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94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4-01-15
  

  • 全选
    |
  • 顾国明,马其云,缪振春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圆,吴品珊,姚成林,陈树旋,周淑媛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文献中广西云南玉米霜霉病菌名称为Peronosclerospora maydis (Racib.)C. G.Shaw。但是我们观测病菌孢子囊为长椭球形;在13℃—28℃产孢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孢子囊长度增加而宽度基本不变,表明它不是P.Maydis,而是P.Sacchari (T.Miyake)Shirai & K.Hara,或 P.Philippinensis (Weston)C.G.Shaw。以四种 Peronosclerospo-ra的DNA及广西云南病菌的DNA与探针pCLY83杂交的RFLP图谱进一步证实了此结果,并表明 P.sacchari P.Philippinensis为同种异名。因此我国广西云南玉米霜霉菌名称应为 Peronosclerospora sacchari (T.Miyake) Shirai & K.Hara,现予订正。
  • 林英任,刘和云,唐燕平,胡炳福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齿裂菌属(Coccomyces de Not.)的两个新种一贵州齿裂菌(C.Guizhou-ensis Y.R.Lin et B. F.Hu)和油杉齿裂菌(C.Keteleerlae Y.R.Lin)。前者发生在贵州省织金县华山松(Pinus anmandi Franeh)的枝条上,后一种见于福建省福州市油杉[Keteleeriafortunei (Murr.)Cart.]的落叶上。对这两个种作了汉文、拉丁文描述和图解。
  • 庄文颖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回顾我国核盘菌科真菌的研究历史,尤其是最近十年的进展,更正了过去此科分类和命名中的一些问题,列出我国目前已知核盘菌科12属42种,并提供属的检索表;其中美洲杯盘菌(Ciboria araericana Durand)为我国新记录。同时,指出对此科进一步深人探讨的方向。描述了新种贵州杯盘菌(Ciborin guizhouensis W.Y.Zhuang),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任秀芳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安徽灵芝属(Ganoderma)13种,其中,树舌亚属Subgen.Elfvingia)8种,包括一个新种:芜湖灵芝(Ganoderma wuhuense Ren);灵芝亚属(Subgen.Ganoderma)5种。所有研究的标本保藏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 陈健斌,汪振帆,王立松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中国云南的6种牛皮叶地衣,其中裂边牛皮叶(Sticta praetextata)为中国新记录种,柄扇牛皮叶(S.Gracills).双缘牛皮叶(S.Duplolimbfita)和缘裂牛皮叶(S.Weigelii)为云南首次记载,用TLC方法测定了每种地衣的地衣物质,并发现平滑牛皮叶(S.Nylanderiana)除含三苔色酸(gyraphori acid)外,还含有伴三苔色酸(congyrophoricacid);长期以来一般被认为不产生地衣物质的缘裂牛皮叶含有一未知物质,其斑点处于C溶剂系统的Rf3区,C+黄色KC+红色。
  • 朱衡,瞿峰,朱立煌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需要简便、快速地提取高质量的DNA。以往报导的提取真菌DNA的方法大都采用液氮研磨或酶解破坏细胞壁和膜的方式,从而导致繁琐、复杂和费时的提取过程。根据氯化苄在弱碱条件下与多糖上的羟基反应形成醚从而使多糖长链断裂的事实,我们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真菌DNA提取方法,该方法使氯化苄在pH9 0时与细胞壁多糖作用,破坏细胞壁,基因组 DNA因而得以从细胞中释放出来。新方法具有简便、快速、价廉的优点,得到的DNA蛋白质污染少、质量较高、产量稳定。对该法提取的DNA作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如限制性内切酶酶解、RFLP分析、RAPD扩增,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利用氯化苄提取真菌DNA的研究,迄今在国际、国内均尚未见报道。
  • 陈世平,索继江,孙鹤龄,魏华,马述仕,罗莉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首次报告二例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肺微小根毛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免疫功能受损与微小根毛霉感染关系。本文采用不同剂量60Co-r全身辐照小鼠,然后以不同途径注射同剂量的微小根毛霉的孢囊孢子,观察动物的感染情况和感染后的真菌检出率,结果发现各种辐射剂量均在辐射后7—14日感染菌的检出率最高;各种脏器感染菌的检出率以脾脏最高(66.7—81.8%);淋巴结最低(0.0—25.0%);其他脏器的感染菌检出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 张韧,A.普赖尔,邱并生,田波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北京西郊清华园附近田间豇豆上采集的豇豆单孢锈菌(Uormyces vignal Barcl)夏孢子。萌发后提取双链RNA,电泳分析可测出300—8000碱基对的三组双链RNA。从萌发的孢子中通过差速离心提取病毒样颗粒,可获得二种类型的病毒样颗粒,一种直径为35一40nm的等轴颗粒。另一种为长短不等的棒状颗粒,用提纯物提取核酸电泳分析与直接从孢子中提取的双链RNA有相同的核酸带,从而证明这些双链RNA存在于病毒样颗粒中。
  • 康振生, 李振岐, J.庄约兰, R.罗林格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吸器和入侵点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麦条锈菌吸器由呈管状的颈部和顶端膨大的吸器体组成,颈部壁和吸器体壁相互连贯,均为两层,并且含有多糖物质。在颈部中段存在有一染色较深的颈环结构。观察发现吸器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吸器外间质内分布有多糖物质;经蛋白消酶解处理后,吸器外间质中可观察到染色较深的纤丝状物质。在入侵点部位,吸器母细胞壁因局部增厚而呈凸镜状,入侵栓壁由内、外两层构成,这两层分别与吸器母细胞壁的第六层和第五层相连接。本研究还观察到同一入侵点产生两个入侵栓的现象。
  • 康振生, 李振岐, R.罗林格, J.庄约兰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8种植物凝集素探针对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的糖基种类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壁中存在有a-葡萄糖或a-甘露糖、乙酰胺基葡萄糖、a-半乳糖、a-乙酰半乳糖、岩藻糖和a-连结的糖基,而隔膜中仅含a-葡萄糖或甘露糖和乙酰胺基葡萄糖基;在吸器颈壁中分布有a-葡萄糖或a-甘露糖;尽管吸器体壁中仅含乙酰胺基葡萄糖,而在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半乳糖,乙酰半乳糖,a-葡萄糖或甘露糖等糖基。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结构所含糖基种类并非一致。
  • 胡锦江,樊美珍,高小满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凝集试验和免疫电泳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七株绿僵菌属真菌进行了免疫学对比研究。抗原是孢子悬液和菌丝体清液,通过对家兔接种抗原而获得抗血清。每一种抗原与其同源抗血清和异源抗血清进行交叉试验,并对凝集试验的结果以及免疫电泳反应产生的沉淀弧数目和免疫电泳图谱加以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抗原类似性,同时各菌株间也表现出一定的抗原专一性。根据试验数据对供试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的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相符合。
  • 李华,张中义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张克勤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洪华珠,杨红,刘冬连,马春红,惠丰立,王立华
    菌物学报. 1994, 13(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