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刘铁志,庄剑云
    摘要 (439) PDF全文 (22946) HTML (68)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菊科植物上柄锈菌属1新种和1新记录变种。拐轴鸦葱Scorzonera divaricata上的苏尼特柄锈菌Puccinia sonidensis为新种;猫儿菊Hypochaeris ciliata上的山柳菊柄锈菌猫儿菊变种Puccinia hieracii var. hypochaeridis为中国新记录。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和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研究论文
    Donald H. Pfister,Katherine F. LoBuglio
    菌物学报. 2013, 32(3): 342-346.
    设计了用于扩增梭绒盘菌ITS rDNA片段的特异性引物。研究发现,梭绒盘菌不仅存在于被侵染植物的茎部病斑中,而且存在于寄主Medeola virginiana未被感染的叶片、茎及根部。由于寄主植物通过克隆繁殖,因此病害发生与营养体的系统性侵染有关。文中评述了寄主植物的生长模式以及该菌在其寄主群体中长期生存的状况。
  • 研究论文
    刘超洋,庄文颖
    菌物学报. 2013, 32(3): 563-573.
    在使用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过程中,不同位点间进化速度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系统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以52个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rRNA二级结构特征构建分区策略,探讨不同分区策略对贝叶斯分析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结构分区的最优核酸替代模型及其参数与分区类型密切相关。与传统的贝叶斯方法相比,使用结构环的分区策略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而引入臂元素的方法却导致更高的边际似然值和支持率。此外,不考虑结构特征,简单的增加子分区数量的分区策略尽管也能导致贝叶斯因素值的增加,却没有提高解决亲缘关系的能力,说明一个合理的分区策略应该基于生物学功能(或二级结构特征)而非纯数学因素。
  • 陈慧,杨海龙,刘高强
    摘要 (1182) PDF全文 (13701) HTML (133)   可视化   收藏

    灵芝作为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利用历史。灵芝三萜是灵芝的关键药效成分之一。从灵芝三萜的结构和构效关系、灵芝三萜的合成途径和相关关键酶,以及灵芝三萜的深层发酵调控策略和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灵芝三萜生物合成和发酵调控方面的新进展,进一步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主要研究策略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 研究论文
    图力古尔,王建瑞,崔宝凯,刘宇
    菌物学报. 2013, 32(4): 643-670.
    根据野外采集标本记载山东省大型真菌382种3变种,隶属于2门5纲18目60科162属。其中,担子菌373种,子囊菌12种,凭证标本保存于鲁东大学菌物标本馆(HMLD)和北京林业大学菌物标本馆(BJFC)。文中提供物种多样性名录,并记述了每种大型真菌的生境、用途及采集地点。同时详细描述了5个中国新记录种(变种)的形态特征并绘制线条图。
  • 研究论文
    庄文颖
    菌物学报. 2013, 32(3): 429-447.
    对我国盾盘菌属馆藏标本和近年来采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学研究表明,中国已知该属31种。描述了3个新种,命名为柯氏盾盘菌、长孢盾盘菌和假小孢盾盘菌,对新种与其相近种的区别进行了讨论;根据前人的形态描述,对S. erinaceus,S. olivascens 和 S. lusatiae 在中国的分布提出了质疑;根据对相关馆藏标本的观察,指出S. barlae、S.?superba和S. vitreola在我国的报道系基于错误鉴定,它们应从中国物种名录中排除。文中提供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
  • 研究简报
    林琳,姜俏,汪天虹
    菌物学报. 2008, 27(3): 474-481.
  • 综述
    张姝,张永杰,SHRESTHA Bhushan,徐建平,王成树,刘杏忠
    菌物学报. 2013, 32(4): 577-597.
    冬虫夏草菌和蛹虫草菌是两种最著名的虫草菌。从分类学地位、分布、生活史及有性生殖类型、寄主范围、遗传多样性、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生态学、人工栽培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对冬虫夏草菌和蛹虫草菌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综述
    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09, 28(3): 315-327.
