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 内蒙古植被[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631-640 [2]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内蒙古植物志[M].第2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476-641 [3] 靳紫宸,叶震寰. 固沙的先锋植物-乌丹蒿[J]. 吉林林业利技,1989,3:11-13 [4] 李雪华,刘志民,蒋德明,等. 七种蒿属植物种子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J]. 生态学杂志,2004(05):57-60 [5] 刘志民,李雪华,李荣平,等. 科尔沁沙地70种植物繁殖体形状比较研究[J]. 草业学报,2003(05):55-61 [6] 李伟琼,王铁娟,高艳春,等. 六种蒿属沙生植物叶、营养枝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06):690-693,753-754 [7] Yongcui Wang,Busso Carlos Alberto,Deming Jiang,et al. The role of sexual vs. asexual recruitment of Artemisia wudanica in transition zone habitats between inter-dune lowlands and active dunes in Inner Mongolia,China[J]. Solid Earth,2016,7(2):621-629 [8] 阿娜尔. 两种蒿属沙生半灌木的SSR开发及遗传分化的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41-46 [9] 王铁娟,张颖娟.六种沙蒿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5(1):83-88 [10] 宋之琛. 孢子花粉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5:39-47 [11] 王开发,王宪曾. 孢粉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2-19 [12] 宛涛,史雪松,伊卫东,等. 阿拉善荒漠驼蹄瓣属7种植物花粉形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704-1708 [13] 王伏雄,钱南芬,张玉龙,等. 中国植物花粉形态[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5 [14] 蔡萍,黄旌,等. 内蒙古不同生境冷蒿居群叶片解剖形态及花粉形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8(4):89-92 [15] 宋之琛,欧阳舒,张春彬,等. 孢子花粉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39-48 [16] 张金谈,王萍莉,郝海平,等. 现代花粉应用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6-51 [17] G.埃尔特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孢粉组译.孢粉学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69-71 [18] Street H.E. Tissue Culture and Plant Science[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141-167 [19] Sunderland 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Plant Tissue Culture[M]. Peking:Science Press,1978:65-86 [20] 梁汉兴. 五指莲二型花粉在体内的形成和发育[J]. 植物学报,1985:27(5):465-468 [21] 孙敬三,朱至清,等. 黑麦(Secale cereale L.)花药培养及其雄核发育[J].植物学报,1978,20:210-214 [22] 宛涛,卫智军,杨静,等. 内蒙古草地现代植物花粉形态[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3-105 [23] 宛涛,孙启忠,蔡萍,等. 冷蒿正种与其变种的花粉形态观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41-44 [24] 李懋学. 芍药花粉的二型性和雄核在体内的发育[J]. 植物学报,1982:24(1):17-20 [25] 宛涛. 冷蒿(Artemisia frigida)有性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