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93年, 第12卷, 第Z1期 刊出日期:1993-09-15
  

  • 全选
    |
    ZYGOMYCOTA
  • 郑儒永,陈桂清
    菌物学报. 1993, 12(Z1):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年多以前,我们报道了一种引致人类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病原真菌Rm6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 Chen)。最近我们又发现了它的另外一个变种Rm7。它是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王端礼教授分离的,原编菌号4873。Rm7的病人和Rm6的情况很相近。她也是一个女病人,来自农村,患的同样是原发性皮肤病而没有患有其他的毛霉病或其他疾病,她的病也没有传染给她的家人。不同的是,她来自我国北部的河北省而不是南部的江苏省;她的病史更长,达16年之久;她的病部在脸上而不是在手上,并造成进食困难。Rm7和Rm6的培养物相似,也是亮黄色,但比较低矮。它与Rm6一样是非高温真菌,最适、最高、最低温度同样分别是24-30, 38,和9℃形态上的亲缘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都有匍匐菌丝和较发达的假根;孢子枝也是假轴分枝;孢子囊壁也是缓慢消解;有很不规则形状的囊轴;有明显的囊领;都有大量厚垣孢子。Rm7与Rm6的主要区别在于:(1)假根只从匍匐菌丝和气生菌丝上长出而不从孢子枝、孢子囊或囊轴等各处长出;(2)孢子枝可连续分枝达7次之多;(3)孢子枝在分枝处往往有一个隔膜;(4)往往在10天以上的培养物中才出现不规则形状的囊轴;(5)从未见有囊托;(6)孢囊孢子形状较规则,较短而不超过11 μm;(7)孢子囊和囊轴均较小,直径相应不超过70及30 μm.因此,我们将Rm7鉴定为Rm6的一个变种,并定名为较规则多变根毛霉新变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var. regularior Zheng & G.-q. Chen var.nov.)。这样,在根毛霉属内可以承认的共计5种6分类群。
  • ASCOMYCOTA
  • 庄文颖
    菌物学报. 1993, 12(Z1): 1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中国已记载的盾盘菌属成员名称做了分类和命名方面的评述,报道该属六个中国新记录种,须孢盘菌广西变型描述为新变型。
  • 牛永春,魏江春
    菌物学报. 1993, 12(Z1):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分子系统学角度为石耳科两个疑难种的分类处理提供了佐证。真菌DNA是从淡腹疱脐衣及露西疱脐衣不含藻细胞的亚茶渍型子囊盘中提取后,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于核中核糖体脱氧核酸((rDNA)的转录间区2 (ITS2)片段进行了扩增,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在分子水平与形态特征以及化学与分布学相结合中进行了比较系统学分析。
  • BASIDIOMY COTA
  • 庄剑云
    菌物学报. 1993, 12(Z1):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我国单胞锈菌属3个新记录,即寄生在旋叶香青Anaphalis contorts Hook.f.上的美丽单胞锈菌Uromyces amoenus Syd.,寄生在亮叶茉莉Jasminum seguinii Levl.上的霍布森单胞锈菌Uromyces hobsoni Vine及寄生在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 L.上的细纹单胞锈菌Uromyces striatellus Tranz..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庄剑云,魏淑霞
    菌物学报. 1993, 12(Z1): 3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采自云南及青海的四种禾本科植物柄锈菌。其中鹅冠草Roegneria kamojiOhwi上的鹅冠草柄锈菌Puccinia roegneriae J.-y. Zhuang & S.-x. Wei为新种。纤毛鹅冠草Roegneria ciliaris(Trin.) Nevski上的日本猬草柄锈菌Puccinia asperellae-japonicae Hara,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L.) A. Camus上的东方柄锈菌Puccinia orientalis(H.Syd., P. Syd. & Butl.) Arth. & Cumm.以及乱子草Muhlenbergia hugelii Trin.上的乱子草柄锈菌Puccinia schedonnardi Kell. & Swing.为我国新记录种。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描述。对其余的三个新记录种都作了讨论。本研究引用的中国标本(包括新种的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庄剑云,魏淑霞
    菌物学报. 1993, 12(Z1):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采自四川西部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菰帽悬钩子(Rubus pileatus Focke)上的一个锈菌新种。标本上仅见冬孢子堆,冬孢子双胞,类似柄锈菌的冬孢子。由于未见性子器,属的地位尚难确定。然而,此菌的冬孢子堆外观酷似悬钩子植物上特有的单种属阿氏锈菌属(Arthuriomyces)。镜下观察测得孢子大小为40-55(-65) × 22-28 μm,孢壁厚度为3-4.5 μm,有细皱纹,每个细胞各具一芽孔。从芽孔数及位置看符合阿氏锈菌属的特征,因而将此菌暂隶于此属,命名为悬钩子生阿氏锈菌(Arthuriomyces rubicola sp. nov.)
