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秦玉凡, 赵鹏, 韩士玲, 刘芳, 王科, 段维军, 巩文峰, 王海香, 蔡磊
    摘要 (302) PDF全文 (132) HTML (306)   可视化   收藏

    镰孢属Fusarium可造成重要的农林作物病害,为防止该属外来有害种类的引入和传播,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共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并将镰孢属内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以及尖孢镰孢F. oxysporum的5个专化型(formae speciales)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随着镰孢属与相关属种分类系统的重建,包括上述检疫性有害种在内的一些镰孢属相关物种的国际通用属、种名称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命名法规、形态学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等结果,建议将名录中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的中文学名订正为环状镰孢;将油棕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elaeidis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油棕镰孢F. elaeidis;确认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及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为同一物种,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菜豆新赤壳Neocosmospora phaseoli。本研究发现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及非中国小种)、芹菜枯萎病菌、芦笋枯萎病菌及草莓枯萎病菌并非单系类群,亟待开展系统的分类学修订工作,并评估相关代表潜在独立物种的谱系的生物安全意义。本文梳理了名录中镰孢属物种及专化型的分类变动情况,并对其分类地位、拉丁学名、汉语学名及其他基础生物学信息进行了更新,为检疫性名录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

  • 研究论文
    武崇高, 朱桐, 崔云龙, 刘雪峰, 赵勇, 刁桂萍
    摘要 (239) PDF全文 (163) HTML (246)   可视化   收藏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然而该区域内的大型真菌资源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随机踏查的方法对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标本进行鉴定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源评价。研究发现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共有大型真菌209种,分别隶属于2门5纲19目63科111属;其中食用菌72种,药用菌52种,外生菌根菌32种,有毒菌30种,木腐菌72种,其他价值真菌78种,分别占总数的34.45%、24.88%、15.31%、14.35%、34.45%和37.32%;含10种及以上的优势科为鹅膏菌科Amanitaceae、小菇科Myce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和红菇科Russulaceae,含5种及以上的优势属有鹅膏菌属Amanita、丝盖伞属Inocybe、蜡蘑属Laccaria、小皮伞属Marasmius、小菇属Mycena、光柄菇属Pluteus、红菇属Russula和栓菌属Trametes;园区内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属为主(77属/69.37%),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属(25属/22.52%);公园中存在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1种,近危物种2种,中国特有种2种。

  • 综述
    郑媛媛, 李东明
    摘要 (211) PDF全文 (112) HTML (206)   可视化   收藏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湿疹的特定临床表现,伴有严重的瘙痒和搔抓,这可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继而诱发微生物感染。由于对真菌感染多样性的认识不足,对A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药物治疗缺乏全面的了解,这可能会导致误诊、漏诊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本文系统总结了AD患者发生的皮肤真菌感染的病原体的种类,包括马拉色菌属、毛癣菌属、念珠菌属等常见真菌。同时,将毛孢子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囊壳菌属等少见的真菌属纳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对AD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作用。

  • 研究论文
    赵颖, 周亚男, 梁晨, 赵丽丽, 杨丽娟, 李宝笃
    摘要 (206) PDF全文 (39) HTML (206)   可视化   收藏

    在山东5个县区发现菠菜根腐病,罹病植株根部变褐变短,根部表皮湿腐及维管束坏死,侧根明显减少,后期地上部萎蔫失绿,严重时死亡。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玻璃毛细管分离法分离和纯化6个卵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综合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ITS、cox1及cox2基因序列分析,将病原鉴定为不规则球状孢囊菌Globisporangium irregulare和林栖球状孢囊菌G. sylvaticum。本文是林栖球状孢囊菌引起菠菜根腐病的首次报道。

  • 研究论文
    任静, 王科, 牛彩云, 康霞, 李守勉, 王立安, 刘铁志, 魏铁铮, 李国杰
    摘要 (197) PDF全文 (81) HTML (176)   可视化   收藏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侧,孕育了丰富的大型真菌。本研究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进行详细调查,于2021-2023年共采集标本1 230余份,使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以上标本隶属于2门5纲20目77科173属529种,其中子囊菌门3纲7目13科14属19种,担子菌门2纲13目64科159属510种。优势科有红菇科Russul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和丝盖伞科Inocybaceae等15个科,优势属有红菇属Russula、丝盖伞属Inocybe和蘑菇属Agaricus等26个属。研究表明燕山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较高,食用菌38种,食药兼用菌27种,药用菌42种,毒菌30种。燕山地区大型真菌以世界分布成分(52.60%)和北温带分布成分(40.46%)为主。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综述
    何海洋, 薛潇春, 潘炜华, 廖万清
    摘要 (176) PDF全文 (39) HTML (182)   可视化   收藏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真菌界、子囊菌门、散囊菌纲、散囊菌目、发菌科、篮状菌属中唯一已知的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温度双相型真菌。其在自然环境中作为腐生霉菌生长,但在哺乳动物生理温度(37 ℃)下发生向致病性酵母相的转变。一直以来,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被认为与HIV/AIDS完全相关,并与结核病和隐球菌病并列为三大AIDS机会性感染之一。随着HIV/AIDS治疗进展及有效控制措施的开展,HIV阳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病数量逐年递减,但非HIV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各种类型的免疫缺陷、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然而,只有少量的回顾性研究关注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缺乏对这类患者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对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关于该病的前沿研究方向,以期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诊治率并最终改善预后。

