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7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15
  

  • 全选
    |
    综述
  • 周茂新,文华安
    菌物学报. 2007, 26(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一个采自西藏的乳菇属新种Lactarius imbricatus(翘鳞乳菇)。文中提供了拉丁文描述、英文描述并附线条图及孢子的电镜扫描照片。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 张修国,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7, 26(1): 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集自我国境内的皮司霉属Pithomyces 8个新种:山葵皮司霉P.arecastri sp.nov.,串珠皮司霉P.cateniformis sp.nov.,椭圆皮司霉P.ellipticus sp.nov.,蠕形皮司霉P.helminthosporioides sp.nov.,长柄皮司霉P.longipes sp.nov.,倒梨形皮司霉P.obpyriformis sp.nov.,络石皮司霉P.trachelospermi sp.nov.,和羊蹄甲皮司霉P.variegatae sp.nov.。2个中国新记录种:油棕生皮司霉P.elaeidicola和垫状皮司霉P.pulvinatus。新种分别进行了详实的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并附图。研究标本(自然标本和干制培养物)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
  • 韩燕峰,梁宗琦,初华丽
    菌物学报. 2007, 26(1):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福建福州荔枝根际土样中分离到一嗜热单瓶梗拟青霉新种,短链拟青霉。其主要鉴别特征为:在查氏培养基上,35℃,14天,菌落边缘浅波浪状,灰褐色;分生孢子梗缺乏或简单,瓶梗直接单生于气生菌丝上,偶而在简单的分生孢子梗上着生有由2~3个瓶梗组成的轮生体;分生孢子微粗糙,大多近球形至椭圆形,少数梭形;分生孢子链短,常由3~6个孢子组成。
  • 姜于兰,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07, 26(1): 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平板法,自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1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40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鉴定为16属23种。其中,湖北弯孢Curvularia hubeiensis为一新种,嗜热革节孢Scytalidium thermophilum和禾色串孢Torula graminis为中国新记录种。对新种及中国新记录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其余20种为国内已报道种。所有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刘超洋,庄文颖
    菌物学报. 2007, 26(1): 2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利用核酸二级结构特征代替核酸碱基作为探讨类群之间亲缘关系的信号,构建了基于结构特征的子囊菌部分类群的系统进化树。该方法以S(规范的碱基对),Q(不规范的碱基对),I(单链),B(侧环),M(多分枝环)和H(发卡结构)为代码将二级结构特征区分为6种不同的亚结构类型,然后将二级结构特征转换为结构序列,并进行结构序列分析。该方法使rRNA不只局限于碱基比较,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为揭示分子的功能与进化的关系提供了线索。结果表明,结构序列分析可用于子囊菌的系统学研究;相对于核酸序列分析,结构分析的结果似乎更加清晰地体现子囊果的演化过程。
  • 李文超,郭守玉,郭良栋
    菌物学报. 2007, 26(1):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内生真菌Nodulisporium hyalosporum,Phialophora bubakii,Sporormiella muskokensis是从北京百花山地衣组织中分离到的我国3个新记录种。对它们进行了重新描述与图解。这3个种的培养物干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 蔡邦平,张英,陈俊愉,张启翔,郭良栋
    菌物学报. 2007, 26(1):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周启明,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07, 26(1):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核糖体SSUrDNA序列对石耳科Umbilicariaceae的系统地位进行了研究。将所获得的石耳科地衣中6个种的SSUrDNA序列与GenBank中其它地衣型及非地衣型真菌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系统地位不够明确而暂时被置于茶渍目Lecanorales的石耳科不能被包括在茶渍目中,分子数据支持成立石耳目Umbilicariales。基于分子数据并结合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描述了新目Umbilicariales J.C.Wei&Q.M.Zhou(Lecanoromycetes,Ascomycota)。
  • 王辰磊,孙立彦,任强,赵遵田
    菌物学报. 2007, 26(1):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陕西太白山地区的中国茶渍属Lecanora地衣多孢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报道三个中国新记录种:多孢茶渍L.bruneri,亚多孢茶渍L.cateilea和日本茶渍L.japonica。以往在中国发现的茶渍属地衣种类子囊均含有8孢,新报道的三种子囊中孢子常多于8个。本文中对每种都给出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和化学特征描述,并且提供了每种的外部形态照片和日本茶渍的多孢子囊显微照片。
  • 包玉英,闫伟,张美庆
    菌物学报. 2007, 26(1): 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内蒙古草原地区常见植物根围丛枝菌根(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2种,Glomus属19种,Scutellospora属1种;其中布氏球囊霉Glomus brohultii是我国新记录种。
  • 孙立夫,张艳华,杨国亭,秦国夫,宋玉双,宋瑞清,赵俊,田淑敏
