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张佩璇, 韩一人, 常晓云, 胡江昕, 刘玉军, 陈名君
    摘要 (373) PDF全文 (94) HTML (358)   可视化   收藏

    从黄山市祁门县仙寓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多花黄精健康根茎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真菌。因未观察到分离株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基于菌落特征和菌丝结构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将其鉴定为新棘壳孢属5个种,其中新种3个:内生新棘壳孢Neosetophoma endophyticum,黄精新棘壳孢N. polygonatum 和祁门新棘壳孢N. qimenensis;已知种2个:禾新棘壳孢N. poaceicola和贵阳新棘壳孢N. guiyangensis;棘壳孢属Setophoma已知种1个:洞穴棘壳孢Setophoma caverna。研究菌株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昆虫病原真菌研究中心(RCEF)。

  • 研究论文
    梁嘉祺, 章轶哲, 张宏顺, 周静, 司静, 郎楠, 钟加菊, 吴安忠, 李钟峰, 李海蛟, 孙承业
    摘要 (319) PDF全文 (172) HTML (317)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系统对北京市毒蘑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汇总了北京市毒蘑菇名录,并根据中毒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学名、中文名称和参考文献。截至2023年,北京市共发现毒蘑菇130种,可以造成5种已知损害类型,但仍有一些中毒类型难以确定。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剧毒蘑菇主要是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黄盖鹅膏和肉褐鳞环柄菇及可以造成急性肾衰竭型中毒的欧式鹅膏。

  • 研究论文
    张婧仪, 罗凯月, 员瑗, 边禄森
    摘要 (300) PDF全文 (105) HTML (292)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中国华东地区集毛孔菌一新种—武义集毛孔菌Coltricia wuyiensis。该新种在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处于锈革孔菌目的集毛孔菌属中。武义集毛孔菌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具中生菌柄;菌盖边缘全缘,表面新鲜时橘黄褐色至红褐色,具同心环区;孔口表面新鲜时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菌管菌丝疏松交织排列至近平行排列;拟担子偶尔具分隔;担孢子广椭圆形,大小为4.3-5.5×3.7-4.4 µm。武义集毛孔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小集毛孔菌C. minima具有亲缘关系,但后者的拟担子不分隔,且担孢子较大(6-7×4-5 µm vs. 4.3-5.5×3.7-4.4 µm)。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鉴定中国已知集毛孔菌种类的检索表。

  • 研究论文
    胡雨娟, 胡江昕, 张春光, 常晓云, 陈名君
    摘要 (258) PDF全文 (101) HTML (271)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茶叶分离获得70个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和5个片段序列(ITS、TEFTUBCALHIS)的系统发育分析,将8个代表性菌株鉴定为6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D. 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D. eres、香港间座壳D. hongkongensis、梭状间座壳D. fusicola及2个新种,即祁门间座壳D. qimenensis sp. nov.和肾形间座壳D. reniformis sp. nov.。2个新种均未观察到β型分生孢子,其中肾形间座壳产生明显的肾形分生孢子。

  • 综述
    沈若茗, 陆俊佑, 张煜, 魏华, 陆玲
    摘要 (210) PDF全文 (124) HTML (208)   可视化   收藏

    天然大型食药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部分成分已证实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影响相关代谢指标及良好降血脂等功效。由于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富贵病,降低血脂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有关大型食药用菌的降血脂功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未见相关综述分析报道。本文归纳概括了近年来大型食药用菌降血脂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列举了大型降脂食药用菌的种类、概述了大型食药用菌降脂活性物质的来源、阐明归纳了大型食药用菌中的主要具有降血脂功能的活性组分,最后分析讨论了大型食药用菌降脂功能的可能机理。本综述分析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开发大型食药用菌用于防治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资源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秦玉凡, 赵鹏, 韩士玲, 刘芳, 王科, 段维军, 巩文峰, 王海香, 蔡磊
    摘要 (203) PDF全文 (87) HTML (204)   可视化   收藏

    镰孢属Fusarium可造成重要的农林作物病害,为防止该属外来有害种类的引入和传播,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共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并将镰孢属内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以及尖孢镰孢F. oxysporum的5个专化型(formae speciales)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随着镰孢属与相关属种分类系统的重建,包括上述检疫性有害种在内的一些镰孢属相关物种的国际通用属、种名称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命名法规、形态学特征、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等结果,建议将名录中的松树脂溃疡病菌F. circinatum的中文学名订正为环状镰孢;将油棕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elaeidis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油棕镰孢F. elaeidis;确认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tucumaniae及北美大豆猝死综合征病菌F. virguliforme为同一物种,中文学名及拉丁学名订正为菜豆新赤壳Neocosmospora phaseoli。本研究发现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及非中国小种)、芹菜枯萎病菌、芦笋枯萎病菌及草莓枯萎病菌并非单系类群,亟待开展系统的分类学修订工作,并评估相关代表潜在独立物种的谱系的生物安全意义。本文梳理了名录中镰孢属物种及专化型的分类变动情况,并对其分类地位、拉丁学名、汉语学名及其他基础生物学信息进行了更新,为检疫性名录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

