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5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15
  

  • 全选
    |
  • 陈慧, 杨海龙, 刘高强
    菌物学报. 2015, 34(1): 1-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作为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利用历史。灵芝三萜是灵芝的关键药效成分之一。从灵芝三萜的结构和构效关系、灵芝三萜的合成途径和相关关键酶,以及灵芝三萜的深层发酵调控策略和技术等方面,综述了灵芝三萜生物合成和发酵调控方面的新进展,进一步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主要研究策略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 郭英兰
    菌物学报. 2015, 34(1): 10-1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引起野葛Pueraria lobata角状叶斑的钉孢属一新种,葛生钉孢Passalora puerariigena。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王薇, 符丹丹, 张荣, 孙广宇
    菌物学报. 2015, 34(1): 13-25.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炭疽叶枯病菌能够侵染苹果叶片造成病叶早期干枯、脱落,侵染果实引起坏死性斑点。该病害近年来在我国一些苹果产区被发现,并有迅速蔓延的趋势。对采自河南和陕西的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培养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明确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为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隐秘刺盘孢C. aenigma。经致病性测定,证明C. fructicolaC. aenigma对嘎拉、秦冠、金冠、粉红女士、太平洋玫瑰、金世纪、蜜脆等以金冠为亲本的品种叶片致病;在有伤接种时,C. fructicolaC. aenigma对嘎拉、金冠、秦冠、太平洋玫瑰、新红星、富士等品种果实具有致病性;在无伤接种时,C. fructicola对嘎拉、金冠果实致病,C. aenigma对嘎拉果实致病。研究结果表明,C. fructicolaC. aenigma对不同品种叶片和果实的致病性都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

  • 谢占玲, 田飞, 余静, 聂守一, 赵联正, 张佳伟, 雷亚男, 郭璟
    菌物学报. 2015, 34(1): 26-3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黄绿卷毛菇群体遗传结构,以青海、西藏、四川3个省份的10个地理群共91个样本黄绿卷毛菇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和分析所有样本的LSU和ITS序列。结果显示:1 995bp的LSU和ITS基因序列共有8个变异位点,得到20个基因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538±0.026和0.00029±0.00002;青海玉树和青海兴海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绿卷毛菇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75.70%),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系统进化树结果也表明,10个地理群分成2个支系,黄绿卷毛菇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结构。中性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黄绿卷毛菇群体有着复杂的群体历史,曾发生过种群数量扩张,近期种群数量正在衰减。

  • 代永东, 虞泓, 陈自宏, 杨俊媛
    菌物学报. 2015, 34(1): 38-5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粉棒束孢8个当地居群和蝙蝠蛾拟青霉2个当地居群进行ITS测序和RAPD扩增分析,结合GenBank中相关序列,对粉棒束孢开展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内分化研究。共获得大范围内地理距离远的6个居群共97条粉棒束孢ITS序列,共有3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546和总核苷酸多样性Pi=0.00276,显示粉棒束孢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云南粉棒束孢共37条序列,有14种单倍型(10种为云南特有),具有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d=0.659,Pi=0.00274);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云南粉棒束孢单倍型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高,暗示云南为粉棒束孢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ITS序列分析表明,云南当地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51.95%;RAPD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5547,基因流Nm=0.4014;说明云南当地居群粉棒束孢分化剧烈。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研究表明,粉棒束孢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表明粉棒束孢经历过近期居群扩张。结合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Hap 19为扩张建群单倍型,但原始祖先单倍型(Hap 1)依然是粉棒束孢居群中最优势单倍型(频率为48.45%),表明粉棒束孢并不存在明显的因地理原因造成的生殖隔离。值得重视的是,通过ITS单倍型和RAPD分析,支持将蝙蝠蛾拟青霉作为粉棒束孢异名处理。

