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6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5-15
  

  • 全选
    |
  • 庄剑云,魏淑霞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余永年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卯晓岚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郭林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中国甘肃桑科草原发现一种寄生在禾本科Koeleriasp.植物上的黑粉菌新种,王氏条黑粉菌Urocystiswangii。此种与寄生在Koeleria属植物上条黑粉菌Urocystiskoeleriae近似,其区别是王氏条黑粉菌孢子球中黑粉孢子数目多,由(0~)1~6(~8)黑粉孢子组成;而U.koeleriae孢子球由(0~)1~4(~5)黑粉孢子组成。
  • 臧穆,杨祝良,张颖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蔚青华牛肝菌,其盖表有绒毛,柄等粗而细长,具棱纹无网纹,担孢子长短兼存,6–16μm兼之。本种庆祝著名真菌学家蔚青王云章教授,欣逢公百年华诞,其对西南菌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屡蒙厚贶,感不胜言,谨以此名,敬寄慕念。
  • 戴玉成, 袁海生, 贺伟, Cony DECOCK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产于中国北方北京地区的非褶菌目孔状真菌72种,并列出了每种的寄主。其中大部分种类为该地区首次报道。王氏薄孔菌为一新种,它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平伏反转,孔口表面奶油色至浅黄色,担孢子圆柱型并略弯曲,生长在李属树木上。该新种与垫状薄孔菌相似,但后者孢子较宽且是完全平伏的种类。
  • 翟凤艳,郭英兰,李玉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寄生在菊科 Compositae 橐吾属 Ligularia vsp. 植物上梗束链隔孢属的一个新种:王氏梗束链隔孢 Tandonella wangii F.Y. Zhai, Y.L. Guo & Y. Li。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图及英文描述,模式标本、等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AMS)和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 周启明,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位于新科盾叶科 Rhizoplacopsidaceae(Umbilicariales,Lecanoromycetes,Ascomycota)中的新属盾叶属 Rhizoplacopsis 和新种蔚青盾叶 Rhizoplacopsis weichingii。蔚青盾叶取名于著名中国真菌学家王云章教授之字“蔚青”,作为庆祝教授百岁生日之纪念。该新种在外形上与 Rhizoplaca 属地衣极为相似,但位于地衣体上的子囊盘却为网衣型。此外,它的子囊顶器结构非常接近于 Umbilicaria-type。基于分子数据,对 Rhizoplacopsis weichingii 及其它相关地衣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成立新属盾叶属 vRhizoplacopsis 和新科盾叶科 Rhizoplacopsidaceae
  • 刘会梅,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分离自土壤中的齿梗孢属 Scolecobasidium 二新种:椭圆齿梗孢 Scolecobasidium ellipticum 和小孢齿梗孢 Scolecobasidium microsporum。椭圆齿梗孢与亚马逊齿梗孢 S. amazonense、粗腐植齿梗孢 S. crassihumicola 和倒卵齿梗孢 S. obovatum 形态近似,区别在于 S. amazonense 的分生孢子倒卵形,常在分生孢子基部形成一横隔膜,同样 S. crassihumicola 的分生孢子也仅具一横隔膜;S. obovatum 的分生孢子(10-25×4-6μm)明显地较新种的大,且表面光滑,因此容易区分。小孢齿梗孢与嗜粪齿梗孢 S. coprophilum、腐植齿梗孢 S. humicola 和小疣齿梗孢 S. verruculosum 分生孢子形态有些相似,但新种的分生孢子明显小于 S. coprophilum(6-12.5×2.8-4.2μm)和 S. humicola(7-13×2.8-4μm, Matsushima,1971)的,分生孢子梗也明显较后两者的短;此外,新种的分生孢子密生刺突
  • 刘爱荣,吴晓鹏,徐同,郭良栋,韦继光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4 至 2005 年期间,从我国海南地区 95 种植物中分离鉴定了 43 种内生拟盘多毛孢,包括 5 个新组合,16 个内生拟盘多毛孢新记录种。5 个原归在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a 的种重组到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中,它们是二色拟盘多毛孢 P. bicolor,金鸡纳树拟盘多毛孢 P. cinchonae,密花拟盘多毛孢P. lambertiae,草原拟盘多毛孢 P. pampeana 和露兜树拟盘多毛孢 P. pandani。对 5 个新组合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图解,其它 16 个内生拟盘多毛孢新记录种列出名录。