  • 综述
    魏江春
    摘要 (175) PDF全文 (152) HTML (171)   可视化   收藏

    菌物包括真菌界的真菌、管毛生物界中的假菌,亦即卵菌门、丝壶菌门和网菌门(并系类群)以及原生动物界中的黏菌网柄菌门、黏菌门、集胞黏菌门及其类似生物(复系类群)。真菌界的3种生存方式包括共生、噬生和腐生。

  • 研究论文
    李凡, 曹瑶, 杨爱霞, 罗祥英, 雷洪涛, 孟国良, 董彩虹, 李荣春
    摘要 (172) PDF全文 (78) HTML (214)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暗褐脉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种质资源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rDNA ITS对9个地区的53份样品进行物种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3份样品均为暗褐脉柄牛肝菌,ITS序列相似性为92.09%;2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52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扩增位点数为48-53,多态率均高于90%,多态性位点丰富;引物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71 6-0.605 1、0.327 3-0.584 5。居群水平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97 3-0.237 0、0.142 0-0.358 6,多态率为23.48%-74.09%,居群内基因型丰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均值为0.282 0、1.273 2,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存在基因交流。UPGMA聚类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89,相似系数在0.72水平下可将53个菌株划分为3个类群,其与PCoA主成分分析、Mantel检验和STRUCTURE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群体结构分析可将供试样品分为8个遗传构成,且亚群2基因型最为丰富;AMOVA分析表明90%遗传变异由居群内造成。供试暗褐脉柄牛肝菌居群内基因型丰富,为中等程度遗传分化,基因交流受阻。
  • 研究论文
    梁俊敏, 王科, 杜卓, 赵明君, 蔡磊, 戴玉成
    摘要 (166) PDF全文 (94) HTML (178)   可视化   收藏

    Lysurus mokusin (L.f.) Fr., initially described and named ‘mo-ku-sin’ after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蘑菰蕈’ by the French missionary Cibot in 1774, is the first scientifically described fungus from China. To facilitate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its name, its typification and taxonomic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nomenclature code were carried out. The lectotype and epitype were designated, and mitochondrial genome and nuclear genome of the epitype specimen were assembled. The circulated mitochondria of L. mokusin totaled 101.1 kb, containing 26 tRNA and 16 protein-coding genes. Each nuclear haplotype contains 11 chromosomes with a total length of 33 Mb and 8/11 fragment contigs of 1.4 Mb. The BUSCO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genome is 88.5% completed. This is the first genome reported for Lysurus. A high proportion of repeat sequences (ca. 16%) was detected and, after masking, 8 637 and 8 572 protein-coding genes were predicted for two haplotypes, respectively. The gene distribution shows a typical pattern of a “two-speed genome”. In addition, 27 non-redundant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BGCs) were predicted,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r01, Chr04 and Chr06. Two BGCs are 100% homologous to known insecticidal and antimicrobial BGCs producing xenotetrapeptide and rhizomide. Our study provides a model for the typification of numerous early-described species lacking types in China.

  • 研究论文
    胡永强, 李俐颖, 刘栩州, 郎宁, 祁亮亮, 李玉
    摘要 (159) PDF全文 (72) HTML (152)   可视化   收藏

    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森林属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但目前对该地区大型真菌系统性研究尚不完备。本研究历时7年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 500余份,通过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物种232种,隶属于2门7纲20目61科135属,其中子囊菌门25种,担子菌门207种,新增广西新记录种30种。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4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蘑菇科Agaricaceae;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6属,为小皮伞属Marasmius、木耳属Auricularia、灵芝属Ganoderma、光柄菇属Pluteus、栓孔菌属Trametes和炭角菌属Xylaria。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8类,以世界广布成分和泛热带分布成分为主,分别有76属和36属。大型真菌资源评价表明,该地区有食用菌59种、药用菌19种、食药兼用菌8种和有毒真菌26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况统计分析,发现近危物种2种,仅占总数的0.86%,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许婉馨, 范睿, 凌铭煌, 魏士平, 徐志杰, 张恺, 骆祝华
    摘要 (154) PDF全文 (16) HTML (144)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1株来源于西太平洋雅浦海沟的深海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CTD0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理特征测定以及基因组、转录组分析,初步解析深海胶红酵母的低温适应性机制。生长曲线显示,在迟缓期适应之后,菌株可以在4 ℃低温环境下稳定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体现出对低温环境的良好适应;与常温相比,低温环境下菌株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和占比增加,达到了90.57%,提示菌株通过提高细胞膜的流动性来适应低温环境;不同温度下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表明,低温上调的基因主要集中在跨膜运输、水解酶等功能,提示低温环境下菌株需要提高营养物质的运输能力来支撑细胞代谢。

