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0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5-15
  

  • 全选
    |
  • 林英任,李增智,黄成林,项存悌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齿裂菌属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nb.)Oerst.]上的青冈齿裂菌(Occomycesce=yclobalanopsisY.R.Lin&Z.Z.Lisp.nov.)和生于香叶树(LinderacommunisHemsl.)上的福建齿裂菌(C.fujianensisY.R.Lin&C.T.Xiangsp.nov.)。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 张中义,张宏,李天飞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枝孢属Cladosporium一新种:桔梗枝孢C.platycodonisZ.Y.Zhanget.H.Zhang,sp.nov.二个新记录种是:菝葜枝孢C.Smilacis(Schweinitz)Fries和枣枝孢C.zizyphiKarsten。新种附有拉丁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 刘培贵,王向华,王庆彬,土居祥兑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肉座菌属的系统分类史进行了回顾,并对3个菌生种进行了报道;其中硫磺肉座菌(新拟)Hypocreasulphurea(Schwein.)Sacc.为中国新记录种,拟层孔肉座菌H.formitopsisP.G.LiuetY.Doi为新种;讨论了它们与其近线种的区别和在本属下的系统分类位置。采用了全型世代特征集要分类法(MTSCH)的研究方法。
  • 骆志成,王端礼,孔繁荣,李冬梅,李若瑜,李世荫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烟曲霉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并将之与其他几种常见曲霉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发现3株烟曲霉的ITSⅠ区完全相同,而其中1株烟曲霉的ITSⅡ区与一条已知相应序列仅有2个碱基的变异。提示烟曲霉rRNA基因的两个ITS区序列均十分保守,而且与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及构巢曲霉的相应序列相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 祝明亮,李天飞,缪作清,刘杏忠,张克勤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不同地方的7个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smusiformisDrechsler)和9个厚皮单顶孢(Monacrosporiumeudermatum(Drechsler)Subram)标准菌株用4个随机引物(OPW-18、OPW-16、OPM-1、OPK-19)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扩增谱带聚类分析结果不能将弯孢节丛孢和厚皮单顶孢的菌株分开,具有附属丝的菌株没有被聚在一起,菌株间地理起源上的亲缘关系也没有体现,证明RAPD分析不能作为节丛孢属和单顶孢属的属间鉴别分析,附属丝地捕食线虫真菌不具分类学意义,不能以之作为成立小掘氏霉属的证据,系统聚类关系与地理来源基质也没有相关性。
  • 李惠萍,冯明光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温度(10~30℃)与光照(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组合条件下进行了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anhuiensis)离体产孢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适于安徽虫瘟霉产孢的温度为10~20℃,但以15℃最适,不仅产孢快和产孢量大,而且不受光照的影响。在25℃下虽能产孢,但产孢量大幅减少,30℃下则不产孢,25℃可能是安徽虫瘟霉产孢的高温极限。全光照各温度处理的产孢量总是比全黑暗相应温度处理的产孢量高,说明光照对产孢具有刺激作用。在10℃和全光照的组合中,累计产孢量最高且持续产孢时间最长,而相同温度与全黑暗处理的产孢量却很低,显示光照在偏低温度下是影响安徽虫瘟霉产孢的关键因素。概而言之,光照主要影响安徽虫瘟霉的产孢量,而温度主要影响其产孢速率或进程。
  • 尹丽红,袁生,鲁仲谋,陆玲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外源钙调素(CaM)对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ombe)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源CaM能明显抑制粟酒裂殖酵母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方式是延长了粟酒裂殖酵母细胞生长的延滞期。抗粟酒裂殖酵母CaM抗体、TFP及Phenyl-SepharoseCL-4B能降低CaM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而Ca2+及Ca2+螫合剂EGTA对CaM的抑制作用均无影响。以上结果提示,外源CaM对粟酒裂殖酵母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胞外CaM激活了细胞膜上的Ca2+泵,使胞内Ca2+浓度降低所致。
