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9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4-22
  

  • 全选
    |
    目录
  • 菌物学报. 2019, 38(4): 46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杜晓娜, 李璞, 尹慧芳, 高渊皓, 徐炜, 骆祝华
    菌物学报. 2019, 38(4): 461-47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使用6种不同培养基对深圳大鹏湾6种珊瑚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深圳大鹏湾海域珊瑚共附生真菌的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457株真菌菌株,分属于7个属,分别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180株)、曲霉属Aspergillus(170株)、木霉属Trichoderma(50株)、青霉属Penicillium(34株)、枝孢属Cladosporium(21株)、透孢黑团壳属Massarina(1株)和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1株),其中优势属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和曲霉属Aspergillus,占菌株分离总数的76.59%。单独鹿角珊瑚上分离到的共附生真菌数量和种类最多,为160株9种;在该种珊瑚上还分离出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 sp.,该属真菌此前从未在珊瑚共附生真菌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本研究还发现SDA培养基分离出的共附生真菌数量最多,CDA培养基的真菌数量最少,表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

  • 何敏红, 何跃军, 吴春玉, 欧静, 林艳, 方正圆, 韩勖, 徐鑫洋
    菌物学报. 2019, 38(4): 471-48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喀斯特是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土壤真菌对喀斯特植被演替恢复具有重要调节功能,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喀斯特区植被演替受到土壤微生物影响,因此研究不同石漠化区域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探索土壤真菌在喀斯特植被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时空替代法采集了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中度和强度)的喀斯特区植被演替乔木、灌木和草本演替阶段土壤样品,通过Illumina H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土壤真菌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试验共获得3 871个OTUs,分属4门17纲116科174属;潜在和中度石漠化区各演替阶段土壤真菌优势门均为担子菌门,强度石漠化区各演替阶段土壤真菌无相同优势门;土壤真菌组成及多样性在潜在石漠化区表现为乔木>草本>灌木,中度石漠化区为灌木>乔木>草本,强度石漠化区为灌木>草本>乔木,且石漠化程度对真菌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大于植被演替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随石漠化程度及演替阶段发生变化,且显著影响真菌多样性指数,以碱解氮为主导因子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群落。

  • 丁兆建, 漆艳香, 曾凡云, 彭军, 谢艺贤, 张欣
    菌物学报. 2019, 38(4): 485-49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是威胁香蕉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原真菌,其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是香蕉枯萎病的重要侵染源。为解析该病菌厚垣孢子的形成机制,本研究建立了厚垣孢子的诱导形成体系。通过氨基糖添加试验,证明添加N-乙酰葡糖胺可抑制厚垣孢子的形成;通过对该病菌厚垣孢子形成前期(0h)、初期(24h)、中期(48h)和后期(96h)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氨基糖代谢通路中有4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厚垣孢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其中9个基因与几丁质合成相关,32个基因与糖类化合物的合成和代谢及催化转换相关。本研究首次证明了氨基糖代谢通路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厚垣孢子形成的相关性。

  • 李秀萍, 李杰庆, 李涛, 段智利, 王元忠
    菌物学报. 2019, 38(4): 494-50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种类与产地品质存在差异,加上因牟利产生的混杂销售现象,严重制约了高原特色农产品来源鉴别、种质资源评价和深入挖掘利用。本试验融合牛肝菌光谱信息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寻找最佳的样品种类鉴别方法。结果显示:(1)元素标准曲线R 2>0.999,RSD<5.0%,标准物回收率94%-106%,测定方法可靠;(2)样品含Ca、Na等人体必需元素,但Cd含量超标;(3)脂肪酸、蛋白质等化合物和Ni、Co等矿质元素对种类鉴别贡献最大;(4)中级数据融合优于低级数据融合,优于单一光谱数据模型。数据融合结合化学计量学可实现样品种类快速准确鉴别,对食用菌市场监督、种质资源评价及挖掘利用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 濮春娟, 李鹏英, 周修腾, 陈美兰
    菌物学报. 2019, 38(4): 504-51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不同栽培基质的酸碱度对甘草生长及菌根效应的影响,使用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菌剂,以盆栽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材料,以灭菌的水洗河沙为栽培基质,设置接菌组和空白组,浇灌以不同pH的水,处理60d后测定各处理组的侵染率、侵染密度、生物量指标、光合指标以及有效成分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未接菌条件下,甘草更适合在pH 6-7范围内生长;接种菌剂后,甘草在pH 7-8范围内长势更佳。在pH 7-8范围内,菌根对甘草生长的贡献率较大,光合速率较快。接菌情况下,pH 7时,甘草有效成分积累高于其他接菌组和未接菌组。因此在甘草的种植应用上,摩西管柄囊霉F. mosseae适合在中性和偏碱性栽培基质上配合使用。