  • 综述
    高瑞芳, 汪莹, 钟友婷, 郑铭森, 刘建, 冼嘉恒, 章桂明
    摘要 (154) PDF全文 (55) HTML (136)   可视化   收藏

    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项物种鉴定的新技术,在动物、植物、真菌等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方面日趋成熟,为进出境植物检疫及外来入侵物种鉴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概述了真菌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美国等5个主要贸易国家/地区检疫性真菌物种DNA条形码收集现状,并从柄锈菌属、疫霉属等重要检疫性真菌所在类群DNA条形码现状分析了DNA条形码筛选、现有数据库资源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检疫性真菌DNA条形码的思路,以期提高鉴定准确性,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检疫性真菌DNA条形码数据库等建议。

  • 研究论文
    李茗乐, 雷荣, 杨藜, 孙夕雯, 杨益芬, 王新一, 范在丰, 段维军, 吴品珊
    摘要 (151) PDF全文 (52) HTML (133)   可视化   收藏

    苜蓿轮枝菌Verticillium alfalfae是我国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能够对十几种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为了快速检测苜蓿轮枝菌,本研究选用苜蓿轮枝菌的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arker]作为目标基因,设计了特异性引物Va-RPA-F/Va-RPA-R和CRISPR 引导RNA (Va-crRNA),建立了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结合CRISPR-Cas12a的快速检测方法。对该检测体系的反应时间、组分浓度等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苜蓿轮枝菌基因组DNA在39 ℃恒温条件下扩增30 min后,其扩增产物用基于CRISPR-Cas12a的荧光法和侧向流层析试纸条两种方法检测,可检测到10.6 pg基因组DNA,其灵敏度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相当,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成功用于植物组织中苜蓿轮枝菌的快速检测。

  • 综述
    代瑞, 李金涛, 刘成伟, 闫梅霞
    摘要 (148) PDF全文 (66) HTML (151)   可视化   收藏

    松杉灵芝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文回顾了松杉灵芝的种质资源和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松杉灵芝的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地区,其人工栽培主要采用段木栽培模式,以落叶松木和蒙古栎木为培养基原料,在林下仿生栽培、林下野生栽培和棚室栽培等模式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松杉灵芝富含多糖、萜类和甾醇等活性成分,其中多糖和三萜是松杉灵芝的重要活性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并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应关注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药理机制的探索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的改进,以实现其更广泛的开发利用。

  • 研究论文
    崔璨, 蒋树浩, 李洋, 郝成悦, 贾泽峰
    摘要 (145) PDF全文 (36) HTML (124)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中国厚基衣属地衣型真菌资源的调查研究中,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及多基因 (nuLSU、mtSSU、RPB2) 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出1个新种,即多晶厚基衣Leiorreuma polycrystallinum。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子囊盘线形,体质边缘完全覆盖,其内晶体丰富;盘唇全缘;盘面黑色,张开状,覆有白色粉霜;盘被完全炭化,基部发育良好;子囊含2-8孢子;子囊孢子褐色,具5-10隔,横隔透镜型,大小为(36-)41.5-47×7-9.5 μm。本文提供了该新种的系统发育树、分类学描述以及形态、解剖学特征图片。此外,本文提供了我国已知8种厚基衣属地衣的分种检索表。

  • 研究论文
    田润, 陈丽芳, 赵润祥, 曾念开
    摘要 (145) PDF全文 (75) HTML (131)   可视化   收藏

    亚弯柄灵芝野生子实体在海南民间广泛用于治疗各类亚健康疾病,近年来由于过度的商业采摘,该灵芝的野生种群逐年减少。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本研究对亚弯柄灵芝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和菌种分离;同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驯化栽培。结果表明:亚弯柄灵芝菌丝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2 ℃,黑暗条件生长最佳,适宜的pH为5-8,最佳光质为绿光,适宜的碳源为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适宜的氮源为麦芽浸粉、酵母浸粉、牛肉蛋白胨,适宜的无机盐为硫酸钙、硫酸二氢钾、硫酸氢二钾,适宜的生长因子为VB12、烟酰胺和L-谷氨酸。亚弯柄灵芝驯化栽培过程中,发菌温度32 ℃、黑暗条件下,菌丝约30 d满袋;室温下,原基形成约 20 d,出原基后约15 d成熟。

  • 研究论文
    陈双林, 李玉
    摘要 (145) PDF全文 (75) HTML (136)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黏菌分类学在最近的50年快速发展,通过调查和研究,从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报道了总计近500种黏菌及其分布地点。然而,随着国际黏菌分类学的发展,国内相关文献中报道的黏菌学名存在使用异名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笔者系统考证了我国黏菌的物种学名,对91种黏菌的名称按新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国际植物、菌物和藻类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进行了修正,并将所有名称定名人的缩写全部按命名法规的要求加以规范化。