  • 郭林
    菌物学报. 1993, 12(Z1):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采自河北小五台山的黑粉菌一新种,即寄生在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L.) Beauv)上的野青茅黑粉菌(Ustilago deyeuxiae L. Guo)。此种与网优黑粉菌(Ustilago scrobiculata Liro)近似,但野青茅黑粉菌网纹明显,网眼高。并报道三种黑粉菌中国新记录。1)酢浆草黑粉菌(Ustilago oxalidis Ellis&Tracy)寄生于醉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此种是我国首次在酢浆草科(Oxalidaceae)植物上发现的黑粉菌。2)网状黑粉菌(Ustilago polygoni-alati Thirum. & Pavgi)寄生于尼泊尔萝(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作者对此种进行了订正研究。3)臭草条黑粉菌(Urocystis melicae (Lagerheim & Liro) Zundel)寄生于细叶臭草(Melica radula Fr.)。
  • MITOTIC FUNGI
  • 朱衡,王久林,雷财林,凌忠专,朱立煌
    菌物学报. 1993, 12(Z1): 5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基因组文库中的筛选,找到一个散布的并具有基因组特异性的层重复顺序POR6。本文报道用这一株针对6个日本菌株和26个中国北方菌株进行DNA指纹作图的结果。其中22个中国北方菌株按其杂交带型百分相似率被分成8个株系。一些在我们实验室保存的菌株用传统方法鉴定发现在转管过程中会发生致病性变异。当用POR6作探针与这些菌株NNA的EcoRV酶切片段杂交时,检测出它们的无性世代中出现数条EcoRV多态性片段。
  • 刘杏忠,路炳声
    菌物学报. 1993, 12(Z1):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新疆及海南岛的捕食线虫真菌的调查中发现2个真菌与已报道的孤孢属的真菌不同,确定为新种——长梗孤孢菌(Monacrosporium longiphorum Liu et Lu sp. nov.)和小舟形孤孢菌(Monacrosporium microscaphoides Liu et Lu sp. nov.)。长梗孤孢菌主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较长,448-660 μm,分生孢子3-4个分隔,39-65(54) × 13-22(18) μm。小舟形孤孢菌主要特征为孢子较小,0-3个分隔,以2个分隔为主,23-39(29) × 8-15.5(12)μm。在老的培养物中可见球形串生的厚垣孢子。
  • 吕国忠,白金恺,刘伟成
    菌物学报. 1993, 12(Z1):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在1987-1991年间从东北地区收集和采集Septoria真菌标本221份,鉴定出Septoria 84种,其中2个新种:Septoria dioscorical Lu Guo-zhong et Bai Jin-kai和Septoria saposhinikoviae Lu Guo-zhong et Bai Jin-kai,以及13个国内新记录种. Septoria属真菌的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合轴式(holoblastic sympodial)。
  • 郭英兰,吕国忠,白金恺
    菌物学报. 1993, 12(Z1): 79-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第一作者1990年采自河北小五台山的腔孢菌10属46种。其中有一个新种:杠柳生壳针孢(Septoria periplocicola Y.L. Guo, G.Z. Lu&J.K. Bai, sp. nov.),一个新组合:蒙栋盘柱长孢[Cylindrogloeum quercum (Miura) Y.L. Guo, G.Z. Lu & J.K. Bai, comb.nov.]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蓟壳二孢(Ascochyta cirsii Dide.),唐松草壳二孢(Ascochytaclematidina Thum.),小孢星壳孢[Asteroma microspermum (PK) Sutton],卵孢小星壳孢(Asteromella ovata Thum.),胡枝子茎点霉(Phoma lespedezicola P. Henn.),糙苏茎点霉[Phoma phlomidis (Lev.) Cooke],绣线菊叶点霉[Phyllosticta filipendulae Sace.],六道木壳针孢(Septoria abeliae Byzova),糙苏壳针孢(Septoria phlomidis Moesz.),山箩卜壳针孢(Septoria scabiocola Desm.),黎芦壳针孢(Septoria veratri Saw.)。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并附图。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 郭英兰