  • 研究论文
    付阳, 宋春艳, 董晶晶, 刘建雨, 姜宁, 章炉军, 于海龙,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192) PDF全文 (69) HTML (182)   可视化   收藏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世界第二大食药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经济和生态学研究价值,探索其本身具备优良性状的调控机制,同时对可能参与其中的功能基因进行反义遗传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对已知的功能基因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编辑,确定该技术能在香菇中工作。预测并筛选出一个香菇U6 snRNA启动子,以乳清苷-5ʹ-磷酸脱羧酶编码基因pyrG为目的基因设计CRISPR/Cas9技术的重要工作元件sgRNA,对异源cas9基因依据香菇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构建了一个同时携带sgRNA和cas9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香菇菌丝遗传转化技术将该载体转入香菇单核体中对pyrG基因进行编辑,成功获得pyrG基因发生碱基缺失的香菇单核体突变株,经功能筛选后确定其为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能同时表达CRISPR/Cas9技术重要组件的双元表达载体,证明了CRISPR/Cas9能够在香菇中发挥编辑目的基因的功能,为进一步开展香菇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研究论文
    梁玲瑜, 王慧敏, 刘福, 吕全
    摘要 (186) PDF全文 (42) HTML (168)   可视化   收藏

    Geosmithia (子囊菌门,肉座菌目)是常见的小蠹虫伴生真菌,其中部分类群能够入侵寄主并引起严重的植物病害。本研究通过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中国西南地区华山松切梢小蠹Tomicus armandii伴生真菌新种,并通过有伤接种实验对其致病性进行评估。对来自云南省玉溪市和富源县的45只华山松切梢小蠹成虫及64个坑道进行分离,获得387株Geosmithia属菌株,选取10株代表性菌株比较形态、生理特征并进行系统发育(ITS、TUB2和TEF1-α序列片段)分析。其中90个菌株用于构建ITS树,66个菌株用于TUB树,TEF树包含77个菌株。研究发现387株菌株代表1个新种,命名为Geosmithia armandiiG. armandii是第一个报道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的Geosmithia属真菌。选取两株菌株接种至3年生华山松幼苗进行致病性测定,接种1个月后发现处理组接种处坏死病斑长度与对照组相似,结果表明该新种为弱致病菌。本研究为今后Geosmithia与华山松切梢小蠹伴生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为防治华山松切梢小蠹提供新思路。

  • 研究论文
    刘晓静, 赵佳敏, 晏露闻, 崔明, 肖惠文, 刘杏忠
    摘要 (181) PDF全文 (36) HTML (161)   可视化   收藏

    真菌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的健康。尽管已有许多关于肠道细菌抗衰老的研究,但肠道真菌抗衰老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本研究使用混合抗细菌抗生素清除年轻小鼠粪便中的细菌,并将其移植到自然老龄鼠的肠道中。通过评估学习记忆能力、体重、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变化等生理指标,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老龄鼠各组织中衰老相关基因、蛋白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清除细菌的粪菌移植处理显著提高了老龄鼠空间定位的学习记忆能力,对老龄鼠的体重和其他脏器指数均无不良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粪菌移植处理改善了老龄鼠脑、肝、脾、肺、肾、小肠的组织状态;显著上调了与肠道完整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了老龄鼠脑、肝、肾组织中衰老相关基因p53p21的表达,但对肺、脾、小肠无明显影响;此外,粪菌移植处理显著提高了老龄鼠血清和多组织中抗氧化物酶的水平,降低了衰老生物标志物和促炎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年轻供体肠道真菌菌群可以延缓血清、脑、肝和肾等组织的衰老进程,为进一步探索肠道真菌抗衰老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彭骋, 田呈明
    摘要 (178) PDF全文 (53) HTML (163)   可视化   收藏

    瓮毛孢科Sporocadaceae是世界性广泛分布的真菌类群,多数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枯死,导致许多经济作物的减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瓮毛孢科包含35个属,但由于部分类群缺乏统一的中文名称,以致在各类中文文献资料中存在命名不规范的现象,不同研究者采用的名称各异,造成了中文名称使用上的混乱与误解。本研究分析了瓮毛孢科真菌中文名称命名不规范所带来的混淆性、误导性以及对科研与教育工作造成的难度等问题,依据最新的分类学研究进展和命名法规,对瓮毛孢科真菌名称进行了全面核对和修订,并参照《真菌名词及名称》《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选取和拟定了中文名称,列举了瓮毛孢科真菌中35个属的中文名称及拟定依据。修订后的中文名称及名录有助于减少名称使用混乱和误解等问题,促进高效的学术交流。