    菌物学报. 2007, 26(1): 59-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1999年至2002年间对黑龙江省境内几个主要林区中的蜜环菌生物种进行了调查、采集和鉴定,并对其寄主种类和子实体发生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境内至少存在5个蜜环菌生物种,即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 sinapina,高卢蜜环菌A.gallica,黄盖蜜环菌A.luteopileata,奥氏蜜环菌A.ostoyae和中国生物种F;寄主包括10个针叶和阔叶树种;与其他几种蜜环菌生物种相比较,A.gallica是黑龙江省境内出现概率最大的一个生物种;根据采集经验发现,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子实体发生的主要因子。
  • 葛飞,夏成润,李春如,丁婷,邵颖,樊美珍
    菌物学报. 2007, 26(1):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天然蝉花Cordyceps cicadae做对比,对一株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菌株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包括粗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无机元素、氨基酸、脂肪酸等。结果表明:蝉拟青霉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的含量为33.2mg/g,甘露醇的含量为78.9mg/g,麦角甾醇的含量为0.6256mg/g,腺苷的含量为1.0620mg/g,钙、铁、锌、硒和锰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别为5187.59μg/g、207.23μg/g、41.93μg/g、0.087μg/g和28.24μg/g,18种氨基酸齐全,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以亚麻油酸、油酸为主,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3.91%和20.63%,与天然蝉花相比,发酵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甘露醇、麦角甾醇、腺苷、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其它化学成分和天然蝉花中相应成分基本一致。
  • 张永军,赵建华,蒋小东,李尊华,裴炎
    菌物学报. 2007, 26(1): 7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几种丝状真菌Hog1 MAPK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中扩增出MAPK同源基因的部分片段,然后利用YADE法延伸该片段的上、下游邻接序列,获得MAPK编码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BbHog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358个氨基酸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40.99kDa,等电点为5.49。BbHog1含有MAPK保守的蛋白激酶激活域(TGY),序列与粗糙脉孢霉os-2(AF297032)、烟曲霉OSM1(XM_747571)、隐球酵母HOG1(AF243531)和酿酒酵母Hog1(Z73285)等Hog1 MAPK高度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89%、83%和80%。系统聚类结果表明,BbHog1与酵母Hog1 MAPK同源。Southern杂交表明,BbHog1在球孢白僵菌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Northern分析表明,BbHog1在高渗、亚高温和营养胁迫等条件下的表达明显升高。由此推测,BbHog1基因可能与球孢白僵菌对逆境胁迫的适应性调节密切相关。
  • 赵学球,蔡守平,王四宝,王林,樊美珍,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07, 26(1):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皖南马尾松林中使用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条接种式放菌防治松褐天牛。在放菌前进行球孢白僵菌本底调查,在放菌后半年内采集该菌感染的各种僵虫,得到87株分离物。利用28SrDNA-PCRⅠ型内含子标记技术,测定放菌后释放菌株的回收率。结果表明,在87株球孢白僵菌中有66株与释放菌株的核型相同,占75.86%。半年中平均回收率为81.7%(75%-90.9%之间),这表明释放菌株已在该生态系中定殖,对松褐天牛种群发挥持续控制作用。在放菌前后球孢白僵菌种群结构有所变化,释放菌株有取代土著菌株优势地位的趋向。
  • 陈丽,胡东维,陈美军,张敬泽
    菌物学报. 2007, 26(1): 8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菌落及稻曲球的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研究。在PS培养液里进行液体培养时,稻曲病菌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有培养后期漂浮在培养液表面的菌落可以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病原菌在进行PSA固体培养时,大部分菌株在培养后期产生大量的成堆分布的厚垣孢子,少部分菌株在菌落上产生散生的厚垣孢子。说明暴露于空气有助于稻曲病菌产生厚垣孢子。在煮熟的带壳谷粒上稻曲病菌的生长明显比在去壳上的要慢得多。微结构分析表明,稻曲球表面是一层密集的厚垣孢子,菌丝与稻粒的胚乳层界限分明,大部分稻曲球中部有大块的发育良好的胚乳,并充满密集的淀粉粒。说明稻曲病菌可能在开花灌浆后开始侵染,而且至少后期是腐生的。
  • 黄乾明,谢君,杨婉身
    菌物学报. 2007, 26(1): 97-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粗毛栓菌Trametes gallica诱变菌株SAH-12是通过紫外诱变选育得到的漆酶高产菌株。为了对其漆酶基因进行研究和利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从T.gallica诱变菌株SAH-12分离得到漆酶基因全长cDNA Lacc1(GenBank accession No.DQ431716)及其对应的结构基因Lac1(DQ431715)。该基因属于真菌漆酶基因家族,与来自出发菌T.gallica漆酶基因lacA(AY875867)在成熟肽编码区的同源性最高(一致性为98%)。Lacc1全长1891bp,由40bp的5'-UTR、1554bp的完整ORF和297bp的3'-UTR构成,具有polyA加尾信号AATACA和59bp的polyA结构;其完整ORF可编码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和4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蛋白。在Lacc1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中有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4个参与二硫键形成的Cys残基,且含有真菌漆酶Ⅰ、Ⅱ、Ⅲ型铜离子结合区的4个高度保守序列。结构基因Lac1全长2338bp,含10个内含子和11个外显子,各内含子长度在51bp~76bp之间,且其序列均符合5'-gt…ag-3'规则。
