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4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5-15
  

  • 全选
    |
    毒蘑菇专栏
  • 陈作红
    菌物学报. 2014, 33(3): 493-51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误食毒蘑菇而中毒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对2000年以来在有毒蘑菇新种类、新毒素与新症状、有毒蘑菇鉴定及毒素检测新方法、有毒蘑菇中毒机理、毒素基因克隆、中毒治疗以及鹅膏肽类毒素治疗肿瘤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热点研究领域做了展望。
  • 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
    菌物学报. 2014, 33(3): 517-54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文献报道和实际考察收录了我国毒蘑菇435种,对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进行了订正,文献常用的名称作为异名保留,纠正了以往文献中出现的毒蘑菇的拉丁学名,包括拼写错误和鉴定错误,同时列举出毒素成分及中毒类型,并引证了相关参考文献。
  • 胡劲松,陈作红
    菌物学报. 2014, 33(3): 549-55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鹅膏菌肽类毒素是蘑菇中毒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工具试剂,但由于其结构相似,分离制备单体化合物比较困难。通过4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子实体中主要肽类毒素组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性能比较,结果表明XAD16的吸附能力最强,同时也有较强的解吸附能力,但XAD16柱层析梯度洗脱时对毒素分离效果差,表明XAD16只具有吸附富集鹅膏肽类毒素的特性但不适于分离。经XAD16柱层析富集的毒素成分,通过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结果表明sephadex LH20柱层析对鹅膏肽类毒素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经过2次sephadex LH20柱层析,获得了5个纯度达50%–80%的鹅膏肽类毒素单体化合物,进一步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纯化,分离得到了7个纯度达95%以上的鹅膏肽类毒素单体,其中5个经质谱分析鉴定为: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β-鹅膏毒肽(β-amanitin)、脱氧二羟毒伞素(desoxoviroidin)、羧基三羟鬼笔毒肽(phallisacin)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
  • 论文
  • 张悦丽,吴悦明,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14, 33(3): 560-56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湖南省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土壤样品45份,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法,从中分离出94个暗色丝孢菌菌株,经鉴定分属19属,31种。其中,湖南卷旋孢Cirrenalia hunanensis和椭圆弯孢Curvularia elliptica为新种。主模式及其他所有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 黄谷,郭林,刘娜
    菌物学报. 2014, 33(3): 567-57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自云南的刺果藤炭角菌新种Xylaria byttneriae,该种主要特点是生在掉落的粗毛刺果藤Byttneria pilosa和全缘刺果藤Byttneria integrifolia(梧桐科Sterculiaceae)果实上。子座圆柱形,顶端有不育尖,表面可见子囊壳外观突起,柄部光滑。
  • 杨海艳,王云月,张中义
    菌物学报. 2014, 33(3): 571-57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我国柱盘孢属1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新种为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上的苋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amaranthi,新记录种为寄主柳属植物Salix sp.上的柳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salicinum。对此二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图解和讨论。研究标本保藏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
  • 赵洪海,岳清华,梁晨
    菌物学报. 2014, 33(3): 577-58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2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期在山东省蓝莓种植区发现1种枝枯病害。为明确该致病菌,通过病原菌组织分离和接种试验获得2个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这是棒状拟盘多毛孢所致蓝莓枝枯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 李晓妮,徐娜娜,于金凤
    菌物学报. 2014, 33(3): 584-59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20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山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六省采集马铃薯黑痣病标本300余份,分离获得251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的丝核菌AG-3、AG1-IB、AG4-HG-Ⅰ、AG4-HG-Ⅱ、AG4-HG-Ⅲ、AG-5和AG-11融合群。其中AG-3是优势致病群,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1.31%;其次是AG4-HG-Ⅰ,占15.14%;AG-11融合群菌株是国内首次从罹病马铃薯植株上分离得到。从各融合群中选取代表性的菌株进行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隶属不同融合群或亚群菌株的5.8S rDNA-ITS区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相同融合群(亚群)不同菌株的序列具有较高一致性。
