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4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4-01-15
  

  • 全选
    |
  • 陈桂清,郑儒永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采自北京香山的细子薄菜Rorippa catoniensis (Lour.) Ohwi (十字花科)上的一种新白粉菌Erysiphe rorippae Chen & Zheng sp. Nov。蔊菜属是白粉菌属的寄主新记录。在附属丝形态上,本新种因附属丝往往在顶部略膨大呈棍棒形而与唇形科上的华阴白粉菌Erysiphe huayinensis Zheng & Chen颇为近似。但因子囊壳直径较大,子囊孢子数目较少、体积较大且在两端钝尖而与该种很易区分。与十字花科上的另外两个已知种,即十字花科白粉菌 Erysiphe crucffcjuran (Opiz) Janell 和南芥白粉菌 Erysiphe arabidisheng&chcn相比则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没有共同之处。这三个种可检索如下:
  • 李钟庆,陈燕妍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担子菌菌种多是菌丝型的培养物,在长期保藏中如发生错误也较难辨别。本文报道了以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作为保藏的担子菌菌种的特征集要,井根据集要制定出鉴别他们的检索表。通过对48属、71种、142株菌种的实验结果,利用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鉴别保藏的担子菌菌种是可行的。
  • 赵继鼎,馀连旺,张小青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灵芝科的种类在中自很多,特别是在华南广大地区种类更为丰富。其中有许多种类是珍贵的药材。 同时,有些种类也危害木材和引起树木的病害。作者除过去巳报道中国灵芝59种和1变型外,本文又报道了5个新种。它们是太孔灵芝(Ganoderma magniporum Zhaoet Zhang),茶病灵芝(G.Theaecolum Zhao),三角状树舌(G.Triangulum Zhao et Xu),马蹄状树舌(G. ungulatum Zhao ct Zhang),华南假芝(Amauroderma austrosinense Zhao et Xu)。
  • 陈庆涛,肖生荣,施至用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虫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上分离到中国拟青霉新种(Paccilonsyces sinensis sp. Nov.),对它进行了培养和形态学研究。中国拟青霉与蛹草[Cordyecps militaris (L.) Liak]的无性阶段形态非常类似,但在分生孢子形态,分生孢子和瓶梗的量度上存所不同,且两者的寄主及生境不同,故定为新种。不仅可从长子座的疆虫获得其纯培养物,也可从不长子座丽长孢梗束的虫草纯化培养获得。纯培养物的形态和天然虫体的孢梗束完全相同,故认为它可能是虫草的无性阶段。
  • 何汉兴,陆家云,龚克英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明确了异宗配合的疫霉属(Phytophthora)7个种(P.Capsici,P.Cinnamomi,P.Drechsleri,P.Mdonis,P.nicoKanae[P. parasitica] P. polmivora和P.Sinensis) 47个菌株的交配型。特别有意义的是P.Drechslsri A1 和 A2两个交配型在南京具有相同的优势,并且证实P,drmaraomi A2,交配型的存在.
  • 周建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uuipes)不同田间分离菌株单孢子后代阆的异核现象。用来自茶园、菜地、水稻田三种生境的四个菌株(803、2801、1401和3101)的单孢子培养后代,在加有酵母膏和麦芽糖的改良萨氏培养基上进行配接实验,仅在803与1401两菌株间能形成异棱体,其频率为13.5%。在配接实验中两亲和菌落交界处长出白色致密的菌丝簇组成的实线可推测为异核体。从来自菌丝簇组线的每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中分离出30个以上的单孢子,并分别移接到PDA平板上。将来源于单孢子的菌落与两亲本菌落进行比较,有三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C9,、B3、F3,)重现了两亲本类型或出现了新的菌落类型,从而异椽现象得到证实。
  • 黄信孚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别设计了生长刺激因子、碳、氮源试验基本培养基。结果表明在深层培养时,废糖蜜、粗制蔗糖、玉米浆、酵母粉、麸皮浸汁中含有利激香菇菌丝生长的物质。而各种维生素(包括B1),氨基酸、有机酸、植物生长激素等均无明显的作用。在上述生长因子的促进下,香菇菌丝可利用无机或有机氟源。无机氯源以NH4NO3最好,其次为(NH3)H2PO4、NH4Cl等。有机氮源以玉米浆、酵母粉最好。碳源以玉米淀粉最好。本文并介绍了一种廉价的、良好的香菇菌丝液体培养配方,可以稳定地培养出细小均匀的菌丝球、生长丰满稠密的液体菌种。
  • 包慧中,焦瑞身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可行的细胞色素P450测定方法。考察了以烷烃为单一碳源的酵母细胞色素P450的一氧化碳差示光谱,峰值约为455nm。观察了烷烃培养的酵母细胞色素P450在生长期中的消长。比较了十四醇、十四酵添加苯巴比妥、以及正十四烷等三种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和发酵产物的成份。结果表明,细胞色素P450为烷烃转化成二元酸所巷需。烷烃为单一碳源培养酵母时,培养基中过量尿素(0.2%以上)促进烷烃利用和酵母生长,降低细胞色素P450生成和二元酸的积景。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和本研究室以前报道,提出了烷烃代谢调控模式。
  • 石方召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油松与赤松疱锈病是两针松类枝干上的重要病害,从油松和赤松主干耩皮上取锈孢子分别向山芍药、芍药、返顾马先蒿、轮花马先蒿、长白茶蔗于、东北茶蔗子、香茶蔗子和刺李进行室内和室外人工接种试验,终于在山芍药、芍药上接种成功,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同样方法用夏孢子接种也都成功,在两种芍药上所产生的夏孢子堆与冬孢子柱以及.夏孢子与冬孢子的形态也基本相同。由此可以肯定,油松疱锈病与赤松癌锈病是同一病原,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 (Alb. Et Schw.) Wint].取锈孢子用同样方法经多次在返顾马先蒿、轮花马先蒿、长白茶蔗子、东北茶蔗子、香茶蔗子和刺李上接种,均未成功,因此认为这些植物与此两种疱锈病的发生无关,两种疱锈病在辽宁的转主寄主是山芍药(Paeonia obovata Haxim)和芍药(P. laetiflora Pall.)。
  • 崔福绵,那安,马建华,张树政
    菌物学报. 1984, 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属于6个属,即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木霉(Trichodtrma)、漆斑菌(Myrothecium)、镶孢毒(Fusarium)和腐质霉(Humicola),总计9株真菌在麦麸液体培养基中所产纤维紊酶的一些生物化学性质。此外,还比较了这9株真菌在麦麸固体培养基上所产纤维素酶的活力以及对脱脂棉、水曲柳木屑、水曲柳木粉、废报纸和玉米芯糠醛废渣的糖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