  • 研究论文
    曹旺, 赵妍, 杨双双, 林群英, 邓春英, 李传华
    摘要 (174) PDF全文 (62) HTML (170)   可视化   收藏

    分枝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 ramosus是一种珍稀虫草,同属其他种类多具有药用或保健价值。本研究首次经纯人工驯化栽培出分枝多头霉孢梗束,对其开展物种鉴定、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条件及成分研究。采用ITS序列鉴定分离菌丝体,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氮源、温度和pH。以小麦、大米、小米和薏仁为栽培培养基驯化栽培,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结果显示:所分离菌丝体为分枝多头霉;固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3 ℃,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 g/L、蛋白胨15 g/L、琼脂20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10 mg/L,pH 6.5;液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5 ℃,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0 g/L、蛋白胨15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10 mg/L,pH 6.5;以小麦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产量最高,其生物学效率平均为9.824%;以大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多糖含量最高,为4.693%;以小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腺苷含量最高,为0.130%,但其虫草素含量最低,仅为0.018%。本研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人工驯化栽培条件筛选及人工栽培孢梗束成分检测,为分枝多头霉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李国清, 梁裕华, 鲁林琴, 刘菲菲
    摘要 (173) PDF全文 (60) HTML (156)   可视化   收藏

    色二孢属(葡萄座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包含许多与茎干溃疡病、枝枯病和顶梢枯死病相关的重要病原菌或潜在病原菌。该属多数物种地理分布广泛且能够侵染多种植物。本研究从云南省枇杷树溃疡病枝条上分离获得了13株色二孢属菌株。基于ITS、tef1tub2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将这些菌株鉴定为Diplodia mutila和新种D. pipa。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真菌均可侵染枇杷幼苗,其中D. mutilaD. pipa表现出更高的致病性。这两种真菌是我国枇杷树上的首次报道。

  • 研究论文
    袁榕, 彭骋, 李曙吉, 田呈明
    摘要 (168) PDF全文 (59) HTML (162)   可视化   收藏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phenanther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是重要的病原菌、内生真菌及腐生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采集自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的华中五味子上分离获得10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基于ITS、tef1tub2 3个位点的多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冷杉拟盘多毛孢P. abietis、江西拟盘多毛孢P. jiangxiensis、庐山拟盘多毛孢P. lushanensis、稻拟盘多毛孢P. orzae以及新种五味子拟盘多毛孢P. schisandrae,上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为华中五味子上首次报道。

  • 研究论文
    肖自添, 何焕清, 彭洋洋, 刘明, 徐江, 邱远辉, 孙一翡, 崔宝凯
    摘要 (164) PDF全文 (67) HTML (141)   可视化   收藏

    血芝属是灵芝科真菌的重要类群,研究发现该属真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且部分活性优于多种已被熟知的食药用菌。本研究以5种野生血芝Sanguinoderma spp.为研究对象进行驯化栽培,以期了解其栽培特性和抗氧化活性、探究其开发利用价值。结果显示,5种血芝菌株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25-30 ℃之间,子实体从原基发生到采收需要25-38 d不等,乌血芝生长快,孢子粉弹射早,血芝生长最慢,栽培期内未见孢子粉弹射。不同菌株的栽培子实体性状差异显著,菌盖长4.96-12.56 cm,宽3.84-10.76 cm,菌盖颜色灰褐色、灰黑色、黑色和米红色;菌柄长0-10.1 cm不等,菌盖扇形、肾形至近圆形。各菌株一茬生物转化率为6.59%-18.34%,子实体粗多糖含量为1.89%-2.95%,总三萜为0.78%-1.68%。与赤灵芝、紫灵芝、白肉灵芝相比,血芝属菌株抗氧化效果更好,其中血芝、小孔血芝粗多糖溶液、总三萜溶液浓度分别在3 mg/mL、1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0%以上,总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达28%以上。血芝属真菌生长快,子实体多糖、三萜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应用潜力。

  • 研究论文
    戴丹, 王振, 胡佳, 戴建成, 彭新红, 孙鹏, 陈绪涛, 王志伟, 魏云辉, 李玉
    摘要 (155) PDF全文 (59) HTML (102)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江西武功山的一份多孔菌子实体进行菌株分离与纯化获得其纯培养菌株,通过子实体形态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为梭伦小剥管孔菌Piptoporellus soloniensis。以此菌株为试验材料从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进行单因素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菌株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浸粉,pH为4.0,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出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粉为氮源、pH为4.0以及温度为30 ℃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佳。4个因素对梭伦小剥管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为:温度>pH>碳源>氮源。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梭伦小剥管孔菌为中高温型喜酸性菌株。栽培配方为细木屑35%、莲子壳35%、麦麸20%、玉米粉7%、石灰和石膏各1.5%,含水量55%-60%;在23-26 ℃黑暗培养条件下菌丝满袋需要47-54 d,平均生长速率为1.85-2.13 mm/d; 在温度23-26 ℃的散射光条件下,30-35 d可见菌丝聚集;温度18-20 ℃、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20 d左右子实体成熟。