  • 郑和斌,马志刚,吕作舟,余知和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产物克隆测序测定了20个我国主要栽培的侧耳品种的ITS序列,另外从GenBank获得侧耳属15个种25条ITS序列及亚侧耳属2个种的ITS序列。以Hohenbueheliagrisea和H.tremula为外群,运用PAUP软件中的简约分析法(parsimonyanalysi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侧耳属Pleurotus是单起源的,20个主要栽培的侧耳品种分别聚在三个组,即Ostreatus-eryngii-populinus复合组、Pulmonarius组、Citrinopileatus-cornucopiae组。Ostreatus-eryngii-populinus组含刺芹侧耳Pleurotuseryngii、白灵侧耳P.nebrodensis、香侧耳Pleurotussp.、阿魏侧耳P.eryngiivar.ferulae、平963-1Pleurotussp.及糙皮侧耳P.ostreatus、日本秀珍Pleurotussp.、平802Pleurotussp.、姬菇Pleurotussp.、灰白侧耳P.spodoleucus、缘刺侧耳Pleurotussp.、凤尾菇P.sajor-caju;…
  • 刘润进,刁志凯,李俊喜,王淼焱,李敏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丛枝菌根(AM)真菌的侵染势(Colonizationpotential,CP)和接种势(inoculumpotential,IP)是菌根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IP已定义为接种物中有活力的真菌繁殖体及结构的数量(Liu&Luo,1994)。而CP的定量描述和测定方法尚未建立。本文将CP定义为单位数量接种物在侵染初期侵染植物根系的能力,其定量测定公式为:CP=N×L/IP×T,其中N为单位根长侵入点数+根内和根外菌丝数+含有丛枝的细胞数+泡囊数;L为每株寄主植物根系总长度;IP为接种物的接种势单位数;T为接种后的天数。用棉花(Gossypiumhirsutum)、大豆(Glycinemax)、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和玉米(Zeamays)和3种AM真菌Gigasporamargarita(Gim),Glomusintraradices(Gi),andGlomusversiforme(Gv)不同剂量(100,300,900,2700and8100接种势单位)的接种物进行试验,以定量测定CP、以及CP和I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数量的IP条件下,不同AM真菌具有不同的CP,应用该研究…
  • 陈秀华,赵斌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5个土壤Cu2+水平(0,20,50,100,150mgkg-1)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Cu2+水平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Cu2+水平升高,紫云英生物量下降,与未接种相比,接种AM真菌明显提高了紫云英的生物量,接种G.intraradices对紫云英生物量的提高比接种G.mosseae更为明显,两者间呈显著性差异。(2)随着土壤Cu2+水平升高,紫云英根段浸染率下降,菌丝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下降。(3)在相同土壤Cu2+水平接种不同的AM真菌,紫云英根段浸染率有显著差异,接种G.intraradices的紫云英根段浸染率显著高于接种G.mosseae的处理,其菌丝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接种G.mosseae的处理。(4)接种G.intraradices能显著抑制Cu2+从紫云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运转,降低Cu2+的毒害,接种G.mosseae相对促进了Cu2+的运转。以上结果显示,Cu2+污染土壤中接种G.intraradices对紫云英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 陈宁,王幼珊,仇宏伟,林多,杨延杰,倪小会,张美庆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宿主植物栽培容器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mosseae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容积容器的根系密度相对较大,在菌根共生体建立初期,菌根真菌繁殖体与根接触的机会增大,对于菌根真菌的迅速侵染及共生体的迅速建立非常有利,同时还增大了根外菌丝二次侵染的机会,从而使菌根真菌生长发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终有利于根外孢子的形成。容器对共生体的影响决不是简单的盆的体积问题,而与其面积和体积之比有关,也和种植密度有密切关系。