    本文中的多孔菌系指广义非褶菌目中具有孔状子实层体的种类,按照现代分类系统包括担子菌门中多孔菌目、锈革孔菌目、褐褶菌目、糙孢孔目、革菌目、糙孢革菌目和红菇目中孔状子实体的种类,还有伞菌目、阿太菌目、鸡油菌目和木耳目中个别属,如网孔菌属、胶孔菌属、榆孔菌属、牛排菌属和纵隔孔菌属等的种类。基于作者采集的1万余号标本和国内主要标本馆标本的研究,对中国多孔菌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有604种多孔菌发现于中国,多孔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对中国多孔菌的名称按新近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对121种新拟了汉语学名。
  • 综述
    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文华安,图力古尔,李泰辉
    菌物学报. 2010, 29(1): 1-21.
    作者系统地考证了我国食用菌的名称,排除了过去报道中的187个名称,同时新增了82个名称,本文共收录中国食用菌966个分类单元,包括936种、23变种、3亚种和4变型。对每个名称按新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将曾报道的、但应作为其他种的同物异名者列在其正名之后,所有名称定名人的缩写全部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加以规范化。
  • 研究简报
    余知和*,高元钢,曾昭清,苏坤,肖力,骆名凤
    菌物学报. 2008, 27(5): 778-787.
  • 综述
    盛萍萍,刘润进,李敏
    菌物学报. 2011, 30(4): 519-525.
    菌根生长状况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是菌根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综述了丛枝菌根(AM)染色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研究概况,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认为采用醋酸墨水染色观察AM生长状况与采用根段侵染率加权法和放大交叉法测定AM真菌侵染率是目前较为科学、准确、易行的方法。根据不同需要也可选择其他适宜的方法,如要了解丛枝发育状况,可采用放大交叉法;如要了解泡囊和侵入点数量,可采用直接计数法,从而使其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有必要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脂肪酸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一种或数种AM真菌侵染状况,这将有力推动AM真菌生理、生态功能研究的发展。
  • 综述
    刘桂君,文华安
    菌物学报. 2008, 27(6): 947-955.
    通过DE-52纤维素柱和Sephedex G-100葡聚糖凝胶柱,对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菌丝体粗多糖进行纯化,得到PtPs1和PtPs2,应用离子色谱HPAEC-PAD对纯多糖PtPs1和PtPs2的单糖组成进行分析,证实均由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三种单糖组成,经红外扫描确定PtPs1和PtPs2均为α型吡喃糖。
  • 研究简报
    刘紫英
    菌物学报. 2011, 30(1): 133-137.
    利用薄层层析法进行的定性分析表明,分离自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的3株内生真菌产生了黄酮类化合物,在形态学鉴定的同时,扩增、测序了3株内生真菌的rDNA的ITS序列,利用MEGA4.0软件和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 methods)进行了聚类分析,菌株S-1鉴定为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S-2和S-3鉴定为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
  • 李国杰,李赛飞,赵东,文华安
    摘要 (3160) PDF全文 (3036) HTML (1051)   可视化   收藏

    红菇属Russula是一类具有较高经济和研究价值的食药用真菌,部分种类有毒。从红菇属的资源和分类、分子系统学、遗传多样性与应用研究等方面,本文对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红菇属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态特征记述误差较大导致的鉴定不准确,现有分子系统学研究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只涉及了少数种类的单基因片段,我国已报道的大量原初描述于欧洲和北美洲的种名是否在我国有分布尚存在争议,解决上述问题是今后红菇属研究的主要方向。

  • 综述
    戴玉成,庄剑云
    菌物学报. 2010, 29(5): 625-628.