  • 研究论文
    李辉, 姜锋, 杨春光, 姜丽, 赵鹏, 李鑫
    摘要 (141) PDF全文 (21) HTML (127)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苹果牛眼果腐病原多年明孢盘菌Neofabraea perennans微滴式数字PCR (ddPCR)检测方法,实现苹果检疫性病原菌的高效率、高精度的检疫鉴定和疫情监控,为口岸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和保护我国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本研究以N. perennans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β-微管蛋白基因(TUB2)作为靶标进行特异性引物与探针设计,通过引物和探针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的优化,构建N. perennans的ddPCR特异性检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N. perennans的ddPCR检测体系的绝对定量检测低限为0.16 copies/μL,最低基因组DNA检测浓度为10.0 pg/μL,与qPCR方法一致,在定量检测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9,RSD小于25%,说明该检测体系的重复性较好,能够用于进口水果样品中苹果牛眼果腐病原多年明孢盘菌N. perennans的快速精准检测。

  • 研究论文
    郑海富, 邵元元, 黄海思, 韦秋路, 黄福常, 刘斌
    摘要 (131) PDF全文 (56) HTML (124)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取桂西南山地范围内的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头叶猴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大型真菌物种,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并对大型真菌进行资源评价。本研究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 962份,经鉴定隶属于2门5纲12目45科106属179种,其中子囊菌门2纲2目5科8属15种、担子菌门3纲10目40科98属164种。白头叶猴保护区大型真菌优势科为多孔菌科和锈革菌科,共有57种,占物种总数的31.8%;优势属有炭角菌属、多孔菌属、灵芝属、小皮伞属、叶孔菌属5个属,共有31种,占物种总数的17.3%。白头叶猴保护区大型真菌属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分布属为主,共有62属,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属,共有31属,北温带分布属最少,仅有13属。种的地理成分有9种类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种数量最多,达70种,占物种总数的39.1%。大型真菌的生态类型主要有腐生、寄生、土生、共生以及粪生5种类型,其中腐生型最多,有144种,占总种数的80.4%。白头叶猴保护区内食用菌18种,药用菌32种,食药兼用菌5种,毒菌7种。

  • 综述
    宋春艳, 宋晓霞, 张美彦, 陈明杰,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131) PDF全文 (70) HTML (12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栽培模式的不断标准化,中国食用菌商业栽培菌种的遗传多样性逐步集中,主要为少量优秀栽培品种的衍生品种。面对不能轻易替换细胞核来源的现状,仅替换细胞质来源的核质杂种培育方式将是一个好的食用菌商业菌种改良方式。本文对食用菌核质杂种研究现状和遗传机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食用菌核质杂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保障,为我国食用菌品种选育事业作出贡献。首先在阐述食用菌核质杂种概念、食用菌核质杂种获得方法特点基础上,明确食用菌种内不同基因型间核质杂种培育技术稳定出菇、核质来源明确、显著改变繁殖率的优势。其次,明确食用菌核质杂种遗传机制包括双亲细胞核配合、细胞核和线粒体配合两方面:双亲细胞核竞争式协作调控异核菌丝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其中一个亲本核在基因表达量上占优势,为优势核;线粒体结构正确组装和功能正常发挥是核质杂种中细胞核和线粒体配合成功的关键,特别是氧化磷酸化系统中由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组共同编码的复合体。

  • 研究论文
    韩朝阳, 王磊, 闫子怡, 游崇娟
    摘要 (124) PDF全文 (47) HTML (112)   可视化   收藏

    果产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是中国重要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核果类果树,引起果实腐烂,造成重大经济和生态损失。本研究利用优化后的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预测了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M. fructicola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以期降低未来气候变化下该病害扩散流行的风险。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方差(bio4)、最热季度平均温度(bio10)、最干旱月降水量(bio14)、降水量变化方差(bio15)是影响果产链核盘菌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当前气候条件下,果产链核盘菌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3.64×106 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38.12%;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中部、湖南南部、浙江、安徽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北等地区。未来两种气候情景(SSP126和SSP585)下,该病菌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均减少,但低适生区面积增加。此外,在2041-2060 年的两种气候情境下适生区的质心均有从重庆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

  • 研究论文
    胥卓尔, 廖伊倩, 吕友红, 王有方, 秦志林, 段维军, 朱小琼
    摘要 (122) PDF全文 (22)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杨树广泛应用于木材生产、防护林和园林景观建造,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杨树叶锈病主要为害杨树叶片,幼苗叶片更容易受害,2023年河北邯郸杨树苗圃叶锈病发生严重危害。本研究针对河北邯郸及北京发生的杨树叶锈病病菌,通过观察夏孢子形态特征并结合rDNA ITS序列差异进行鉴定。结果发现,采自两地的杨树叶锈病菌均为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未发现我国对外检疫杨树叶锈病菌M. medusae。本研究详细比较了杨树叶锈病菌的ITS序列差异,可以将M. medusaeMelampsora属中其他种区分开,为后续杨树叶锈病病原的鉴定和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 研究论文
    贺宗毅, 王伯初, 马传贵, 孙一翡, 陈岗, 崔宝凯
    摘要 (122) PDF全文 (46) HTML (115)   可视化   收藏

