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9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3-15
  

  • 全选
    |
    综述
  • 李文英,庄文颖
    菌物学报. 2009, 28(2): 161-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的18S和28S nrDNA部分序列片段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属间的系统学关系。邻接法和简约法分析结果显示,座囊菌纲供试类群为单起源,形成三个独立的分支并获得较强的支持率,分别代表座囊菌目、葡萄座腔菌目和格孢腔菌目。结果还显示,座囊菌纲中分类地位不确定的属Macrovalsaria与Botryosphaeria的关系相对接近,应该归于葡萄座腔菌目;历史上分类地位有疑问的Neopeckia和Dothidotthia两个属处于不同的目中,前者属于座囊菌目,后者为葡萄座腔菌目的成员;座囊菌目的Plowrightia属并非单系群,该属成员分别与Dothidea、Neopeckia和Sydowia三个属聚类在一起;现行的Botryosphaeria属也非单系群,其属的概念有待澄清。格孢腔菌目参试的7个属形成一个单系群,但属间的支持率非常低,表明它们应该在较高的分类等级上予以区分;序列分析的结果支持了基于形态学特征将Phragmogibbera纳入格孢腔菌目的分类观点。
  • 杨志多,金静,李宝笃
    菌物学报. 2009, 28(2):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了来自山东沿海岸漂流木及沙滩木上的2种海洋腔菌纲真菌,分别为Passeriniella obiones和Tremateia halophila,均为中国新记录属、种。文中对每个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及讨论,标本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MHQAU)。
  • 高斌,李静,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09, 28(2): 175-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进行海南叶生地衣研究中,发现并描述了一个新种,即海南肠盘衣Enterographa hainanensis。新种隶属于肠盘衣属,染料衣科,斑衣目,子囊菌门。文中提供了拉丁文特征提要,中文描述和讨论。
  • 艾尼瓦尔·吐米尔,阿不都拉·阿巴斯
    菌物学报. 2009, 28(2): 178-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多元分析中的主分量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岩面生地衣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对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群落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部山区的岩面生地衣共计49种,隶属于4目13科23属,岩面生地衣形成3种群落:(1)湿润石生地衣群落(Hygro-lichen community)定名为疣微孢衣Acarospora verruculosa + 粉盘平茶渍A. alphaplaca + 斑纹网衣Lecidea tessellata群落;(2)干燥石生地衣群落(Xero-lichen community)定名为多形茶渍Lecanora polytropa + 破小网衣Lecidea carpathica群落;(3)高山石生地衣群落(Alpino-lichen community)定名为不等瓶口衣Verrucaria iaequalis + 皮果衣Dermatocarpon miniatum群落。同时发现在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岩面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和基物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海拔的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岩面生地衣。
  • 李倩,邓吉,杨敏,李健强
    菌物学报. 2009, 28(2): 18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引起石榴枯萎病和甘薯黑斑病的甘薯长喙壳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等基本培养条件下菌丝的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培养条件下,石榴枯萎病菌生长速度均快于甘薯黑斑病菌,其菌落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在甘薯葡萄糖培养基(SPDA)上生长速率最快。在黑暗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比12h光暗交替、光照处理显著增大。二者最适生长温度皆为25℃,石榴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6℃,而甘薯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3℃。二者菌丝在pH4-1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6。石榴枯萎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min或52℃处理5min,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min 或50℃处理5min。二者在完全培养液中产孢量最大,菌丝生长速率随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减小而增大。
  • 赵海燕,韩青梅,黄丽丽,陈长卿,左豫虎,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09, 28(2): 197-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内吸性杀菌剂甲霜灵(Metalaxyl)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野生菌株和突变菌株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甲霜灵处理后可导致野生菌株和突变菌株发生一系列不同的变化。低浓度(1μg/mL)处理后,野生菌株在培养基上的生长即可受到抑制,菌丝呈现不规则的肿胀、过度分枝;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加厚,菌丝细胞内液泡增加,脂肪粒累积,细胞器排列紊乱,原生质最终坏死。随浓度的升高,野生菌株立即停止生长,菌丝干瘪坏死。而突变菌株只在高浓度(10μg/mL)甲霜灵处理后顶端菌丝出现少量较小的分枝,菌丝细胞壁无增厚现象,但细胞内脂肪粒大量积累,明显高于敏感性菌株;突变菌株在高浓度甲霜灵压力下仍继续生长。
  • 潘月敏,高智谋,营金凤,张立付,陈庭慧