  • 刘月廉, 张瑜斌, 林巧玲, 胡汉桥, 王季槐
    菌物学报. 2015, 34(1): 53-6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10年1月9日采自广东湛江湾的海水样品中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发现第一优势属为枝孢属,包括球枝孢、枝状枝孢、芋枝孢、极细枝孢、尖孢枝孢、收窄枝孢、夏生枝孢7个种;第二优势属为青霉属,包括疣孢青霉、灰黄青霉、菌核青霉、嗜松青霉、棘孢青霉、简青霉6个种;第三优势属为侧齿霉属,仅白色侧齿霉一个种;第四优势属为曲霉属,包括土曲霉、棘孢曲霉、黄曲霉、烟曲霉4个种。从真菌种类的优势度来看,球枝孢为该海域第一优势种(7.97%),白色侧齿霉为第二优势种(3.60%),枝状枝孢为第三优势种(3.29%),疣孢青霉为第四优势种(3.04%)。鉴定出的收窄枝孢为中国新记录种。通过对菌株数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19个站位的表层真菌数量与无机磷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层侧齿霉属和曲霉属与总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曲霉属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侧齿霉属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曲霉属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底层真菌数量与悬浮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底层枝孢属与悬浮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侧齿霉属与溶解氧和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曲霉属与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海水温度、油污和海水深度与真菌数量的相关性不明显。

  • 吴照祥, 郝志鹏, 陈永亮, 曾燕, 郭兰萍, 黄璐琦, 王勇, 陈保冬
    菌物学报. 2015, 34(1): 65-7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腐病是药用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多发性病害,而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根腐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Biolog技术研究了云南文山三七种植园健康和发病三七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碳源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健康和发病植株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差异不显著,但是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健康和发病植株根际土壤都以小茎点霉Phoma exigua及镰孢菌属Fusarium真菌为主要种群,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火丝菌属Pyronem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真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发病植株根际土壤,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和刺座霉属的Volutella colletotrichoides的相对丰度则显著低于发病植株。

  • 刘志恒, 唐爽爽, 杨璐, 郑川, 安心, 赵廷昌
    菌物学报. 2015, 34(1): 75-81.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圆刺盘孢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分生孢子产生条件,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理化性状及培养条件等方法,进行了诱导产孢试验,并对所产生的分生孢子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 orbiculare在西瓜茎叶煎汁培养基上25℃恒温黑暗培养30d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产孢量高达7.15×109个/mL。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病菌在西瓜茎叶煎汁培养基上和在西瓜茎秆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前者产生的分生孢子稍短和略宽,两端钝圆;而后者产生的分生孢子相对长而细,两端较尖。试验证明寄主西瓜茎叶成分对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 季彦华, 刘润进, 李敏
    菌物学报. 2015, 34(1): 82-9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首先调查和研究了黄顶菊AM的侵入和生长表现。在黄顶菊入侵严重的河北省选择采样地点,分别从衡水地区的滨湖新区小北田村、冀州市漳下村、枣强县北王庄村、桃城区八里庄村、滨湖新区顺民庄村和滨湖新区刘家台村6个地点按黄顶菊重、中、轻3种盖度和不同生育期(苗期、花期和结籽期)采集根系和根区土样。分离根区土壤中AM真菌孢子、观察AM发育特征、测定孢子密度、AM真菌侵染率、丛枝着生率等,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各采样地点均观察到AM典型结构,不同样地菌丝侵染率、I型丛枝密度以及孢子密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八里庄村,泡囊密度和A型丛枝密度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小北田村和刘家台村;不同盖度下AM真菌侵染率最高值均出现在重度侵染区;不同生长时期黄顶菊的AM也有差异,除了丛枝密度最高值出现在花期和菌丝侵染率差异不显著外,菌丝侵染率、泡囊密度和孢子密度均在结籽期出现最大值。土壤理化特性也显著影响黄顶菊AM的发育,菌丝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型丛枝密度与p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I型丛枝密度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有机质含量和全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AM真菌侵染可能会促进黄顶菊的入侵。