  • 马振国,董金皋,樊慕贞,李正平,刘云慧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在PD液体培养基中黑暗培养20d,过滤获得培养滤液,经乙酸乙酯萃取、45℃减压浓缩得AB-粗毒素。AB-粗毒素经HPLC分析,在λ=206nm波长下具有Ⅰ、Ⅱ、Ⅲ和Ⅳ4个明显的吸收峰。组分Ⅲ的红外吸收光谱、FAB/MASS和1H-NMR与已报道的腐败菌素B基本一致,由此确定组分Ⅲ为腐败菌素B。试验发现,芸薹链格孢的培养滤液、AB-粗毒素和毒素组分Ⅲ均能造成白菜叶片黄化、萎蔫和坏死。
  • 杨革,徐承水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含亚麻子油的斜面培养基连续传代和逐渐降低培养温度,诱导筛选的方法,从大量丝状真菌中选育到一株产二十碳五烯酸(all-cis-5、8、11、14、17-eicosopnthenoicacid)较高的被孢霉菌(Motierellasp.)SM481。研究得到最适培养基及最适培养条件。在最适培养及产二十碳五烯酸条件下,细胞干重和二十碳五烯酸产量分别为28.8g/L和0.127g/L。
  • 吴国荣,陆长梅,周长芳,顾龚平,张贞渝,魏锦城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佛州侧耳(PleurotusfloridanusSinger)子实体在生理高温(32±1℃)条件下,O2吸收速率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的速率增加;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增多。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应地发生变化;放线菌素D抑制生理高温下SOD活性的升高;O2-清除剂甘露醇和外源SOD都影响生理高温对SOD的诱导效应。表明该侧耳在生理高温条件下SOD酶活性激应性的升高是O2-参与了SOD基因表达的调控,促进酶蛋白的合成。
  • 刘玉焕,钟英长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Y-8在液体培养基中30℃培养5d,其菌体用超声波破碎后,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Sephadex-100凝胶过滤,得到凝胶电泳均一的对硫磷降解酶,其比活为6.94,提纯倍数为13.6倍,收率为17.4%。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是50℃,最适pH为7.5,在40℃以下和pH6.0~9.0之间稳定,此酶为单亚基蛋白,凝胶过滤法测得分子量为42000,含糖14.6%,SDS、Hg2+、Ag+、Fe3+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金属螫合剂EDTA对酶活无影响。此酶对甲基对硫磷、敌敌畏、亚胺硫磷也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当以对硫磷为底物时,Km为0.43mmol/L,Vmax为1.24μmol·mg-1·min-1
  • 吴克,蔡敬民,刘斌,丁佐龙,张洁,潘仁瑞,钱芳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黑曲霉A3(AspergillusnigerA3)的固体培养物浸出液,经过多步分离纯化后,获得三个组份的木聚糖酶,称为xⅠ、xⅡ和xⅢ。经7%凝胶浓度的盘状电泳分析均为单一组份。经等电聚焦电泳测xⅠ、xⅡ和xⅢ的等电点分别为6.8、5.5和6.1。SDS-PAGE测得亚基分子量(Da)分别为xⅠ,42000;xⅡ,20000;xⅢ,3000。三个酶组份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xⅠ,40℃I;xⅡ,50℃;xⅢ,50℃。最适反应pHxⅠ,3.5;xⅢ,4.5;xⅢ,5.0。保温一个小时后,酶的半失活温度分别为xⅠ,55.6℃;xⅡ,54.8℃;xⅢ,46.6℃。金属离子Ag+、Hg2+、Ni2+和脲对不同的酶组份具有一定的影响。
  • 陈茹梅,李金玉,邵映田,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戊唑醇处理导致病菌发生一系列变化:菌丝呈现念珠状异常膨大和缢缩,菌丝原生质体内液泡和电子致密体增多,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加厚,部分菌丝的隔膜发育受阻成畸形,不能形成正常的桶孔隔膜和桶孔覆垫。有些菌丝原生质体内出现菌丝内套菌丝的现象。这些变化最终导致菌丝细胞解体死亡。
  • 莫晓燕,詹谷宇,项昱红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罗才宏,王克荣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刘吉华,袁生,戴传超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李信,杨凤权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王澄澈,梁枝荣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The protoplasts of auxotrophic mutant monokaryon of Pleurotus. Sajor-caju was used as recipient parenL the protoplasts of wild dikareon of Lentinus edodes were heat-inactivated and used as nuclear donor parent. The fusants of two parents showed some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mselves. Thrugh protoplast re-isolation and reversion of one randomly selective fusant, two parents had been recovered and the donor parent achieved some new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