  • 唐坤,李标,郭顺星
    菌物学报. 2014, 33(3): 594-60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菌根接种技术,丹参幼苗接种固体培养的SMF34菌株后,在温室和试验田条件下栽培,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在表观性状、生物量、总酚酸和丹酚酸B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处理组丹参均优于对照组。该活性菌株经形态和分子鉴定为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真菌。提示该活性菌对丹参生长发育和丹酚酸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是一株具有很好应用和研究价值的真菌。
  • 吴婧,李东明,尚盼盼,孙婷婷,王文婧,姚一建
    菌物学报. 2014, 33(3): 601-61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寻甲真菌病患者病甲部位的真菌多样性,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合菌种培养的形态学研究和rDNA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分离培养菌株进行物种鉴定,并以丰富性指数(Ma)、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等指标分析指甲和趾甲分离真菌的多样性。2010年2月至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的1 568例拟诊甲真菌病患者中,641例培养阳性,包括趾甲561例和指甲80例。检测到的皮肤癣菌占59.13%(其中红色毛癣菌为96.04%),酵母菌17.00%,其他真菌23.87%。分离自趾甲的Candida galli、Lewia infectoria和Paraconiothyrium hawaiiense,以及分离自指甲的Cyberlindnera jadinii确定为中国新记录种。趾甲分离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Ma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指甲分离菌。研究结果表明,该医院就诊甲真菌病患者可分离培养的真菌以皮肤癣菌的红色毛癣菌为主要物种,且趾甲分离菌的菌种多样性较指甲的更为 明显。
  • 戴玉成,崔宝凯,何双辉,SCHIGEL Dmitry
    菌物学报. 2014, 33(3): 611-62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山进行了3次木材腐朽菌调查,共采集到约410号标本,经鉴定共有木材腐朽菌128种,列出了这些种类的名录,并提供了每种的寄主和其他采集信息。其中保山小集毛孔菌Coltriciella baoshanensis为新种,其主要特征是担子果盖形或平伏反转,孔口较大(每毫米1–3个),担孢子广椭圆形,只生长在栲属树木上,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杨顼,戴欣,刘力,王雪薇
    菌物学报. 2014, 33(3): 621-63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利用真菌通用引物和厌氧真菌特异引物构建了西藏地区3种反刍动物和1种单胃动物共8份新鲜粪样的ITS克隆文库,以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析其中好氧真菌与厌氧真菌的多样性。通用引物ITS文库测得324条真菌序列,分别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 3个目、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2个目、接合菌门Zygomycota 的1个目和严格厌氧的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共24个OTUs。其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80.6%;新丽鞭毛菌门相对丰度最低,仅占0.6%。大部分OTUs与已知真菌属、种关系较远。厌氧真菌特异引物文库测得661条序列,全部属于新丽鞭毛菌门,包括所有已知的厌氧霉属Anaeromyces、盲肠菌属Caecomyces、肠霉属Cyllamyces、新丽鞭毛属Neocallimastix、奥式霉属Orpinomyces、胃梨囊霉属Piromyces 6个属和3个未培养的属级类群(NG9、NG10、NG11),共29个OTUs。其中3个已知的单中心属存在于所有反刍动物样品中,并以Piromyces相对丰度最高(37.4%)。单胃动物马粪样中全部为NG9类群。NG9是本研究新发现的属级类群,研究中同时揭示有多个未培养种和潜在的新种。研究结果证明青藏高原反刍动物粪栖真菌多样性较高,并存在丰富的未培养种和潜在的新属及新种。
  • 曲业元,沙伟,齐光月,董原,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14, 33(3): 632-64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五大连池蜈蚣衣科地衣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地理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五大连池的蜈蚣衣科地衣共有4属,38种。其中,黑龙江新记录种25种,中国新记录种2种。这些种类分别为世界广布成分、东亚-北美成分、东亚成分、北温带成分、泛热带成分、中国特有成分6个类型。本地区以北温带成分(29%)、东亚-北美成分(29%)和世界广布成分(18%)为主。蜈蚣衣科地衣在五大连池地区主要生长在蒙古栎、火山杨、朽木和岩面上。
  • 李杏春,何双辉
    菌物学报. 2014, 33(3): 643-65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从芬兰引进的野生大伏革菌、中国的大伏革菌和小孔异担子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方法,从16株大伏革菌菌株中筛选出3株防治异担子菌的高效菌株,分别为:04052、08076和08077。这3号菌株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和拮抗率,能够快速覆盖病原菌,起到显著的生防效果。实验中还发现大伏革菌生长速率和拮抗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宋晓霞,王琦,李玉
