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89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9-01-15
  

  • 全选
    |
  • 杨家诚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广东3属14种和变种的小煤炱菌,其中含笑生附丝壳(Appendiculellamichelicola Yang)、马比花生小煤炱(Meliola mappianthicola Yang)是新种,其余为国内新记录。文中有种和变种检索表。
  • 程岩,沈崇尧,裘维蕃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茭白黑粉菌在文献申出现 Yenia esculenta (P.Henn.) Liou 及 Ustilago esculentaP.Henn. 两个名字。现经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以明确新名字是否有效。。此菌冬孢子没有体眠期,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不需要外界光的诱导,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萌发;培养基中的营养成份对孢子萌发的速串有一定影响。冬孢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萌发形态及方式都是稳定的: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或先菌丝(promycellum)。该先菌丝起初可以是无隔的,但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分隔,分隔多为2一{个。初生的先菌丝和小孢子是单柱的,但成熟的先菌丝、小孢子及短菌丝细胞内均是双核的。可以认为,该菌的双桩期在整个生活史中占有相当长的时间,它只有短暂的单核期。没有发现先菌丝、小孢子彼此之间或相互间融台的现象;未见到双棱的融合及减数分裂过程。茭白黑粉菌在人工组合培养基上生成厚壁的孢子,较自然界中的冬孢子为大,但萌发方式则相同。最后作者等认为茭白黑粉菌仍应保留在Ustilago属中,而 Yenia esculenta (P.Henn.)Liou的名字是无效的。
  • 彭寅斌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银耳目银耳科的3个新种——黑褐德克耳(Ductifera nigro-brunnea Peng)、黑蜡壳菌(Sebacina tuscata Pcng)和长担银耳(Tremella longibasidia Peng)。 其形态特征,黑褐德克耳与钙德克耳(Ducli]era calcarea Lowy)接近,但前者担子常具柄状基部,担孢子为卵形可与之区别;黑蜡壳菌与蜡壳菌[Sebacina incrustans (Pers. Ex Fr.)Tul.]接近,但黑蜡壳菌担子果为黑色膜状,担子有短柄状基部;长担银耳与渡纳银耳(Tremella boraborensisOlive)接近,但前者担子果为黑色,菌丝无小鳞茎状结构,下担子头部决无横分隔者。对这三个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 刘波,范黎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遭了产于中国的花耳科Dacrymycetaceae二个新种,即莽山胶角菌Culocera mung-shanensis Liu et Fan和云南花耳Dacrymyces yunnunensis Lin et Fan。
  • 赵继鼎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灵芝(Gesoderma lucidum)远在东汉(纪元102—200)年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中国劳动人民认识它远在此之前。国外最早的记载是1781年W. Curtis的“Boletuslucidus W.Curt,t. no 224’此种模式标本已不存在。Karsten (1881)在赫尔辛基植物博物馆留下一号标本作为新模式(neoty pe)。 不同的分类学家认为在同一种不同的标本上皮壳构造可能有变化,甚致在同一号标本中也有变化。菌肉的颜色也有变化。或许菌肉颜色变暗是由于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平均温度渐渐增加所致(Steyacrt,1972)。有些分类学家认为菌柄的有无不能作分类的依据。Stcyaert(1975)证明甚致硬皮灵芝(Gonoderma tornatum complex)的孢子因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有改变。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灵芝复合种(Ganoderma complcx)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不稳定的。诚然,这是一条自然规律。在自然界每一个生物种都是连续不断的变化着。但也相对的稳定。它们在自然界的矛盾中生长和发育。本文作者同意其他分类学家的意见,即在灵芝属中孢子诸性状是唯一地分类根据。种与种之间孢子的性状是清楚的不同。同时他建议应用每一个种的综合性状作分类依据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不同的分类学家对灵芝有人持广义的概念,也有人持狭义的概念。对它的亲缘种自然也有不同。下列种类现作者认为可能是它的亲缘种类。它们是:无柄灵芝;弱光泽灵芝;四川灵芝;紫芝以及松杉树芝。现作者假定灵芝在本组中是一个中心种。其它亲缘种围绕它而诞生。于是形成一个较大的种群。也有分类学家称之为灵芝复合种。长期以来灵芝复合种已经成为分类上的困难问题。有人认为成了本组分类的绊脚石。作者研究本组真菌已有多年。根据他的经验认为持种的狭义概念大概更合乎自然规律。对于以上观点作者拟在另文中阐述。本文因限于篇幅,只报道{个新种。其中1新种应隶属紫芝组。它们是:大青山灵芝(Ganoderma daiqingshanense Zhao),昆明灵芝(G. kun-mingense Zhao),多分枝灵芝(G.Ramosissimum),澄海灵芝(G. chenghaiense Zhao)。以上所有引证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刘锡琏,郭英兰,俞永信,曾纬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离工作在四川康定及北京进行。方法是将康定收集的14批新鲜冬虫夏草,经整体灭菌后,分别割取子座、柄和虫体三部,然后将各部再切割成绿豆大小样的接种体,置于含1%胨的PDA上,在20℃温箱中让其生长;也少量地进行了于囊孢子分离,结果获得90%以上是同一种分生孢子阶段真菌的培养物。而且对该培养物的鉴定表明,是被毛孢属(Hirsutella)一新种——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sp. Nov.)。并根据这些多批次且大数量按种体(1000个以上)、多途径且重复持续分离、连同子囊孢子分离以及1988年康定点上再次分离的相互验证,皆得到同一种真菌——中国被毛孢达一事实,我们初步结论: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crk.) Sacc.]的无性阶段。