  • 研究论文
    张保生, 查磊, 赵妍, 张梦珂, 余盼玲, 徐保婷, 陈明杰
    摘要 (146) PDF全文 (60) HTML (123)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能提供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等活性物质。蛋白质水解后的小分子肽是其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食用菌中的蛋白酶解多肽因其天然、安全,并且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12种常见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蛋白,将得到的蛋白使用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以α-淀粉酶抑制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作为筛选指标,发现在12种食用菌中猴头菇的蛋白酶解产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对α-淀粉酶抑制率为(65.70±0.33)%,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69.25±0.27)%,提示猴头菇可能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猴头菇酶解多肽所富含的疏水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可能是其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重要因素。

  • 研究论文
    谢江涛, 覃再丽, 刘雪, 刘江, 田风华
    摘要 (144) PDF全文 (37) HTML (129)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6月贵州省贵阳市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栽培基地有蛛网病发生,发病率可达30%,经鉴定该病原菌为真菌菌寄生Hypomyces mycophilus。为深入了解和防控该病害,本研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究,并利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病原菌对4种生物源农药和3种化学农药的敏感性。研究发现,该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6,可溶性淀粉、酵母浸粉和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有利,光照条件无显著性影响。杀菌剂敏感性分析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18 mg/L和0.022 mg/L,且0.100 mg/L的枯草芽孢杆菌对毛木耳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2.63%,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在真菌菌寄生和毛木耳中具有较好的选择毒性。该研究结果将为毛木耳蛛网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罗阳兰, 陈丽新, 王灿琴, 韦娇君, 蓝桃菊, 吴圣进, 韦仕岩
    摘要 (140) PDF全文 (31) HTML (118)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桉树皮和桉木屑与杂木屑栽培的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营养成分和子实体代谢物的差异,以杂木屑、桉木屑和桉树皮作为主料栽培的毛木耳子实体为供试材料,分别测定水分、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粗纤维和粗灰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HP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子实体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与杂木屑栽培毛木耳相比,利用桉木屑和桉树皮栽培的毛木耳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粗灰分的含量较高,而粗脂肪、粗纤维则含量较低。桉木屑组与杂木屑组间有41种差异代谢产物和5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桉树皮组与杂木屑组间有49种差异代谢产物和15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桉木屑组与桉树皮组间有44种差异代谢产物和21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根据 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桉木屑组和杂木屑组之间有2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P<0.05),分别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桉树皮组和杂木屑组之间有5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分别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嘌呤代谢;C5-支链二元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桉木屑组和桉树皮组之间有4条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分别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嘌呤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利用桉木屑和桉树皮作为栽培基质可以增加毛木耳营养成分含量,提高商品品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该研究为桉木屑和桉树皮应用于食用菌栽培提供参考。

  • 综述
    何海洋, 薛潇春, 潘炜华, 廖万清
    摘要 (140) PDF全文 (33) HTML (146)   可视化   收藏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真菌界、子囊菌门、散囊菌纲、散囊菌目、发菌科、篮状菌属中唯一已知的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温度双相型真菌。其在自然环境中作为腐生霉菌生长,但在哺乳动物生理温度(37 ℃)下发生向致病性酵母相的转变。一直以来,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被认为与HIV/AIDS完全相关,并与结核病和隐球菌病并列为三大AIDS机会性感染之一。随着HIV/AIDS治疗进展及有效控制措施的开展,HIV阳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病数量逐年递减,但非HIV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各种类型的免疫缺陷、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然而,只有少量的回顾性研究关注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缺乏对这类患者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对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关于该病的前沿研究方向,以期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诊治率并最终改善预后。

  • 研究论文
    杨亚敏, 孙婷婷, 张倩, 张春雷, 李东明
    摘要 (139) PDF全文 (23) HTML (128)   可视化   收藏

    镰孢菌引起的皮肤病,也称为皮肤镰孢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结节和顽固性溃疡,银屑病样皮疹很罕见,很容易误诊。由于镰孢菌的天然耐药菌株频繁存在,镰孢菌感染不仅难以诊断,而且难以治疗。现报告一例层出镰孢模拟的银屑病样镰孢病。病人女,59岁,右耳垂及其周围皮肤鳞屑性红斑至斑块30余年。病人先后被误诊为“湿疹、银屑病”等,并接受了多种药物治疗,但没有任何疗效。真菌直接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及病理学确诊为镰孢菌感染,DNA鉴定为层出镰孢,诊断为皮肤镰孢病。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皮肤损害显著改善,几乎消退。结论:皮肤镰孢菌可模拟银屑病,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 新品种快报
    陆欢, 刘建雨, 张丹, 宋春艳, 谭琦, 尚晓冬, 王瑞娟
    摘要 (137) PDF全文 (54) HTML (129)   可视化   收藏

