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7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7-03-15
  

  • 全选
    |
  • 陶家凤 秦芸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在我国菊科植物上寄生的5种单轴霉。其中采自云南的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r.)上的云南单轴霉(Plasmopara yunnanensis sp. Nov.)为一新种。 稀莶单轴霉 (Plasmoparu siegesbeckiac comb.Nov.)和蜡菊单轴霉(Plasmopara helichrysi comb.nov.)为二 个新组合。对新种作了汉文及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还讨论了新种、新组合与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 王爱群*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采自江西梅岭,寄生在紫玉兰 Magnolia lilifloraDesr. 上的白粉菌一新属新种,即球叉丝壳属 Bulbomicrosphaera A. Q. Wang gen. Nov.; 新种木兰球叉丝壳 Bulbo-microsphaeru magnoliae A.Q.Wang sp.nov.
  • 谢德滋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采自四川省的白粉菌的两个新分类单位。它们是寄生于省沽油科野鸦椿上的新种野鸦钩丝壳(Unclnula euscaphidis Xie sp. Nov.) 和大风子科山梧桐上的新种山桐子钩丝壳(Uncinula idesiae Xie sp. Nov.)。省沽油科和大风子科是钩丝壳属白粉菌寄主科的世界新记录。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 H.K.SETH 陈庆涛 陈扬德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 Kze) 系 Kunze,于1817年报道见于丹麦石竹(Dianthus carthusianorum L.)茎上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的第一个种(模式种)。Cooke and Ellis在1878年描述了见于飞蓬属(Erigcron L.)腐茎上的橄榄色毛壳(C.Oliaeeum G.Et E.)。在Ghivers(1915)、Skolko and Groves (1953)、Udagawa (1960)、Ames (1963)和Seth(1972)关于毛壳菌属的专著都曾指出很难划分这两个种的界限。Skolk and Groves (1953) 区分此两个种时以橄榄色毛壳具有较大的子囊壳、较宽的顶附属丝和较大的子囊孢子,而Chivers(1915)则认为橄榄色毛壳是球毛壳的异名,Udagawa(1960)区分此两个种仅根据子囊孢子的长度和宽度,他认为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大于球毛壳的子囊孢子。Seth (1972) 在他的专著中虽保留此两个种作为独立种,但他指出限于他镜检过的标本材料及根据Ohivers专著中的球毛壳的特征辑要概括了橄榄色毛壳的特征,对这两个种的区分界限确实是很难划分的。最近我们在北京采集和分离了来源于不厨的植物和动物材料上的毛壳菌种类,以期进行北京地区毛壳菌种类调查研究。我们分离获得许多球毛壳——橄榄色毛壳类的毛壳菌菌株。参考了不同作者对这两个种的手囊壳:顶附属丝、侧附属丝、手囊及子囊孢子的特征记载,对北京的这一类型菌株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球毛壳与橄榄色毛壳确有形态学 特征区别;表现在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壳、顶附属丝和子囊孢子较球毛壳的吏为粗壮,兼之球毛壳的顶附属丝较橄榄色毛壳的为窄且有分隔和微粗糙,球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浅橄榄褐色至暗橄榄褐色,含两个折光性油滴而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暗橄榄褐色,量度亦较大,凭依经验即可鉴别此两个不同种。
  • 王云章 吴兴邦 李滨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寄生在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针叶上的一种新的金锈菌,命名祁连金锈菌(Ghrysomyra qilianensis Wang,Wu et B.Li sp.nov.。其发育阶段[O.I]在云杉上,[Ⅲ] 在青海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叶背,缺[II]。
  • 毕志树 郑国扬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补述了从广东各地采集到的杯伞属7个种,其中2个新种,5个国内新纪录。新种是沟纹杯伞 Clitoeybe muleata Bi sp.nov.和可食的鱼露菇Clltoeybe guang-dongensis Bi et Zheng sp.nov.国内新纪录是:棒形杯伞 Clltocybe clavipes(Fr.)Kummer,扁柄杯伞 Clitoeybe corapressipes (Pk) Sacc.,类苦杯伞 Clitocybe telleoidesKauffm.,亚黄杯伞Clitocybe sublutea Smith和亚历山大杯伞Clitoeybe alexandrl (Gill.)Gill。
  • 周薇 张克勤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假笼头菌属Pseudoclathrus的一新种:雷公山假笼头菌Psaudoclathraus leigongshaneneim W.Zh。et K.Q.Ghang sp.nov。周薇等于1982年10月15日采自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阔叶林中地上。本新种不同于该属唯一种——柱孢假笼头菌 Pseudoclathrus ylindrosporus Liu et Bau 之处,主要是臂无任何脊沟,弧形、薄带状,肉桂色,菌蕾卵形或亚球形,灰色。
  • 樊美珍 郭超 燕新华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青杨天牛虫尸上分离出枝顶孢霉、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轮状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5种病原真菌,其中枝顶孢霉为国内新记录。利用青杨天牛蛹对五种致病真菌进行了生物测定,5种病原菌的致病力顺序为: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枝顶孢霉>尖孢镰刀菌>轮状镰刀菌。青杨天牛不同虫期对金龟子绿僵菌的易感性顺序为:l龄幼虫>蛹>老熟幼虫。利用金龟子绿僵菌和枝顶孢霉菌液田间防治青杨天牛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5.56%及48.72%o
  • 徐大雅 黄河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疫霉属的15个种68株菌和霜疫霉2株菌进行了液氮超低温的保藏试验并得到成功。比较了冷冻速度、保护剂和解冻速度对菌存活的影响。严格控制每分钟降温摄氏1度直到一40℃后再放人液氮罐中,对疫霉和霜疫霉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这种降温程序可通过简单设备人工操作达到。而直接由室温降到一150℃以下会损伤菌种以致死亡。在所用的保护剂中,不论10%甘油还是5一15%二甲基亚砜都能起到保护作用。尚看不出对那种保护剂有特别的要求,似可任意选用。至于解冻条件,由液氮中取出放置在38℃水浴中快速融化与在20屯水浴中中等速度融化效果相等,对菌的成话都没有太大影响。我们的试验肯定了在有保护剂存在下,用慢速冷冻可以在液氮中保存疫霉和霜疫霉。
  • 陈燕妍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担子菌菌种24属43种122株经过液氮超低温冻结后的结果。122株担子菌分别用5%或10%二甲亚砜(DMSO)和10%甘油作保护剂,经快速和慢速冻结其成活率分别是,以甘油作保护剂,快速冻结为81%;慢速冻结为94%;以DMSO作保护剂时,快速冻结为97%;慢速冻结为100%。14属23种41株担子菌经冻结保存不同时间后,进行结菇试验,除银耳 (Tremella fucifor-mis) 的对照和冻结样品均未形成子实体外,其余属种均保持着结菇这一特性。
  • 龚建华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诱发粟胡麻斑病菌(Cochliobolus setariae) 有性世代的条件:培养温度23一24℃,Sach培养基(pH不予调整),培养基物稻草杆段。粟胡麻斑病菌有性生殖的方式为异宗配合,病菌菌株间有性杂交的亲和性较低。粟胡麻斑病菌和J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rerostro- phus)的种间杂交,产生不育的子囊。
  • 牟川静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辛德颐 馀镔蕊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刘宗河* 刘锦玲* 阮萃才** 涂文升*
    菌物学报. 1987, 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