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博.我国草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1):49-51 [2] 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1-9 [3] 汪诗平.天然草原持续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困惑棗兼论中国草业发展战略[J].草地学报,2006,14(2):190-192 [4] 姜恕.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策略[J].自然资源,1988,(3):54-61 [5] 许志信.控制载畜量是维护草地生态平衡的关键[J].草业科学,1990,7(5):1-6 [6] 黄秉维.自然条件与作物生产:光合潜力[A].见:黄秉维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83-196 [7] 敖艳红,黄国安,邢旗等.内蒙古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A].见:刘永志.内蒙古草业研究[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0-34 [8] 王堃,韩建国,周禾.中国草业现状及发展战略[J].草地学报,2002,10(4):293-29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编.中国草地资源数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10] 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内蒙古草地资源统计资料[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11] 李博.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研究(一)——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区域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2] 任志弼.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研究(二)[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13] 陈培林.内蒙古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4] 李英年,王启基,赵新全,等.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0,8(1):23-29 [15] 徐泽荣.四川省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初步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2,(1):19-23 [16] 霍治国,李世奎,杨柏.内蒙古天然草场的气候生产力及其载畜量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增刊):89-95 [17] 郭建平,高素华,刘玲.中国北方地区牧草气候生产力及主要限制因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44-46 [18] 肖向明,王义凤,陈佐忠.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初级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J].植物学报,1996,38(1):45-52 [19]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内蒙古草原资源监测管理站.内蒙古天然草地退化标准[J].内蒙古草业,1999,(2):61-66 [20] 刘黎明,张凤荣,赵英伟.我国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分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100-105 [21] 杨正礼,杨改河.中国高寒草地生产潜力与载畜量研究[J].资源科学,2000,22(4):72-76 [22] 俞文政,曲福田,张和平等.青海湖地区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可持续利用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3):7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