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周林江,耿彬彬,张国利,张英昊,田雪梅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331-235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11
    摘要 (402) PDF全文 (300) HTML (368)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山东省木腐菌物种多样性并挖掘潜在资源。以2019-2021年在山东省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等地采集的标本1 178份和借阅馆藏标本218份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27种。按照最新的真菌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归属,并使用最新的物种科学名称系统排列,隶属于2门、6纲、15目、54科、131属。经济价值类型包括食用菌25种、药用菌91种、潜在工业价值2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1.01%、39.57%和12.78%;功能未知103种,占总种数的45.37%;可用于食用、药用的木腐菌有116种,占总种数的51.10%。

  • 研究论文
    李叶彤,马玉坤,杨仕佳,李玉,朱兆香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374-238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33
    摘要 (386) PDF全文 (97) HTML (362)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出28株具有强拮抗能力和15株中等拮抗能力的木霉菌。使用玻璃纸培养法进一步复筛出6株木霉菌(104、393、424、402、451和123T),其非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对盘长孢状刺盘孢的抑制率高达92%以上。通过平板对扣培养法发现木霉菌424 (Trichoderma atroviride)以及123T (T. paratroviride)的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对盘长孢状刺盘孢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7.12%和60.43%。试验还对9个辣椒品种进行了盘长孢状刺盘孢的果实致病性评价,发现红尖椒属于高度易感病品种。在对该品种进行针尖刺伤法处理后,喷施木霉菌424和123T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后可以提高其对病菌的抗性。此外,试验还发现上述2株木霉菌的孢子悬浮液对辣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将辣椒种子的发芽率由38.9%提高至70.0%。同时,辣椒幼苗经木霉菌分生孢子处理后,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52.5%、96.0%、104.0%、372.0%和224.0%。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的木霉菌424和123T能够充分发挥其生防能力,为进一步开发辣椒炭疽病的生防制剂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综述
    姜奕甫, 郎乐, 张成龙, 赵凌艺, 杨瑞琴
    菌物学报. 2024, 43(2): 23021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15
    摘要 (346) PDF全文 (130) HTML (332)   可视化   收藏

    鹅膏环肽类毒素主要存在于鹅膏属Amanita、盔孢伞属Galerina和环柄菇属Lepiota蘑菇中。如果不慎摄入,可能会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快速准确地鉴定蘑菇和生物样品中的这些毒素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以及诊断和治疗蘑菇中毒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文献报道的各类检测方法,重点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这是测定复杂基质中鹅膏肽类毒素的主要分析方法。此外,本文还提出了鹅膏环肽类毒素检测的当前趋势,并对未来现场快速检测及仪器定量检测进行了展望。

  • 研究论文
    李挺, 李泰辉, 邓旺秋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27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71
    摘要 (327) PDF全文 (122) HTML (302)   可视化   收藏

    鬼笔属真菌是大型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分类学地位。我国是鬼笔类真菌物种多样性的中心区域之一,分布了约占世界已知鬼笔物种数量的1/4,但鬼笔属真菌的分类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过去报道的鬼笔属物种32种,有些分类单元是存在争议的。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和凭证标本,确定我国分布的鬼笔属真菌25种,其中17种有ITS分子序列,15种有LSU分子序列。有7种属于无分布种或待定种。本研究为鬼笔属真菌的分类学研究、栽培和鉴定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庄培文,张恺,郑平,凌铭煌,张玉苍,骆祝华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442-245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35
    摘要 (314) PDF全文 (199) HTML (276)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从深海环境中分离、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真菌并分析其对木质素的降解过程。通过对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和海水样品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离筛选,成功获得了一株能够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菌株CS1,通过ITS基因序列鉴定,确定其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真菌。菌株CS1以碱性木质素为唯一碳源培养14 d,木质素降解率达到64%,同时菌株孢子能够在较广的pH范围内萌发生长(pH 4.0-9.0)。该菌株具有分泌多种胞外木质素降解酶的潜力,能够使苯胺蓝褪色并使愈创木酚产生棕红色氧化圈。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菌株CS1对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对木质素的芳香族骨架、β-O-4的C-O键以及β或γ位的O-H造成破坏。此外,菌株CS1可在烟草秸秆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实现木质素的降解与转化,而GC-MS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促进烟草秸秆中烟碱类活性物质的释放,并将木质素中的芳香族聚合物转化为二甲苯等石化工业基础原料。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洋真菌对烟草秸秆类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潜力,为木质素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 研究论文
    何淑娴,谢德春,宋斌,邓旺秋,莫美华,李泰辉,张明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171-218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77
    摘要 (305) PDF全文 (295) HTML (164)   可视化   收藏

    南岭是全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广东省生物资源宝库,大型真菌资源也较为丰富。牛肝菌是大型真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手段,对南岭地区牛肝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明确南岭地区分布牛肝菌79种,隶属于3科31属,发现牛肝菌新种1个,南岭地区新记录种37个;排除早期错误鉴定物种28个,数据不足或存在疑问物种25个,对排除或存疑物种进行了说明。对发现的新种红褐赭黄牛肝菌Suillellus rufobrunneus进行了形态学描述与相似物种讨论。研究标本保藏在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GDGM)。

