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5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5-07-15
  

  • 全选
    |
  • 卵晓岚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载了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的各类大型真菌292种,隶属于120属,42科。其中食用真菌166种,药用真菌109种,有毒真菌50种,菌根菌68种,树木腐朽菌41种。另有点柄锸囊蘑(Melanolettca verrucipes)、南牛肝菌(Austroboletus graeilis)、簇生小管菌(Fi-loboletus manipularis)、多鳞口蘑(Tricholoma squarrulosum)等21种为我国新记录。西藏地区的新记录76种。新种将另文发表。目前认为重要的或经济用途比较大的百种以上,如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茯苓(Poria cocos)、木耳(vAurieularia auricula)、金顶侧耳(vPlen-rotes citnopileatus)、蜜环菌(Armillariellu mellea)、松口蘑(Trieholoma matsutake)、鸡(土从)菌(Termnitomyees albuminosus)、白毒伞(Amanita verna)、半卵圆斑褶伞(Anellaria semiovata)等。南峰地区真菌资源丰富,研究利用潜力很大。
  • 刘波 杜复 曹晋忠*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的马鞍菌属Helyelia的三个新种及一新组合,它们是亚梭孢马鞍菌H. subfusispora Liu et Cao,太原马鞍菌日.H. taiyuanensis Liu,Du et Cao,中国马鞍菌H.Sinensis Liu et Cao 以及紫棱柄马鞍菌vH. Purpurea (Zang) Liu et Cao。并附有我国马鞍菌 种的检索表。
  • 庄剑云 王云章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柄锈属的二个新种,一种是寄生在金线草(Antenoron lililorme(Thunb·)Robe州et vautier】(蓼科)上的金线草柄锈(P~nia antenori J.Y.Zhuang et Wan8sp.Nov.),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省浦城;另一种是寄生在花锚(Hatcnia sp-)(龙胆科)上的波壁柄锈(Puinla undulitunleata J.Y.Zhuang et wang sP.nov.),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省炉霍与甘孜之间的锣锅粱子。金线草柄锈的夏孢子堆均匀密布于叶背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亚球形、倒卵形或椭圆形,18--35×17—23pm,壁厚1—2胛,淡黄褐色,有刺,芽孔2个,生在腰部附近。冬孢子堆颜色较深;冬孢子棍棒形或椭圆形,隔膜处不缢缩或稍缢缩,25--45×13—23Pm,顶壁厚3.5—5μm,肉桂褐色,光滑;上部细胞芽孔顶生,下部细胞芽孔生于隔膜附近。本种近似韦氏蓼柄锈(Puccinia polygini-weyrichii T.Miyake),但其夏孢子壁厚度均匀,冬孢 子顶壁增厚,而后者夏孢子顶壁增厚(5一7μm),冬孢子壁厚度均匀(2—2.5μm)。波壁柄锈的冬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黑褐色或黑色粉末状。夏孢子在冬孢子堆中混杂,近球形或宽椭圆形,22—25×18—23μ,,壁厚2—2.5μm,密生小刺,暗褐色,有3—5个散生的芽孔。冬孢子椭圆形或倒卵形,隔膜处不缢缩,25—40×20一25μm,壁波状起伏,厚度不均匀(1.5—2.5μm),栗褐色;上部细胞芽孔顶生,下部细胞芽孔近基生或基生。本种由于冬孢子壁呈波状起伏而不同于龙胆科植物上的其他已知的柄锈。
  • 文华安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孢子具纵向蔹纹、条纹纹饰,以及其它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作者研究鉴定了现有标本,共有8种,其中2个种为新种:梵净条孢牛肝菌 Boletellus fanjingensis Wen. 福建条孢牛肝菌 Boletellus fujianensis Wen 2个种为我国新记录:淡红褐条孢牛肝菌 Boletellus ba- diovinosus Horak,暗红条孢牛肝菌 Boletellus obseurecoccineus (Hohn.) Sing。
  • 陈吉棣 刘建国 陈松生 蔡芳井 张贞材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张天宇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对寄生菟丝子的两个炭疽菌(Colletotriehum Corda)分离系(鲁保一号 New-76)的鉴定结果。两分离系按其培养特性、分生孢子和附着孢的形态、大小及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盘的特点,应属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e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但在对寄主的选择性方面不同于该种的其他分离系,特别是对菟丝子(Cuscuta chinentit)具有寄生专化性,故确定为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C. gloeosporioides(Penz.) Sacc. F. sp. Cuseutae]。
  • 陆仕华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尾孢霉(Cercospora oryzae)是水稻条叶枯病的致病菌。24个菌株用抑制稻种胚根生长生物测定法进行产毒筛选。大部分菌株培养滤液对胚根生长有抑制作用。6个菌株:I一16,I一26,I一28,I一38,I一42和I一49选为进一步试验的菌株。添加10%稻叶汁马铃薯蔗糖培养液适于菌株的生长和产毒。生长适宜的温度和pH范围分别是25。一30℃和pH6—7,光线和通气可促进菌株生长,但温度、光线和通气对培养滤液的毒性无影响,pH6—7的培养滤液毒性最强。接种后3周的培养滤液表现强毒性。 多数菌株生长高峰出现在第4周。对水稻尾孢霉毒素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菌株都能产生红色色素和黄色物质,红色色素经薄层色谱,可见光谱分析和颜色反应证明与尾孢霉毒素相同。培养滤液和尾孢霉毒素提取物能抑制稻种和4种作物种子胚根生长,并能在损伤稻叶上引起褪绿和枯死。这一作用与稻秧的品种抗性和秧龄无关。
  • 张树荣 黄敬坚 匡开源 陆仕华 吏仕荚 张沪同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三线镰刀菌M一20(Fusarlum trieinetum)接种于已灭菌的玉米粒培养基中, 于13℃培养30天后,提取培养物所得粗毒素。经二次硅胶柱层析纯化后,经丙酮一正己烷结晶,可获得白色针状结晶。根据它的熔点(151—2℃)Rf 0.56,LD502.59 mg/kg。分子量466, FD质谱测定,1H核磁共振谱及EI质谱,确证结晶为T一2毒素。
  • 余永年
    菌物学报. 1985, 4(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