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99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9-01-15
  

  • 全选
    |
  • 陈健斌 T.艾棣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第一作者在参加南极长城站地区科学考察中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采集了大量地衣标本。从形态与化学相结合研究了该地区大型地衣中种类最多的石蕊属,共计12个分类单位,多于国际上有关学者在该地区报道的石蕊属地衣种类。其中,Cl. Deformts,Cl. Carneola,Cl. Weymouthii等3个种是南设特兰群岛的新记录;Cl. Chlorophaea 是乔治王岛和阿德雷岛的新记录;Cl. Cornuta.Cl. PyxidataCl. Squamosa 等3个种是阿德雷岛的新记录。其余5个分类单位即 Cl. Boreaali,Cl. Fimbrtata,Cl. Gracilis subsp.Elongata Cl. Novochlorophaea Cl. Sarrnentosa是该地区过去的已知种。记叙和讨论了每个种与邻近种之间的异同,地衣化学和在南极地区的分布。在本研究地区没有发现石蕊科地衣中的其它属。
  • 贾建航1,2 李传友1 金德敏1 李莉云2 王斌1 翁曼丽**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香菇Cr04菌株经空间诱变后从中筛选出了农艺性状明显改善的突变菌株Cr04DZ。本研究用RAPD和AFLP技术对Cr04Dz与其地面对照菌株Cr04进行了DNA指纹分析,找出了它们之间的DNA多态性,从而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香菇经空间诱变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此外,还比较了AFLP与RAPD检测香菇DNA多态性的效率,优化了对食用菌进行RAPD与AFLP分析的反应条件。通过对Cr04DZ及其对照株Cr04的RAPD及AFLP分析,筛选出了突变体的3个RAPD及29个AFLP多态性产物,已完成了3个A凡P产物的克隆。
  • 张美庆 王幼珊 邢礼军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我国东、南沿海七省278个土样中的908个AM真菌种次分析了AM真菌属和种的分布和7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球囊霉属在各种环境下均占绝对多数,巨囊霉属+盾巨囊霉属则为最少。球囊霉属在各pH水平土壤中分布较均匀;而其它四属主要出现在pH低于7的土壤中;摩西球囊霉C.mosseae(Nocol.& Gerd.)Gerdemalln & Trappe在pH低于5的土壤中仍能发现。所有五属AM真菌的出现率都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而减少,但在有机质含量小于1.5%时出现率均稍低于1.5—3 0%;地球囊霉G.Geosporum (Nicolson & Gerciemann)Walker的孢子数与属的规律相同,而台湾球囊霉C. formosanum Wu & Chen和弯丝硬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 Gerdemann & Bakshi则在有机质含量小于1.5%时数量最少。五属在不同速效磷含量土壤中的出现没有明显规律;而不同菌种对土壤含磷量有不同反应。无梗囊霉属随土壤中铁含量增加而减少其出现率;而硬囊霉属在铁含量大于15mg/kg时出现率均较多,摩西球囊霉在高于25mg/kg的土壤中明显减少而台湾球囊霉则多见于25~40mg/kg的土壤中。在15个土类中,无梗囊霉属和硬囊霉属主要分布在赤红壤和砖红壤中,前者在水稻土中也较多;台湾球囊霉主要在红壤和赤红壤中,而细凹无梗囊霉A scrobiculata Trappe则在潮土和棕壤中较多。无梗囊霉属、巨囊霉属和盾巨囊霉属在轻和砂性质地中多,蜜色无梗囊 霉A. mellea Spain & Schenck主要分布在重、中、轻质地的土壤中;而细凹无梗囊霉则砂性越强出现越多。五属在野生植物宿主根区的出现率均高于栽培植物;台湾球囊霉和蜜色无梗囊霉体现了明显的上述规律,而摩西球囊霉却较多见于栽培植物根区。
  • 程晔 陈剑平** 洪健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休眠孢子堆的超微结构。体眠孢子堆仅分布于寄主根表皮细胞中。休眠孢子堆形状不一,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棒状,少则由几十个,多则由数百个紧密排列的休眠孢子组成。休眠孢子彼此通过刺突连接,细胞壁分4层,第三层局部区域结构松散,可能与初生游动孢子萌发孔有关。成熟休眠孢子细胞质丰富,细胞质膜内侧含有大量脂质粒,细胞质中央含一个细胞核,围围分布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细胞器。成熟的休眠孢子在越夏前大多数已释放初生游动孢子,只剩下空壳。表面凹陷是已释放游动孢子的休眠孢子一个特征。本文还讨论了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在病害流行学中的作用。
  • 高智谋** 郑小波 陆家云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 Sawada)的菌落形态、菌丝线性生长速率(以下简称为生长速率)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指出苎麻疫霉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存在3种类型:(1)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可稳定遗传;(2)在单游动孢子后代稳定遗传而在自交后代发生变异;(3)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结果表明,该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具有多样性,上述两性状可以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也可以由细胞核纯合基因控制,还可能由细胞质因子控制。试验结果还指出,苎麻疫霉的同宗配合性状在单游动孢于和单卵孢后代均可稳定遗传,表明在供试的苎麻疫霉菌株中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