    灵芝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了解灵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灵芝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来自野生与不同栽培类型的62份灵芝种质的遗传多态性和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共计获得SNP位点1 388 506个,InDel位点172 341个,高质量的多态性SNP位点2 003个,多态性指数PIC 0.031-0.755。灵芝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和群体特征表明,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11 1-0.594 0;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树显示自然栽培菌株、工厂化栽培菌株和部分野生菌株混合聚成一支,自然栽培(大棚栽培)与工厂化栽培菌株可各自聚成一支。自然栽培(林下拟境栽培)与部分自然栽培(大棚栽培)菌株混合聚成一支,且遗传分化小。群体分析的结果显示可将灵芝种质资源分为5个亚群,各亚群已形成遗传分化,除野生菌株构成的亚群外,其他栽培亚群遗传背景均较单一,栽培灵芝种质存在遗传均质化趋势。主成分分析各菌株的位置和相互间的距离也与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和群体特征相符。本文不但为评估野生与不同栽培类型灵芝种质的多样性和群体分化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还为灵芝农艺性状分析和专用型新品种选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俞紫琳, 张慧丽, 顾建锋, 吴尧, 胡振新, 李秋实, 段维军
    摘要 (115) PDF全文 (29) HTML (94)   可视化   收藏

    可可花瘿病致病菌白壳Albonectria rigidiuscula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已在多个口岸植物入境产品中被截获,存在较大生物入侵风险。为探索口岸适用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根据白壳翻译延长因子TEF1-α的基因序列,基于酶介导双重指数扩增核酸检测技术设计了针对白壳的5条DNA上游引物、6条DNA下游引物和4条RNA探针。通过筛选,获得了扩增效果最佳的上、下游DNA引物和RNA探针组合。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低检测限量可达0.5 pg/uL。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口岸疑似携带有白壳样品的检测与初筛。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耗时较短、特异性强等优点,整个反应过程仅需30 min,检测过程完全闭管且不需要PCR后续处理,为口岸现场白壳检测筛查提供了重要参考。

  • 研究论文
    杨云深, 王万坤, 邓春英, 韩燕峰
    摘要 (113) PDF全文 (92) HTML (109)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贵州省正安县桴焉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优势科属种的数量、物种区系地理成分、资源评价、濒危等级进行评估。该地区分布大型真菌392种,隶属于5纲26目70科152属,新增地区新记录物种212种。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等,优势科的物种数占总种数的51.78%;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裸脚伞属Gymnopus、小皮伞属Marasmius、小菇属Mycena、鹅膏属Amanita等,占总种数的31.38%。以科、属为单位分析,桴焉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以世界广布科和世界分布属为主,但具北温带特征;以种为单位分析,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种、北温带分布种为主。该地区食用菌有74种;药用菌和食药兼用菌分别有62和54种;毒菌有34种。濒危等级评价表明,该调查区生态环境良好,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未受到明显威胁,但发现近危种(NT) 4个;中国特有种有17种。该研究为桴焉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

  • 研究论文
    陈俊良, 杨应昆, 吴国锋, 刘朴, 李玉
    摘要 (113) PDF全文 (44) HTML (120)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种质资源是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开发利用大型真菌资源,对采自百山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株野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获取的纯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狄更斯邦氏孔菌Bondarzewia dickinsii。采用十字划线法研究固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碳源、氮源、pH、温度和光照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从以上4个单因素实验中选择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狄更斯邦氏孔菌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氮源是酵母粉,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25 ℃。经人工驯化栽培获得狄更斯邦氏孔菌子实体,并测定其子实体的总糖、粗蛋白质以及16种氨基酸含量;其中,总糖含量高达37.29 g/100 g,粗蛋白含量高达24.9 g/100 g。对狄更斯邦氏孔菌的人工驯化栽培,为该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 菌物学报. 2025, 44(1): 1.
  • 研究论文
    古丽娜孜·卡哈尔, 牙库甫江·阿西木, 刘晓洁, 文雪静, 赵明奇, 朱江琳, 张道远
    摘要 (106) PDF全文 (32) HTML (96)   可视化   收藏

    野苹果腐烂病是一种严重的苹果病害,主要由苹果壳囊孢Cytospora mali (EGI-1)引起。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预测并且与胞外分泌蛋白组分析相结合,对Cytospora mali分泌蛋白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信号肽预测结果显示,共有956个蛋白具有分泌信号肽,信号肽平均长度为26 bp。LC-MS质谱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在苹果枝条、叶片以及PDA培养基中分别检测到1 789、2 199和439个蛋白,其中141个分泌蛋白在所有样品中均有分布。GO分析结果显示,枝条、叶片以及PDA培养基中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相关的蛋白富集数量最多。此外,共同存在的141个分泌蛋白中24个具有信号肽,其中12个蛋白具有碳水化合物酶类(carbohydrate active-enzymes, CAZymes)功能区域。通过酵母分泌性实验,我们验证了5个候选分泌蛋白均可外泌。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LC-MS质谱以及酵母分泌性实验,初步建立了从新疆野苹果中分离鉴定的Cytospora mali (EGI-1)分泌蛋白数据库,为解析新疆野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分子机理提供基础。