    菌物学报. 2009, 28(2): 205-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07个采自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不同地区棉花、玉米、水稻的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菌株,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获得抗氯酸盐、不能还原利用硝酸盐的突变株(nit mutant)1081株,在MM、NM、HM等3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上划分出nit A、nit B、nit C、nit D 四种突变类型,其中nit A出现频率最高,占总体76%;nit B和 nit C其次,分别占 12%和10%;nit D最少,占总体2%。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将供试菌株分别按地理来源和分离寄主进行配对培养,测得不同寄主群体内菌株的营养体亲合群(VCGs)数为56个,然后从每个VCG中随机抽取1个样本菌株,测定不同群体间菌株的VCG同一性,发现所抽取的56个菌株分属于54个VCGs,其中来自棉花的菌株Fm1、Fm2分别与来自玉米的菌株Fm19、Fm20属于同一VCG。按地理来源测定,4个群体共测得55个VCGs,其中来自山东的菌株Fm45和来自安徽的菌株Fm16发生亲和反应,属于同一VCG;107个菌株划分为54个VCGs。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株群体内存在丰富的VCGs多样性。经多样性分析,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平均1.9454个组成1个VCG,其P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140和1.0365;不同寄主上分离的菌株平均1.9107个形成1个VCG,P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34和0.9048。经t测验,两个群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间差异不显著(t = 0.70小于t0.05 = 1.98),说明两个群体的VCG多样性无显著差异,相同地区来源的菌株的遗传相似性与相同寄主来源的遗传相似性相当。
  • 乔娜,汪虹,陈明杰
    菌物学报. 2009, 28(2): 213-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草菇菌株V23和耐低温诱变草菇菌株VH3的菌丝在4℃下处理不同时间,分别提取RNA,反转录获得cDNA作为模板,构建含Cor1基因和GPD内标基因片段的质粒作为标准品,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Cor1基因在低温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草菇V23菌株的Cor1基因未经低温处理的表达量最大,低温处理后表达量持续下降,在6h达到最低值,8h开始该基因的表达量上升;而VH3菌株Cor1基因低温处理后表达量明显增加,2h达到最大值,4h下降,但6h开始上升,10h又下降。通过推测Cor1基因表达与草菇耐低温特性有相关性,为今后利用草菇自身的抗寒机制进行遗传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 韦会平,叶小利,张华英,李学刚,钟运俊
    菌物学报. 2009, 28(2): 22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虫草素是蛹虫草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当前主要从蛹虫草子实体中提取。本文提供了一种从蛹虫草子实体生产的副产物——大米培养基中高效提取纯化虫草素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连续逆流提取、732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和结晶三步。对每一步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优化。用该优化的方法从大米培养基中提取虫草素,虫草素产品的纯度达98.0%以上,产率达66.0%以上。
  • 屈直,刘永翔,朱国胜,诸发会,刘作易
    菌物学报. 2009, 28(2): 226-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l6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了菌丝生长初筛、复筛、高产性能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等一系列优良菌株筛选试验,获得4个长势强、产量高、商品性好、遗传稳定、适合贵州人工栽培的优良菌株;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优良茯苓菌株筛选模型。
  • 黄跃才,章桂明,刘作易,程颖慧,王颖,陈洪俊
    菌物学报. 2009, 28(2): 236-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来源于美国、阿根廷的我国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大豆猝死综合症病菌枝状镰孢Fusarium virguliforme共8个菌株,分别在43℃至47℃ 5个温度梯度下水浴处理1min至5min 5个时间梯度,荧光染色后,经单细胞微量分析系统进行活性检测分析,设置传统萌发试验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病菌在47℃水浴处理4min即全部失活,SPSS统计分析得出该病菌的活性检测值与处理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处理时间(除菌株2-1和22825呈显著负相关外)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所设置的孢子萌发率与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之间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活性检测值与萌发率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活性检测可以替代传统的孢子萌发方法,从而大幅度缩短该病菌活性检测时间,明显提高检测效率。
  • 赵敏,朱琳,魏巍
    菌物学报. 2009, 28(2): 244-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丁香醛连氮、苯胺蓝平板脱色等4种方法,定性检测了27种真菌的木素氧化酶系组成。结果表明5个菌种同时具有漆酶(Lac)、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3种酶的活性,5个菌种同时具有Lac和Lip 2种酶的活性,8个菌种具有1种酶的活性;12个菌种具有Lac活性。选择其中生长速度快、Lac活性高的5个菌种进行Lac产生的研究,发现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诱导、静止培养条件下产生的Lac酶活峰值高达9496U/mL,远远高于其它已报道过的菌种;静止培养条件下贝形刺革菌Hymenochaete badio-ferruginea和乳白耙菌Irpex lacteus产Lac,其峰值也分别达到了652和292U/mL,均明显高于其它培养方式,说明木蹄层孔菌等3种真菌静止培养可代替振荡培养进行Lac产生、制备等相关的后续研究。木蹄层孔菌等5种真菌对刚果红等染料脱色作用研究表明,各菌种对4类染料均具有高效广谱的脱色作用。