  • 孔爽, 赵蕾
    菌物学报. 2019, 38(4): 513-520.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嗜铁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能够为进一步探索嗜铁素在生防和促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在对sidA基因进行定位、结构分析和RT-PCR检测的基础上,利用double-joint PCR技术构建基因敲除载体,经聚乙二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潮霉素初筛、PCR和southern blot验证获得突变株,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获得2株性能稳定的敲除突变体?sidA1和?sidA2。与野生型相比,?sidA1?sidA2的嗜铁素产量在5d时分别下降了38.67%和36.65%;孢子萌发率在12h时分别下降了45.33%和47.47%;产孢量在10d时分别下降了33.01%和41.02%,且突变株在受NaCl、KCl、SDS等胁迫时的抗性较野生型降低。表明sidA基因的缺失降低了嗜铁素产量,抑制了菌体的生长以及对胁迫因子的抗性,sidA基因是影响棘孢木霉嗜铁素产生的关键基因之一。

  • 张苗, 王调兰, 李永才, 毕阳, 张婷婷
    菌物学报. 2019, 38(4): 521-53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药理学方法,用cAMP抑制剂阿托品(atropine)处理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孢子悬浮液,通过体外试验分析cAMP信号级联通路在链格孢响应梨果皮蜡质疏水性、化学组分和外源乙烯利等刺激后启动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的调控作用,并通过体内试验研究其对链格孢致病性的调控。结果表明,高疏水性表面和梨果蜡涂膜表面及1μmol/L的乙烯利均可显著促进链格孢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cAMP信号级联通路抑制剂atropine处理后显著抑制了表皮疏水性、蜡质和外源乙烯介导的链格孢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其中抑制剂处理后4h,链格孢在疏水性、果蜡涂膜表面和乙烯等处理中附着胞形成率分别较对照降低了75.3%、63.7%和74.3%,同时抑制剂处理还可抑制损伤接种链格孢早酥梨黑斑病的扩展。外源cAMP可以部分恢复抑制剂的作用,外源cAMP+atropine处理后4h,在高疏水性(108°)和果蜡涂膜表面,链格孢附着胞形成率为抑制剂atropine单独处理的2.4倍和1.6倍,表明cAMP信号级联通路可通过调控侵染结构的形成而影响链格孢对梨果表皮物理化学信号的识别和应答。

  • 吴洪波, 陈林, 吕海宁, 刘欢, 汪世华, 尹文兵
    菌物学报. 2019, 38(4): 533-538.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能够产生大量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是农业和工业应用的重要资源库。通过对1株炭团木霉Trichoderma hypoxylon的化学研究,从其大米发酵物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和红外等光谱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tichodermacid(1)、3-吲哚乙酸甲酯(2)、3-吲哚乙酸(3)、1-乙酰基-β-咔啉(4)、monaspilosin(5)和hydroheptelidic acid(6)。其中化合物1为新倍半萜。