    菌物学报. 2014, 33(3): 652-65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技术对细钙丝菌Badhamia gracilis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原生质团和子实体一些结构的外表面亚显微形态特征与化学元素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原生质团表面为膜质、具有乳突的结构;囊被表面经乳突状结构发育为光滑且波浪状的膜质结构,表面分布着带弯型膜质通道的石灰质颗粒分泌口(0.6–0.8μm);柄表面经乳突状结构发育为膜质、具有纵褶的结构,内部包含石灰质颗粒;孢丝表面为粗糙的膜质,内部包含石灰质颗粒;孢子为表面具有不规则疣和脊的膜质结构。各发育阶段原生质团、囊被、柄、孢丝及孢子表面具有特定的化学元素种类,亚显微形态特征相同的结构表面部分化学元素相对含量更为相近。
  • 刘丽丽,朱杰华,崔亚婧,杨志辉,徐进,路文雅
    菌物学报. 2014, 33(3): 659-66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产生或产生极少量的分生孢子。研究了培养基、菌丝损伤、紫外线照射和温度变化对7个茄链格孢菌株产孢的影响,发现这些处理方法对供试大多数菌株的产孢都有显著影响,确立了茄链格孢大量产孢的最优条件。利用优化后的条件对160株采自不同地区的茄链格孢进行体外诱导产孢,发现120株可大量产孢,占总数的75%,产孢量为1.26×104–5.03×104个/cm2。
  • 田晶,郝赤,梁丽,马瑞燕
    菌物学报. 2014, 33(3): 668-67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农业害虫。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防治烟粉虱的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对不同温度(20、23、26、29、32℃)、不同湿度(53%、65%、75%、85%、95%)下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及其对烟粉虱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对孢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2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当相对湿度低于75%时,孢子不萌发或萌发率较低;当相对湿度为85%–95%时,孢子萌发率显著升高。26℃时,烟粉虱2龄若虫的累计死亡率最高。随着相对湿度增大,病菌的致病力增强。当相对湿度为53%–95%时,烟粉虱2龄若虫累计死亡率从54.55%增加到88.89%。玫烟色棒束孢的致病力与孢子萌发率呈正相关,但温度比相对湿度对其影响更明显。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侵染烟粉虱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6℃和相对湿度大于85%。
  • 王磊,刘华杰,吴清凤
    菌物学报. 2014, 33(3): 680-68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冻融交替是我国北方常见气候现象,其对地衣光合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了采自雾灵山的卷叶点黄梅Flavopunctelia soredica和平盘软地卷Peltigera elisabethae的光合活性(以净光合速率表示,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对冻融处理的响应及其与地衣体含水量(干冻组:含水量< 20%干重;湿冻组:含水量>200%)和物种的关系。结果显示卷叶点黄梅的干冻组Pn经5次冻融后下降至对照的21%,湿冻组经3次冻融后下降至负值,平盘软地卷的干冻组和湿冻组均在5次冻融后Pn为负值;相对净光合速率(relativ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Rpn)与冻融次数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卷叶点黄梅湿冻组的斜率绝对值(58.06)>平盘软地卷湿冻组(41.01)>平盘软地卷干冻组(32.27)>卷叶点黄梅干冻组(11.44)。结果表明冻融胁迫可显著抑制两种地衣的光合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具有物种差异且和地衣体内水分含量有关:水分含量的增高将增强冻融胁迫对地衣光合活性的抑制作用;干燥状态下,卷叶点黄梅的低温耐性远高于平盘软地卷,但在湿润状态下则低于后者。两种地衣对冻融循环的光合响应的物种差异与其微生境气候有关:生长于较干燥开阔地带的卷叶点黄梅与生于阴湿生境中的平盘软地卷相比,可能已形成了更强的低温干燥适应能力,其低温湿润适应能力则较弱。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通过冻融事件的时空格局的改变而对地衣的光合作用和分布造成负面影响。
  • 陈清清,孙炳剑,袁虹霞,施艳,李洪连
    菌物学报. 2014, 33(3): 690-69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索氏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小麦根腐病,常和其他土传真菌病害混合发生,传统的症状鉴别方法很难区分,导致病害防控难度增加。为建立病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根据ITS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1对特异性引物BS-F/R,扩增片段大小为280bp。以菌丝DNA为标准品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可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构建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曲线的吸收峰单一,扩增效率良好。利用该定量检测体系,可以检测出田间小麦样品中52.8fg/μL的病菌DNA。
  • 郭艳艳,阮玲云,冯宏昌,胡开辉,孙淑静