  • 刘高强,王晓玲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灵芝多糖是灵芝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但灵芝多糖的抗癌构效关系和抗癌机制仍不明了。现有的研究表明,具有抗癌活性的灵芝多糖大多是β-(1→3)-D-葡聚糖。Β-葡聚糖中分支度高的有较高的活性,分子量高的也较分子量小的活性大。但新近的一些研究发现,含有其它结构的灵芝多糖和某些小分子量的灵芝多糖也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因此,这些灵芝多糖在灵芝抗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灵芝多糖的抗癌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了。现已知通过免疫介导作用发挥抗癌作用是灵芝多糖抗癌的主要机制之一。新近的研究发现,膜Ig和TLR-4为灵芝多糖激活机体B细胞的免疫受体,TLR-4也与灵芝多糖激活机体巨噬细胞有关。此外,灵芝多糖抗癌的可能机制还包括活化促分裂原活化蛋白(MAP)激酶,以及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等。
  • 苏春丽,唐传红,张劲松,潘迎捷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PCR分别扩增了38个灵芝属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得到419bp的一段核苷酸系列。根据MEGA2.1软件中的neighbour-joiningmethods对上述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有供试菌株被分成9个聚类组。中国栽培灵芝菌株分布于6个聚类组,其中树舌亚属、紫芝组的菌株各自聚成一组,灵芝组的菌株分成四组,但大部分灵芝组菌株均聚于同一组,这表明树舌亚属、紫芝组和灵芝组间的遗传差异较大,灵芝组内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但总体上亲缘关系比较近,遗传多样性并不丰富。同时,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β-tubulin基因序列在第三位密码子和内含子部位有高的碱基替换率,这些变异提供了丰富的系统发育信息,提示β-tubulin基因适合于灵芝属菌株的亲缘关系研究。
  • 熊杰,林芳灿,王克勤,苏玮,傅杰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 李思光,罗玉萍,吴兰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产棕榈油酸酵母Saccharomy cescerevisiaeNo.12.926和产脂酵母RhodotorulaNo.12.908的融合研究,获得了棕榈油酸高产酵母工程菌株。实验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形成的最佳条件为:对数期酵母No.12.926和No.12.908用2%蜗牛酶于30℃分别酶解1.5和2h。在最佳条件下,酵母No.12.926和No.12.908原生质体形成率分别为94%和80%,再生率分别为75%和60%。原生质体融合由聚乙二醇诱导。将得到的融合子进行多次传代培养优选,获得了遗传性状稳定的融合菌株。融合子的生物量为亲株的两倍多,其细胞形态和菌落颜色与亲株有差别。产脂和产棕榈油酸分析表明,融合子的产脂量为菌体干重的48.53%,其中棕榈油酸占油脂总量的47.29%,为菌体干重的22.95%。
  • 王振河,霍云凤,王斌,申进文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无机盐对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培养菌丝体产量的影响。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配方为小麦淀粉水解糖100.83g/L(还原糖含量为24%)、酵母粉18.70g/L、玉米浆11.01g/L、KH2PO44.59g/L、MgSO4·7H2O1.5g/L、Ph6.0,在30℃、160r/min的恒温培养振荡器上振荡培养120h,生物量可达19.80g/L。
  • 徐霞美,李忠玲,王卫卫,侯晓娟,熊本涛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小克银汉霉C0为出发菌株,经过5-氟尿嘧啶和紫外线复合诱变,采用抗失水苹果酰肼与抗低温(15℃)相结合的筛选方法,获得一株生产性能比出发菌株显著提高的突变株C23。采用5L全自动发酵罐对小克银汉霉C23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pH值控制和补料工艺进行研究,发现将发酵液pH值维持在5.5,当发酵进行到60h、84h、108h时,分别补糖15g/L,发酵192h后收获,结果生物量、油脂产量和γ-亚麻酸产量分别达到49.88g/L、21.93g/L、2.69g/L。
  • 伍红,陆兆新,吕玫,徐源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因子及正交试验,对黑曲霉AF-98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产酶条件进行了探讨。其优化的产酶条件为:甘蔗渣3g,麸皮2g,加含尿素为0.15%的Mandels营养液25mL(加水比1:5),调初始pH5.0,28℃发酵72h。在此优化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可达7.56u/g干曲。