    金顶侧耳新品种‘金榆1号’是以商业化品种‘榆黄2号’为亲本,通过系统选育获得。该品种菌盖颜色为金黄色或亮黄色,菌盖呈扇形或扇半球形,菌柄粗壮,出菇整齐,产量稳定、生长周期短且抗逆性强。金针菇新品种‘上研A130’是以‘上研1号’为亲本,亲本的孢子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后,经多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为白色,菌盖内卷呈球形,菌柄较长,菌柄基部绒毛少,芽出数多且整齐,产量高。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820’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为浅黄色,菌盖呈球形,菌柄基部颜色加深不显著,菌柄较长,芽出整齐,商品性状好。

  • 研究论文
    胡永强, 李俐颖, 刘栩州, 郎宁, 祁亮亮, 李玉
    摘要 (135) PDF全文 (56) HTML (127)   可视化   收藏

    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森林属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但目前对该地区大型真菌系统性研究尚不完备。本研究历时7年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 500余份,通过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物种232种,隶属于2门7纲20目61科135属,其中子囊菌门25种,担子菌门207种,新增广西新记录种30种。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4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蘑菇科Agaricaceae;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6属,为小皮伞属Marasmius、木耳属Auricularia、灵芝属Ganoderma、光柄菇属Pluteus、栓孔菌属Trametes和炭角菌属Xylaria。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8类,以世界广布成分和泛热带分布成分为主,分别有76属和36属。大型真菌资源评价表明,该地区有食用菌59种、药用菌19种、食药兼用菌8种和有毒真菌26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况统计分析,发现近危物种2种,仅占总数的0.86%,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毕银丽, 宋雅宁, 白雪蕊, 王淑惠
    摘要 (131) PDF全文 (30) HTML (107)   可视化   收藏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能与植物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并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然而,当前AMF和DSE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为探究AMF和DSE对紫花苜蓿的促生作用及叶片代谢组分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模拟实验,设计CK、AMF、DSE、AMF+DSE 4种接种处理,测定在土壤灭菌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侵染率、生理生长、营养状况等指标。同时,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不同处理紫花苜蓿叶片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AMF和DSE促进紫花苜蓿根系发育(根长、根体积、根尖数、根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增加紫花苜蓿生物量、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紫花苜蓿叶片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91种代谢产物,其中脂质和类脂分子的含量占比最大,且接菌增加了代谢产物中脂质和类脂分子的比例,通路分析表明,接菌对甘油磷脂代谢、半乳糖代谢和卟啉叶绿素代谢影响较大。与其他处理相比,影响代谢途径的关键代谢产物磷脂酰乙醇胺、甘油、棕榈酸、β-胡萝卜素在AMF+DSE联合接种中含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AMF和DSE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和代谢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张姝, 陈登辉, 陈国参, 徐新然, 尹文兵
    摘要 (130) PDF全文 (43)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能够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然而,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和沉默基因簇的产物研究鲜有报道,这是由于高效遗传操作系统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和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本研究建立了未作为特定对象广泛研究的非模式真菌雷斯青霉CGMCC 3.1066的遗传操作系统。我们逐步确定了孢子萌发培养条件、抗生素筛选浓度、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和转化DNA片段浓度,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成功敲除了5个长度分布在1-10 kb的基因,平均敲除阳性率为17.5%。此外,我们敲除了雷斯青霉中黑色素前体1,8-dihydroxynaphthalene(DHN)-melanin的合成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的缺失会导致雷斯青霉孢子颜色变为白色,但不影响正常生长,这使得该位点可作为以雷斯青霉为宿主的异源表达整合位点,可快速可视化辨别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化子。雷斯青霉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将为其基因功能鉴定、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非模式丝状真菌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 研究论文
    惠继任, 许雯, 张婷婷, 杨秋霞, 席振华, 魏鑫丽
    摘要 (130) PDF全文 (30) HTML (107)   可视化   收藏

    地衣是通过菌藻互惠共生实现生命自我维持的陆地先锋生物,对低温、干旱和强辐射等不良环境具有强抗逆性。为评估地衣在空间条件下的生存力,通过荧光染色法,对12份高山和荒漠来源的天然地衣体及4份共生菌藻培养物,经低温、干燥、辐射3类空间模拟条件处理后比较其存活率。研究发现,同一地衣对不同处理条件、不同地衣对相同处理条件的耐受力均不同。不同处理条件下,天然地衣体中的共生菌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总体对各种条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共生菌藻培养物受损伤程度相比天然地衣体大,对紫外和低温处理的耐受性高于对干燥和重离子辐射的耐受性。本研究方法可用于评估地衣在空间环境下的生存力,为选用适宜地衣物种作为空间探测时宜居环境的监测和指示生物,以及未来利用地衣作为地外宜居环境改造的先锋生物等奠定初步基础。

  • 综述
    高瑞芳, 汪莹, 钟友婷, 郑铭森, 刘建, 冼嘉恒, 章桂明
    摘要 (130) PDF全文 (51) HTML (114)   可视化   收藏