  • 研究论文
    刘逸婷, 蒋晓涵, 杨春艳, 陈健辉, 王车昭, 吕晓萌, 杨治康, 邓优锦, 吴小平
    摘要 (105) PDF全文 (48) HTML (102)   可视化   收藏

    灵芝Ganodorma lingzhi的优良品种灵芝13具有农艺性状较好、子实体产量较高、孢子粉产量较高的优良性状。本研究首先以其单核菌株灵芝13-5为材料,通过三代HiFi测序及Hi-C测序组装成完整的基因组;然后选取5个重复的双核菌株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后,以灵芝13-5基因组作为参考进行SNP calling,建立了基于灵芝13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基因组包含13条染色体,共45.73 Mb。5个重复菌株SNP calling去重合并后,获得319 074个共有的异核等位差异位点,作为用于灵芝13菌株鉴别的分子标记库。从实验室菌种库中随机抽取7个灵芝菌株,与灵芝13菌株共有的等位差异位点占比介于22.20%-45.18%之间,远低于阈值,说明这些菌株与灵芝13差异较大,不是相同菌株。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灵芝13全基因组及其异核等位差异位点的分子标记,能够准确区分灵芝13这一优良品种。

  • 研究论文
    李寿建, 刘幽言, 许欣蕾, 刘柳, 李兵, 郭顺星
    摘要 (103) PDF全文 (23) HTML (94)   可视化   收藏

    蜜环菌是蜜环菌属真菌的统称,由于其既是严重的林木病害病原真菌,又具有重要的食药用价值,因此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蜜环菌属物种形态分类困难,20世纪70年代开始,蜜环菌一直采用基于交配验证的生物种鉴定方法。但随着分子序列在物种鉴定中广泛应用且优势逐渐显现,开始有学者进行蜜环菌的分子鉴定,并初步发现蜜环菌分子序列存在杂合,而DNA分子序列杂合会影响蜜环菌物种鉴定的准确性。为揭示蜜环菌DNA分子序列杂合现状及其本质,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猪苓和天麻共生蜜环菌各20株,以及野外子实体分离获得的蜜环菌40株进行了ITS、IGS、tef-1αβ-tubulin和LSU 5个DNA片段的序列扩增、测序和分析,揭示了蜜环菌的高比例序列杂合特性,在测序的400条序列中有高达74.25%的序列存在杂合,包括超过50%的存在杂合位点的序列和近20%的移码双峰序列。同时对不同分子片段和不同类型的蜜环菌中的序列杂合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不同分子序列、不同类型蜜环菌的序列杂合占比均超过了65%,甚至有些序列杂合占比高达80%-90%。通过对不同菌株的共37株单倍体菌株分子序列测序分析,揭示了蜜环菌分子序列的杂合特性主要因其两套单倍体基因组之间的序列差异造成,同时存在少量菌株IGS序列移码双峰是由于IGS序列多拷贝之间的序列差异造成。本研究系统揭示了蜜环菌DNA分子序列存在高度杂合,并揭示了其造成序列杂合的本质,为深入开展蜜环菌的分子鉴定、分子系统学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了指导。

  • 研究论文
    高美瑜, 李俊梅, 李义华, 相会明, 马瑞燕, 周稳稳
    摘要 (100) PDF全文 (99) HTML (100)   可视化   收藏

    爪哇虫草是一种具有生防潜力的昆虫病原真菌,可以防治同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缨翅目、鞘翅目等多种重要害虫。对其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可获得液生分生孢子和芽生孢子,固体培养可得到气生分生孢子。本文对比了爪哇虫草IF-1106的3种孢子在形态、粒径及表面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气生分生孢子、液生分生孢子和芽生孢子形态各异,平均粒径分别为4.45、4.17和7.67 μm;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到3种孢子一端均具有类似产痕的结构,但气生分生孢子表面粗糙,似小棒层覆盖。芽生孢子表面光滑,有明显龟裂,有些孢子有分节现象。液生分生孢子表面光滑,有少量细小裂纹,有些孢子具有类似芽痕的结构;透射电镜(TEM)显示了3种孢子细胞壁厚度和外层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碳氢吸附能力(MATH)试验表明,3种孢子的疏水性顺序为气生分生孢子>芽生孢子>液生分生孢子;此外,测定了pH在3.0-9.0时孢子表面Zeta电位变化,气生分生孢子的Zeta电位从+2.68 mV变到-18.44 mV,芽生孢子电位值变化为+5.16 mV到-5.51 mV,液生分生孢子从+0.39 mV到-18.09 mV,3种孢子等电点均在酸性范围内,在中性条件下均带负电荷;进一步对比了3种孢子的萌发速度及耐逆性,发现芽生孢子萌发最快,但耐逆性最差,气生分生孢子耐逆性强,但萌发最慢,液生分生孢子萌发速率接近于芽生孢子,且耐逆性最好,展现出良好的开发潜力。综上所述,这些结果为爪哇虫草菌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张盼盼, 李国杰, 李肖, 李明, 田景花, 王俊玲, 李守勉
    摘要 (99) PDF全文 (46) HTML (93)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舟曲县高海拔地区采集的一株野生羊肚菌菌株MS-1为试验材料,进行ITS、RPB1RPB2EF1-α多基因鉴定,对其菌丝体阶段及子实体阶段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与7个商业生产羊肚菌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研究表明:野生菌株MS-1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MS-1母种阶段生长最适温度为18-20 ℃,最低温度为1 ℃,最高温度为33 ℃,最适pH值为6-7,最适碳源为乳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和牛肉浸粉,最适C/N比为40:1-45:1;该菌株较耐高温,母种阶段高温处理2 h得出致死温度为44 ℃,栽培种阶段高温致死温度为48 ℃;单位面积产量为0.6 kg/m2,显著高于5个商业生产菌株,农艺性状较好,栽培周期中等,为140 d。综合分析表明,野生羊肚菌MS-1具备作为商业生产菌株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 研究论文
    苏丹, 许榕凡, 孙晓东, 戴冠华, 吕国忠, 杨红
    摘要 (95) PDF全文 (29) HTML (98)   可视化   收藏