  • 翁伯琦,江枝和,宾文,王义祥,罗涛,林勇
    菌物学报. 2007, 26(1): 106-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巴氏蘑菇(姬松茸)原菌株J1和辐射突变株J3子实体粗多糖经水提、醇沉、Sevage法去除蛋白,透析得精多糖ABJ-1和ABJ-3;经紫外扫描和凝胶色谱法检测表明,ABJ-1和ABJ-3均具有较高的纯度。以苯酚-硫酸法测得了ABJ-1和ABJ-3的糖含量分别为47%和76.68%,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含氮量分别为5.77%和21%。,以凝胶过滤法测定了其分子量均在4万左右。完全酸水解后气相色谱分析显示ABJ-1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单糖,ABJ-3含有大量的甘露糖及少量的葡萄糖等单糖。红外光谱和Smith降解后气相色谱分析显示ABJ-1和ABJ-3糖基连接键均以a,1-4糖苷键为主。
  • 张金霞,黄晨阳,管桂萍,李辉平,张瑞颖,胡清秀
    菌物学报. 2007, 26(1): 11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对我国1982年至2004年22年间栽培的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 30个菌株进行了锚定ISSR分析,试验表明,引物P4和P5都能对白黄侧耳P.cornucopiae进行多态性扩增,P4将供试菌株扩增出45个条带,大小在200~20000bp,P5将供试菌株扩增出39个条带,大小在500~15000bp,扩增出的条带100%具多态性。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61%的水平下将30个供试菌株划分为15个类群,即15个具一定遗传差异的菌株;具有相同ISSR图谱、遗传相似性程度100%的可能为同一菌株,属于同物异名。试验表明我国的食用蕈菌野生环境面临人工栽培种质的污染,采自河北、山东、云南自然环境下的白黄侧耳P.cornucopiae与此前大量栽培的一些商业品种具完全相同的ISSR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相似性系数100%。
  • 陈艳秋,李玉,郭晓帆
    菌物学报. 2007, 26(1): 12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技术对采集不同地区的8个斜生褐孔菌野生菌核分离得到的菌株亲缘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斜生褐孔菌不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2个引物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0.5%,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RAPD图谱表明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种内及地理来源差异。若以遗传距离0.508为结合线,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三大类,BCX01、BCX02归为一类,JL01、JL02、JL03、JL04、JL05归为一类,HLJ01单独聚为一类。
  • 汤洪敏,吴刚,虞泓
    菌物学报. 2007, 26(1): 128-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DALP技术对云南野生大白口蘑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筛选的5组引物在大白口蘑6个菌塘的56朵子实体中检测到20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1个,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74.75%。6个菌塘总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7475;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5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722;总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053;菌塘总的基因多样度Ht为0.2705,菌塘内基因多样性度Hs为0.012,菌塘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9556,菌塘的遗传一致度在0.60~0.80之间。结果表明大白口蘑遗传变异有95.56%存在菌塘间,4.44%存在菌塘内,即大白口蘑遗传变异绝大多数存在于菌塘之间。
  • 王晓丽,李艳双,李玉
    菌物学报. 2007, 26(1):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煤绒菌显型原质团中提纯细胞核、核仁,诱导原质团形成菌核,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核具有中央核仁,核仁可以看到明显的纤维中心、致密纤维中心和颗粒结构。原质团中存在大量的黏液颗粒。菌核具有双层膜,内含有细胞器及脂滴。
  • 研究论文
  • 黄勃,陈名君,王四宝,李增智,樊美珍
    菌物学报. 2007, 26(1): 13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张猛,刘春元
    菌物学报. 2007, 26(1): 143-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崔宝凯,戴玉成,Henning KNUDSEN
    菌物学报. 2007, 26(1): 14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徐阿生,罗建
    菌物学报. 2007, 26(1): 148-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姚贤民,吕国忠,高晓梅,赵志慧
    菌物学报. 2007, 26(1): 15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池玉杰,伊洪伟
    菌物学报. 2007, 26(1): 153-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