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8年, 第7卷, 第Z1期 刊出日期:1988-09-15
  

  • 全选
    |
    Review
  • 魏江春
    菌物学报. 1988, 7(Z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真菌系统》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年报, 是报导关于地衣型与非地衣型真菌系统与演化研究论文的定期出版物.
  • 豪克斯沃尔思D. L,布里奇P. D
    菌物学报. 1988, 7(Z1): 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于真菌系统学中的重要技术与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合性评论,其中涉及到电子显微镜、染色技术、次生代谢产物、酶、血清学、细胞壁糖类、脂肪酸及酿类、染色体及核酸、以及数量分类等技术.作者讨论了这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现状与展望,并认为今后在真菌系统研究中多种学科之间的结合与国际之间的合作研究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Original Papers
  • 马国忠,余永年
    菌物学报. 1988, 7(Z1): 21-33.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腐霉属是一个世界广布分类群,迄今为止已报道约100种.它们主要分布于土坡中,条件适合时侵染植物引起病害,造成多种经济植物的重大损失.腐霉也见水中,它们既可寄生于藻类及一些小动物上,也可腐生于动植物残骸上.在研究微生物与水质关系时,腐霉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发酵工业上,腐霉可望用于生产多种酶类及转化街族化合物,所以它是一个经济意义较重要的类群.
  • 郑儒永,陈桂清,胡复眉
    菌物学报. 1988, 7(Z1): 3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从江苏、浙江两省采到的一些样品中分离得到六株毛霉菌种并鉴定为分别属于三个变种的同一个新种,即单孢共头霉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sp. nov. var. monosporum),单孢共头霉冠囊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cristatum Zheng et al. var. nov.),以及单孢共头霉多重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pluriproliferum Zheng et al. var. nov.).它们与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Cohn ex Schroeter)的主要区别在于全部孢子囊都是单孢的小型孢子囊(柱孢囊)而不是像后者一样孢子成单行排列的多袍柱孢囊.我们把这些菌归人共头霉属而没有为它们专门成立一个新属的理由除因它们与总状共头霉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外,主要还因我们认为在不具备其它重要区别特征的情况下,在毛霉目的分类中,无论在科级或属级的水平上,都不应过分强调单孢孢子囊的作用.尽管单孢共头霉是毛霉目内唯一具单孢子柱孢囊的种,我们仍然把它们归入共头霉属内.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把这六株菌鉴定为一个种的三个变种而不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种,则是由于我们承认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是一个变异性很大的种而并没有把它分成许多不同的种,因此,我们对这个属的另外一个种,即单孢共头霉同样采用较大的种概念.
  • 陈桂清,黄河
    菌物学报. 1988, 7(Z1): 5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共头霉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Cohn ex Schroet.(S 1)和新发现的具单孢孢子囊的新种单孢共头霉下的三个变种,原变种S.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monosporum( S7, S8, S9),冠囊变种var. cristatum Zheng et al. (S10, S11)及多重生变种var. pluriproliferum Zheng et al.(S12) 6株菌的蛋白和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研究.这4个分类群的蛋白图谱和酯酶酶谱互不相同,而同一分类群内各个菌株之间则有很高的相似性.从计算出的相似性百分数来看,3个新变种相互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和S. racemosum虽然较疏远,但也有相当程度的亲缘关系.这些结果被认为支持了根据形态鉴定而定这三个新变种属于同一新种内并将其和S. racemosum一并归属于一个属内.由此可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共头霉分类的有用的辅助手段.
  • 黄河,于铭秋
    菌物学报. 1988, 7(Z1): 6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根霉(Rhizopus)属的十个种或变种共二十四株菌的菌体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电泳的研究得到对这个属分类上更多的依据.在严格控制培养,提取和电泳条件的情况下,同一株菌不同批次所得菌体蛋白电泳图谱有较好的重复性.在相同的条件下,每个种的根霉有各自特征性蛋白图谱,种内不同菌株的蛋白图谱和酯酶酶谱基本相同.特别是形态特征明显、分类地位明确的种,种内各株的图谱也较一致,如R. stolonifer;与R.circinans.在确定新变种R. delemar var. latoapicalis时,电泳图谱与R.delemar var.delema:有明显不同,起到了佐证作用.因此认为,蛋白图谱与酯酶酶谱相辅相成,在根霉种的分类中是一有效的辅助手段.