  • 钱正明, 孙敏甜, 李文庆, 李光荣, 李文佳
    菌物学报. 2019, 38(4): 539-54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冬虫夏草是一味传统名贵中药材,甾醇类成分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为了探讨冬虫夏草不同生长阶段甾醇类成分的变化,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技术对冬虫夏草5个不同阶段样品(冬虫夏草发酵菌丝体、僵虫、1cm子座冬虫夏草,4-6cm子座冬虫夏草,孢子弹射冬虫夏草)和对照样品(蝙蝠蛾幼虫)中麦角甾醇、胆甾醇和谷甾醇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6cm子座冬虫夏草样品总甾醇含量较高,该结果为冬虫夏草采收期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 张杰, 王超然, 姚婷
    菌物学报. 2019, 38(4): 545-559.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环链棒束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发酵条件、生物学特性及杀虫毒力的研究,对该菌发酵液中的化学物质研究甚少。本文依次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对环链棒束孢发酵液进行分级萃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鉴定分析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萃余物中的化学物质组成。共鉴定6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酚类、酯类、烷烃、烯烃、卤代烃和酮类非极性/弱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等,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角鲨烯、环戊烯丙菊酯物质、瓜叶菊素Ⅰ等物质具有特殊的作用。发酵液提取物中还含有多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应结合多种色谱分离手段和波普学手段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为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广泛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 范翠, 卢永仲, 康冀川, 王鲁, 雷帮星, 陈丽庄
    菌物学报. 2019, 38(4): 560-57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毛筒壳科Tubeufiaceae真菌具有产新结构、新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目前对该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为了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有必要对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和MTT法,分别测定已分离得到的19株该科真菌活体菌株抑菌活性、发酵物抑菌活性以及发酵物粗提物对不同人体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平板对峙法,试验共筛选获得13株活性菌株,其中,红棕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rubra PF02-2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抑制率均高于60%且抑菌谱广。采用生长速率法,发现红棕毛筒腔菌菌株PF02-2经液体发酵后,发酵液对其中4种植物病原真菌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ZYB)的抑制效果最好。通过MTT法,发现发酵物粗提物对3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在300μg/mL时,剑叶莎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machaerinae ML03-2发酵液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98.92±0.15和97.86±0.18,在4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8.88±0.04;在500μg/mL时,明孢新旋卷孢菌菌株Neohelicosporium hyalosporum ML05-1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98.32±0.02,在6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7.62±0.20,在300μg/mL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达到了98.91±0.02。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毛筒壳科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 马列, 韩玉, 包海鹰, 赵宇, 图力古尔, 李玉
    菌物学报. 2019, 38(4): 575-584.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香栓菌子实体提取物的平喘作用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平喘药理实验采用鸡卵清蛋白(OVA)致敏法建立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灌胃给药香栓菌水提物(高240mg/kg、中120mg/kg、低60mg/kg剂量)和石油醚提取物(高24mg/kg、中12mg/kg、低6mg/kg剂量)。比较各组小鼠行为变化,检测IgE、TNF-α、IL-1β、IL-6、IL-4和IFN-γ等指标,分类计数血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分析肺组织病理变化;抗氧化实验采用香栓菌水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比较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平喘试验结果表明,香栓菌水提物中剂量(120mg/kg)能降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血清中IgE含量,减少BALF中Eos,降低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IL-4含量,提高IFN-γ/IL-4,减轻模型的病理改变;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24mg/kg)能降低血中Eos和血清中IgE、TNF-α、IL-1、IL-6含量,减少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抗氧化结果显示,香栓菌各层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最显著。本文为深入研究香栓菌子实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试验依据。

  • 聂影影, 刘亚月, 杨文聪, 黎燕媚, 许茂鑫, 雷晓凌, 张翼
    菌物学报. 2019, 38(4): 585-593.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硅胶柱层析、制备型HPLC和重结晶等手段从普哥滨珊瑚分离的一株Talaromyces sp.真菌C21-1中筛选得到2个活性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质谱和圆二色谱等技术鉴定这两个化合物分别为(R)-(-)-hydroxysydonic acid(1)和homodimeric WIN 64821(2),补充完善了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信号归属,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发现化合物1对白色假丝酵母Canidia albicans和耐甲氧基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75mmol/L和0.2mmol/L,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较弱,在0.2mmol/L浓度下的抑制率为17%;化合物2最大浓度0.2mmol/L条件下对这3种菌均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化合物2表现出剂量依赖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0.5mmol/L时抑制率达到35.1%。

  • 张学雯, 张学彬, 李红亚, 王树香, 王全, 李术娜
    菌物学报. 2019, 38(4): 594-602.
    https://doi.org/10.13346/j.mycosystema.180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对黄曲霉拮抗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10-6-1的脂肽类抗生素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对其所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进行组分分离,对有抑菌活性的脂肽类抗生素进行结构鉴别。以解淀粉芽孢杆菌B10-6-1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对ItuAItuBItuCItuDFenAFenBFenDSfpbmyAbmyBbmyC合成基因进行DNA扩增。将该菌发酵液经过离心、酸沉淀、甲醇抽提等步骤得到脂肽类抗生素的粗提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对收集的洗脱峰组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对有抑菌活性的组分进行液质(HPLC-ESI-MS)分析。PCR扩增检测结果显示黄曲霉菌拮抗菌B10-6-1能扩增出ItuAItuCItuDFenAFenDSfpbmyAbmyBbmyC合成基因,未能扩增出ItuBFenB合成基因。高效液相色谱法收集到7种组分,体外抑菌试验证明组分5和7有抑菌活性。经液质测定,组分5和组分7分别为脂肽类抗生素C14Bacillocnycin D和C15Bacillocnycin D。本研究探明了黄曲霉菌拮抗菌B10-6-1所产生的天然抑菌活性成分,为该菌用于黄曲霉菌的生物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