    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项物种鉴定的新技术,在动物、植物、真菌等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方面日趋成熟,为进出境植物检疫及外来入侵物种鉴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概述了真菌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美国等5个主要贸易国家/地区检疫性真菌物种DNA条形码收集现状,并从柄锈菌属、疫霉属等重要检疫性真菌所在类群DNA条形码现状分析了DNA条形码筛选、现有数据库资源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全基因组水平筛选检疫性真菌DNA条形码的思路,以期提高鉴定准确性,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检疫性真菌DNA条形码数据库等建议。

  • 研究论文
    崔璨, 蒋树浩, 李洋, 郝成悦, 贾泽峰
    摘要 (129) PDF全文 (29) HTML (108)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中国厚基衣属地衣型真菌资源的调查研究中,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及多基因 (nuLSU、mtSSU、RPB2) 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出1个新种,即多晶厚基衣Leiorreuma polycrystallinum。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子囊盘线形,体质边缘完全覆盖,其内晶体丰富;盘唇全缘;盘面黑色,张开状,覆有白色粉霜;盘被完全炭化,基部发育良好;子囊含2-8孢子;子囊孢子褐色,具5-10隔,横隔透镜型,大小为(36-)41.5-47×7-9.5 μm。本文提供了该新种的系统发育树、分类学描述以及形态、解剖学特征图片。此外,本文提供了我国已知8种厚基衣属地衣的分种检索表。

  • 研究论文
    李茗乐, 雷荣, 杨藜, 孙夕雯, 杨益芬, 王新一, 范在丰, 段维军, 吴品珊
    摘要 (128) PDF全文 (50) HTML (112)   可视化   收藏

    苜蓿轮枝菌Verticillium alfalfae是我国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能够对十几种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为了快速检测苜蓿轮枝菌,本研究选用苜蓿轮枝菌的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arker]作为目标基因,设计了特异性引物Va-RPA-F/Va-RPA-R和CRISPR 引导RNA (Va-crRNA),建立了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结合CRISPR-Cas12a的快速检测方法。对该检测体系的反应时间、组分浓度等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苜蓿轮枝菌基因组DNA在39 ℃恒温条件下扩增30 min后,其扩增产物用基于CRISPR-Cas12a的荧光法和侧向流层析试纸条两种方法检测,可检测到10.6 pg基因组DNA,其灵敏度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相当,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成功用于植物组织中苜蓿轮枝菌的快速检测。

  • 研究论文
    刘询, 何晓兰, 贾定洪, 彭卫红, 王波
    摘要 (128) PDF全文 (57)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是我国重要的食用真菌,主要包括黄色和白色两种品系。为了探究不同颜色金针菇子实体代谢物的差异,以相同条件下栽培的黄色和白色金针菇子实体为供试材料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差异代谢物在黄色金针菇中的积累量明显较高,黄色和白色子实体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到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及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黄色金针菇中苯丙氨酸含量降低同时酪氨酸含量增加,对应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1的表达水平下调,酪氨酸酶基因TYR表达上调;苯丙氨酸解氨酶和酪氨酸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白色金针菇。此外,益智或呈味相关氨基酸半胱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和组氨酸在黄色金针菇中含量更高。本研究整体呈现了两种金针菇的代谢物差异并为后续完整解析子实体颜色表型差异提供了线索和铺垫。

  • 研究论文
    卫艳珂, 王强, 徐向明, 胡小平, 商文静
    摘要 (127) PDF全文 (39) HTML (110)   可视化   收藏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对其精准、快速的检测有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控。本研究基于F. pseudograminearumNPS15基因,建立了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RPA)结合CRISPR/Cas12a的快速检测体系,该体系在37 ℃恒温条件下,40 min内可完成对目标病原菌的检测,检测灵敏度可达10-3 pg/μL,检测结果可通过核酸试纸条颜色反应直观读取,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等优点。经验证,该体系可从带菌土壤、种子以及发病植株等复杂样本中检测到目标病原菌,为在田间实时快速检测F. pseudograminearum提供了一种高效方法。

  • 研究论文
    席寅生, 王雪, 马金荣, 张蕊, 李维焕, 杨树德
    摘要 (125) PDF全文 (32) HTML (110)   可视化   收藏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 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中,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大的蛋白家族之一。该蛋白家族部分成员具有跨膜转运重金属离子和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作用。本研究利用Blastp和Hmmer软件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巨大侧耳的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依据转录组数据筛选差异基因,并对该家族编码基因整体表达趋势进行分析。总计获得38个巨大侧耳ABC转运蛋白基因,可分为G、B、C、F、I、D、A和E共8个亚家族,分别有6、5、10、3、8、3、2和1个成员。其主要分布在各细胞器膜上,不同亚家族成员在结构域的种类和基序数量有区别,相同亚家族成员则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镉离子胁迫的前期D亚族部分成员上调表达,胁迫中期C、D、I等亚族部分成员上调表达,后期B、C亚族部分成员上调表达。本研究表明部分ABC转运蛋白参与了巨大侧耳应对镉离子胁迫的反应,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BC转运蛋白家族在巨大侧耳在镉离子胁迫下发挥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研究论文
    白晓轩, 李婧, 朱高洁, 刘思雨, 张极峰, 刘超, 刘士平
    摘要 (121) PDF全文 (22) HTML (106)   可视化   收藏

