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文
|
English
Toggle navigation
Home
期刊主页
电子期刊
出版伦理
MENU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开放获取政策
期刊荣誉
数据收录
影响因子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投稿指南
征稿简则
参考文献格式
综述要求
数据汇交
科学名称的规范用法
下载中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读者服务
期刊订阅
E-mail Alert
1983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3-03-15
全选
|
Select
纪念戴芳澜教授诞辰九十周年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II.戴芳澜教授主要著作目录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III.纪念文章
怀念观亭老师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回忆戴先生
周家炽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中国单轴霉分类的研究
*
I.寄生在唇形科和苋科植物上的新种
陶家凤,秦芸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单轴霉属(Hasmopara)霜霉菌的二个新种。它们是: 寄生于唇形科植物香薷(
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上的香薷单轴霉(
Plasmopara elsholtziae
sp.Nov.)及苋科植物牛膝(
Achyranthcs bidentata
BI.)上的牛膝单轴霉(
Plasmopara achyranthis
sp.nov.)。牛膝单轴霉是本属真菌寄生于苋科植物的首次记录。 上述二新种都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还分别讨论了新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Select
忆戴观亭师二、三事
裘维蕃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深切怀念我的老师——戴芳澜教授
相望年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布雷费尔德对真菌的进化观点在真菌分类中所起的影响
*
戴芳澜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布雷费尔德(O.Brefeld)虽对真菌纯培养方法的改进和真菌发育与生理知识作出了 不少贡献,但他的主要贡献还是对真菌系统发育的观点。按照他的这种观点,卵菌不是真正的 真菌,它应与粘菌一起排除在真菌之外,而真正的真菌应从接合菌开始。他并将子囊菌和担子 菌分别分为半子囊菌和真子囊菌,半担子菌和真担子菌。
Select
忆戴芳澜老师
陈鸿逵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中国叉丝壳属分类研究V.忍冬科上的新种和已知种
余永年,赖奕琪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忍冬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白粉菌5个种:双盾叉丝壳
Micros-phaera dipeltae
Yu et Lai sp.nov.,二郎山叉丝壳
M.Erlangshunensis
Yu sp.nov., 忍冬叉丝壳
M.Loniccrae
(De.)Winter,万布叉丝壳
M.Van-brunetlana Gerard
和荚叉丝壳M. Riburni(Duby)Biumer,前二者为新种;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每一个种都列有寄主种类和国内外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邻近种之间的区别。
Select
伞菌孢子的扫描电镜研究
*
钟恒,陆大京,毕志树,胡炎兴,郑国杨,练明忠,郑婉玲,梁建庆,李泰辉,李祟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8科35种伞菌孢子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孢壁纹饰,提出伞菌孢子纹饰的一些基本类型,并澄清在光学显微镜下曾被误解的某些种类的孢子纹饰。
Select
产黄青霉d8RNA病毒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的转移
梁平彦,陈开英,刘宏迪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国内青霉素产生菌(
Penicillum chrysogenum
