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3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3-15
  

  • 全选
    |
  • 庄剑云,魏淑霞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5种单胞锈菌的名称作了订正。有4种是我国的新记录,即异形单胞锈菌Uromycesaberrans,假木贼单胞锈菌U.anabasis,异芒菊单胞锈菌U.blainvilleae和盐角草单胞锈菌U.salicorniae。基于无性型标本描述的芽单胞锈菌Uromycesgemmatus被改订为巴西单胞锈菌Uromycesbrasiliensis
  • 丁明仁,文华安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HMIGD)以及本研究室未定名的中国粘盖牛肝菌属Suillus标本。鉴定了36种,其中2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 徐阿生,罗大庆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地下真菌的一个新记录属——川普包属Trappea及其一新种——肉桂色川普包Trappeacinnamomea。新记录属以在真包被下具一层不育腔室组织及鬼笔型的孢子不同于其它近缘属;新种则以产孢组织鲜时肉桂色的颜色不同于属内的其它种。新种主要特征为:担子果地下生,球形或近球形,径0.5~1.5cm,伤后变红色,基部具细长(粗约0.5mm,长达6cm以上)的白色根状菌索。包被宿存,白色,厚120~200靘,由径±4靘的菌丝交织而成,菌丝具锁状连合,具颗粒物,在5%KOH液中呈深色。产孢组织胶质的,新鲜时肉桂色至浅褐色,干后橄榄绿色,产孢腔室不规则。与真包被相连的不孕(腔室)组织厚达500靘,由胶质薄壁的菌丝交织而成,菌丝径3~4靘,具锁状联合,不孕腔室四周由20~30×7~10靘的无色棒状细胞排列而成。中柱明显,浅色,在担子果中部树枝状分枝。菌髓板宽37~60靘,由无色、薄壁、径±2.5靘的菌丝交织而成,菌丝具锁状连合。担子长棒状至柱状,22~30×4~5靘,具(4-)5~7(-8)个孢子。担孢子光滑、无色,矩圆形或一端稍窄,4~5.6×2~3m。模式标本(徐阿生2001-107,HXZE1723)保存…
  • 刘铁志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寄生在东北木蓼Atraphaxismanshurica上的叉丝壳属一新变种:多丝木蓼叉丝壳Microsphaeraatraphaxidisvar.pluriappendicis,新变种有中文和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74212)。
  • 张猛,张天宇,孙炳达,邓晖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暗色丝孢菌的三个中国新记录种:Beltraniellaportoricensis、SpadicoidesxylogenaPericoniacircinata,其中BeltraniellaSpadicoides两属在中国首次发现。研究的标本保藏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 张中义,陈伟群,王英祥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柱隔孢菌属二新种和菌绒孢属一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是天门冬柱隔孢Ramulariaasparagi,寄生在百合科Liliaceae文竹Aspargisplumosus上;香茶菜柱隔孢Ramulariarabdosiae,寄生在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Rabdosiaamethystoides上。新记录种是甜苦菌绒孢Mycovellosielladulcamarae。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描述和附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 张英,郭良栋,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都江堰亚热带地区常见植物根围土壤中分离并鉴定了4属27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无柄囊霉属Acaulospora4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1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2种,球囊霉Glomus20种。其中哥伦比亚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colombiana,澳洲球囊霉Glomusaustrale,卷曲球囊霉G.convolutum,肿涨球囊霉G.gibbosum,球泡球囊霉G.globiferum,异形球囊霉G.heterosporum(A)为我国六个新记录种。