    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本课题组前期从柑橘园附近的一株草酸青霉的发酵产物中得到一种对柑橘主要致腐菌指状青霉P. digitatum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新型线性五肽—三峡肽素。为了解析三峡肽素的分子调控机制,提高三峡肽素的产量,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测定的不同草酸青霉菌株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两次转录组数据库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建立各比较组间的差异基因集合并取各集合的交集,从478个转录因子中筛选到9个调控强度与草酸青霉的三峡肽素生产水平高度相关的候选转录因子,其中3个与三峡肽素生产负相关,6个与三峡肽素生产正相关,对候选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qRT-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为解析三峡肽素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促进了以三峡肽素为主要成分的果蔬保鲜剂开发,同时也为通过转录组数据挖掘目的基因提供了参考。

  • 研究论文
    王亚娇, 及增发, 栗秋生, 吴玉星, 韩森, 孔令晓
    摘要 (120) PDF全文 (25) HTML (98)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玉米大幅减产。Bipolaris maydis partitivirus 1 (BmPV1)病毒是玉米小斑病菌B. maydis携带的一种dsRNA病毒,具有弱毒性,能够引起B. maydis的致病力降低,但BmPV1对寄主侵染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gfp基因分别导入到携带BmPV1病毒的玉米小斑病菌株3086-BmPV1以及脱毒菌株3086-non中,通过PCR扩增及荧光观察分析荧光标记菌株的稳定性;检测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生物学特征的影响;采用叶面喷施孢子悬浮液的方式接种,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带毒菌株及脱毒菌株对玉米叶片的侵染情况。PCR扩增和荧光观察结果表明,gfp基因成功整合到菌株3086-BmPV1和3086-non中;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gfp基因的插入对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致病力无显著影响;侵染观察发现脱毒菌株3086-non-GFP对玉米叶片侵染有两条途径:直接侵染玉米表皮细胞并向邻近细胞扩散;侵染气孔,并通过气孔沿着细胞间隙向邻近细胞扩散。带毒菌株3086-BmPV1-GFP只能在叶片表面生长,多数不能侵染表皮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了玉米小斑病菌带毒和不带毒菌株对玉米的侵染过程,明确了病毒BmPV1能够通过抑制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入达到弱毒作用。

  • 研究论文
    贾定洪, 王波, 何晓兰, 刘询
    摘要 (120) PDF全文 (28)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以金针菇白色单核菌株wm14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以双核菌株15W、16W、18W、19W、20Y、21Y、22Y和25Y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自备的4个金针菇基因组为blast检验数据库,采用VCFtools-0.1.16软件进行数据过滤,发掘可靠且多态性强的SNP、InDel及SV位点信息。使用Primer3软件设计引物,通过标记引物的blastn特异性及通用性检测,实验获得了InDel/SV标记26个;它们可以直接扩增,根据电泳条带的大小差异检测菌株的遗传差异,获得了丰度SNP标记区域63个,成功设计出通用性引物16对作为传统ITS、Rpb2、Ef1α等靶标序列的有益补充。本研究拟开发更多可用于金针菇遗传分析的分子标记,希望可以从全基因组扫描明晰研究菌株的遗传背景,为后续金针菇分子辅助育种、功能基因发掘与机理探索等研究提供助力。

  • 综述
    郑媛媛, 李东明
    摘要 (120) PDF全文 (62) HTML (113)   可视化   收藏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湿疹的特定临床表现,伴有严重的瘙痒和搔抓,这可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继而诱发微生物感染。由于对真菌感染多样性的认识不足,对A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药物治疗缺乏全面的了解,这可能会导致误诊、漏诊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本文系统总结了AD患者发生的皮肤真菌感染的病原体的种类,包括马拉色菌属、毛癣菌属、念珠菌属等常见真菌。同时,将毛孢子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囊壳菌属等少见的真菌属纳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对AD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作用。