    据作者对1978年以来国内外主要菌物学期刊和专著进行的系统搜集,中国大陆发表的菌物累计有2,849新种,129新变种,5,260新记录种。若加上戴芳澜编著的《中国真菌总汇》所记载的6,737种和168变种,中国大陆已知菌物计14,846种297变种。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和台湾报道的菌物种类中分别约有800种和400种在中国大陆未曾记载,因此全国总计已知菌物应为16,046种297变种。假设其中有10%为同物异名,则目前我国菌物已知种数约为14,700种,其中管毛生物界(主要是卵菌)约300种,原生动物界(主要是黏菌)约有340种,真菌约14,060种。
  • 张金霞,陈强,黄晨阳,高巍,曲积彬
    摘要 (2544) PDF全文 (2818) HTML (723)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人类对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介绍了我国对食用菌栽培利用的早期贡献和近代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贡献,以及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情况、欧美双孢蘑菇和亚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世界食用菌产业格局的变化、生产方式和技术的转型,简述了食用菌科学研究的进展,同时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全球食用菌产业将继续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及我国的生产方式将加快向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转变的进展。

  • 综述
    杨涛,董彩虹
    菌物学报. 2011, 30(2): 180-190.
    虫草素是第一个从真菌中分离出来的核苷类抗菌素,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炎等非常广谱的生物学活性,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对虫草素的菌株来源、生物合成、提取纯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有关专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提出从种质资源入手拓宽虫草素来源,优化虫草素的提取纯化方法,深入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并呼吁重视真菌研究中所用材料的科学名称。
  • 综述
    徐金柱,黄勃,秦长生,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09, 28(5): 718-723.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的细胞器,在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衰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是研究物种进化关系的重要资源。本文应用球孢白僵菌的线粒体序列分析了白僵菌与粪壳菌纲其他11属的13种真菌间的进化关系,为阐明球孢白僵菌的进化地位提供了新的论据。线粒体编码的rnl, rns, 25 个tRNAs和 14个蛋白质基因均由同一条链编码,大部分的tRNA分布为三个tRNA簇,这与粪壳菌纲的其他物种相似。与NCBI上公布的序列比对发现球孢白僵菌线粒体序列与蝇蚧霉线粒体序列最相似,相似率达73%,用14个蛋白编码基因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t)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得到相同结论,其支持率均为100%。
  • 研究论文
    王科,刘芳,蔡磊
    摘要 (2200) PDF全文 (2383) HTML (1099)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菌物是造成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物,可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威胁和灾害。近年来,菌物分类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大量新分类单元被描述、高阶分类系统被修订和完善。在墨尔本和深圳两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对《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中涉及菌物的部分做出了重大调整以实现“一菌一名”。上述研究进展和改变对植物病原菌物的命名和名称的使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收集和整理了中国菌物名录和植物病理学教科书中记录的常见农业病原菌物名称590个,涉及菌物物种370种,隶属于2界7门15纲47目84科168属。依据最新的分类学研究进展和命名法规则,对其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和病害名进行全面核对和修订,按照《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选取和拟定汉语学名,将上述结果编制为名录。该名录可推进植物病原菌物名称的规范、正确使用,为广大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提供支撑,促进政策制定、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 综述
    董彩虹,李文佳,李增智,闫文娟,李泰辉,刘杏忠,蔡磊,曾文波,柴美清,陈仕江,陈自宏,代永东,戴天机,都兴范,顾寅钰,郭良栋,郭晓玲,郭英兰,韩日畴,何沛平,贺宗毅,黄显智,柯传奎,孔德勇,郎宁,李兵,李毅,李春如,李建刚,李培荣,李玉玲,林文飞,刘文海,刘艳芳,刘乙清,刘作易,陆震鸣,罗信昌,吕作舟,马欣,钱正明,施新琴,史劲松,王莹,王成树,王国强,王文风,王元兵,旺姆,温鲁,魏江春,文戈,吴根土,肖波,谢放,辛树权,徐娟,徐国华,徐鸿雁,徐泰浩,许正宏,阳武雄,易斯富,于兴军,虞泓,袁峰,翟立泰,赵丰丽,朱景明,朱荣才
    摘要 (2121) PDF全文 (2373) HTML (53)   可视化   收藏
    虫草是寄生于昆虫、少数真菌和植物体上的一类真菌,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 s.l.真菌的总称,是具有营养、保健和医疗功效的宝贵生物资源。目前我国的虫草产业涉及了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蝉花Isaria cicadae及其相关真菌,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实现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产业发展历史、产品研发、功效及市场等方面对我国虫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结合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分析了虫草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 许昭仪,李浩,张平
    摘要 (1097) PDF全文 (2344) HTML (251)   可视化   收藏

    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生活史各阶段的菌丝体、子实体、担孢子等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金针菇单个担孢子发育而来的同核体菌丝为单核,无锁状联合,部分单孢菌株能形成同核子实体,同核子实体的原担子中只有1个核,该核在担子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纵向排列的2个子核,担子发育停止,同核子实体不产生担孢子;具有可亲和交配型的两个同核体菌丝经过质配形成异核体菌丝,异核体菌丝双核,具有锁状联合,能形成异核子实体,异核子实体的原担子中具有2个核,这2个核经过核配融合为1个二倍核,二倍核在担子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子核,4个子核分别进入4个担孢子中,随着担孢子继续发育,其中的单核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成熟担孢子为双核,但这2个核是同质的。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都能产生粉孢子,且产生的粉孢子均为单核。

  • 综述
    宋伟,于金凤,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8, 27(1): 16-28.