  • 研究论文
    肖梦君,何敏,唐楚煜,王涛,李秀璋,李玉玲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388-240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27
    摘要 (294) PDF全文 (276) HTML (260)   可视化   收藏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具有特殊的治病养生功效,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本研究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 (WOS)和中国知网(CNKI)从199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关于冬虫夏草的文献,经手动筛选最终纳入中文文献1 336篇、英文文献1 162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8对冬虫夏草研究年发文量进行绘图,利用CiteSpace 6.1.R3文献计量学工具绘制冬虫夏草研究的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分析显示,冬虫夏草研究的中文文献发文量总体趋势相对不稳定,而英文文献发文量呈线性增长趋势,研究热度不断攀升;李文佳、WU Jianyong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重庆市中药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分别为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且英文文献形成了以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为首的核心发文机构;中、英文关键词分析显示冬虫夏草研究热点集中在化学成分、中药材质量标准、菌丝体发酵等方面,其中冬虫夏草及冬虫夏草菌对心肝肾的保护作用、抗疲劳、改善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抗肿瘤活性药理、临床用药规律及人工培育等是其前沿方向。本研究对今后冬虫夏草研究的选题和前沿识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研究论文
    曹毅,陈代荣,李治模,张明娅,何世芳,陆宁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407-242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48
    摘要 (293) PDF全文 (144) HTML (244)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弯孢属真菌侵染引发的病害在烟草上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更好地防治由弯孢属真菌引起的烟草叶斑病,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株分离自烟草叶片的棒状弯孢菌Curvularia clavat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得到一个环状的线粒体基因组,并对其组成特征、与典型叶斑病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草棒状弯孢菌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41 763 bp,共编码38个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23个tRNA基因),其碱基组成有显著的A-T偏好性,占比高达70.35%。线粒体基因组中只有3个内含子和少量重复序列,这是造成其基因组大小收缩的主要原因。通过6个近缘病原真菌线粒体全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发现其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基因重排事件。同时,物种同源区长度与对应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同源区长度可能会影响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在选择压力分析中,发现烟草棒状弯孢菌线粒体为确保优势基因稳定遗传,自然选择和纯化选择起到了主导作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烟草棒状弯孢菌与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亲缘关系最为密切,与前人基于ITS序列的进化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从线粒体基因组方面对弯孢属真菌进行研究,丰富了弯孢属真菌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信息,为该属真菌的系统发育、资源保护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研究论文
    甘泽隆,谢光波,谢丽源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422-244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04
    摘要 (274) PDF全文 (199) HTML (244)   可视化   收藏

    猴头菇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大型真菌,常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治疗。为了探究猴头菇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猴头菇的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关键的化合物与潜在作用靶点的结合能力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菇中121个次级代谢产物和163个靶点共同参与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显示VEGFA、JUN、STAT3、TNF、IL6、ALB、AKT1和EGFR等为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28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猴头菇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潜在关键化合物fomentarol A (24)、erinarol H (21)、(22E,24R)-6-O-acetylergosta-7,22-diene- 3β,5α,6β-triol (14)和染料木素(genistein,110)分别与AKT1、JAK2、PTGS2、PPARG、EGFR、ALB和TNF等靶点具有十分良好的结合性能。本研究首次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猴头菇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菇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通路作用于多个靶点来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崔杨洋, 范雪萍, 郭龙洁, 杨祝良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26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66
    摘要 (262) PDF全文 (135) HTML (250)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报道了拟胶瑚菌属Tremellodendropsis的3个新种和焰耳属Guepinia的1新种。它们是梭孢拟胶瑚菌T. fusispora,长椭孢拟胶瑚菌T. oblongispora,隔担拟胶瑚菌T. transseptata和山地焰耳G. montana。这几个新种在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区系中较为常见,但过去曾误作为欧洲种处理。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等证据,证明我国西南的这些物种与欧洲或其他大陆的物种不同,是独立的物种。

  • 研究论文
    张佩璇, 韩一人, 常晓云, 胡江昕, 刘玉军, 陈名君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35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58
    摘要 (234) PDF全文 (67) HTML (229)   可视化   收藏

    从黄山市祁门县仙寓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多花黄精健康根茎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真菌。因未观察到分离株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基于菌落特征和菌丝结构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将其鉴定为新棘壳孢属5个种,其中新种3个:内生新棘壳孢Neosetophoma endophyticum,黄精新棘壳孢N. polygonatum 和祁门新棘壳孢N. qimenensis;已知种2个:禾新棘壳孢N. poaceicola和贵阳新棘壳孢N. guiyangensis;棘壳孢属Setophoma已知种1个:洞穴棘壳孢Setophoma caverna。研究菌株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昆虫病原真菌研究中心(RCEF)。

  • 简报
    曾凡清,吕明亮,薛振文,冯娜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309-231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95
    摘要 (231) PDF全文 (217) HTML (147)   可视化   收藏