  • 徐阿生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陈伟群,陈法军,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Fourteen species of saprotrophic fungi isolated from various substrates from Xisha Islands are reported, including a new record species-Curvlaria tuberculata Jain. The others are: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 A. phragmospora van. Emden, 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 Cladosporium arysporum Berk. & Curt., C sphaerospormum Penz., Curvularia affinis Boedijn, C. geniculata (Tracy & Earle) Boedijn, C. lunata (Walk.) Boedijn, Exserohili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 Suggs.,Humicola grisea Traaen, Botryodip…
  • 何月秋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杨祝良
    菌物学报. 2000, 19(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国内外菌物学家对我国鹅膏菌属(Amanita)真菌进行了大量采集和分类研究。迄今为止,在菌物学文献中已为我国记载了近100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鹅膏菌,然而,其中许多是原描述于欧洲或北美的种类,它们在我国是否确有分布尚需开展深入研究。近几年来,作者对采自我国的部分鹅膏菌标本与欧美相似种的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者虽在外貌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部结构上却有较大差别,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也同样存在差异。若把它们作为同一分类单元处理似不恰当。我国幅员辽阔,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众多与鹅膏菌形成外生菌根的树种为我国、东亚或东南亚的特有种,在它们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可能形成了不少特殊或亚洲的特有鹅膏菌。为能如实反映我国鹅膏菌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必须加强野外调查,在野外对子实体的形态及各部位的颜色进行仔细而准确的描述、拍照和绘图;其次对干燥良好的标本进行可靠的形态学、解剖学研究;此外,比较研究欧美相似种的标本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在我国蘑菇目(Agaricales)其它类群的分类研究中可能也是值得注意的。
  • 序言
  • 郭英兰,蒋毅
    菌物学报. 2000, 19(3): 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5种尾孢菌和2种假尾孢菌,其中有3个新种:杜若尾孢Cercosporapolliae-japonicaeY.L.Guo&Y.Jiang,sp.nov.,日本锦带花尾孢C.weigelae-japonicaeY.L.Guo&Y.Jiang,sp.nov.和旅覆花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inulaeY.L.Guo&Y.Jiang,sp.nov.,1个新组合:紫花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quata(Chupp&Greene)Y.L.Guo&Y.Jiang,comb.Nov.,和3个中国新记录;山牵牛尾孢CercosporathunbergianaYen,乌拉马尾孢CercosporauramensisChupp&Muller和盐肤木尾孢CercosporaverniciferaeChupp&Viegas。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并附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 陈秀蓉,郭英兰,张山林
    菌物学报. 2000, 19(3): 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寄生在梨叶上引起梨叶枯病的菌绒孢属一新种:梨生菌绒孢Mycovellosiellapyricola.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 曹支敏,李振歧,庄剑云