    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苔原带优势植被之一,为适应高山苔原带的贫瘠土壤和寒冷气候条件,其与部分土壤真菌形成的欧石南菌根ericoid mycorrhiza (ERM)为其生长和繁殖发挥了关键生态功能。本文以分离自长白山苔原带牛皮杜鹃根系的2株常见的ERM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其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并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苔生晶杯菌Hyaloscypha hepaticicola。该菌最适培养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温度为20 ℃,pH 4,全黑暗培养。该菌适宜在相对低温和偏酸环境生长,与其在长白山苔原带生长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存在紧密联系。本研究为苔生晶杯菌及其他ERM真菌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赵小红, 雷美艳, 韩量, 蒲潇, 韦中强, 肖波
    摘要 (95) PDF全文 (58) HTML (95)   可视化   收藏

    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是珍稀中药材山慈菇基原之一,以假鳞茎入药,其种子细小且不含胚乳,需要合适的共生真菌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才能完成种子萌发过程。本研究以分离自杜鹃兰根部的共生真菌(DJL1)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特征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鉴定该真菌为白假小鬼伞Coprinellus disseminatus。从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对该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从中选出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菌株生长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最适培养温度为25 ℃,最适pH为7.0。该研究结果为白假小鬼伞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 研究论文
    李雪莲, 刘芳, 段维军
    摘要 (94) PDF全文 (26) HTML (76)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对检疫性洋葱粉色根腐病病原土栖棘壳孢Setophoma terrestris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鉴定,本研究依据土栖棘壳孢模式菌株与近缘种在ITS序列上的差异位点,建立了该病菌基于TaqMan 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整个反应过程仅需约1 h,其最低检测限量可达1 pg/μL;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下,引物终浓度为0.6 μmol/L,探针终浓度为0.6 μmol/L。该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快速性和灵敏度,不仅适用于纯培养菌株的检测,也能检测洋葱组织样品中的土栖棘壳孢,为农林业生产和海关检验检疫提供了技术手段。

  • 研究论文
    许剑涛, 孙佳佳, 赵鹏, 杨静, 潘能, 刘晓宇, 钱茱希, 吴翠萍, 李彬, 蔡磊
    摘要 (93) PDF全文 (22) HTML (76)   可视化   收藏

    小孔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 parviporum是一种侵染性强、危害大的针叶树腐朽菌,在我国尚未分布,有随进境木材传入我国的风险。为建立小孔异担子菌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 KASP)检测方法,本研究对收集的异担子菌属及其近似属的223条基因进行多序列比较分析,从小孔异担子菌GAPDH基因筛选出1个SNP位点作为检测标记,然后参照KASP引物设计要求设计引物Hpar-FAM-F1、Hpar-HEX-F2、Hpar-R,用于该分子标记的KASP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可以成功将小孔异担子菌与变孔异担子菌、西方异担子菌等22种近似种明确分型,说明该标记特异性好;灵敏度测试发现,将小孔异担子菌DNA浓度从100 ng/μL按10倍梯度稀释后,10-4和10-5稀释梯度的DNA反应结果与双蒸水接近,说明该标记的检测最低浓度可达0.1 ng/μL。阳性样品模拟分别使用担子果粉末与木材混合提取DNA和直接在木材样品中添加小孔异担子菌DNA进行KASP检测,结果表明,模拟阳性样品与参照近似种在坐标轴上表现出典型的基因分型,该KASP标记可以准确鉴定针叶木材上的小孔异担子菌。因此,本研究建立的KASP方法可用于检测进境针叶材上的小孔异担子菌。

  • 研究论文
    戴承凤, 谭颖, 李幸运, 吴若坤, 孙广宇, 梁晓飞
    摘要 (93) PDF全文 (26) HTML (86)   可视化   收藏