  • 石兆勇,陈应龙,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海南岛尖峰岭13种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4种,Glomus属16种,Scutellospora属3种,其中Scutellosporanigra(Redhead)Walker&Sander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 任强,赵遵田,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果疣衣属地衣系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茶渍衣亚纲Lecanoromycetidae,鸡皮衣目Pertusariales,鸡皮衣科Pertusariaceae的成员。由于粉色果疣衣Varicellariarhodocarpa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使中国地衣区系中新增添了一个属:果疣衣属Varicellaria。该属迄今已知仅含三种,即粉芽果疣衣V.kemensis,八孢果疣衣V.carneonivea及粉色果疣衣V.rhodocarpa。果疣衣属为壳状地衣,地衣体微薄,膜质;子囊盘茶渍型,单个或数个聚生于瘤状果疣中;类侧丝多分枝并呈网状缠绕;子囊内含单孢或八孢;子囊孢子大型(长度为200~400mm),双胞,无色透明,椭圆形;孢子壁厚达27mm;与鸡皮衣属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子囊内含双胞孢子,后者子囊内含单胞孢子。由于该属在中国是首次被发现,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文中还提供了该属迄今已知的全部三种的分种检索表。粉色果疣衣以其地衣体基本无粉芽和遇Pd呈负反应而区别于粉芽果疣衣,以子囊内含单孢而区别于八孢果疣衣。通过薄板层析法首次从该种髓部检测出茶渍衣酸。其地理成分为北极高山种,主要分布于欧洲的挪威、瑞典、芬兰、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苏格兰以及北美洲;在亚洲迄今只见于日本与中国。
  • 王化波,王晓鸣,朱振东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 王建营,郑小波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 林芳灿,汪中文,孙勇,蔡亚君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自收集于中国14个省、区的53个野生香菇菌株分离得到的94个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了交配型因子分析。从该样本中鉴定出66个不同的A因子和72个不同的B因子,而且A、B不亲和性因子系列中的特异性因子均呈等概率分布。据此估算在中国香菇自然群体中存在121个特异的A因子和151个特异的B因子,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种质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李颖,舒石,关国华,刘枫,李秀玉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丝状真菌异核体的产生机制,从新疆地区患枯萎病的棉杆中分离出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异核体菌株X515,并自其菌落出现的不同角变处分离出三个不同表型的分离子,X515-Ⅰ、X515-Ⅱ和X515-Ⅲ。选用200种随机引物对它们进行核DNA的RAPD分析,只在OPB-16引物对致病力强的分离子X515-Ⅰ核DNA的PCR扩增产物中出现了一条354bp的差异片段,其部分碱基序列与Fusariumoxysporumf.sp.lycopersici的短散布序列(Foxy)末端序列的相似性达88%。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所采用引物数量的增加,可有望找出异核体及其不同分离子之间核DNA的差异,为最终阐明异核体形成的机制提供线索。
  • 刘淑艳,李玉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大粉瘤菌Lycogalaflavofuscum的19SrDNA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长度为1443bp。同时将之与多头绒泡菌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其序列同源性为58.16%。
  • 方卫国,张永军,马金成,肖月华,杨星勇,裴炎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扩增与已知序列相连的未知序列是一项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其它方法相比,目前在棉花上应用的YADE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和假阳性低等特点。因此,作者尝试将该法引入到昆虫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建立了适合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YADE的技术体系。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在昆虫病原真菌穿透寄主体壁时起重要作用,作者在已克隆的球孢白僵菌类蛋白酶基因CDEP-1的基础上,利用YADE法,克隆类球孢白僵菌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CDEP-1的启动子CDEPP。序列分析发现:CDEPP中没有明显的TATA和CAAT框,含有8个可能的碳调控因子的结合位点5'>(g/c)YggRg<3'和2个氮调控因子的结合位点——相隔很近的GATA。这与CDEP-1的表达受碳/氮抑制的结果一致。本文的结果将会为研究CDEP-1的表达规律奠定基础。
