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96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1-15
  

  • 全选
    |
  • 贺伟,秦国夫,沈瑞祥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采集到30号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标本,选其中有代表性的10个号的担子果获得单孢株。交配试验表明每一担子果都具有双因子异宗配合系。 不同子实体交配型之问交配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蜜环菌目前至少存在5个生物种,分别称为生物种A、B、C、D和E。将这5个生物种的单孢菌种与欧洲5个蜜环菌生物种的单孢菌株进行配合,生物种B与欧洲A.gallica,生物种E与欧洲A. ostoyae亲和交配,因此将生物种B和E分别定为A. gallicaA. ostoyae 生物种A、C和D则不与任何欧洲生物种交配。
  • 何显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产自吉林省的乳菇属(Lactarius S.F.Gray)--新种:黑鳞乳菇(Lactariusalrosquamulosus X.He)。并根据R.Singer的系统将其置于红乳菇组(sect.Russulares)之中。
  • 曹恒生,侯成林,黄力群,叶要清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在安徽黄山采自南方铁杉(Tsuga tchekiangensis Flous)针叶上的小双梭孢盘菌属一新种,即铁杉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tsugae H.S.Cao et C.L.Hou)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 吴兴亮,张小青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采自贵州境内的灵芝属真菌26种,其中一新种即:高盘灵芝Ganodermaeupulatiprocerum X. L.Wu et X.Q.Zhang,所有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和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 陈健斌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扼要回顾了松萝属石萝亚属(Usnea subgenus Neuropogon)地衣研究简况,根据形态、化学、分布三者综合的现代地衣物种概念,确认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只存在两种石萝即南极石萝(Usnea antarctica)和簇花石萝(Usnea aurantiaco-atra)。除形态、化学特征描述外,详述了这两种石萝在菲尔德斯半岛的生境与分布特征。其中,在藓丛生境中的簇花石萝群体性状分化及其与石生群体性状的比较和讨论是文献中尚未见到的,而生长在木板上的南极石萝则属罕见,其平均生长速率估算为每年增长0.4—1.1mm。在化学上,这两种石萝均属于化学型I和化学型Ⅲ,而化学型Ⅱ(含有norstictic,salazinic andusnic acids)不存在于该半岛的两种石萝中。
  • 秦国夫,贺伟,沈瑞祥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 Fr.) Kummer)生物种B.生物种E分别与欧洲种A. gallica 和A. ostoyae交配,用AP—PCR技术分析了中国五个生物种及欧洲2个种的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其分为4个群:生物种B与A.Gallia, A与C,D与E,A. ostoyae 单独为一群。这与交配试验及RAPD图谱直观分析的结果一致,最小支撑树也支持将中国生物种B鉴定为A.Gallica。证明RAPD是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进化关系的有用手段。
  • 阎峻, 李兰珍, H.C.埃文斯, G.F.戈德文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寄生在昆虫、锈菌、蜘蛛及植物上的7株轮枝菌(Verticillium)和虫草菌(Cordyceps)的轮枝菌无性型的低温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保持完好而未变形的轮枝菌头状分生孢子球及分生孢子链,蜡蚧轮枝菌寄生在昆虫与锈菌上的形态具有较大差异。
  • 高仁恒,刘杏忠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多头节丛孢[Arthrobotrys polycephala (Drechsler)Rifai]和附胞隔指孢[Dactylellahaptospora (Drechsler) Zhang et al.]是两种极不常见的捕食线虫丝孢菌,A.Polycephala为国内新纪录种。通过对这两种菌的形态观察发现:A. polycephala 的大,小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后代同母体,小分生孢子一般为单端萌发,大分生孢子为两端萌发,并且小分生孢子可以继续发育形成大分生孢子。这两种菌均形成类似厚垣孢子的结构。
  • 朱必凤,马海燕,赵发清,傅明辉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的液体培养基,探索了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人工培养的最适条件,多糖形成的动态变化,并对鸡(土从)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其免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鸡(土从)菌从碳源玉米淀粉,氮源花生蛋白,生长因子麸皮浸汁,pH4.7,25℃为最适生长条件;Sephadex—G100分离多糖出现两个峰;鸡(土从)多糖作为刺激原对人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
  • 王翎,程显好,陈冠军,吴祖道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虫花菌(Isaria farinosa (Dicks) Fr.)发酵液经超滤浓缩、乙醇沉淀、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去杂蛋白后,又经Sephadex G一150纯化得到PG。PG经醋酸纤维膜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epharose 4B柱层析,证明是单一均匀的糖蛋白。PG的分子量为11、1万。PG的糖含量为92.35%、蛋白含量为7.61%。PG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含有D一甘露糖、D一半乳糖,其摩尔比是5.93:1。推测PG主要含a一型糖苷键。PG对小鼠实体瘤S一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22.2%。
  • 陈明杰,赵绍惠,张树庭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草菇是一种同宗结合的食用真菌,这给草菇的杂交育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在建立草菇部分基因文库的基础之上,对草菇的基因文库进行了鉴定。在草菇基因文库 中任意抽取72个克隆,利用专一的PcR方法,测出在草菇基因文库中,草菇基因组DNA的平均大小为1156个碱基对。在基因文库中任意选择53个克隆,利用专一的PcR进行 DNA扩增以及dig非同位素标记,用于和草菇基因组DNA杂交。在测试的53个克隆中有8%的高度重复序列,36%中度重复序列和56%的低度重复序列。
  • 姚泉洪,刘宗镇,曾以申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苏麦3号、繁9能转化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成产物x,而感病小麦品种宁麦6号、徐州21无转化能力。产物x对小麦黄化芽鞘的伸长生长无抑制作用,而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明显抑制。说明抗性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毒素的脱毒是小麦重要的抗赤霉病机制。
  • 刘维达,郭宁如,吴绍熙,柴建华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念珠菌(Candida),特别是白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机会致病真菌。 欲了解它们的生物学本质及致病的分子机制,首先应清楚其基因组的基本结构。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cctrophoresis,PFGE)技术分离了8种念珠菌共187株的染色体DNA,获得各种菌染色体数目和大小的数据。这些数据为深入研究致病酵母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作为种间基因型分类的可靠依据。
  • 袁毅 陈宗泽 殷勤燕 戴秉丽 王旭明 C.J.K,Wang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外瓶霉属(Exophiala)真菌对五氯酚和杂酚油都有很强的耐药性,其中以菌株P一3182对五氯酚和菌株P一2830、P一3182对杂酚油的耐药性最强。外瓶霉属真菌不但能在五氯酚和杂酚油溶液中生长,而且具有降解这两种防腐剂的能力。而在砷铬酸铜溶液中不能生长,对环烷酸铜和砷铬酸铜的耐药性与对照菌种相似或稍高。
  • 戴玉成,秦国夫
    菌物学报. 1996, 15(1):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