  • 魏江春,姜玉梅
    菌物学报. 1988, 7(Z1): 7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纲要为东亚地衣型子囊菌石耳科研究的一部分.对于该科一些种的子囊盘进行了研究.
  • 孔华忠,齐祖同
    菌物学报. 1988, 7(Z1): 107-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青霉属的三个新种,它们不同于此属已发表的诸种.异型青霉(Penicillium heteromorphum Kong et Qi),根据帚状枝的结构和分生孢子的某些特征,近于两型孢青霉(Penicillium dimorphosporum Swart),但此种在查氏琼脂上生长很稀疏,并有两种大小的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直径可达10 pm,壁光滑,在观察菌落期间,有时大分生孢子落在基质上,很快萌发生长成简单的分生孢子结构,这些特征易于与后者区分.结节青霉(Penicillium nodulum Kong et Qi)在某些方面类似纠缠青霉(Penicilliumimplicatum Biourge),此新种的菌落特征,柄顶端膨大似顶囊,呈结节状膨大的营养菌丝等特征而不同于纠缠青霉.神农架青霉(Penicillium shennong jianum Kong et Qi)和毡毛青霉(Penicillium velutinum van Heyma)相近,而新种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都局限,菌落面呈带褐的橄榄色,分生孢子壁光滑等特征可与毡毛青霉区分开来.
  • 庄剑云
    菌物学报. 1988, 7(Z1): 115-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中国莎草科植物的柄锈菌计33种.其中有2个新种,它们是双孔柄锈Puccinia biporosa sp. nov,和林氏苔草柄锈Puccinia caricis-lingii sp. nov.,均寄生于苔草属Carex.中国新记录种有13个.它们是大披针苔草柄锈Puccinia caricis-lanceolatae Y.Morimoto,云雾苔草柄锈Puccinia caricis-nubigenae Padwick ex AZmatullah Khan,疏毛苔草柄锈Puccinia caricis pilasae Miura ex Ito &Homma,假毒麦苔草柄锈Puccinia caricis-pseudololiaceae Homma,根状柄苔草柄锈Puecinia caricis rhizopodae Miura ex Ito &Homma,桑伯格苔草柄锈Puccinia caricis-thunbergii Homma,矮丛苔草生柄锈Puccinia humilicola Haslar,矮丛苔草柄锈Puccinia humilis Haslar,线形柄锈Puccinia lineariformis Syd,藻岩山柄锈Puccinia moiwensis Miura,奥皮茨柄锈Puccinia opiZii Bubak,林比苔草柄锈Puccinia yaramesuge Homma和珍珠茅生柄锈Puccinia scleriicola Arth..每个种均有形态描述并附图,有些种作了简要讨论,对过去的错误鉴定也作了订正.对苔草上的种还附有检索表.由于缺乏标本未能研究的种仅列出文献,寄主及产地.个别仅知春孢阶段的种作为暂定种列在附录中.本文所引证的标本均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李滨
    菌物学报. 1988, 7(Z1): 149-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蓼科植物((Polygonaceae)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中有粮食作物,著名中药,蜜源植物,观赏植物以及其它经济植物.柄锈菌(Puccinia)是蓼科植物的重要的病原真菌.本文对我国寄生于蓼科植物的柄锈菌进行了分类研究. 在中国首先报告蓼科植物柄锈的是日本人三宅市郎(1914).我国真菌学家从30年代起分别描述或记载过各种蓼科植物的柄锈,并发表过一些中国特有的新种. 本文作者重新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收藏的全部蓼科植物柄锈的标本以及近年来采集的未定名标本.共鉴定标本262号,得柄锈30种,包括5个新种:汶川柄锈(Pucinia wencuanensis),雾灵柄锈(P. wulingensis),南迩巴瓦柄锈(P.namjagbarwana),太白柄锈(P. taibaiana),掌叶大黄柄锈(P. rhei palmati),和五个国内新记录种:装饰柄锈(P, ornata),岩手山柄锈(P. iwateyamensis),山蓼柄锈(P. oxyriae),赫尔顿柄锈(P.hultenii),箭叶蓼柄锈(P.polygoni-sieboldii).寄主植物包括蓼科8属47种.