    以灵芝子实体中18种主要三萜化合物为对照品,建立了灵芝三萜的高效液相定量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 5 μm),以乙腈-水(0.01%乙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该方法实现了18种三萜化合物的基线分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将该方法应用于2个灵芝品种在不同栽培环境下的三萜含量评价中,结果发现,三萜的含量与品种、栽培环境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品种是影响灵芝子实体三萜含量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环境下,同一品种的灵芝三萜含量也会发生变化。

  • 综述
    鲍大鹏
    菌物学报. 2024, 43(4): 23031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19
    摘要 (228) PDF全文 (106) HTML (223)   可视化   收藏

    担子菌类典型食用真菌,如香菇、灵芝、金针菇、糙皮侧耳、刺芹侧耳、黑木耳等,其生活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双核体。双核体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生成单核体,可亲和的单核体之间通过质配形成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体。目前对食用真菌单核体的研究结果拓展了对单核体和双核体生物学性质特性的认识。双核体细胞作为一种单倍双核存在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许多研究者对双核体的等级秩序、适配性、稳定性等生物学性质开展了一些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为菌种种性维持、杂交育种创新、遗传学研究范式建设等工作带来诸多启迪。对双核体在作为菌种中表现出的增量性、可育性、全能性等特性的分析,可以为解决食用真菌菌种种性长期维持稳定的问题带来启迪。双核体细胞核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以及互补关系对杂交育种创新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核间等位基因在双核体细胞中存在不同的表达水平,为从双核体视角研究食用真菌的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对食用真菌双核体的研究有可能形成更加具有学科特色的食用真菌研究范式。

  • 研究论文
    张思瑶, 余盛武, 魏玉莲
    菌物学报. 2024, 43(2): 23022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20
    摘要 (227) PDF全文 (52) HTML (209)   可视化   收藏

    桑黄是一类著名的药用真菌,多糖、黄酮、三萜是桑黄主要的活性成分,三者的药用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东亚木层孔菌Phellinus orientoasiaticus是生长于蔷薇科活立木上的大型真菌,其外观形态与桑黄高度形似,但其药用价值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东北地区研究广泛的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忍冬桑黄S. lonicericola野生子实体为对比研究材料,以粗多糖、总黄酮、总三萜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为对比研究指标,探究东亚木层孔菌的药用价值。鲍姆桑黄粗多糖含量为4.64 mg/g、忍冬桑黄为2.94 mg/g、东亚木层孔菌为3.68 mg/g;鲍姆桑黄的总黄酮含量为65.53 mg/g、忍冬桑黄为187.74 mg/g、东亚木层孔菌为46.19 mg/g;鲍姆桑黄总三萜含量为5.38 mg/g、忍冬桑黄为15.87 mg/g、东亚木层孔菌为10.17 mg/g。通过HPLC分析3种子实体黄酮成分,发现鲍姆桑黄总黄酮中可能含有芹菜素和槲皮素这2种成分;忍冬桑黄总黄酮中可能含有芹菜素、柚皮素这2种成分;东亚木层孔菌总黄酮中可能含有芹菜素和芦丁这2种成分。比较3种真菌子实体黄酮和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等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忍冬桑黄粗多糖和东亚木层孔菌粗多糖抗氧化活性较好,鲍姆桑黄总黄酮抗氧化活性较好,忍冬桑黄和东亚木层孔菌总三萜抗氧化活性较好。本研究显示,东亚木层孔菌的粗多糖、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均比较高,抗氧化活性较好,具有良好的药用应用前景。

  • 研究论文
    陈爽,刘淑娟,高悦,宋子坤,马海霞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218-223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59
    摘要 (212) PDF全文 (188) HTML (9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灵芝资源,本研究对采自西藏墨脱县的一份野生灵芝子实体标本进行了分离纯化培养,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有柄灵芝Ganoderma gibbosum。将此菌株作为试验菌株,从碳源、氮源、温度、pH这4个因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从中选择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有柄灵芝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氮源为酵母,最适温度为25 ℃,适宜pH为7.0。驯化出芝栽培基质配方选用杂木屑58%、玉米芯20%、麦麸20%、石灰1%、石膏1%,40 d左右菌丝满袋,覆土一周后出现原基,50 d左右子实体成熟。初步成分分析表明,有柄灵芝粗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5%和10.8%。本试验成功对野生有柄灵芝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为有柄灵芝作为新的药用菌进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 研究论文
    崔玉进,吴芳
    菌物学报. 2024, 43(1): 23017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72
    摘要 (205) PDF全文 (50) HTML (205)   可视化   收藏