  • 滕芳超,李多川,李亚玲,李浙江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嗜热毛壳菌Chaetomiumthermophilum液体发酵产生的一种胞外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FastFlow阴离子层析、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SephacrylS-100分子筛层析等步骤后获得凝胶电泳均一的β-葡萄糖苷酶。经10%SDS-PAGE和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分别测得该酶的分子量大小约为118.0kDa和120.1kDa。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值为4.0~5.0。有高的热稳定性,在60℃保温1小时酶活性不丧失,在70℃时的半衰期为16min,在90℃保温10min仍具有7.6%的活性。且能在pH4.0~11.0之间保持稳定。金属离子对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影响较大,其中Ca2+、Ba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Zn2+、Cu2+、Al3+、Ag+、Hg2+对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曹继芬,孙道旺,杨明英,赵志坚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2003~2004年云南省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型、毒性因子及毒力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只存在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或自育型。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是主要菌系,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1.2%、31.7%、17.1%。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对已知的抗性基因R1、R2、R3、R4、R6、R7、R8、R9、R10、R11有毒性,其毒性频率在9.8%~95.1%之间。测定的61个菌株中检测到26种不同的毒力类型,每种类型平均含有5.2个毒性因子,其中毒力类型1.3.4.7.9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的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为44.3%,其次为1.3.4.6.7.9、1.3.7.9,出现频率均为4.9%,其它23种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仅在1.6%~3.3%之间。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显示了复杂的表型特征。
  • 史立平,王升厚,李玉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基物培养、燕麦-琼脂培养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黄柄钙皮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疣突。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黏变形体行变形运动,在有水的条件下,可转变为游动胞并游动。可观察到1长具极性的鞭毛。合子形成原质团。成熟原质团棕色。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具有扇形网络状菌脉。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黄柄钙皮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 陈林海,周启明,郭守玉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岛衣类地衣2个中国新纪录种。类内黄类斑叶衣Cetreliopsisendoxanthoides分布于中国西南,美洲土可曼衣Tuckermanopsisamericana分布于中国东北。C.endoxanthoides与同属中其它种的显著差异为该种的髓层为黄色,地衣体蓬松;C.rhytidocarpa鳞片大型,地衣体枯黄色;C.asahinae鳞片细小,髓层白色,含physodicacid,不含salazinicacid。T.americana在形态上与T.ciliaris.极其相似,但二者的化学成分不同;T.americanaalectoronicacid和α-collatolicacid,而T.ciliaris含olivetoricacid;T.ciliaris分布于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大湖地区(Appalachian-GreatLakesrange)及阿拉斯加北部,其在东亚的存在需要进一步确认。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地衣分部(HMAS-L)。
  • 李龙生,李宝聚,朱辉,唐乐尘,石延霞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文献中茄子绒菌斑病(叶霉病)病菌为黄褐孢Fulviafulva,与番茄叶霉病菌相同。但是我们发现两者在菌丝体形态、分生孢子大小和细胞数目方面有显著差异,参考国外相关报道,认为茄子绒菌斑病病菌应为灰毛茄菌绒孢Mycovellosiellanattrassii而非黄褐孢。
  • 孙广宇, 张苗, 张荣, 马慧宁, Mark L.GLEASON
    菌物学报. 2006, 25(3): .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