    菌物学报. 2000, 19(3): 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自秦岭林区的锈菌34属228种。其中有6个新种:槭锈抱孢Aecidiumaceris、糙苏鞘锈Coleosporiumphlomidis、秦岭栅锈Melampsoratsinlingensis、荩草生柄锈Pucciniaarthraxonicola、冠毛草柄锈Pucciniastephanachnes和头状杜鹃夏孢锈Uredorhododendricapiati;中国锈菌新记录13种:米诺锈孢锈Aecidiumminoense、北极栅锈Melampsoraarctica、紫藤赭痂锈Ochropsorakraunhiae、青篱竹柄锈Pucciniaarundinariae、高大柄锈Pucciniaexelsa、哈氏柄锈Pucciniaharioti、比婆山柄锈Pucciniahibayamensis、川上柄锈Pucciniakawakamiensis、大泽柄锈Pucciniaohsawaensis、极细柄锈Pucciniapraegracilis、美明柄锈Pucciniapulchella、毡毛柄锈Pucciniavelutina和帚菊景孢锈Uredopertyae。中文列出了所有这些锈菌的寄主植物学名、分布…
  • 陈双林,李玉
    菌物学报. 2000, 19(3): 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两篇关于中国绒泡粘菌属分类的研究论文中,已经报道了见于东北和新疆的新种和新记录种,本文报告的是散见于河南、山东、福建、陕西、广西和四川六个省区的六个种,金色绒泡菌和紫绒泡菌是中国新记录种,另外四种为新种。膜壁绒泡菌Physarumbadhamioides以囊被上石灰质稀散及孢丝宽扁、少石灰质而有别与其它绒泡菌;迷乱绒泡菌P.Confusum则因易与绿绒泡菌P.viride和垂头绒泡菌P.nutans混淆而得名,但以散生的孢囊具短柄、石灰结与囊被同为灰绿色等特征显著不同于后者;畸形绒泡菌P.Deformans具有显然不规则的孢囊、炳和孢子,易与其它绒泡菌相区分;草生绒泡菌P.herbaticum发生于活草叶上,淡绿色的联囊体发达,石灰结之间的连线细长而明确,使其与相近的绒泡菌明显可分。所有研究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 刘方,邢来君,黄容春,张树庭,赵力
    菌物学报. 2000, 19(3): 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洛巴口蘑培养滤液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蛋白复合物(PSPC)。PSPC在细胞水平有能力恢复和增强带瘤鼠腹腔浸出细胞的吞噬功能和T细胞的促分裂活性。在分子水平,PSPC能恢复带瘤鼠脾细胞和腹腔浸出细胞内IFN-γ基因的表达水平。另外,PSPC能够下调带瘤鼠脾细胞内“抗细胞因子”TGF-β的表达水平。因此,PSPC的抗肿瘤机制可归咎于寄主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
  • 王龙,孔华忠
    菌物学报. 2000, 19(3): 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离自广西地区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布氏正青霉(Eupenicilliumbrefeldianum(B.Dodge)Stolk&Scott),赭瑰色正青霉(EupenicilliumochrosalmoneumScott&Stolk)。根据广西的分离物对此两个种作了描述并附线条图。
  • 郭林
    菌物学报. 2000, 19(3): 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寄生在四脉金茅[Eulaliaquadrinervis(Hack.)Kuntze]植物上的黄金茅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pollinianum(Zundel)Vanky&Shivas)新记录种,其孢子堆生在全部小穗中,外有白色包被包围。中轴单个,弯曲。孢子团黑褐色,半粘结。黑粉孢子球形,近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10~12.5×8.5~10.5μm,黄褐色;壁厚均匀,0.5~0.8μm,有刺或瘤。不育细胞球形,近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10~20×8.5~16.5μm,无色,光滑。
  • 韩立刚,袁毅
    菌物学报. 2000, 19(3): 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瓶霉属、外瓶霉属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是有着重要经济意义的一类真菌。迄今,我国已报道疣状瓶霉(Phialophoraverrucosa)、裴氏瓶霉(Ph.pedrosoi)、棘状外瓶霉(Exophialaspinifera)、皮炎外瓶霉(E.dermatitidis)和甄氏外瓶霉(E.jeanselmei=Ph.gougerotii)5种,均是分离自人体的病原真菌。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中,用生长锥取样器随机钻取腐朽林木髓心,在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共鉴定出瓶霉属真菌2种,外瓶霉属真菌3种,其中美州瓶霉(Ph.americana、烂木瓶霉(Ph.richardsiae)和鲑外瓶霉(E.salmonis)为国内新记录种。
  • 陈集双,冯明光,洪健
    菌物学报. 2000, 19(3): 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