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3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3-07-15
  

  • 全选
    |
  • 黄河,王春平,徐大雅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华南的荔枝霜疫霉(Pcronophythov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的形态和营养特性 进行了研究,并和新模式种进行了比较。发现此菌孢囊梗的生长是一种有限一无限生长类型, 或称之为多级有限生长。即孢囊梗上的小分枝大多数是有限生长的,在其顶端同时形成孢子 囊。但有时在同一孢囊梗上有的小分枝会继续生长,形成二级、三级甚至四级孢囊梗。在营养 要求上与疫霉无大差别,能在天然和合成培养基上旺盛生长,需要硫胺素,ca++和有机二元 酸,能利用NH+4或NO-3为其氮源,井能利用淀粉为其碳源,菌体匀浆中测出淀粉酶活性。根据孢囊梗的独特生长方式,我们认为完全有理由承认这菌是一个新属,并可成为新科。 霜疫霉科。本文中已将霜疫霉科作了修改描述。孢囊梗已被修改为: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无疑这菌是腐霉科和霜霉科的中间类型。在营养类型与有性器官上和疫霉相近,而其孢子囊的形成和霜霉相似。但其孢囊梗的多级有限生长方式则和这两科都不相同。
  • 陶家风,秦芸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寄生于菊科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上的盘梗霉的一个新种 ——大丁草盘梗霉(Bremia leibtdtziae sp.nov.)。它的形态特征与小孢盘梗霉(B.Microspora) 较为接近,但根据新种的孢囊梗分枝次数较多,且有时不规则,孢子囊体积较小,卵孢子容易形成以及寄主的差别等特点,可以将它们区别开。
  • 葛起新,徐同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我国天目山锈菌的一个新变种,即紫楠锈菌[Kernella lauricola (Thirum.) Thirum. Var.Phoebae Ge et T.Xu var. nov.],由于其寄主,冬孢子柱长度,冬孢子壁色泽、厚度 等与印度报道的木姜子锈菌[Kernella lauricola(Tbirum)Thirum]显然不同,故建立为新变种,新变种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 赵继鼎,徐连旺,张小青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栓菌属(Trametes)自Fries(1835)建立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Fries(1835), Patouillard (1900),Koflaba & Pouzar (1957),的工作代表了对本属研究的三个比较重要的发 展阶段。许多分类学家都认为栓菌属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Basidiomycetcs)中最混乱、最 不易划清属间界限的一个类群。研究清楚这一属和它的亲缘属的属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多孔菌科分类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作者多年来在研究这一类群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属界不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易擒清楚等问题。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的种类似乎可以随便地从一个属转移到另一个属,正确与否不易确定。因此,感到搞清楚本属的属界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即是在这一情况下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首先搞清楚栓菌属的发展历史,各分类学家对它的不同概念,最后提出作者对本属的概念。然后再搞清楚各亲缴属的属界与其相互关系。凡是作者承认的属都提出自己的 概念。
  • 魏江春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作者对中国黄梅属地衣从形态与化学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之后的初步订正。研究结果表明,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国Parmelia conspersa Ach.实际上为Xanthoparmeliatinaina(Mah. Et Gillet) Hale及X. mexicana(Gyeln.)Hale的误用名称;长白山的Parmeliasubramigera Gyeln. 则为 X.mexicana 的误用名;Parmelia stenophylla(Ach.)Heug.及 Parraeliasubconspersa Nyl为X. taractica(Kremph.)Hale的误用名;Parmella vagans (Nyl.)Nyl.为X. camtschadalis(Ach.) Hale的误用名。此外,文中还报道了新组合一种,新变种一个,中国新记录一种。
  • 李明霞,唐荣观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2300株由我国各地分离到的酵母菌和类酵母菌与各类基物的关系。共述及23属,占Lodder(1970)系统的半数以上。在十几类基物中酵母菌的分布各有不同,叶子上有大量掷孢酵母,果实上比其它基物更能获得克勒克酵母属(Kloeckera)|在咸腌食品中相对地有较多耐高渗透压的酵母如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与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对部分属的定种工作也已进行,说明某些属的种在我国均有发现而且为数不少。此外还研究了600余株代表各类酵母的尿素酶活性,结果说明担子菌酵母或系统上接近担子菌的酵母都有尿素酶活性,而子囊菌酵母则无。根据作者的观察子囊菌酵母中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则常常例外地有尿素酶反应,且常有辅酶Q10,从而可见裂殖酵母属有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在系统上很可能与其它子囊菌酵母不同。对属于不完全菌的无孢子酵母也进行了尿素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部分与子囊菌有关,部分与担子菌有关。
  • 庄剑云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福建武夷山锈菌区系基本上属于温带性质,温带型的种占60%以上,也有不少亚热带和热带型的种,本地区是温带和热带锈菌的交汇处。区系成分以东亚成分占显著地位,约占总种数的38.7%;中国特有种有14种,占9.3%;世界广布种占14;尚有广布整个北半球的泛北极种类,分布欧亚大陆的种类以及亚洲和美洲间断分布的种类。本地区锈菌在种属组成上与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相近,已知种中分别有74%和60%以上与日本和我国台湾的种相同,说明它们同属一个区系。寄生在蕨类上被称作“活化石”的原始类型如拟夏孢锈(Uredinopsis)和明痂锈(Hyalopsora)在武夷山各采到了若干种,据此推测第四纪冰期武夷山地区可能也是古老生物的天然避难所之一。
  • 薛汉煌,张云武,陈见璋,苏淑卿,卢汉逵,林彩婵,廖重阳,罗开明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利用扫描电镜对短裙竹荪产孢组织中的密丝组织、担子、担孢子、侧丝,囊状体及索状物的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
  • 詹谷宇,张旭东,王萍莉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13属17l株酵母生物合成CDP一胆碱的能力,47%的菌株用通气培养的静息细胞加甲苯,在磷酸盐葡萄糖和镁离子存在下,能将磷酸胆碱与GMP合成CDP-胆碱。其中一株 Hansenula anomala SV1311 为高活力株,在适宜的条件下,每克静息细胞能合成200pMoles以上的CDP-胆碱;另一株Candida sp.SVI362,不必加入甲苯,每克静息细胞能合成117 pMoles CDP-胆碱。生物合成产物根据紫外、红外、校磁共振谱、纸电泳、总磷和酸水解后5’磷的测定结果,证明是CDP-胆碱。
  • 张国柱,贾珍珍,齐祖同,孙曾美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基物上分离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黄曲霉群菌种,经随机选取82株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2的测定,证明在测试的9个已知分类群中产生黄曲霉毒紊B1的菌种只限于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另外4株种名未定者也能产生此种毒素。在黄曲霉中产毒菌株约占30%(28.3%),其在GAN(葡萄糖硝酸铵)和大米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3,333.3和160,000.0ppb。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反映在我国一般基物上黄曲霉产毒菌株存在的现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黄曲霉群菌种在GAN和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的产量和产毒菌株数作了比较。发现在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t的产量高于CAN,而且测试的黄益霉产毒菌株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均各有不能产毒的菌株,因此,在测定产毒菌株时,若仅采用其中一种产毒培养基,往往会有磊掉产毒菌株的可能性。
  • 粱宗琦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阮兴业,杨雰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周勇,姚三桃,翁玉春,陶君悌,王秀萍,张家俊,贾绪东
    菌物学报. 1983, 2(4):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