  • 周凯松,薛久刚,张晗星,陈畅,张长铠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火菇素是一种从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具有抗癌活性的简单蛋白。用SDS-PAGE系统,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参照蛋白比较,确定火菇素的分子量为24kDa,这一结果与其氨基酸组成分析相比偏大,进一步通过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ESIMS)分析,精确测定火菇素的分子量为19891.13Da。推测由于火菇素蛋白与SDS的非正常结合是造成蛋白质在SDS-PAGE中迁移变慢导致偏差的原因。
  • 周晓云,王克荣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菌株突变体有性杂交后代的检测方法,对串珠镰孢霉Fusariummoniliforme氮代谢过程中硝酸盐还原途径相关酶基因间关系进行研究。串珠镰孢霉含钼协同因子突变体缺陷型(nitB)与亚硝酸盐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nitC)间的杂交结果显示,在不同的交配群以及在相同交配群不同寄主上的分离菌株中,控制这两种酶的基因有两种类型,并据此提出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调控硝酸盐还原途径酶的假说。当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nitD:nitB:nitC:wt=1:1:1:1)时,表明这两种酶的遗传受核基因调控,分离时两种基因自由组合;当杂交后代仅有两种表型时,表现为父本表型隐藏,双基因缺陷型(表型同主氮调节基因缺陷型nitD)表型不出现,即母本表现型:野生型为1:1,表明这种遗传类型除受核基因的控制外,还存在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 刘世利,汪天虹,秦楠,侯运华,刘谨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黄海深层海底泥样中分离到1株产低温木聚糖酶的青霉,经EMS诱变得到11株酶活性提高的菌株,对其中1株产低温木聚糖酶活力最高的菌株产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所产木聚糖酶在pH4.6,45℃时酶活可达25.8u/ml,比出发菌株提高126%。诱变后菌株所产木聚糖酶在0℃仍有显著酶活性,达8.2u/ml。
  • 李美娜,吴谢军,李春燕,冯伯森,李庆伟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RFLP和RAPD方法对野生驯化蛹虫草及其退化菌种进行了基因水平的分析。PCR-RFLP实验,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出5.8S和其两端的两个转录间隔区(ITS),选用5种识别四个碱基的内切酶(HaeIII、AfaI、TagI、AluI和XspI),其中只XspI酶切结果在两个菌种中存在差异,进一步测序表明,整个片段全长534bp,共有13个位点发生碱基突变,且都为c转换为t。RAPD实验,选用4组计80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共筛选出9个对所有供试个体均存在明显差异的引物。结果表明了退化菌株较野生驯化菌株在DNA水平上发生了频率较高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直接与导致菌种退化的基因相关联。
  • 施巧琴,吴松刚,郑腾,周晓兰,黄建忠,黄鹭强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温特曲霉AspergilluswentiiF-871是高效转化延胡索酸为L-苹果酸的变株,通过对其合成延胡索酸酶的因素进行研究,筛选了培养基主要营养元素有L-精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及相应含量丰富的酵母粉、黄豆饼粉和玉米浆。该变株生长阶段条件为:pH6.0,温度2830℃,培养时间为24h,酶合成阶段最适条件:接种量15%,初始pH6.8,培养温度2830℃,装量8090ml/500ml,酶合成周期40h。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F-871变株延胡索酸酶合成水平可达156.33u/g,100ml发酵液中的酶可将延胡索酸转化为L-苹果酸32.06g,比国内一步发酵法产酸88.5%提高约4倍,转化率由85%提高到106.87%,发酵周期由90h缩短至57h。
  • 杜巍,袁静,李元瑞,陈秀珠,贾士芳,还连栋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灰树花菌丝体多糖G.F.-2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F.-2是一种均一性好、分子量为7.24×105的大分子纯多糖,其单糖组成的摩尔比为Xyl∶Man:GaL∶Glc=0.7:1.0:1.5:4.3;G.F.-2由β-D-葡聚糖单元以糖苷键连接而成,主链以β-1,3和β-1,4为主,分枝点主要发生在C6位,形成β-1,6糖苷键;同时,该多糖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显著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功能。
