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1997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3-15
  

  • 全选
    |
  • 庄剑云,魏淑霞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苔草属植物柄锈菌3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种,它们是:寄生在点叶苔草Carex hancockiana Maxim.上的点叶苔草柄锈菌(新种)Puccinia carieis—hancockianae J.Y.Zhang & S.X.Wei sp.nov.,寄生在十字苔草Carex cruciata Wahlenb上的海南柄锈菌(新种)Puccinia hainanensis J.Y.Zhuang & S.X.Wei sp.nov.,寄生在苔草属Carex sp.上的兔耳苔草柄锈菌Puccinia jaceae—leporinae Tranzschel,寄生在披针苔草 Carexlanceolata Boott上的卡累利阿柄锈菌Puecinia karelica Tmnzschel以及寄生在蕨叶苔草Carex filicina Nees上的白头柄锈菌(新种)Puccinia leucocephala J.Y.Zhuang&S.X.Wei sp.nov.。标本均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室(HMAS)。
  • 黄勃,李农昌,樊美珍,李增智,刘清浪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自广东的簇孢霉属Sporothrix一新种,棉蝗簇孢霉Sporothrix chondracis B.Huang,M.Z.Fan et Z.Z.Li。该种产孢细胞齿突不再育或多次再育呈结节状间生,其分生孢子在该属中最小,呈油滴状或倒拟卵形,(1.7~)2.5(~3.1)×(1.0~)1.3(~2.0)μm。
  • 李增智,黄勃,樊美珍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记录了最近在中国记载的侵染双翅目昆虫的虫霉目两个新种,毛蚊虫疠霉(Pandora bibionis)发现于浙江庆元的毛蚊(Bibio sp),其初生分生孢子拟卵形,多对称144~20.5×7.2~11.5μm(平均16.5~174×8.4~10.4μm), L/D 1.4~2.3(平均1.7~2.0);假根2倍粗于分生孢子梗,末端膨大为吸盘状固着器;休眠孢子外壁刺毛状,19.1~23.4μm。食蚜蝇干尸霉(Tarichium syrphis)发现于陕西镇坪县的斑翅狭口食蚜蝇上,其休眠孢子外被圆锥形长刺,长2.2~5.0μm,直径21.2~28.1μm。在毛蠓上发现中国新记录胶孢虫疠霉,并根据本文所采用的Humber(1989)系统,将其组合为胶孢虫瘴霉(Furia gloeosora comb. Nov.);此外,还将北虫疫霉(Erynia borea)组合为北虫疠霉(Pandoraborea comb. Nov.),并同时给予修订。
  • 刘作易,梁宗琦,刘爱英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94年6月采集自贵州梵净山和荔波茂兰保护区的虫草属真菌,中国新记录种——螳螂虫草(Cordyceps mantidaecola Kob. Et Shim)和属于蛇形虫草亚属头状组的一新种——贵州虫草((Cordyceps guizhouensis Liu,Liang et Liu sp.nov)。贵州虫草寄生于刺蛾茧上,茧表面褐色,椭圆形,大小为4~6×5~9mm,在一个茧上可长1~2根子座,子座单生,不分枝,圆柱形,高1.5~5cm;柄和可孕部分界线不明,粗细相当,直径1~2mm,均为淡黄色,可孕部分皮层为丝状细胞的伪柔组织,有的柄部为白色;子囊壳散埋生,梨形,黄色,230~250×160~180μm;子囊为棍棒状或纺锤形,60~140×5~8μm, 头部3~4μm;每个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梭形,具3~4个隔膜,40~60×0.8~1.7μm,不断裂成次生子囊孢子。
  • 宋斌,欧阳友生,胡炎兴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小煤炱属Meliola Fr. Emend. Bomet 1个新种和17个国内新记录种。新种是蕈树小煤炱 Meliola altingiae B. Song et Y.X Hu sp.nov。全部标本存放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GDIM)。
  • 陈伟群,林祥发,张天宇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丝孢纲假格链格孢属一新种一大戟生假格链格孢(Nimbya euphorbiicola W.Q.Chen et T. Y. Zhana)。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模式标本保藏于西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