    A total of 103 isolates of soil 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 belonging to 27 species in 15 genera were obtained from soil samples of Mount Taibai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mong them Eladia pachyphialis and Gliomastix pallescens are new species, while Acremoniula sarcinellae, Allescheriella crocea, Chrysosporium merdarium, Chrysosporium pannorum are new records to China. The main distinction between E. pachyphialis and its similar species E. saccula is that the phialide of the former is wider and the conidia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 Gliomastix pallescens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light colored, long and unbranched conidiophores by which it can be separated from its similar species, G. cerealis. Latin descriptions are given for the new species. Brief descriptions and illustrations of the new records are also provided based on Chinese isolates. The other 21 species being previously known from China in several genera are also listed. All specimens (dried cultures and slides) and living cultures studied have been deposited in the Herbariu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lant Pathology (HSAUP).
  • 毒蘑菇专栏
    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
    根据文献报道和实际考察收录了我国毒蘑菇435种,对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进行了订正,文献常用的名称作为异名保留,纠正了以往文献中出现的毒蘑菇的拉丁学名,包括拼写错误和鉴定错误,同时列举出毒素成分及中毒类型,并引证了相关参考文献。
  • 王琳,向梅春,刘杏忠
    摘要 (1357) PDF全文 (2312) HTML (297)   可视化   收藏

    大约4-6千万年前,3种昆虫类群:白蚁、蚂蚁及食菌甲虫独立进化了培植真菌作为食物的能力,完成了从收集、捕获到主动种植真菌作为食物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耕种”的生活方式最终使得这些昆虫占据重要的生态位。这3类昆虫种植真菌的过程具有明确的人类农业的特点,包括接种、培育、收获以及对培养物的营养依赖。围绕这些环节,昆虫适应不同的功能而进行分工合作,同时通过与一类放线菌共生,利用其产生抗生素来保护菌圃。切叶蚁(attine ant)及其共生真菌、白蚁(termite)及其共生蚁巢伞、食菌甲虫(ambrosia beetles)及其共生真菌是典型的被广泛研究的真菌和昆虫共生体系。而这种培植真菌的能力并不仅仅存在于以上3类昆虫中。植菌卷叶象甲Euops chinensis精心制作叶苞并接种储菌器真菌;蜥蜴甲虫Doubledaya bucculenta以及树蜂Sirex spp.也存在接种共生真菌作物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昆虫的真菌培植体系与人类的农业体系非常类似,因此对于种植真菌昆虫的系统研究能够为应对全球粮食短缺和农业持续高产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综述
    张宇,郭良栋
    菌物学报. 2012, 31(6): 809-820.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通过一段短的标准DNA片段实现物种的快速、准确和标准化鉴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作为动物的DNA条形码已广泛应用于物种鉴定中,在植物上已选定叶绿体rbcL和matK基因作为基本的DNA条形码。目前世界各国真菌学家正对不同的真菌类群进行不同基因片段的筛选与评价,并在第四届国际生命条形码大会上正式推荐了ITS作为真菌的首选DNA条形码。对国内外真菌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展望真菌DNA条形码的应用前景。
  • 研究简报
    刘茂军,张兴涛,赵之伟
    菌物学报. 2009, 28(6): 888-894.