  • 魏淑霞
    菌物学报. 1988, 7(Z1): 179-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多胞锈属(Phragmidium)是Link在1816年建立的.全世界已承认的种约60个以上,但有些种之间差异不大.至今未有世界专著.所有的已知种都自主寄生在蔷薇科(Rosaceae)上,特别是悬钩子属(Rubus),蔷薇属(Ros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上的种为最多.多数种为长型,但也有缺夏型和短生型的种.此属分布广泛,但以北半球为主. 本属的主要特征是:冬孢子多隔,壁具色素,双层,柄常吸水性.种的分类和鉴定主要靠冬孢子的性状.春孢子和夏孢子时期由于孢子形态简单近似,区别较困难. Arthur (1934)划分了EarleaEuphragmidium两个组.前者冬孢子光滑,柄非吸水性;后者冬孢子有优,柄吸水性.有些种具有无隔丝的夏孢子型春孢子,Sydow (1921)把它们另立新属Phragmoteliume Thirumalachar和Mundkur (1949)也承认它的存在.Hiratsuka(1980)将它作为Phragmidium属的一个组 .Phragmidium kamtschatkae通常仅有一隔膜,柄发育不良,有些研究者将它作为Teloconia属的种.我同意Hiratsuka(1980)的观点将它归人Phragmidium属中. 毛云章(1951)在《中国锈菌索引》中记录了中国多胞锈属28种,包括同物异名.戴芳澜(1979)在《真菌总汇》中记录了25种.其中10个是错误鉴定,2个由戴芳澜首次描述的种已作为异名,4种由于缺乏标本没有研究而未被列人本文.有关中国多胞锈属的种,刘振钦(1983),庄剑云(1986)等曾有过报导.本文共报告29种,包括2新种,即Phragmidium rasae-omeiens.和Phr. rubi-eucalypti.每种都有描述,并列出异名,寄主,地理分布和标本号.有些种作了简短讨论.
  • 郭林
    菌物学报. 1988, 7(Z1): 211-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黑粉菌属是Roussel 1806年建立的,全世界记载有三百余种,主要寄生于禾本科,是经济作物及牧草的重要致病菌·长期以来,对黑粉菌的邢子使用过各种名称,如厚垣孢子,冬孢子及黑粉孢子等.本文采用黑粉孢子以区别锈菌的冬孢子. 芳’(1979)在《中国真菌总汇》中列出黑粉菌属五十种及一个变型.作者经过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研究,承认其中二十九种为正确名称,八种及一变型为异名,顶黑粉菌(Ustilago acrearus Berk.)由于错拼而被废弃.埃地黑粉菌(Ustilago emodensis Berk.)被转移至利罗粉菌属(Liroa).另有十一种黑粉菌因缺少标本留待今后订正.自1979年以后,杨信东(1983)增加黑粉菌属二种我国新纪录,K.范基和郭林(1986)描述一新种,四种新纪录.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一新种:鸢尾蒜黑粉(Ustilago ixiolirii Guo L) ,孢子堆生在蒴果内,不开裂,黑色,粉末状.黑粉孢子球形,近球形,稀椭圆形, 12.5-21×10-21μm,黑褐色,壁厚1-1.Sμm,纹饰脑状.是迄今生在石蒜科植物上唯一黑粉菌的种,其它几种黑粉菌均属条黑粉菌属.本文增加七种我国新纪录.共计四十九种,寄生于六科四十四属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蓼科.这仅是黑粉菌属研究的初步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采集黑粉菌标本后,作者相信会有更多新种和我国新纪录被发现.利罗黑粉菌属(Liroa)是从黑粉菌属(Ustaligo)分出的,此属为单种属.