    叶际微生物在维持植物健康,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生态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叶际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多样性变化受到广泛关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本研究以北京常见的绿化植物月季为研究对象,对市中心向北、由近到远的4个采样点,安定门地区(ADM)、和平街地区(HPJ)、亚运村地区(YYC)和北七家地区(BQJ);3个月份(四月、七月和十一月)和道路2个不同位置(道路中央和两侧)的月季叶际表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月季叶际表生真菌系统中,共获得3 425条扩增子系列变异特征序列(ASVs),其中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是优势类群,不同采样点间的月季叶际表生真菌Shannon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ADM>BQJ>HEJ>YYC,其中ADM显著高于YYC,多样性由市中心向北、由近到远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月份间的Shannon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四月份>七月份>十一月份,其中四月份显著高于七月份和十一月份;道路中央样品与道路两侧样品无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判定了不同地区和季节的差异指示菌属,其中ADM的差异指示属为新刺毛茎点霉属Neosetophoma、新齿裂菌属Neophaeococcomyces及假赤壳属Pseudocosmospora,HPJ的差异指示属为光黑壳属Preussia,YYC的差异指示属为圆盘菌属Orbilia,BQJ的差异指示属为假小垫革菌属Pseudotomentella。通过网络分析发现,空泡茎点霉属Vacuiphoma、担孢酵母属Erythrobasidium、枝孢属Cladosporium、木拉克属Mrakia和亚球壳属Sphaerulina平均度最大,确定为核心节点菌属。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得出腐生功能类群和病理功能类群是月季叶际表生真菌的主要类群,且腐生功能类群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和不同样点间丰度均存在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城市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城市绿化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

  • 研究论文
    杨雨, Jayawardena Ruvishika S, 卢永仲, 谢述琼, 田兴国, 王家萍, 周思旋, 肖沅嫔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25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56
    摘要 (205) PDF全文 (117) HTML (193)   可视化   收藏

    线虫草属是线虫草科中最著名的属,以其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众多昆虫病原真菌而闻名。尽管该属已报道了许多物种,但该属的多样性仍然是个谜。在本研究中,采用综合方法对在中国采集的4个线虫草属物种进行分类鉴定,包括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SSU、LSU、RPB1、RPB2和TEF1α)以及形态学评估,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为这些新发现的物种提供了图解描述和分类讨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线虫草属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 研究论文
    鲁丽颖,卢士欣,申东晨,刘思远,刘峥,徐恒,董爱荣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285-229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69
    摘要 (195) PDF全文 (152) HTML (117)   可视化   收藏

    对一株保存的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的产酶能力进行测定,在苯胺蓝和愈创木酚平板上出现褪色反应和红棕色氧化圈,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产过氧化物酶和漆酶能力。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优化液体发酵的产酶条件,优化后漆酶酶活达到29.385 U/mL。应用玉米秸秆栽培裂褶菌,发现降解木质素的酶类主要为漆酶,在菌丝满袋时漆酶酶活达到最大48.333 U/mL,具有较强降解木质素能力,在工业、农业等方面具有较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 研究论文
    朱安红, 张秋月, 罗凯月, 何双辉, 马海霞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26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65
    摘要 (194) PDF全文 (87) HTML (181)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及多样性的植被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本研究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大型木生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2 100余份馆藏标本和新采集标本进行研究,共鉴定发现大型木生真菌668个种,隶属于2门、17目、67科、245属,其中1个新科、4个新属和64个新种是作者等人根据云南省热带地区的模式标本发现描述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4科,分别为多孔菌科、锈革菌科、炭角菌科、齿耳菌科、木耳菌科、炭团菌科、皮孔菌科、原毛平革菌科、皱孔菌科、小菇菌科、白肉迷孔菌科、裂孔菌科、韧革菌科和花耳科,共500个种,占总数的74.85%;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锈革菌属、炭角菌属、栓菌属、灵芝属、褐孔菌属、干皮菌属等34个属,共336个种,占总数的50.30%。云南热带地区大型木生真菌属级和种级成分主要以热带分布为主,说明该地区大型木生真菌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在所有种类中,共有27个种为食用菌,75个种是药用菌,6个种是有毒菌类,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研究论文
    梁嘉祺, 章轶哲, 张宏顺, 周静, 司静, 郎楠, 钟加菊, 吴安忠, 李钟峰, 李海蛟, 孙承业
    菌物学报. 2024, 43(6): 23033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31
    摘要 (194) PDF全文 (118) HTML (194)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系统对北京市毒蘑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汇总了北京市毒蘑菇名录,并根据中毒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学名、中文名称和参考文献。截至2023年,北京市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可以造成5种已知损害类型,但仍有一些中毒类型难以确定。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剧毒蘑菇主要是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黄盖鹅膏和肉褐鳞环柄菇及可以造成急性肾衰竭型中毒的欧式鹅膏。

  • 研究论文
    张婧仪, 罗凯月, 员瑗, 边禄森
    菌物学报. 2024, 43(5): 23036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65
    摘要 (192) PDF全文 (75) HTML (187)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国华东地区集毛孔菌一新种—武义集毛孔菌Coltricia wuyiensis。该新种在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处于锈革孔菌目的集毛孔菌属中。武义集毛孔菌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具中生菌柄;菌盖边缘全缘,表面新鲜时橘黄褐色至红褐色,具同心环区;孔口表面新鲜时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菌管菌丝疏松交织排列至近平行排列;拟担子偶尔具分隔;担孢子广椭圆形,大小为4.3-5.5×3.7-4.4 µm。武义集毛孔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小集毛孔菌C. minima具有亲缘关系,但后者的拟担子不分隔,且担孢子较大(6-7×4-5 µm vs. 4.3-5.5×3.7-4.4 µm)。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鉴定中国已知集毛孔菌种类的检索表。