  • 综述
    刘高强,赵艳,王晓玲,朱朝阳
    菌物学报. 2011, 30(2): 198-205.
    灵芝多糖是灵芝的关键药效成分之一。从灵芝多糖的结构和构效关系、灵芝多糖的单糖组成,灵芝主要多糖IPS-1-1的基本合成途径,以及灵芝多糖的深层发酵调控策略和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灵芝多糖生物合成和发酵调控方面的新进展。并对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综述
    张颖,李国红,张克勤
    菌物学报. 2011, 30(6): 836-845.
    食线虫真菌是指寄生、捕捉、定殖和毒害线虫的一类真菌,这类真菌是自然界中线虫种群控制的重要因子,也是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研究材料,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全世界共报道700余种食线虫真菌,包括捕食线虫真菌380余种,线虫内寄生真菌120余种,产毒真菌270余种和大量机会真菌。针对丰富的食线虫真菌资源,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在捕食线虫真菌资源的分类、系统进化、生态分布、有性无性联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线虫内寄生真菌侵染宿主的方式及产毒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研究,文章综述了以上研究进展并简述了食线虫真菌资源的生物防治应用概况。
  • 研究简报
    胡丰林,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07, 26(4): 607-632.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在虫草及相关真菌中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发现目前在虫草及其密切相关的虫生真菌中共报道272个有具体结构的化合物,其活性涉及杀虫、抗癌、抗菌、免疫调节和抗疟原虫等多方面。这些化合物主要来源于20余种虫草、虫草无性型或与虫草密切相关的虫生真菌。虽然近年来有关虫草中生物活性代谢物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但仍有90%以上虫草及相关虫生真菌种类中尚无任何具体成分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关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
  • 研究论文
    曾莉莎,赵志慧,吕顺,席卓君,李敏慧,习平根,姜子德
    菌物学报. 2013, 32(4): 617-632.
    镰孢菌属真菌是香蕉上的重要病原菌,主要引起香蕉枯萎病以及香蕉冠腐病,在我国已明确引起香蕉枯萎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孢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1号和4号生理小种,但是引起香蕉冠腐病的镰孢菌种类还未明确。为了解香蕉上镰孢菌在种间及种内水平上的多样性,2008–2011年间作者从华南地区不同的水果市场及香蕉果园采集香蕉样品90份,分离得到143株镰孢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基于EF-1α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出10种镰孢菌,即F. oxysporum、F. solani、F. camptoceras、F. pallidoroseum、F. stiloides、F. chlamydosporum、F. verticillioides、F. proliferatum、F. concentricum、F. sacchari,以及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GFC)中3个未定名的类群。轮纹镰孢F. concentricum及甘蔗镰孢 F. sacchari是香蕉果实中最常见种,前菌为我国首次报道,后菌是首次报道与香蕉有关。对从香蕉上分离的藤仓赤霉复合种(GFC)及尖孢镰孢复合种(FOSC)的EF-1α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其GFC中的27个菌株组成的单系群可分为7个不同的亚群,分别为F. verticillioides、F. proliferatum、F. concentricum、F. sacchari 以及3个没有描述过的菌系Fusarium sp. 1、Fusarium sp. 2和Fusarium sp. 3;FOSC中的50个菌株形成2大分枝共12个谱系,分离自我国华南地区的21株尖孢镰孢形成7个谱系,其中13株已知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分布在3个谱系中,我国大陆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菌株与来源于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FOC 1号生理小种的遗传分化大于4号生理小种,FOC 1号生理小种与分离自香蕉果实上的尖孢镰孢菌的亲缘关系比与FOC 4号生理小种的亲缘关系更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香蕉上存在着丰富的镰孢菌种类,而且种内遗传多样性丰富。
  • 研究论文
    孙立夫,张艳华,裴克全
    菌物学报. 2009, 28(2): 299-302.
