各自为113、70和66个。施磷和间作对小麦根系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大。PCoA分析结果表明,施磷水平和间作及其二者的互作对真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效磷含量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球囊菌门与有效磷均呈正相关关系,而壶菌门则呈负相关。

  • 研究论文
    姜雨含, 王科, 黄嘉茂, 边禄森, 员瑗
    摘要 (143) PDF全文 (62) HTML (120)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物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部分种类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北京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大型真菌的多样性较为丰富,但过去对该地区大型真菌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该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其区系特征的研究则更为缺乏。本研究对北京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和区系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发现大型真菌14目67科126属208种,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和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优势属依次为裸脚伞属Gymnopus、靴耳属Crepidotus、黏滑菇属Hebeloma和乳菇属Lactarius

  • 简报
    王静静, 宋福行, 徐秀丽, 王龙
    摘要 (142) PDF全文 (55) HTML (119)   可视化   收藏

    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六盘水市农家自制腊肉表面分离得到的霉菌经形态学和基于钙调蛋白基因(calmodulin gene, CaM)、RNA多聚酶Ⅱ第二大亚基基因(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Ⅱsecond largest subunit gene, Rpb2)和rDNA ITS1-5.8S-ITS2 (ITS)序列的分析,鉴定出曲霉Aspergillus 8种和青霉Penicillium 1种,即堆积曲霉A. cumulatus、黄曲霉A. flavus、灰绿曲霉A. glaucus、詹森曲霉A. jensenii、多育曲霉A. proliferans、伪灰绿曲霉A. pseudoglaucus、田纳西曲霉A. tennesseensis、产毒曲霉A. venenatus和橘紫青霉P. aurantioviolaceum。其中A. cumulatusA. venenatusP. aurantioviolaceum 为中国3个新记录种。

  • 综述
    秦玉凡, 赵鹏, 韩士玲, 刘芳, 王科, 段维军, 巩文峰, 王海香, 蔡磊
    摘要 (140) PDF全文 (71) HTML (137)   可视化   收藏

    镰孢属Fusarium可造成重要的农林作物病害,为防止该属外来有害种类的引入和传播,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共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并将镰孢属内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以及尖孢镰孢F. oxysporum的5个专化型(formae speciales)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随着镰孢属与相关属种分类系统的重建,包括上述检疫性有害种在内的一些镰孢属相关物种的国际通用属、种名称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命名法规、形态学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等结果,建议将名录中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的中文学名订正为环状镰孢;将油棕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elaeidis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油棕镰孢F. elaeidis;确认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及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为同一物种,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菜豆新赤壳Neocosmospora phaseoli。本研究发现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及非中国小种)、芹菜枯萎病菌、芦笋枯萎病菌及草莓枯萎病菌并非单系类群,亟待开展系统的分类学修订工作,并评估相关代表潜在独立物种的谱系的生物安全意义。本文梳理了名录中镰孢属物种及专化型的分类变动情况,并对其分类地位、拉丁学名、汉语学名及其他基础生物学信息进行了更新,为检疫性名录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