  • 何苏琴,李玉奇,文朝慧,孙颉,唐德志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甘肃省定西县豌豆田土壤中分离到的丝葚霉属一新种——甘肃丝葚霉Papulaspora gansuensis S.Q.He et D Z Tang,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赵玉明,温树田,刘明礼,姜玉波,张树森,陈世平,索继江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患者皮损处皮屑及活检组织中分离出的暗纹节菱孢 Arthrinimn phaeospermur(Corda)Ellis菌株制成混悬菌液,用兔、豚鼠及小鼠(LAcA)进行动物毒理实验。表皮直接涂抹法接种,四周后未见皮肤损害;划破表皮涂沫法及皮下注射法接种,两周后实验动物的皮肤都出现浸润性斑块、小结节、皮下脓肿及脱毛的症状,对照组动物正常。再用腹腔注射法接种,小鼠两周后死亡,病解所见,腹膜、肠系膜、腹壁及肝等处,均出现散在的灰向色小脓肿;心、肺、肝、脾及肾均有病变。豚鼠两周后仍存活,当即处死解剖所见与小鼠病解改变相同。对实验动物皮损、腹膜、肠系膜、胃及肝等处的小脓肿组织进行了病理检查,结果发现皮损及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浸润,由多种细胞构成的浸润性肉芽肿。在病理浸润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球形、卵圆形,棱形及晶体形的棕色、红色孢子。其病理改变与患者皮损病理改变相一致,其不同点是实验动物有小脓肿,肉芽肿内可见多核巨噬细胞,而在病人皮损中很少见到。
  • 陈世平,索继江,朱士俊,魏华,韩亚平,李树林,王华琼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小毛霉感染途径、感染部位、感染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机体受损不同程度,微小根毛霉感染不同药物治疗效果。本实验选用5GY、7GY等不同剂量的60Co照射18~20g♀LACA小鼠,每只鼠接种六千万个微小根毛霉的孢囊孢子,设对照组。通过氟康唑,野山花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小鼠活存情况及感染部位等。结果证明:5GY、7GY两种不同剂量60Co照射感染后,从活存时间、体重、治疗后的感染只数,感染部位等均有差异。7GY60Co照射后,腹腔注射六千万个微小根毛霉的孢囊孢子,感染后分别以氟康唑、中草药野山花进行治疗,野山花治疗组小鼠体重平均高于氟康唑的治疗组。活存35日后处死,平均每只鼠体重由原来的19.3g增加到24.2g。氟康唑治疗组10目前全部死亡,每只鼠平均体重由原来的19.2g减少到1487g。5GY照射后接种六千万个微小根毛霉孢囊孢子采用野山花、氟康唑进行的治疗效果,可看出两组治疗鼠体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是从治疗效果看出,5GY照射感染治疗后,野山花治疗效果优于氟康唑治疗组,治疗后野山花组感染2只,氟康唑组感染5只。野山花治疗组感染了脾、肺、淋巴结等三个组织,氟康唑治疗组感染了肝、脾、肾、淋巴结等五个组织,而检出比例比野山花治疗组高。结果证明微小根毛霉均对脾、肾侵害严重。
  • 胡东维,李振岐,康振生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镜技术对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及相应寄主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吸器的Ca2+-ATP酶活性及几丁质的分布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删成熟吸器在内部结构上类似一个代谢活跃的菌丝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多聚核糖体;Ca2+-ATP酶主要被定位在寄主质膜及病菌核膜上;随吸器的不断发育,吸器外膜厚度增加,同时Ca2+-ATP酶活性增强。几丁质均匀地分布在吸器壁上,其含量随吸器的成熟而增加。在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吸器细胞核最先退化,然后是线粒体的液泡化和多聚核糖体的解聚。中抗寄主细胞内的吸器普遍退化较早,相当一部分在吸器中心体阶段已解体。此外,高感寄主表皮细胞与叶肉细胞之间有发达的胞间连丝;而且在吸器形成后,能比中抗寄主细胞更快地增殖和聚积大量与能量代谢、物质合成及分泌活动有关的细胞器。