  • 研究论文
    宋吉玲,闫静,陆娜,程俊文,周祖法,林佳瑶,王伟科,袁卫东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231-224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93
    摘要 (189) PDF全文 (184)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杂木屑及桑枝屑栽培的瓦尼桑黄子实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出代谢产物共2 996种,其中差异代谢物628种,上调435种,下调193种,主要集中在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含氧化合物、苯环型化合物、苯丙素类和聚酮类、核苷酸及其类似物、氨基酸和糖苷类等。KEE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有5条,分别为磷酸戊糖途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硫胺素代谢和嘧啶代谢,主要围绕糖类物质代谢为主。通过本研究发现,桑枝屑的添加对瓦尼桑黄子实体中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累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瓦尼桑黄的精准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 研究论文
    胡雨娟, 胡江昕, 张春光, 常晓云, 陈名君
    菌物学报. 2024, 43(6): 24003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40037
    摘要 (184) PDF全文 (69) HTML (202)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茶叶分离获得70个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5个片段序列(ITS、TEFTUBCALHIS)的系统发育分析,将8个代表性菌株鉴定为6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D. 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D. eres、香港间座壳D. hongkongensis、梭状间座壳D. fusicola及2个新种,即祁门间座壳D. qimenensis sp. nov.和肾形间座壳D. reniformis sp. nov.。2个新种均未观察到β型分生孢子,其中肾形间座壳产生明显的肾形分生孢子。

  • 研究论文
    谢雪娇, 吴芳, 李守勉, Vlasák Josef, 张旭, 田景花, 李明, 李国杰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30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03
    摘要 (179) PDF全文 (80) HTML (156)   可视化   收藏

    灰树花是中国具有较高食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国内外学界过去多认定其学名为Grifola frondosa。本研究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自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45份样本进行分类研究。多基因联合分析的研究显示了对应各大洲灰树花菌种的高支持率分支,表明不同地域灰树花的遗传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分离自我国的灰树花菌种均属于东亚分支,欧洲和北美分支的成员在中国尚未发现分布。因此,东亚分支应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物种。东亚地区的灰树花过去在日本曾经被描述为白树花G. albicans,而且该种曾经被认为是欧洲灰树花G. frondosa的同物异名,因此,东亚分支的物种学名应该是白树花G. albicans。由于中国多数野生和栽培灰树花菌盖颜色较深,故将其命名为白树花的一个新变型G. albicans f. huishuhua,并指定了该变型的模式标本和菌种(凭证标本HBAU15778,凭证菌株HBAU LM502)。

  • 研究论文
    刘芹, 师子文, 吴杰, 黄保, 梁雪迪, 崔筱, 胡素娟, 牛森园, 孔维丽
    菌物学报. 2024, 43(2): 23022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21
    摘要 (178) PDF全文 (44) HTML (143)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并分析了糙皮侧耳原基和刚分化的子实体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以期解析糙皮侧耳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潜在机制。糙皮侧耳原基和子实体中共鉴定出545种代谢物,包含酚酸、脂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生物碱、单宁、木脂素和香豆素以及其他代谢物共9类。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糙皮侧耳原基和子实体中的代谢物质具有显著差异。以VIP≥1、fold change≥2或≤0.5为条件,共筛选到253种差异代谢物。调控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物质涉及76条代谢途径,推测该菌通过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生物素代谢,莨菪烷、哌啶和吡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嘌呤代谢,丙酸代谢和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主要代谢通路完成物质的深度转化及调控。本研究为糙皮侧耳子实体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李赛飞, 周俊, 佟瑶, 高启合, 孙凤丹, 王志春, 席悦, 温雅, 张正高
    菌物学报. 2024, 43(2): 23018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86
    摘要 (178) PDF全文 (59) HTML (159)   可视化   收藏

    灵芝活性物质是灵芝发挥不同功效的物质基础,在灵芝生长过程中,活性物质的含量随子实体生长发生动态变化,影响着灵芝的品质及功效。段木栽培是灵芝2种主要栽培模式之一,子实体生长周期长、活性物质积累时间久,研究其生长阶段各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对原料的高效利用具有积极意义。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于多糖和三萜物质,对灵芝其他具有重要生物活性价值的成分关注较少,且涵盖的生长周期不够完整,对充分了解各物质的完整动态变化过程比较有限。本研究以段木灵芝子实体菌蕾期作为起点,孢子弹射结束作为终点,通过固定时间采样,共对子实体生长9个阶段、120 d内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灵芝总多糖及12个三萜化合物总量均为菌蕾期最高,随生长快速下降,弹射孢子后期平稳;灵芝麦角甾醇含量菌蕾期最高,随生长快速下降,弹射孢子后期小幅上升;灵芝尿苷、尿嘧啶和灵芝水溶性蛋白/多肽的含量随子实体生长连续下降直至最低,灵芝腺苷则出现山峰状变化规律,峰尖出现在60 d即灵芝开始弹射孢子的阶段。子实体菌蕾期总抗氧化能力较弱,子实体生长后期总抗氧化能力较强。本研究阐明了段木灵芝子实体整个生长阶段主要活性物质含量及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指导段木灵芝子实体生产及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曹雨影,李艳,张莹,向泉桔,张凌子,辜运富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244-225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99
    摘要 (177) PDF全文 (158)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中纯化提取出来,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种高分子葡聚糖。本研究以香菇新808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外源海藻糖处理下的香菇菌丝生长速率、生物量、多糖含量、菌丝胞内外酶的活性及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在2.5 mg/mL浓度海藻糖处理下,香菇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速率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参与调控菌丝多糖合成的胞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漆酶、纤维素酶、锰过氧化物酶和半纤维素酶)及胞内酶(葡萄糖激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LENED_003770LENED_004424LENED_005589LENED_010922LENED_012941的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上调,而LENED_009143基因表达量则明显下调。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海藻糖能有效提高香菇菌丝多糖合成量,有利于香菇多糖合成积累。