  • 综述
    戴玉成,杨祝良
    菌物学报. 2008, 27(6): 801-824.
    近年来,我国对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重视,相关报道逐年增加。针对有些种类鉴定有误、拉丁学名使用没有严格遵守最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命名人缩写不规范等问题,作者系统考证了我国药用真菌的名称,共收录473种,对每种名称按新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对过去的错误报道或不存在的名称进行了修正,将曾报道的、但应作为其他种的同物异名者列在其正名之后,所有名称定名人的缩写全部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加以规范化。每种名称之后还列举了该种的主要药用功能或价值,并引证了主要参考文献
  • 综述
    唐超,陈应龙,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11, 30(3): 367-378.
    与植物根系共生的菌根食用菌(edible mycorrhizal fungi,EMF),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总结了菌根食用菌(EMF)种质资源分布与利用、生理与生态学研究、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最新进展,分析了我国EMF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EMF研究动向与发展前景。
  • 研究简报
    宋福强, 贾永
    菌物学报. 2008, 27(5): 788-796.
  • 研究论文
    张永杰,孙炳达,张姝,旺姆,刘杏忠,巩文峰
    菌物学报. 2010, 29(4): 518-527.
    冬虫夏草是生长于青藏高原的一种名贵中药材。天然冬虫夏草及其微环境中生活着多种真菌。作者使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对冬虫夏草的真菌区系进行研究。从天然冬虫夏草的子座、菌核和菌膜3个部位共分离到572个真菌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将大部分菌株鉴定到37个不同的属。这些菌株经SSCP(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分析后,再根据nrDNA ITS序列的相似性(以97%为阈值)共区分出92种不同的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属于子囊菌的菌株数及OTU数均比接合菌和担子菌多。从菌膜分离的菌株数及OTU数都明显多于子座和菌核。分离自子座的优势真菌是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而分离自菌核和菌膜的优势真菌均为玫红假裸囊菌Pseudogymnoascus roseus。尚未最终鉴定的部分真菌可能为新的真菌物种。
  • 综述
    余知和,曾昭清
    菌物学报. 2013, 32(1): 1-14.
    DNA分子标记技术为真菌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真菌分子系统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简述了真菌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简史和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真菌系统学的主要贡献,包括将广义的真菌划分为3个类群,粘菌和卵菌不再属于真菌界成员。真菌生命之树项目的研究结果对真菌界高阶分类系统作出重大调整,将先前的4个门(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变为7个门(微孢子虫门、壶菌门、新丽鞭毛菌门、芽枝霉门、球囊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和4个亚门,并对真菌各类群概念作出修订。此外,DNA分子标记技术对真菌种概念的认识、有性型-无性型关联及分子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 研究论文
    谭静文,刘伟,万喆,李若瑜
    菌物学报. 2013, 32(2): 161-167.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近期有研究认为其致病菌是由多个同形种构成的复合体。为明确我国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的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特点,对33株分离自我国孢子丝菌病患者组织的病原菌进行了研究,首先检测其在37℃是否生长以及PDA培养基上生长21d的菌落直径,其次检测其糖同化特点,最后对其钙调蛋白(Calmodulin,CAL)基因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以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全部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说明我国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可能以球形孢子丝菌为主。
  • 综述
    王永强,樊荣辉,杨炳辉,刘兵,张敬泽,胡东维
    菌物学报. 2010, 29(1): 59-63.
    作者对不同情况下稻曲病菌的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早期稻曲球上的绝大多数新鲜的厚垣孢子具有萌发能力,及时进行分离培养是病原菌成功分离的关键。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厚垣孢子萌发能力急剧下降;消毒处理可杀死大部分的厚垣孢子。菌核可长期保存并保持极高的萌发生长能力,是稻曲病菌分离最为理想的材料。稻曲球中部的致密菌丝组织分离难度较大,只能作为稻曲病菌分离的一种补救方法。
  • 研究简报
    顾金刚,李世贵,姜瑞波
    菌物学报. 2007, 26(2): 3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