  • 刘学敏,惠东威,张明厚,陈受宜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Il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dium sojim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一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 李华荣,兰景华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四川省玉米纹枯病菌系时,获得23个Rhizoctonia zeae Voorhees菌株。该菌菌丝形态与 R. solani Kuhn相似;菌丝细胞含3个以上椭圆形细胞核;隔膜具桶孔,桶孔周围的隔膜肿体(septal swelling)与隔膜板垂直,两端不再膨火外延;菌丝生长较快,在PDA平板26℃下培养,每24小时菌落直径增长33.2~39.1mm;菌丝与苯酚相互作用后,着色较深,呈深褐色。菌核初期为白色或奶油色,成熟后为红褐色;常散生于基质内,少数着生在基质表面和培养皿的内壁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25~1.0mm;结构致密,无菌环和菌髓分化,表面较光滑。23个R zeae菌株均与Oniki等建立的Waitea circinata WAG-Z标准菌株发生融合,但与R. solani 的融合群标准菌株均无融合反应。R.Zeae对玉米的致病性较强,稍弱于玉米纹枯病主菌系R.Solani AG一1一IA,其病斑多半不连续,颜色较深,也可侵染果穗引致穗腐并在苞叶上产生大量红褐至黑褐色的小菌核。
  • 刘爱英,梁宗琦,刘作易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自四川省峨眉山自然保护区的虫草及其相关昆虫病原真菌,其中除有常见的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Vuill)Fr,粉被虫草(Cordyceps pruinosa Perch),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Miquel) Samson,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等昆虫病原真菌外,将主要描述峨眉虫革新种(Cordyceps emeiensis A Y.Liu et Liang sp.nov),龙洞虫革新种(Cordyceps longdongensis A.Y Liu et Liang sp.nov),暗绿虫草新记录种 (Cordyceps atrovirens Kob et Shim.)和蛹虫草球头变种新记录种 Cordyceps militaris var sphaerocephala(Schw) Fr.等几种虫草菌。
  • 但汉斌,周与良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29株深红酵母(Rhodotorula rubra)的裂解气相色谱(PyGC)数据分别采用三种数值分析方法进行化学数值分类学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聚类分析、主分量分析还是Q型因 子分析,均能得到极为相似的分类结果,其中Q型因子分析效果最佳。通过数值分类学研究,29株深红酵母被划分成不同的四群,其中NKRlll不能与上述四群聚类,作者建议将该菌株从Rh. Rubra中分出,仍保留Rh. pilimanaE种名。
  • 孙漫红,刘杏忠,唐霖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我国东北及黄淮海地区主要大豆种植区11种土壤对4株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M一14,厚垣孢子轮枝菌Verticilliumchlamydosporium)JN—11、SH一26和BQL—1孢子的抑制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表明土壤抑菌作用普遍存在,但依土壤条件、菌种类型而异,其中以安徽宿县、济南农科院、北京、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的土壤抑菌作用最强,洗涤悬液中孢子萌发率多小于30%,济南敬家、河南开封、黑龙江八五三农场等地土壤抑菌现象不明显,孢子萌发率一般在40~80%。同一土壤对4个菌株的影响是一致的。将菌种液体发酵培养,其滤液孢子萌发率一般可提高至50%以上。加入复合添加剂制得菌剂后,孢子萌发率进一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对其抑菌作用的强弱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越多,抑菌作用表现得 也越明显。机理探讨表明土壤中存在着一些水溶性及挥发性的抑制因子,其中水溶性成分是主导因素。
  • 孙广宇,张荣,朱明旗,张天宇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窦坦德,沈崇尧
    菌物学报. 1997, 16(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 sp. Glycinea )的菌丝可溶性蛋白,游动孢子悬浮液和培养液的浓缩物质作免疫原,获得三种抗血清。免疫双扩散测效价表明以菌丝可溶性蛋白作免疫原获得的抗血清效价最高,利用这种抗血清能够检测到4.4ng/ml的菌丝可溶性蛋白抗原,特异性试验表明大豆疫霉菌的抗血清与其它属真菌无交叉反应,但与测试的疫霉属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由于疫霉属真菌只有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侵染大豆,故可用于对大豆疫霉菌的检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