  • 研究论文
    马军成,魏娟茹,王雪茹,陈刚,孙贺春,李宁
    菌物学报. 2024, 43(1): 23019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99
    摘要 (176) PDF全文 (35) HTML (165)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评估了不同极性部位的桑黄提取物(水、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剩余水提取部位)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所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抑制作用,并评估了桑黄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抑制SARS-CoV-2复制和进入的能力,以Vero作为宿主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中核衣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桑黄的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以及水提取物均呈现较好的抗炎效果,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明显增强,显著降低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产生的IL-6和TNF-α水平;桑黄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显著通过抑制SARS-CoV-2中核衣壳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

  • 研究论文
    庹拥兰, 胡佳君, 李玉, 张波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33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30
    摘要 (174) PDF全文 (73) HTML (157)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森林中大型真菌群落的季节性动态仍不清楚。在2019-2021年的7-9月对保护区内不同季节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大型真菌标本进行系统采集,并分析了5种森林植被类型中大型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同时对选定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样地的环境变量和大型真菌群落进行了评估。通过标本系统采集,共收集大型真菌标本1 325份,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为293种,隶属于2门6纲18目68科125属。通过群落多样性分析发现集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科(物种数≥10)有6个,其中占比较高的为红菇科Russulaceae (37种,12.63%)、鹅膏科Amanitaceae (26种,8.87%)、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20种,6.83%)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 (19种,6.48%)等;优势属(物种数≥5)有16个,其中占比较高的为乳菇属Lactarius (19种,6.48%)、鹅膏属Amanita (16种,5.46%)、红菇属Russula (16种,5.46%)和丝膜菌属Cortinarius (14种,4.78%)等。从红松林到蒙古栎林大型真菌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物种累积丰度:蒙古栎林>阔叶混交林>蒙古栎-红松混交林(蒙古栎为优势树种)>红松-蒙古栎混交林(红松为优势树种)>红松林。伞菌(204种,69.62%)是集安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分布在蒙古栎林中(集中发生在八月),该类群受到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和蒙古栎覆盖率影响,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真菌群落偏好于蒙古栎覆盖率相对较高的森林类型。因此,保护蒙古栎林有益于维持集安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

  • 研究论文
    沈真辉, 曹瑶, 李梦杰, 杨林雷, 罗祥英, 李荣春
    菌物学报. 2024, 43(2): 23017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73
    摘要 (173) PDF全文 (76) HTML (162)   可视化   收藏

    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稀有银耳目胶体食用菌,因优异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而常被用作传统药物和食品。它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担子菌,但其交配型位点结构仍未被解析。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交配类型的金耳单核菌株基因组进行重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了金耳的AB交配型位点并与其他大型真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个单核体中含有2种A交配型位点和2种B交配型位点;其中2种A交配型位点都包含一对HD1HD2基因,以典型的“头对头”方式排列,位点上下游基因的共线性较高,以脑状耳包革Naematelia encephala最高,在上下游具有保守的氧化还原酶基因和PRL22基因,而mipβ-fg基因不位于HD基因两侧,不存在紧密连锁关系。2种B交配型位点均含有1个信息素受体(STE3)和1个信息素前体基因(phB),比较B1B2位点发现,B1位点的STE3phB基因紧密排列,在phB上游紧密相邻着1个B2位点没有的RVT_1基因,在B2位点中STE3phB基因之间插入了3个基因,其中STE12基因在B1位点没有,与其他真菌相比,B位点共线性较差,表明不同真菌中B位点变异性较大;在4个单核体中均含有信息素受体NaSTE3-3基因,但在其上下游未发现信息素前体基因,并与B交配型位点不在同一contig上。本研究获得的结果将有助于诠释金耳交配型位点结构,为今后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新品种快报
    曹雪莲,陈影,彭卫红,王迪,刘天海,唐杰,贾定洪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481-248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07
    摘要 (173) PDF全文 (84) HTML (134)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川耳’系列毛木耳新品种3个。新品种‘川耳206’的典型特征是鲜耳腹面主要颜色为红褐色、背面颜色为棕黄色;‘川耳208’特征为鲜耳腹面主要颜色为暗红褐色、背面颜色为灰黄色;‘川耳213’的鲜耳腹面主要颜色为浅黄色、背面颜色为白色。3个毛木耳新品种适宜在四川成都、德阳和气候相似地区栽培。

  • 研究论文
    朱力扬,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30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00
    摘要 (167) PDF全文 (90) HTML (148)   可视化   收藏