  • 贾乐 王龙 林稚兰 薛宏伟 魏雪涛 林慰慈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酿酒酵母BD101菌株的金属硫蛋白能清除羟基自由基。含金属硫蛋白的酵母菌有拮抗60Coγ射线的作用。用计数血液中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变化来研究酵母Cu-MT在小鼠γ射线损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该菌Cu-MT对PLT降低的改善和回升有作用。但未观察到其对WBC总数变化的影响。提示酿酒酵母Cu-Mr在临床放射病治疗和放疗后抗出血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张玲琪** 谷甦 邵华 魏蓉城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陈化的鸢尾根状茎分离到产鸢尾酮的丝状真菌,以其作用于新鲜鸢尾根状茎,通过固体发酵产生了鸢尾酮。其中1株励Rhizopus oryzae (94Y-01)表现最好。对培养基配方、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发酵条件进行了报道。从发酵物提取得到的浸膏和凝脂,其理化指标分析及香气嗅评与传统鸢尾酮产品类似,经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分析,表明含有鸢尾酮。
  • 曾伟1,2 宋思扬1 王泽生2 苏文金1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RAPD方法分析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及大肥菇(Agaricus bitorquis)的种内及种间多态性,进一步证实由于双孢蘑菇的遗传保守性,多数孢子为自体可育的异核孢子,从而导致种内相似性很高;而依赖天然杂交具四孢特性的大肥菇种内相似程度较低,研究还分析评价了蘑菇属中的这两个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种间杂交选材提供了理论依据。
  • 翁醒华 徐晨明 李永泉 胡华萃 周红军 贺筱蓉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L336酸性蛋白酶的分子量为54000,等电点为3.8±0.2。在pH2.5,40℃条件下,酶对酪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和牛血红蛋白的Km值分别为0.263g/L、0.278g/L和0.415g/L,Vmax分别为2075、1550和2793μg Tyr/min、mL,酪蛋白为最适底物。在pH2.0--5.0、40℃以下时酶的稳定性最好。此外,还研究了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李孱** 白景华 刘幼琪 李林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土壤中分离到I株染料脱色真菌,经鉴定命名为温特曲霉HD1(aspergillus wentiiWehmer HD1)。该菌对氧蒽类染料虎红具有很强的脱色能力。温度在28~40℃之间,HD1对虎红的脱色率为93~99%,最适脱色温度为33℃;pH值在4.0~8.0之间,其脱色率为89.3~98.8%,最适脱色pH值为6.0。培养基、碳源、氮源及接种量对其脱色率均有影响。该菌对虎红的脱色酶为组成酶,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染料的加人能改变脱色酶在胞内外的分配比例,加速胞内脱色酶的合成。虎红脱色产物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表明,可见光区544.8nm处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而紫外光区的吸收峰则减弱、移位、消失(244~277nm)或稍有增加(242nm以下)。
  • 林华峰 黄勃 李增智 胡萃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队PD技术对28个不同来源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测定。菌株间显示了DNA图谱的多态性,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多态性与菌株的原寄主和原采集地之间未表现出相关性。
  • 李刚 李宝健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详细、系统地探讨了灵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的条件,结果表明:用0.6mol/L甘露醇配制成含2%溶壁酶和0.5%崩溃酶的复合酶,在30℃,pH为6.0时酶解3小时,可得到最高的原生质体得率。但考虑到原生质体的再生,以酶解2.5小时为最适。酶解2 5小时所得原生质体经精制,用纤维二糖培养基(以0.6mol/L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进行双层平板(上层平板含0.2%琼脂)培养法再生,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本研究为以后进行灵芝原生质体的融合以及灵芝的转基因研究打下了基础。