  • 研究论文
    石佳, 冯杰, 刘利平, 唐传红, 刘艳芳, 张劲松
    摘要 (119) PDF全文 (35)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发酵专用高产多糖灵芝菌株GZ36为材料,通过调控发酵时间以实现目标多糖的定向富集,对获得的发酵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制备的多糖组分的理化特征及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发酵时间为60 h时菌丝体胞内多糖的含量最高,未经干燥处理的菌丝体的多糖提取得率相对于烘干处理的菌丝体提高了60.42%,相对于冷冻干燥菌丝体提高了59.16%。未干燥处理灵芝菌丝体的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0 ℃、料液比1:3 (g/mL)、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得率可达6.10%。利用分级醇沉从菌丝体的提取液中得到了4个组分GLP-10E、GLP-20E、GLP-50E和GLP-75E,其中GLP-10E、GLP-20E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6.161×106 g/mol、4.112×106 g/mol,多糖含量分别为84.59%、92.30%,这2个组分中葡萄糖占比均达到了98%;GLP-50E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以及少量的木糖组成;GLP-75E组分中含有大量的氨基葡萄糖。4个多糖组分均具有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本研究可为灵芝液态发酵菌丝体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班鑫荣, 杨焱, 李文, 吴迪, 张忠, 李景军, 陈万超
    摘要 (118) PDF全文 (20) HTML (100)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双螺杆挤压技术对皱环球盖菇粉加工特性的影响,以确定该技术是否具有改良皱环球盖菇粉的应用潜力。使用双螺杆挤压机对皱环球盖菇粉进行挤压温度、加水量和螺杆转速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来确定最佳参数。接着运用分光测色仪、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对挤压前后的皱环球盖菇粉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并对其持水、持油和吸附能力进行分析,最后进行了体外胃肠道模拟消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皱环球盖菇粉双螺杆挤压最佳条件为:挤压温度96 ℃、加水量27%、螺杆转速15 Hz,在此条件下皱环球盖菇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此外,挤压处理显著改变了菇粉的颜色、粒径和结构,同时提高了其持水性、持油性,以及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吸附能力;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证明,挤压处理显著提高了皱环球盖菇粉的消化率。本研究表明双螺杆挤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皱环球盖菇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增强其实际营养效益,可用于皱环球盖菇粉的开发和应用。

  • 综述
    宋春艳, 宋晓霞, 张美彦, 陈明杰,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118) PDF全文 (61)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栽培模式的不断标准化,中国食用菌商业栽培菌种的遗传多样性逐步集中,主要为少量优秀栽培品种的衍生品种。面对不能轻易替换细胞核来源的现状,仅替换细胞质来源的核质杂种培育方式将是一个好的食用菌商业菌种改良方式。本文对食用菌核质杂种研究现状和遗传机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食用菌核质杂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保障,为我国食用菌品种选育事业作出贡献。首先在阐述食用菌核质杂种概念、食用菌核质杂种获得方法特点基础上,明确食用菌种内不同基因型间核质杂种培育技术稳定出菇、核质来源明确、显著改变繁殖率的优势。其次,明确食用菌核质杂种遗传机制包括双亲细胞核配合、细胞核和线粒体配合两方面:双亲细胞核竞争式协作调控异核菌丝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其中一个亲本核在基因表达量上占优势,为优势核;线粒体结构正确组装和功能正常发挥是核质杂种中细胞核和线粒体配合成功的关键,特别是氧化磷酸化系统中由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组共同编码的复合体。

  • 研究论文
    田润, 陈丽芳, 赵润祥, 曾念开
    摘要 (115) PDF全文 (68) HTML (101)   可视化   收藏

    亚弯柄灵芝野生子实体在海南民间广泛用于治疗各类亚健康疾病,近年来由于过度的商业采摘,该灵芝的野生种群逐年减少。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本研究对亚弯柄灵芝进行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和菌种分离;同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驯化栽培。结果表明:亚弯柄灵芝菌丝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2 ℃,黑暗条件生长最佳,适宜的pH为5-8,最佳光质为绿光,适宜的碳源为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适宜的氮源为麦芽浸粉、酵母浸粉、牛肉蛋白胨,适宜的无机盐为硫酸钙、硫酸二氢钾、硫酸氢二钾,适宜的生长因子为VB12、烟酰胺和L-谷氨酸。亚弯柄灵芝驯化栽培过程中,发菌温度32 ℃、黑暗条件下,菌丝约30 d满袋;室温下,原基形成约 20 d,出原基后约15 d成熟。

  • 研究论文
    任静, 王科, 牛彩云, 康霞, 李守勉, 王立安, 刘铁志, 魏铁铮, 李国杰
    摘要 (112) PDF全文 (51) HTML (102)   可视化   收藏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侧,孕育了丰富的大型真菌。本研究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进行详细调查,于2021-2023年共采集标本1 230余份,使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以上标本隶属于2门5纲20目77科173属529种,其中子囊菌门3纲7目13科14属19种,担子菌门2纲13目64科159属510种。优势科有红菇科Russul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和丝盖伞科Inocybaceae等15个科,优势属有红菇属Russula、丝盖伞属Inocybe和蘑菇属Agaricus等26个属。研究表明燕山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较高,食用菌38种,食药兼用菌27种,药用菌42种,毒菌30种。燕山地区大型真菌以世界分布成分(52.60%)和北温带分布成分(40.46%)为主。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