    菌物学报. 1993, 12(Z1): 9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部,为河北省第一高峰。变化悬殊的地形,使其由低谷到亚高山草甸呈明显独特的垂直植被类型分布带,山势陡峻,谷路隘险,具有华北地区罕见的森林植被及丰富的植物资源。狭谷陡峰,葳蒐险奇的地形地貌,又形成了多变的气候特征,因此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真菌资源。作者1990年8月在该地区考察期间,共采集涉及林木、农作物、花卉、蔬菜等植物病害标本240份。本文报道小五台山的丝孢菌(Hyphomycetes)14属40种,其中有二个新种:(木来)木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coni Y.L.Guo, sp. nov.),五味子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schisandrae Y.L. Guo, sp. nov.)和7个中国新记录种:沼泽尾孢(Cercospora paludicola Speg.),白面子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ariae(Fuckel) U. Braun],薯蓣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dioscorae(Vassiljevski) Pons & Sutton],当归柱隔孢(Ramularia angelicae v. Hohnel),白芷柱隔孢[Ramularia heraclei(Oud.)Sacc.),莴苣柱隔孢(Ramularia lactucosa Lamb. & Fautr.)和虎耳草柱隔孢(Ramularia saxifragae Syd.)。(木来)来木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coni Y.L. Guo, sp. nov.)生于山茱萸科(Cornaceae)华尔特氏掠子木(Cornus walteri Wanger.)叶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次生菌丝体表生。无子座。分生孢子梗1-3根从气孔伸出或作为侧枝单生于表生菌丝上,近无色,分枝,曲膝状,1-2个隔膜,5.0-50.0 × 2.5-4.0 μm。分生孢子圆柱形,无色,链生并具枝链,0-4个隔膜,6.5-45.0 × 2.0-4.0 μm。在山茱萸科尚无菌绒孢属的报道,且该菌与已报道的尾孢属菌形态特征也不同,故定为新种。五味子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schisandrae Y.L. Guo, sp. nov.)生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nz.) Baill.]叶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菌丝体内生。具子座。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浅青黄褐色,不分枝,曲膝状,1-5个隔膜,20.0-75.0 (-95.0) × 4.0-5.0 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近无色,链生并具枝链,1-4个隔膜,15.0-40.0 × 3.0-4.0 μm。五味子科既无尾孢菌属也无色链隔孢属的报道。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和图,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 郭英兰
    菌物学报. 1993, 12(Z1):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假尾孢属的一个新种:复叶耳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rachniodis Y.L. Guo, sp. nov.)和一个新组合:单叶藤桔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paramignyae(Thirum. & Chupp) Y.L. Guo, cobm. nov.]。新种生于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复叶耳蕨属植物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具小子座,分生孢子梗浅青黄色至青黄色,不分枝,一个隔膜,6.5-30.0 × 2.5-4.0 μm。分生孢子针形,短孢子呈倒棍棒形,浅青黄色,具不明显地3-11个隔膜,30.0-110.0 × 1.5-3.0 μm。假尾孢属在鳞毛蕨科是首次报道。文中对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绘图。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 李玉,陈双林,李惠中
    菌物学报. 1993, 12(Z1):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补报了中国团毛菌科四个种,弱小团网菌Arcyria exigua sp. nov.和聚生团网菌Arcyria aggregata sp. nov.为新种,瑞士团网菌Arcyria helvetica和纹丝半网菌Hemitrichia intorta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对二新种进行了描述,附有形态特征电镜扫描照片,并讨论了与相似种间的区别。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李惠中,李玉,陈双林
    菌物学报. 1993, 12(Z1):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高杯菌属一新种,小囊高杯菌,附有其形态特征的扫描电镜照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