  • 文铁桥** 赵学慧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EG诱导碘乙酸灭活呼吸缺陷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sp Y034)原生质体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001)原生质体融合,获得45℃发酵产酒率高达8.7%的高温酵母菌株AV006线粒体缺失和氯霉素抑制可显著降低高密度原生质体回复抑制效应。对融合子菌落形态、同工酶性质和高温发酵等方面分析,融合株表达了耐温和高产酒率双亲优良性状,证实其杂种特征。
  • 赵良启 李志强 侯桂香 郭向荣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摇瓶正交试验研究了圆锥羊肚菌液体发酵的条件,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接种量、培养温度、pH、通气量,培养时间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应用VIRTIS公司生产的2L-自控发酵罐进行了分批发酵,摸索到了羊肚菌液态深层发酵的基本规律,然后分别以淀粉和玉米粉为碳源进行了补料分批发酵,获得其干细胞产量为25.4g/L和27.4g/L,生长速率为0.45g/(L·h)和0.51g/(L.H),以碳源为基准的产量得率系数(Yx/s)为0.72(g/g)和0.75(g/g)等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羊肚菌的液态深层发酵已达到了真菌菌丝液态发酵的正常水平。
  • 李华荣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丝核菌(Rhizoctonia)按其菌丝细胞核相划分为单、双、多核丝核菌三大类,再行菌丝融合分类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述了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关系的最新进展。
  • 李明春 王俊琦 邢来君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一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富含Rnase和多糖的丝状真菌的RNA提取方法。该方法可得到完整、均一的RNA样品,且简化了操作,同时建立起一套快速有效的RNA样品质量检验的方法。
  • 俞森华1 吴继农2 李萍1
    菌物学报. 1999, 1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序言
  • 孔华忠
    菌物学报. 1999, 18(1): 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种短密篮状菌(Talaromyces brevicompactus sp. Nov.),其无性型为短密梅丽霉(Merimbla brevicompacta sp.nov.)。它的子囊果原基可能是由卷曲的菌丝形成;子囊孢子的壁平滑或近于平滑;帚状枝主要是三轮生或三轮和双轮生于同一个孢梗茎的顶端,偶有双轮生或不规则者。这些特征和近似种榛色篮状菌[T. arellaneus (Thom & Turesson)C. Rbenj.]具有明显的区别。另外,该新种在一般标准条件下培养未发现有性型。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有性型。曾 几次重复试验,只在查氏(CA)斜面上20℃时才产生有性型(详见正文)。但是,它也很快就完全失去了产生有性型的能力。
  • 李泰辉1 陈月琴2 屈良鹄2 陆勇军2 宋斌1
    菌物学报. 1999, 18(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菌物分类学家通常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和显微观察特征的分析把鸡油菌类真菌(cantharelloid fungi)置于非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 中或在非褶菌目和其他真正的伞菌之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有关其进化历史及其在担子菌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等方面的关系等的各种假设,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本文从分子系统学角度出发,对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的 25S rDNA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另外10目的13个担子菌代表种和一个接舍菌代表种的25s r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以接合菌总状毛霉胁Mucorracemosus 为外类群构建出这些担子菌的系统树图,探讨鸡油菌与其他担子菌的关系及其系统学上的意义。从所构建的100多个进化树图来看,鸡油菌几乎总是在树图中最远的分枝的末端,与同担子菌中的各类肉质的伞菌目Agaricales和牛肝菌目Boletales的类群(乳菇属Lactarlus、褶孔菌属 Phylloporus、鹅膏属 Amanita 和口蘑属 Tricholoma)最接近,其次是同担子菌中的非褶菌目的类群(侧耳属Pleurotus和灵芝属Ganoderma),然后才是木耳 Auricularia等有隔担子菌的类群。用于比较的鸡油菌DNA片段长度最长,有258个碱基,而其他类群则只有214至此241个碱基。本文认为鸡油菌与其他各肉质的伞菌类群的关系相对较密切,但它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进化路线,GaeuJilalfm(1926、把这一类真菌上升至目一级的分类阶元是 比较恰当的;但它并不是其他伞菌或同担子菌的原始类型,本研究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支持Julich(1981)认为鸡油菌起源于木耳类真菌、然后再由鸡油菌类真菌演化出各种伞菌(甚至其他同担子菌)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