  • 谭玉梅, 王玉臣, 刘永翔, 桑石磊, 刘作易
    菌物学报. 2015, 34(1): 91-9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冠突散囊菌stf1基因的全长DNA序列。该序列全长3 029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 664bp,从114-2 908bp,在253bp处含有一个131bp的内含子,预测编码887个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Snd1/p100转录因子同源。应用相对定量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tf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的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个基因在子囊孢子时期的表达量最高,在分生孢子时期的表达量最低,相比子囊孢子时期下降了1倍。为深入研究冠突散囊菌的产孢调控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万宇峰, 郑桂娜, 张琳, 沈寒婕, 陈现云, 王东妮, 郭金虎
    菌物学报. 2015, 34(1): 98-107.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Pre-mRNA(precursor mRNA)的剪接是真核基因表达中的重要一环,由剪接体复合物(spliceosome)催化完成。小核RNA(small nuclear RNAs,snRNAs)是剪接体的重要结构和功能组分。本工作首次鉴定了粗糙脉孢菌的U1U2U4U5U6 等snRNA基因,这些基因除U5为单一拷贝外,其余为多拷贝基因且表达量存在差异。对各基因的近端序列元件(proximal sequence elements,PSEs)的分析显示在大部分基因都存在一段回文的保守序列GTGCA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该序列具有调控部分snRNA基因转录的功能。我们还通过温度梯度实验检测了stk-16第三内含子的剪接情况变化,结果提示可变剪接对调节生物可能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 乔广行, 李兴红, 黄金宝, 林秀敏, 周莹
    菌物学报. 2015, 34(1): 108-11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生物信息对灰葡萄孢的MAT1-1-1与MAT1-2-1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与结构域保守氨基酸分析,表明灰葡萄孢的交配型蛋白与核盘菌的亲源关系最近,结构域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保守氨基酸的一致性与部分氨基酸的相似性。应用PCR技术检测灰葡萄孢交配型基因MAT1-1-1MAT1-2-1,结果表明各种植区交配型菌株所占比例有较大的差异,多数种植区灰葡萄孢同时存在MAT1-1与MAT1-2两种交配类型,快速检测灰葡萄孢的交配型等位基因对于灰葡萄孢种群结构分析非常有意义。

  • 李乐军, 陶美华, 陈玉婵, 郑彩霞, 霍光华, 章卫民
    菌物学报. 2015, 34(1): 117-12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薄层制备和HPLC等色谱技术对1株分离自南海沉积物的海洋真菌菌核青霉Penicillium sclerotiorum FS50的大米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化合物1-7分别被鉴定为:6,8-dihydroxyisocoumarin-3-butyl formate(1),6,8-dihydroxyisocoumarin-3-carboxylic acid(2),6-methoxy-8-hydroxyisocoumarin-3-carboxylic acid(3),(+)-sclerotiorin(4),4-methyl-5,6-dihydropyren-2-one(5),5-羟甲基糠醛(6),胡萝卜甙(7)。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6为首次从青霉属中分离得到。

  • 冯娜, 吴娜, 杨焱, 张劲松, 唐庆九, 邵倩
    菌物学报. 2015, 34(1): 124-13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鲍姆氏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十五烷酸酯(1),星鱼甾醇(2),灵芝醇B(3),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4),灵芝酸DM(5)和Inoscavin A(6)。化合物1、2、3、4、5为首次从Phellinus baumii子实体中获得。对化合物进一步作了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4、5、6对肿瘤细胞K562的增殖有不用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63.5、10.3、70.6、35.9和3.5μg/mL。化合物5对肿瘤细胞HepG2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IC50值为50.3μg/mL。