  • 刘锡进,郭英兰
    菌物学报. 1988, 7(Z1): 241-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菌绒孢是一个小属,已描述过的种约50个,都是植物寄生菌,有的引致植物病害还较 严重.本文报告了我国产的21个种,其中1个是新种,4个是新组合和2个新记录,对18个种均有英文描述和附图,新种还附有拉丁文简介,各个种的地区分布也予以载述.但文中有分布地区而其后未附HMAS标本号码者多系据《中国真菌总汇》(1979)转录.从前人的描述和我们研究中看出,菌绒孢属的属级特征有:(1)产孢细胞合生,合轴式多点全壁芽茁产孢;(2)分生孢子梗壁上和分生孢子顶端和基脐,或仅基脐的孢痕疤明显而厚;(3)分生孢子梗主要从表生甸甸菌丝上作为侧枝或顶生,但有的种也兼有从子座上 簇生的;(4)菌丝多结集成菌丝绳或攀缘于叶毛上;(5)分生孢子链生,少数种也不链生. 这就清楚表明菌绒孢属与尾孢菌属和色链隔孢属(Phaeoramularia)少不同之处在于,尾孢 菌和色链隔孢属二者的分生孢子梗均成簇发生且无表生匍匐菌丝,与极其近似的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分生孢子梗也着生于表生匍匐状菌丝和簇 生于子座上,但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孢痕疤却薄而不明显,因而易于区别开.虽然1974年von Arx在其《纯培养产孢真菌的属》一书中,曾把菌绒孢属作为枝孢 属(Cladosporium)的异名,但这一观点我们未予接受,其理由已在《中国色链隔孢曲(1982)一文中加以说明,这里未予重述.上述这21个种除3个种,即M. costaricensis, M, pawlownicolaM. vaginae我们未获得研究材料,仅据以前作者的报导转录外,其余18个种均系根据标本进行的.这些标本,含M. merremiae sp. nov.的模式标本在内,均贮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Short Communication
  • 郭林
    菌物学报. 1988, 7(Z1): 269-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裂孢黑粉菌属(Schizonella)是我国新记录属,其主要特征为孢子堆生叶上;黑粉成对,其萌发方式同黑粉菌属(Ustilago)苔草裂孢黑粉菌(Schizonella melanogramma(DC.) Schrot.)寄生于苔草属(Carex sp.)植物上,其孢子堆生叶上,条状,粉质;黑粉孢子卵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半球形,常成对,7.5 -12.5 (-14)×5.5-(-12)µm,橄榄褐色.另一我国新记录种是鬼灯檠条黑粉菌(Urocystis rodgersiae (Miyabe) Miyabe ex Zund.),寄生在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植物上.孢子堆生叶下;孢子球27-60(-75)×25-45.5(-57µm,由1-6个黑粉孢子组成;不育细胞10-15×9-l0µm,浅褐色.黑粉孢子14-20×10-14µm,暗褐色.此种孢子球比原产于日本的模式种略大,其它特征相同.
  • Academic Activities
  • 陈健斌
    菌物学报. 1988, 7(Z1): 273-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对国内外实行开放的《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可行性论证会于1985年4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
  • 菌物学报. 1988, 7(Z1): 275-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我们从事真菌和地衣学研究和教学的十位同志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可行性论证会的评议.我们认真听取了微生物所申请建立该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和有关课题的论证发言,并参观了微生物所真菌研究室、技术室、标本室及图书资料室.
  • 菌物学报. 1988, 7(Z1): 277-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七一二十九日在北京举行.除了艾棣教授(赫尔辛基大学)、柯夫教授(康乃尔大学)及朱澄教授(北京大学)因故缺席以外,其余委员都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康教授致辞并代表研究所向各委员颁发了聘书.研究所业务处处长杨菊菊同志出席了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魏江春同志向委员们传达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及副院长周光召关于开放实验室的讲话内容;介绍了该实验室的筹建过程;提出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课题申请指南草案交会议审议.经会议讨论修改后一致通过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课题申请指南.会议还审议了十二件课题申请书;通过了其中九项.此外,经会议讨论决定,本实验室将编辑出版年报,以发表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年报将以英文版公开发行.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同时也是年报编辑委员会.
  • 陈健斌
    菌物学报. 1988, 7(Z1): 279-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于1987年5月7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本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本实验室各课题组组长和院所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代表共27人.本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赫尔辛基大学的T. Ahti教授和特邀代表,英联邦国际真菌研究所所长D. L. Hawksworth教授出席了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澄、李建义、邵力平、柯夫及袭维蕃诸教授因故缺席.会议由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康教授致欢迎词;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魏江春和副主任郑儒永、余永年、臧穆等四位教授轮流主持,在各位委员和来宾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预定的4项议程.
  • 菌物学报. 1988, 7(Z1): 286-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室自1985年4月22日通过专家评议之后,由中国科学院审查批准于同年8月12日正式成立.
  • 菌物学报. 1988, 7(Z1): 290-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创建于1985年8月12日,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9个实验室(所)之一.该实验室是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为基础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