    刺毛鬼伞属Tulosesus是鬼伞类真菌中已知物种数量仅次于拟鬼伞属Coprinopsis的第二大属,其主要特征为菌盖和菌柄均具囊状体,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小鬼伞属Coprinellus的成员,直到近期才作为属级分类单元独立,然而其系统学位置和框架仍存争议。2021-2023年我们对该类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野外调研,共发现20余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0种,本研究对这些新记录种进行描述并绘制线条图,分别为短毛刺毛鬼伞Tulosesus brevisetulosus、织篮刺毛鬼伞T. canistri、灰白刺毛鬼伞T. cinereopallidus、褐囊刺毛鬼伞T. fuscocyetidiatus、灰糠刺毛鬼伞T. marculentus、半透刺毛鬼伞T. pellucidus、斜孢刺毛鬼伞T. plagioporus、沙生刺毛鬼伞T. sabulicola、塞斯刺毛鬼伞T. sassii和绒幕刺毛鬼伞T. velatopruinatus。联合ITS和LSU片段,对该属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Tulosesus单系,由3个独立的亚属级分支构成,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阐明该属的属下各分支的特征。

  • 研究论文
    丁嘉耀,赵婕,张建峰
    菌物学报. 2023, 42(12): 2470-248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10
    摘要 (156) PDF全文 (96) HTML (124)   可视化   收藏

    菌丝基缓冲材料因其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点,有替代石油基缓冲包装材料的潜力。但是,菌丝基缓冲材料较差的缓冲性能制约了其商业化。为了提高菌丝基材料的性能,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菌丝基材料制备工艺,首次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所需的主要培养基(玉米秸秆)进行了微波和碱预处理,改善了玉米秸秆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促进了菌丝的生长,从而提高了菌丝基材料的性能。微波预处理在玉米秸秆表面产生的孔比碱预处理更多,且孔径更接近于菌丝的直径,使得菌丝与玉米秸秆之间的结合力更强。因此,微波预处理制备的材料的性能更好。经过微波预处理后制备的菌丝基材料(MTM)回弹率约为50%,是未预处理制备的菌丝基材料(UTM)的1.3倍,是碱预处理后制备的菌丝基材料(ATM)的1.1倍。MTM的压缩强度约为600 kPa,分别比UTM和ATM提高了约40%和20%。本研究有效提升了菌丝基材料的缓冲性能,为其替代聚苯乙烯作为缓冲材料提供了可能。

  • 研究论文
    汪婷, 常晓云, 黄勃, 李增智, 陈名君
    菌物学报. 2024, 43(3): 23024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243
    摘要 (155) PDF全文 (68) HTML (129)   可视化   收藏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一类动物的总称,蜘蛛病原真菌是以蜘蛛为寄主的一类病原体。蜘蛛病原真菌不仅在持续控制蜘蛛种群和维护生态平衡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一些种类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蜘蛛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结合经典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方法,依据虫生真菌新的分类系统对标本及分离菌株进行物种鉴定,确定蜘蛛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发现,从全国各地采集到蜘蛛病原真菌标本80份,共发现有2科8属21种,其中新种3个(已发表),未知种7个,新记录种1个。其中,紫孢菌属是优势属,相对多度达26.25%;其次是球束梗孢属,相对多度为20.00%;而刺束梗孢属仅1种1株。本研究将部分类棒束孢重新修订为刺束梗孢和鳞翅虫草属,并重点描述了中国新记录种—灰绿孢菌。此外,本研究收集了全球已发表的蜘蛛病原真菌相关文献,统计所有已发表的菌种,共计18属119种,均分布在子囊菌门Ascomycota,肉座菌目Hypocreales。多数种类分布在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约12属106种;少数分布在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4属11种;生赤壳科Bionectriaceae有1属1种,分类地位介于线虫草科与麦角菌科之间的未确定属绿孢菌属Chlorocillium v1种。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尚未发现。

  • 研究论文
    边禄森,安琪,王兴红,陈淋,韩美玲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188-220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88
    摘要 (154) PDF全文 (233) HTML (82)   可视化   收藏

    对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等地太行山区域的木生大型真菌资源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采集,共获得标本约1 400份,根据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木生大型真菌306种,分属于2门,4纲,12目,49科和147属。其中多孔菌目和锈革孔菌目是多样性最丰富的目,超过总种类的74%,多孔菌科、锈革孔菌科、耙齿菌科、原毛平革菌科和齿耳菌科是种类最丰富的科。本研究对太行山木生大型真菌按照属名进行排序,并详细列举了每个种的生长基质和寄主种类,其中倒木和落枝是最主要的生长基质,栎属是最主要的寄主,其次是桦木属、杨属、松属和柳属。

