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永荣,韩晓红.论三江源区水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城市与减灾,2008,(1):2-5 [2] 马洪波.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J].西藏研究,2007,(5):88-96 [3] 景晖,续建龙,顾延生.三江源草场生态恶化原因新解[J].生态环境,2006,15(5):1042-1045 [4] 李穗英,刘峰贵,马玉成,等.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现状及原因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7,(4):29-32 [5] 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1-9 [6] 王启基,来德珍,景增春,等.三江源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2005,41(4):50-55 [7] 曹广民,龙瑞军.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J].草地学报,2009,17(1):4-9 [8] 尚占环,龙瑞军.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成因与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5,24 (6):652-656 [9] 陈国明.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J].四川草原,2005,(10):37-39 [10] 刘晓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黑土滩"退化草地调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93-96 [11] 马宏义,三江源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5,35(5):40-41 [12] 王根绪,程国栋.江河源区的草地资源特征与草地生态变化[J].中国沙漠,2001,21(2):101-107 [13] 曹广民,杜岩功,梁东营,等.高寒嵩草草甸的被动与主动退化分异特征及其发生机理[J].2007,25(6):641-648 [14] 杜正,吴光明,洪亮.潜蚀作用导致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实例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89-92 [15] 张国胜,李希来,李林,等.青南高寒草甸秃斑地形成的气象条件分析[J].中国草地.1998,(6):12-16,24 [16] 周华坤,周立,赵新全,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J].科学通报,2006,51(1):63-69 [17] 曹广民,龙瑞军.放牧高寒嵩草草甸的稳定性及自我维持机制[J].中国农业气象.2009(已接收) [18] 曹广民,李英年,鲍新奎.高寒地区寒冻雏形土的持水特性[J].土壤,1998,(1):27-31 [19] 文香,吴阿迪.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青海草业,2002,11(1):16-18 [20] 刁治民,张文静.青海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青海草业,2002,11(4):24-27 [21] 王堃,洪绂曾,宗锦耀."三江源"地区草地资源现状及持续利用途径[J].草地学报,2005,13:增刊 28-31 [22] 尚占环,龙瑞军,马玉寿.青藏高原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分析与探讨[J].草业科学,2007,24(3):1-7 [23] 张金霞,曹广民,周党卫,等.高寒矮嵩草草甸大气一土壤一植被一动物系统碳素储量及碳素循环[J].生态学报,2003,23(4):627-634 [24] 龚子同,雷文进,高以信,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02-309 [25] 董立新,王文科,孔金玲,等.黄河上游玛多县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及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4):68-72 [26] 黄桂林.青海三江源区湿地状况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8(4):35-39 [27] 林超峰,陈占全,薛泉宏,等.青海三江源区植被退化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13(6):788-79 [28] 刘志林.浅谈三角城种羊场草地生产及草地建设[J].青海草业,2000,9(3):30-31 [29] 王文颖,王启基,王刚.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15(2):362-366 [30] 苏永中,赵哈林.持续放牧和围封对科尔沁退化沙地草地碳截存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24(4):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