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小虎. 红芪多糖抗氧化作用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 [2] 谭玉玲. 中药红茂药材鉴定及多糖提取工艺研究[D]. 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3] 李冰,封士兰,刘小花,等. HPLC测定红芪药材中红芪多糖的含量[J]. 中成药,2007,30(5):716-718 [4] 杨扶德,罗文蓉,林丽,等. 甘肃红芪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药房,2008,19(18):1391-1392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42 [6] 徐建军. 新疆红芪化学成分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5 [7] 海力茜·陶尔大洪,康金森,孙莲. 新疆红芪水提物对D-2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8):729-731 [8] 姚宝泰,赵健雄,王学习,等. 红芪总多糖体内抗肿瘤的实验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7):56-58 [9] 李世刚,张永琦. 红芪多糖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药材,2009,32(8):1249-1251 [10] 马令法. 留茎高度对红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0,40(14):8170,8262 [11] 朱冉,郭敏. 红芪有效成分及"入脾经"相关药理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2,25(1):27-30 [12] 陈彻,楚惠媛,杨雅丽,等. 红芪总黄酮对高糖致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2007,19(2):84-86 [13] 陈彻,董建勇,刘凯,等. 红芪总黄酮对过氧化氢致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抗氧化作用[J]. 中药材,2007,30(9):1099-1102 [14] 李广远,陈彻,楚惠媛. 红芪总黄酮对人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39-40 [15] 陈彻,杨雅丽,楚惠媛,等. 红芪总黄酮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医药学报,2008,36(1):19-21 [16] 张丽敏,李丽华,张金生,等. 正交试验优化中药萹蓄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28(7):555-558 [17] 郁建生,郁建平. 草珊瑚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含量动态变化[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307-309 [18] 张彦丽,阿布都热合曼·合力力,阿依吐伦·斯马义. 苯酚-硫酸法测定维吾尔药昆仑雪菊多糖含量的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2010,30(11):2205-2206 [19] 高丽君,王汉忠,崔建华,等. 苯酚-硫酸法测定白首乌中多糖含量[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2):295-729 [20] 百度百科网. 红芪[DB/OL]. [2012-02-14].http://baike.baidu.com/view/283245.htm [21] 黄小平,张毅,钟国跃. 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黄连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1):42-43 [22] 邹元锋,陈兴福,杨文钰,等. 不同生长年限党参氨基酸组分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6):146-149 [23] 张颖丽,刘男,刘爽,等. 不同生长年限栽植膜荚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比较研究[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34(1):34-37 [24] 唐永金,许元平,岳含云,等. 北川山区海拔和坡向对杂交玉米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6(5):428-431 [25] 许中旗,黄选瑞,徐成立,等. 光照条件对蒙古栎幼苗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9,29(3):1121-1127 [26] 王跃飞,文红梅,郭立玮,等. 不同产地甘草的聚类分析[J]. 中草药,2006,37(3):435-439 [27] 沈志滨,刘建军,刘鸣远,等. 柴胡根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规律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1,17(1):16-18 [28] 陈顺钦,袁媛,罗毓健,等. 光照对黄芩黄酮类活性成分积累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6):682-685 [29] 马鹏里,蒲金涌,党冰. 甘肃省红芪栽培区适生气候条件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42-18743,18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