  • 研究论文
    张莹璐, 夏伯阳, 陈天娇, 陈晶晶, 杨金玲, 巩婷, 朱平
    菌物学报. 2024, 43(4): 23031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310
    摘要 (152) PDF全文 (72) HTML (144)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产自安徽的鲍姆桑黄、产自浙江和吉林的瓦尼桑黄、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以及采自山西的野生桑树桑黄为研究对象,检测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的总多酚、三萜及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和不同来源的桑黄子实体中总多酚、三萜、麦角甾醇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总多酚含量最高的是产自浙江的瓦尼桑黄(1.99%),三萜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产孢前,1.32%),麦角甾醇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吉林的瓦尼桑黄(0.19%)。以丙二醛(MDA)为指标比较不同来源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桑黄子实体提取物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酶MDA的产生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能力,其中浙江桑黄抗氧化活性最佳,MDA抑制率达到96.53%。应用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IT-TOF-MS)技术从桑黄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鉴定了19种化合物,其中浙江的瓦尼桑黄、吉林的瓦尼桑黄和安徽的鲍姆桑黄子实体的化合物组成较为相似,主要为hispidin的衍生物;野生的桑树桑黄子实体主要产物也为hispidin衍生物,但结构类型不同于上述3种桑黄;山东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则含有大量的hispidin单体,hispidin衍生物含量很少。综上所述,不同来源桑黄的化合物组成、活性产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同种属桑黄样品所含活性产物的种类以及含量差异较大。本研究为桑黄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 研究论文
    姚权,李司政,王成玉,李河
    菌物学报. 2023, 42(11): 2257-226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089
    摘要 (150) PDF全文 (102) HTML (107)   可视化   收藏

    果生刺盘孢是油茶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研究果生刺盘孢RNA结合蛋白基因CfNOP12的生物学功能,阐述果生刺盘孢致病的分子机制,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同源重组原理,在果生刺盘孢中敲除目标基因CfNOP12,PCR验证获得正确的突变体ΔCfnop12;进一步构建PYF11::CfNOP12回补质粒,导入突变体原生质体中,筛选成功互补菌株ΔCfnop12-C。对这些菌株进行生物学表型测定,发现突变体ΔCfnop12营养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分生孢子的产量及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在含有细胞壁胁迫剂的PDA培养基上,突变体ΔCfnop12的抑制率相较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显著升高,在低温条件下,突变体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明显下降;野生型和回补菌株几丁质聚集在菌丝顶端,突变体ΔCfnop12尖端几丁质分布不正常;相比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突变体致病力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潜在RNA结合蛋白基因CfNOP12参与调控了果生刺盘孢生长发育、低温胁迫响应和致病力。

  • 综述
    沈若茗, 陆俊佑, 张煜, 魏华, 陆玲
    菌物学报. 2024, 43(8): 24005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40050
    摘要 (144) PDF全文 (90) HTML (147)   可视化   收藏

    天然大型食药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部分成分已证实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影响相关代谢指标及良好降血脂等功效。由于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富贵病,降低血脂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有关大型食药用菌的降血脂功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未见相关综述分析报道。本文归纳概括了近年来大型食药用菌降血脂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列举了大型降脂食药用菌的种类、概述了大型食药用菌降脂活性物质的来源、阐明归纳了大型食药用菌中的主要具有降血脂功能的活性组分,最后分析讨论了大型食药用菌降脂功能的可能机理。本综述分析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开发大型食药用菌用于防治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资源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吕志文,杨环,魏传正,叶新怡,何小钰,陶永新,谢宝贵,谢路昱
    菌物学报. 2024, 43(1): 23015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56
    摘要 (138) PDF全文 (73) HTML (126)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是受《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保护的食用菌之一,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准确、可靠、稳定和可操作性强的品种鉴别技术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42株金针菇菌株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构建了包含428个多核苷酸多态性(MNP)分子标记的数据库,并对试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国内金针菇企业所用的12个菌株遗传相似度均为100%,暗示国内金针菇生产品种高度同质化;而12个野生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介于0.23%-29.44%之间(除F17与F18的相似度为100%外),体现了野生金针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此外,MNP分子标记的鉴别结果还与拮抗实验和ISSR分子标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体现出MNP分子标记菌株鉴别技术的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工作量小的优势,因此可为我国金针菇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 研究论文
    姜冬洋, 苏林贺, 陈亚东, 张彦龙, 曾伟民
    菌物学报. 2024, 43(2): 23018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230183
    摘要 (138) PDF全文 (45) HTML (13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富硒黑木耳菌丝体硒多糖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进一步评估抗氧化作用,本研究以黑木耳菌种九丰、黑丰和西藏6号作为原料,采用耐硒及梯度硒浓度富硒筛选、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设计分析及抗氧化测定的方法对富硒黑木耳筛选、硒多糖的提取优化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黑木耳菌种中,九丰耐硒能力最强;富硒发酵实验中,黑木耳菌丝体发酵总硒含量在硒浓度为60 μg/mL时最大;富硒黑木耳菌丝体硒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25.4 min,水浴时间56 min,料液比1:49 (质量体积比),此条件下硒多糖提取率为(17.49±0.10)%。富硒黑木耳菌丝多糖对DPPH、羟基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并在总还原力试验中表现出较强的还原能力。本试验筛选出最优菌株及最佳富硒发酵硒浓度后,运用响应面的方法对富硒黑木耳菌丝体硒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系统地测定出最佳提取条件。研究结果为黑木耳菌株富硒培养及黑木耳硒多糖高效提取及其功能挖掘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