  • 赵娜, 贾薇, 冯杰, 冯娜, 唐传红, 刘艳芳, 杨焱, 唐庆九, 张劲松
    菌物学报. 2015, 34(1): 131-13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发酵过程中,采用变转速调控策略,对振荡发酵阶段进行优化,以期达到高产三萜的目的。振荡阶段最佳条件为转速由150r/min变为100r/min,该策略与液体静置培养相结合,最终菌丝体三萜产量高达678.0g/L,比优化前提高了21%。振荡发酵阶段的变转速策略有效地提高了三萜的产量。

  • 赵岳, 杨娜, 沈晓俊, 茅佳, 沈灵灵, 包栩睿, 王鸿飞
    菌物学报. 2015, 34(1): 139-14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了裂褶菌多糖酶解法提取工艺及酶解产物抑菌的作用。分别从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加酶量4个因素考察了对裂褶菌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进行裂褶菌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液体果胶酶pH为5.5、酶解时间1.2h、酶解温度50℃、加酶量1%时裂褶菌多糖提取率达54.76%;以大肠杆菌、假单胞菌为供试菌株,通过抑制率来反映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裂褶菌多糖对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陈娟, 罗毅, 王丽芝, 秦娟, 高微微
    菌物学报. 2015, 34(1): 150-15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曲霉属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Aspergillus dimorphicus,A. fumigatiaffinis以及A. westerdijkiae。比较了其与相近种的形态及分子序列β-tubulin基因的差异,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菌株产赭曲霉毒素A(OTA)的能力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表明Aspergillus westerdijkiae CGMCC3.15268 在大米培养基上能够产生OTA,单位菌丝的产毒量为17.26µg/kg;而A. fumigatiaffinis CGMCC3.15275以及A. dimorphicus CGMCC3.17045未检出OTA。

  • 邢荷荷, 梁晨, 于静, 张成省, 孔凡玉, 王凤龙
    菌物学报. 2015, 34(1): 159-16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4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青岛地区的温室和实验室中发现烟草白粉病,通过对病原形态特征、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将青岛地区烟草白粉病的病原确定为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orontii,这是该病原在国内烟草上的首次报道。

  • 杨忆, 武海燕, 李朋华, 臧睿, 耿月华, 张猛
    菌物学报. 2015, 34(1): 164-16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新郑市白熟期健康灰枣果实为研究材料,对其内生真菌类群组成进行了鉴定和研究。结果表明,从25个健康枣果中共分离得到72株可培养内生真菌,根据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将其归属为7个属12个种,包括1个我国新记录种不育间座壳菌Diaporthe infecund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和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首次在枣果上报道。

  • 唐燕霞, 拉喜那木吉拉, 包海鹰
    菌物学报. 2015, 34(1): 169-176.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3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梯度提取的方法对硬枝树花进行石油醚(30-60)、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浸膏经过色谱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松萝酸(1)、黑茶溃素(2)、巴尔巴地衣酸(3)、去甲环萝酸(4)、地弗地衣酸(5)、藻纹苔酸(6),并且都是首次从硬枝树花中分离得到。通过对清除DPPH·和ABTS·+能力的测定,对这6个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藻纹苔酸在检测浓度范围内的·DPPH的清除率和终浓度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在55µmol/L时,藻纹苔酸的清除率为57.05%(P<0.01)。黑茶溃素、巴尔巴地衣酸、去甲环萝酸在13.75-55µmol/L检测浓度范围内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终浓度呈量效关系。松萝酸对DPPH·的清除能力较强,在3.4375µmol/L及27.5µmol/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74.78%(P<0.01)及74.82%(P<0.01),接近对照组BHT浓度为55µmol/L的清除率。地弗地衣酸、藻纹苔酸、巴尔巴地衣酸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与终浓度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在浓度为55µmol/L时,地弗地衣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50.79%(P<0.01),藻纹苔酸为44.53%(P<0.01),巴尔巴地衣酸为44.34%(P<0.01),在13.75-55µmol/L浓度范围内,黑茶溃素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硬枝树花中含有多样的苯骈呋喃类和缩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抗氧化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