    褐腐病是核果和仁果等水果作物上的重要真菌病害,可导致采前和采后果实腐烂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褐腐病由链核盘菌属真菌侵染引起,在我国有多个病原种,其中云南链核盘菌Monilinia yunnanensis是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均较广的一个优势种,然而其基因组资源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三代PacBio HiFi测序技术,组装了一株苹果源云南链核盘菌的高完整度基因组,并对基因组编码基因进行了注释分析。云南链核盘菌组装基因组大小为43.27 Mb,共包含16个scaffolds,N50值为2.61 Mb。16个scaffolds中有6个两端均有端粒特征重复序列,9个一端有端粒重复序列,表明组装达到近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注释共预测到9 569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68.7%可被PFAM数据库注释。对云南链核盘菌和其他子囊菌基因组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s)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核盘菌科中半纤维素(木聚糖)水解有关的CAZYs家族(CE4、GH2、GH43)呈现收缩进化特征,果胶利用相关的果胶裂解酶(PLs)呈现收缩进化特征,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水解酶,GH28)呈现扩张进化特征,推测这些基因家族的收缩扩张特征与该类真菌的果胶利用适应性进化有关。交配型位点基因分析支持云南链核盘菌为异宗配合真菌,其基因组还编码一个neosartorin同源的次级代谢物基因簇,推测参与致病或子座休眠过程中微生物间的生态位竞争。本研究首次构建云南链核盘菌的近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可为后续深入研究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奠定重要基础。

  • 研究论文
    邓丽萍, 俞琦, 杨修, 常衬心, 梁建东, 代永东
    摘要 (92) PDF全文 (33) HTML (85)   可视化   收藏

    贵州赤水丹霞地貌区,是典型的高原峡谷青年期丹霞地貌类型,因其自然条件、水文特征和植被结构差异,使其成为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代表。其地貌的独特性和原始性具有很高的自然保护价值,在自然遗产的科考及适应生态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我们对该区虫草生物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多批次深入调查,利用宏观形态及显微形态,结合ITS序列测序对物种进行鉴定。在习水丹霞谷、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大瀑布景区、四洞沟景区、燕子岩景区等地,总计采集标本261份,经鉴定隶属于4科12属30种。其中,虫草属和白僵菌属为优势属,标本数量最多(192),物种数也最丰富,共计13种,占物种总数的43.33%。细脚虫草、球孢白僵菌、环链虫草和蛛生刺束梗孢等广布种为优势种。与此同时,该区还零星分布大量稀有及特有虫草种类,包括喀斯特线虫草、蛩蠊线虫草、草剃虫草、赤水虫草等,说明该地区虫草资源具有丰富度高、广布种与特有种并存等特点。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利用MaxEnt预测高适宜区(适宜指数>0.75)总面积为2 100 km2,其中丹霞地貌区(贵州赤水市及毗邻四川泸州市)约占高适宜区的90% (1 880 km2),表明“赤水丹霞”虫草资源具有较强的生态特有性。月均温范围(模拟贡献率41.1%)和土壤基础饱和度(21.3%)是贵州丹霞地貌区影响虫草物种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获得了赤水丹霞地貌区虫草资源多样性的基本本底数据,丰富了该区“世界自然遗产”的内涵,为进一步的虫草资源调查提供了地理导向,同时为深入解析这一特殊地貌区虫草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及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 综述
    邹录惠, 邱平, 张寒翠, 熊桂玉, 谢集照
    摘要 (92) PDF全文 (47) HTML (91)   可视化   收藏

    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是我国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及东亚地区均有广泛的药用历史和临床应用。长期以来以羊毛甾烷型三萜为基本骨架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被认为是树舌灵芝真菌主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和功能成分。树舌灵芝三萜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中7,8-环氧-9(11)-烯-12-酮-灵芝三萜是树舌灵芝区别于灵芝属其他真菌的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类型杂萜不断被发现,表明杂萜是树舌灵芝中另一大类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们的结构新颖多样,主要类型为含10个碳原子长链的杂萜、含内酯基团的杂萜、含5/6/7元碳环的杂萜、含桥环的杂萜、含氮原子杂萜及二聚体杂萜。不同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树舌灵芝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也多种多样。这些化合物具有护肝、促进血管生成、保护神经系统、抑制脂肪细胞分化、抗炎、抑菌等药理活性。本文整理了文献报道的树舌灵芝中天然来源的98个灵芝三萜化合物和67个杂萜化合物的结构及药理活性,旨在为树舌灵芝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杨亚敏, 李东明
    摘要 (91) PDF全文 (44) HTML (82)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分离自人体指甲中的小枝顶孢属Harzia和异中间囊霉属Diversimediispora菌株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发现1个新种:趾甲小枝顶孢Harzia unguicola,1个中国新记录种:腐生异中间囊霉Diversimediispora humicola,并提供了上述物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及图示。同时,通过ITS和LSU基因序列对小枝顶孢属Harzi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ITS、LSU、TUB2TEF1-α基因序列对异中间囊霉属Diversimediispora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为形态学鉴定结果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