)的黄孢子系统及绿孢子(包括淡绿,灰绿)系统的十多个菌株,经过病毒提取、电镜观察、奥氏免疫双扩散、凝胶电泳及放射免疫测定,证明黄孢子系统的菌株含有不同谪定度的、直径40nm的球形病毒,而绿孢子系统中检查不出病毒。从营养要求、孢子颜色不同的带病毒和无病毒菌体中分离原生质体,进行不同组合的原生质体的融合杂交,获得营养互补融合的异核体。 异核体1中,病毒通过胞质融台转移到原来无病毒的灰绿孢子菌株及细胞核融合后的杂合二倍体中。灰绿孢子的病毒量接近二倍体的l/3。二倍体菌落生长稳定,低温保存二年后经0.01—0.02M对氟苯丙氨酸(PFA)诱发和分离,产生亲本类型的分离子,分离子及二倍体仍然含有病毒。异核体2作亲本性分离,黄孢子仍有病毒,淡绿孢子及细胞核融合后产生的二倍体均无病毒,表明非感染性为显性。此种淡绿孢子的突变体中存在非感病菌系,它不支持病毒的复制。提取各杂交组二倍体内的病毒所特有的dsRNA时,可看出dsRNA的存在和病毒的存在一致。多数杂合二倍体的青霉素产量比亲本高。
Select
酿酒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原生质体的形成、再生及属间融合
谭蓓英,王花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使用由亚硝基胍诱变所得到的营养缺陷型作为单倍体融合亲株的核基因标记,周时也采用线粒体球红霉素抗性突变株的小菌落形式作为融合亲株的线粒体基因标记。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和产朊假丝酵母(
Candida utilis
)两亲株原生质体的制备是用对数生长早期的细胞在蜗牛酶和0.7M Kcl及β-巯基乙醇或二巯基苏糖酵的作用下完成的。 二者的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在30一60分钟内达到90~99%。原生质体再生率,酿酒酵母最高为29—35%,产朊假丝酵母为7.5%。两亲株的原生质体在35%PEG(M·W·6,000),10mM CaCl
2
条件下被诱导融合。在基础培养基上,长出以营养互补为标记的融合菌株。融合频率为10一一10-6。试验表明,这些融合菌株具有杂种的性质。其中一株杂合于在同化D一木糖、纤维二糖等的能力上比亲株明显增强。
Select
特异腐质霉纤维素酶的研究
崔福绵,马建华,那安,张树政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腐植土中分离到一株嗜热真菌,经鉴定为特异腐质霉(
Humicola insolens Cooney et aEmerson
)。研究了这株菌纤维素酶的产生条件和一般性质。 菌在含麦麸5%、NaNo 0·3%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前pH7.5,灭菌后pH7.2)中,于45℃培养4天,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每m1滤液酶活力为20个单位。酶作用的最适条件为:pH6.0,温度为6 5—70℃。该纤维素酶是一种耐热酶,热稳定性较强,70℃保温5分钟后,酶活力剩余88%。底物对该酶的热钝化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无底物存在条件下,70~C保温6小时后,酶活力仅剩余1%,而在同样的处理温度和时间,在有底物存在条件下,酶活力可剩余30%。该酶在45。C保温1 5小时的条件下,pH稳定范围为6.0—9.0。
Select
影响深红酵母和白地霉产生胞外蛋白和多肽的因素
徐冠珠,徐纯锡,王世卓,淡家林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白地霉2.498—47在以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时,只在开始pH3.2左右产生咆外蛋白,NH+则无此限制,还有助于胞外多肽的产生。深红酵母2.280胞外蛋白的最大产率约在pH5.8:尿素作唯一氮源效果最好,与蛋白胨合并使用,可产胞外蛋自约800pg/ml。酵母膏对生长和产胞外蛋白很必要,不能用玉米浆和麦芽汁代替。用0.05n NaOH浸洗不同pH和氮源所培养的细胞都能浸出胞内蛋白,接近400pg/ml。发酵产生胞外蛋白自一目后开始,至二日接近最大量,以后逐渐减少。多肽产生起自第二日,五日未达到最大量。两株酵母菌都不表现蛋白酶话性,因此这个现象还不能解释。
Select
真菌和氮素在食物链中与胃癌病因关系的探讨
孙鹤龄,金懋林,张汝钹
菌物学报. 1983, 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等根据假设,即真菌与氮素通过食物链过程进入人体,由于真菌毒素或其代谢产物与胃内亚硝酸盐、胍类、胺类等合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并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胃癌,在我国胃癌高,低发区进行了综合考察。本文报告考察结果,发现胃液内杂色曲霉(
Aspergillus versicolor
)检出率最高,高低发区对比差异显著(p<0.001)。此菌与胃液的pH值、酸度、No
-
2
含量、胃粘膜活检结果关系密切。已知杂色曲霉产的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可诱发大鼠的腺胃癌,因此考虑此菌与八胃癌的发生可能有关,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