  • 杨晓彤, Jennifer M.F.WAN, 糜可, 冯慧琴, Daniel K.O.CHAN, 杨庆尧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3)--葡聚糖是蘑菇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多糖的核心结构。通过鲎的G因子法测定了从19种药用和食用蘑菇中提取的27个多糖样品中(1,3)--葡聚糖的含量,我们发现(1,3)--葡聚糖普遍存在于这些蘑菇多糖提取物中。但是,(1,3)--葡聚糖的含量随蘑菇的种类和多糖提取的部位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平均值大约占多糖的34.8%。从香菇、裂褶菌、云芝、草菇、灰树花、鸡腿菇和姬菇中提取的9种多糖中(1,3)--葡聚糖含量远高于其余的多糖。适当的纯化可以提高蘑菇多糖中(1,3)--葡聚糖的含量。我们的研究表明鲎G因子法可以用来快速有效地测定蘑菇多糖提取物中的(1,3)--葡聚糖含量。
  • 包海鹰,李玉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胶陀螺中分离得到麦角甾醇、丙二酸和葡萄糖3种单体化合物;6-戊基-4羟基-2-一,四氢化-2氢-吡喃(2H-Pyran-2-one,tetrahydro-4-hydroxy-6-pentyl)和6-戊基-2-,5,6-二氢化-2氢-吡喃(2H-Pyran-2-one,5,6-dihydro-6-pentyl)2种主要香气成分;Bulgarhodin(I)和Bulgarein(II)2种色素混合物。该菌中还含有碳原子数为13、14、15、16、17、20、21、36和44的一组饱和烃类化合物。
  • 荚荣,谢萍,秦易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白腐真菌F17Schizophyllumsp.对不同结构的多种染料具有较强的脱色能力。聚酯无纺布是该菌固定化的最佳载体。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该菌株固定化细胞制备的最优操作条件。与游离菌相比,固定化菌不仅提高其脱色能力,而且在pH值和染料浓度的变化情况下,仍保持稳定的脱色率。固定化菌对染料脱色后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可见光区吸收峰消失,紫外区的光吸收峰有所增加,染料结构发生了变化。
  • 曾会才,H H HO,蒲金基,崔丽花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省五指山市非洲菊苗圃,儋州市兰花基地非洲菊苗圃的腐烂病根上采集分离到9个疫霉菌株,经鉴定属于隐地疫霉Phytophthoracryptogea
  • 张敬泽,胡东维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生长两天的菌丝超微结构的观察,我们首次发现在生长两天的菌丝中内含体堵塞隔膜孔帽的孔口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挤压通道,使通道成扁半圆形。因此,推测内含体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在菌丝隔膜形成后的最初阶段调控相邻细胞间物质的流量和物质交流,维持细胞间的动态平衡。通过生长两天的菌核内隔膜超微结构的观察,隔膜孔通道已被完全堵塞,菌丝细胞显示出了老化的结构特征。
  • 池玉杰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10种针阔叶树上常见的一年生多孔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白薄孔菌Antrodiaalbida,粗糙拟迷孔菌Daedaleopsisconfragosa,灵芝Ganodermalucidum,香粘褶菌Gloeophyllumodoratum,彩孔菌Hapalopilusnidulans,褶囊孔菌Hirschioporuslaricinus,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ne,毛盖绵皮孔菌Spongipellislitschaueri,薄皮干酪菌Tyromyceschioneus和蹄形干酪菌Tyromyceslacteus
  • 贺新生,张玲,康晓慧,陈波,马林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MDA或PNA培养基上,用单孢分离物在试管中进行配对,观测菌丝体上的锁状联合和子实体的形成情况,判定单孢菌株间的亲和性;研究了2个刺芹侧耳菌株PE-11、PE-12和1个糙皮侧耳菌株PO-02的交配系统,以及3个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刺芹侧耳和糙皮侧耳是双因子交配系统。这是一个测定侧耳属的交配系统的新方法。
  • 李世贵,陈明杰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草菇是我国食用菌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属典型高温真菌。低温将诱导草菇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导致草菇菌丝自溶、死亡。蛋白酶在草菇低温自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分离、纯化草菇蛋白酶的基础上,采用等电点聚焦电泳测定了蛋白酶的等电点,为草菇低温自溶与蛋白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政逸,王秋华,李德葆
    菌物学报. 2003, 22(2):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最近研究表明,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转化(ATMT)的方法,可以应用到丝状真菌中。本文将从ATMT的转化原理、转化特点、转化方法以及其在丝状真菌中的主要转化实例四个方面来着重介绍A.tumefaciens介导的丝状真菌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