  • 傅秀辉,陈庆涛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节镰孢(Fusarium merismoides Corda)的四个变种,其中有两个新变种和两个新记录:节镰孢原变种(F.Merismoides Corda var. merismoides),宽孢变种(var. cras-sum Wr.);两个新变种:木菠萝变种(var.Artoaarpi Fu ct Chen,),桃生变种(var. persicicola Chen et Fu,)。对新变种作了汉文及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及变种的检索表。
  • 李钟庆,崔存起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食品冷库中嗜冷微生物区系时,获得很多冷育型真菌。地丝霉和金孢菌类在这些菌中占优势。其中一菌在PYE上于18℃培养14天,菌落白色,厚毡状,中央常有淡黄色渗出液滴,菌落直径3 3ram,背面浅黄褐色,有辐射沟纹,老后仍为白色。菌丝分隔,直径1 O一2.0μm。该菌有明显的分生孢子梗,直立,宽度1.0—2.0μm,长10一25(一35)μm,无色或淡黄色,分生孢子梗具分枝,由分枝产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淡黄色,顶端者为梨形、倒卵形或楔状,间生者矩椭圆形或桶状,1.5—2.5×2.5—3 5(一4.0)μm,光滑、1一3成链。该菌生长温度范围为O一25℃,最适温度为18℃,30℃不生长。此菌产生果胶酶,但是不分解角朊。该菌从冷库中生霉的蒜苗上分离得。其特征与carmichael(1962),Domsch等(1 9 80)所订正的金孢菌属(Chrysosporium Corda)中各种,以及Sigler和Carmichael(1976),Oorschot(1980)所订正的地丝霉属(GeomycesTraaen)中各种均有显著的差异,而其性状符合地丝霉属的特征集要。故命名为光滑地丝霉 Geomyces laevis Z.Q.Li et Cui。 模式:菌株AS 3.4605 为模式菌株,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研究室;模式标本HMAS No.54875保存在该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陈达虎,张炳欣,葛起新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菌龄大小、温度高低、诱饵种类和预处理时间长短对德里腐霉(Pythium.Deliensc) 游动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CMA、WA、PDA、TSA和LBA培养基均适宜于培养P.Deliense 并使其产生较多量的游动孢子,其中尤以CMA和WA效果为好;幼龄培养物的产孢能力比老龄的强,并以菌龄2天为最好;此菌在8℃以下和3 5℃以上不产孢,15—2;℃为其产孢适宜温度;以马唐叶和胡萝卜为诱饵的处理,其孢子始见期和产孢量均明显比对照组早和高,马唐叶的刺激效应较胡萝卜的为强;随着预处理时间的增加,产孢量随之相应增多,但龄期重迭现象则越严重。
  • 卢乡怀,李明霞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初步研究了分离自中国南方数省各种基物上的20l株酵母,共发现4个新记录,另有个别疑难菌株拟作进一步研究。对9属174株担子菌酵母与子囊菌酵母进行胞外酶等的比较研究,发现其胞外脱氧核糖核酸酶(D№se)及蛋白酶的产生情况在不同亲缘的酵母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对蛋白酶测试方法进行了改良,从而缩短试验周期并减少了污染机会。
  • 刘万仁,王崇仁,吴友三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核盘菌的分类和生理分化问题,对供试的28个核盘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电泳谱带以及紫外光吸收峰图形的试验研究,其结果,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属于核盘菌属有四个种,即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Whetzelinia sclerotiorum (Lib.) Korf & Dumont),三叶草核盘菌 S. trifoltorum Erikss.,细辛核盘菌(S. asari Wu et C.R.Wang和人参菌核病菌 Sclerotinia sp。人参菌核病的另一分离菌和油菜菌核病的一个分离菌其谱带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谱带相似,应归属于与葡萄孢属(Botrytis)相应的核盘菌。在核盘菌S. sclerotiorum 种群中,南方菌系与北方菌系的可溶性蛋白质稍有差异,芳香基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强度也稍有不同,可能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 吴畏,杨家书,常适滔,吴友三,薛应龙
    菌物学报. 1989, 8(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ativum)在21一25℃的Fries溶液中振荡培养时产生的毒素,易引起与病原菌感染小麦类似的特征性病状。培养滤液的浓缩物,经丙酮沉淀,正丁醇一氯仿萃取,二次硅胶柱层析等程序,将毒素部分纯化,毒素的硅胶TLC层析表明,毒素层离组分至少为6种,在紫外灯下和碘蒸气中观察,显蓝紫色光斑和棕黄色斑,它们的Rf值依次为0.12,0.16,0.25,0.36,0.43,0.54,并具有倍半萜类化合物特有的紫外吸收带,它们的最大吸收值(max)分别为270,285,287,290,287,287 nm,与国外报道乙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特性相近(Sommereyns & Closset,1978)。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组分均为毒素活性部分,它除能溶于δ为10以上的溶剂外,对热和光稳定,最适pH 4—7,极端pH下,毒素活性被钝化,回调最适pH后,活性仍可恢复,即令高温蒸煮也不丧失活性。毒素对小麦叶组织伤害能力及其活性与温度,毒素浓度和剂量,作用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