    菌物学报. 2014, 33(3): 697-70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测定了不同营养条件下斑玉蕈菌丝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及产酶规律。低碳氮盐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其菌丝非常稀疏,边缘不整齐,在整个生长阶段酶活力(包括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木素过氧化物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较低,营养不足对该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明显,但对菌丝形态和酶活有很大的影响;低氮条件下最先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说明限氮条件可以刺激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产生;高无机盐条件下最先产生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但菌丝生长速度较慢,酶活性比较低,浓度过高会影响菌丝生长。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条件对斑玉蕈的菌丝生长及多种酶活性有很大影响,这为斑玉蕈改变营养条件调节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以及基质降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斑玉蕈栽培过程中基质的高效利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巩婷,董世豪,朱平
    菌物学报. 2014, 33(3): 706-71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入研究相似蜂海绵相关真菌杂色曲霉F62的活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分离手段对其大米固体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从中共得到6个丁内酯类化合物,分别为丁内酯Ⅰ(1)、丁内酯Ⅱ (2)、丁内酯Ⅲ(3)、丁内酯Ⅳ(4)、丁内酯Ⅶ(5)、Aspernolides A(6),其中化合物1在10μmol/L时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为8.73μmol/L。
  • 李适,龚雪,刘仲华,黄浩,黄建安
    菌物学报. 2014, 33(3): 713-71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黑毛茶为原料,比较了“发花”前后各品质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发花”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减少16.75%,黄酮类物质减少5.65%,水溶性蛋白减少22.77%,可溶性糖减少10.73%,水浸出物变化不明显。采用HPLC方法对“发花”前后黑毛茶中的氨基酸、生物碱、儿茶素、有机酸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发花”过程中氨基酸总量减少达88.62%,其中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的下降最为剧烈;生物碱“发花”后呈上升的趋势,咖啡碱的含量提高8.55%,可可碱提高11.76%;儿茶素类成分总量下降,其中没食子酸和简单儿茶素“发花”后含量升高,其他酯型儿茶素降低;主要的有机酸类成分总含量下降,苹果酸下降迅速,琥珀酸的含量上升到发酵前的8.42倍,研究结果为科学阐述“发花”对黑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其作用提供参考。
  • 李硕,潘丽军,吴悦,李兴江,杨英,郭娜,张轶,刘亚,姜绍通
    菌物学报. 2014, 33(3): 719-73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2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拟通过根霉菌发酵小麦麸皮纤维质实现其高效生物转化制备富马酸的目标。在单因素试验研究基础上,对发酵工艺进行响应曲面法优化,并开展代谢机理初步探索。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酵母浸粉、硫酸镁及硫酸锰质量浓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响应曲面研究结果显示:当发酵水解液总糖浓度80.0g/L、硫酸铵2.00g/L、酵母浸粉 0.29g/L、硫酸镁0.26g/L、硫酸锰0.07g/L、硫酸亚铁0.05g/L时,富马酸产量最高,其值为27.423g/L。对戴尔根霉Rhizopus delemar CICC41341的木糖代谢途径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木酮糖激酶为该菌株木糖代谢的关键限速酶。论文研究结果可为纤维质糖液工业发酵制备平台有机酸提供一定支持。
  • 简报
  • 古玉,阮佳雪,马晓平,李德生,刘小敏,凌珊珊,李长城,童渝斐,王承东
    菌物学报. 2014, 33(3): 731-73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一只大熊猫患皮肤病,从皮屑中分离到一株拟盘多毛孢菌GYMXP201108。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菌株顶端附属丝短,1–3根,多数不具柄,与海南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hainanensis模式菌株形态一致,ITS区序列分析也表明与海南拟盘多毛孢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6%,因此鉴定为海南拟盘多毛孢,GenBank ID为KF551573。首次报道了海南拟盘多毛孢能在动物体表生存。
  • 陈立红,乌仁陶格斯,王亭,邓云成,阎伟
    菌物学报. 2014, 33(3): 738-74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土生空团菌的遗传多样性,对来自中国、美国、瑞士和法国等菌株的rDNA ITS区进行序列分析,利用Popgene32和phylip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和聚类分析。序列分析表明土生空团菌rDNA ITS区的序列长度为422–447bp,遗传距离在0.000–0.051之间。居群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土生空团菌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于居群内;(2)基因流Nm>1,遗传漂变不是导致土生空团菌居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3)土生空团菌的遗传分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与宿主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
  • 郭建伟,Hans-Otto Baral,张克勤,李成云
    菌物学报. 2014, 33(3): 746-75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2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晶圆盘菌属Hyalorbilia是圆盘菌科Orbiliaceae成员,目前中国已报道8个种,本研究报道了3个中国新记录种,其中两个建议为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