  • 谢占玲,汪永录,赵国珍,张曼,侯辉,朱海梅,刘英,吴润
    菌物学报. 2009, 28(2): 253-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白地霉Ref1的培养特性、产酶条件和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低温型菌株,其最佳生长条件为pH6、20℃和酵母膏作为氮源;最佳产酶条件为pH3-7、15℃及以酵母膏氮源;条件优化后产酶可达118.7U/mL,可溶蛋白含量可达到60?g/mL,酶溶液的比活可达到1250U/mg蛋白质;该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5,金属离子Mg2+、Na+和8mmol/L的Fe2+、Cu2+、Zn2+等对木聚糖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而 Ca2+、4mmol/L的Fe2+、Cu2+、Zn2+和8mmol/L的Mn2+等对该酶反应则有促进作用;该木聚糖酶在保温2h后在15-40℃范围内能保持80%以上的酶活性,在50℃时能保持68%的酶活性;用 lineweaver-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求得该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和Km值分别为163.38mmol/mg/min和0.75mg/mL。
  • 孙立夫,张艳华,裴克全,杨国亭,宋玉双,秦国夫,宋瑞清
    菌物学报. 2009, 28(2): 261-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单因子试验分析了基于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研究法国蜜环菌系统发生学的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反应条件,并进行了引物筛选,同时对各个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甲酰胺对扩增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为利用ISSR标记技术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系统发生学、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
  • 郑艳,周波,宋宁宁,李多川
    菌物学报. 2009, 28(2): 268-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疏棉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可产生具有重要工业生产价值的脂肪酶。根据已报道的相应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综合运用PCR、RT-PCR技术克隆到脂肪酶基因的全长DNA和cDNA序列。其中DNA序列长1071bp,包含876bp的开放阅读框以及3段内含子;cDNA序列长885bp。结构基因编码蛋白包含292个氨基酸,前17个氨基酸构成信号肽。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022703和EU370914。将脂肪酶基因cDNA序列的开放阅读框克隆到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转化毕赤酵母GS115得到重组子且实现了分泌表达。将重组子诱导产酶,在培养温度30℃、甲醇添加量1%的情况下,小规模发酵量达0.93mg/mL,其分泌表达的最高酶活为7.2U/mL。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60℃和8.0。表达蛋白在60℃保温1h后仍有完全酶活,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 姚国胜,杨志辉,朱杰华,桂秀梅,陶晡
    菌物学报. 2009, 28(2): 275-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两对SSR引物对两个基因座Pi4B和Pi4G进行了PCR扩增,测定了中国部分地区66个致病疫霉Phyophthora infestans(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和2个参考菌株的SSR基因型,并对菌株的基因型进行了鉴定和命名。在被测定的66个致病疫霉菌株中,共产生了7种SSR基因型D-03,D-05,D-06,G-02,H-01,F-01和 F-06,其中F-06为本研究新命名的基因型。F-01基因型菌株53个,占总菌株数目的80.3%,该基因型为中国致病疫霉的优势基因型。在对两个基因座Pi4B和Pi4G产生的等位基因统计分析发现基因座Pi4B产生的多样性比Pi4G高。对SSR数据揭示的河北、黑龙江和云南3个不同省份致病疫霉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发现,河北省和黑龙江省致病疫霉遗传多样性几乎相同,然而与云南省致病疫霉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此外,发现致病疫霉SSR基因型与其对甲霜灵抗性无相关性。
  • 谢翎,陈红梅,蒲顺昌,汤强,李增智,黄勃
    菌物学报. 2009, 28(2): 283-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SMART RACE RT-PCR技术与DNA步移技术,首次从球孢白僵菌中克隆出完整的热休克蛋白基因Bbhsp70编码区序列及上游序列。该基因cDNA全长2405bp,5′端非翻译区171bp,3′端非翻译区263bp,开放阅读框(ORF)1971bp,编码656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理论分子量为71.3kDa,理论等电点为4.92。上游序列长度3559bp,其中有305bp序列与cDNA序列重叠。分析表明,上游序列中没有明显的TATA-盒和CAAT-盒,但含有CCAAT-binding factor、GC-box等重要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以及热激应答元件(HSE)和GATA元件等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
  • 蔡为明,李南羿,谢鸣,高中山,金群力
    菌物学报. 2009, 28(2): 28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菇子实体不分化突变株和对照菌株L98411为材料,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二者的基因表达差异,共分离到21条差异片段,其中12个分别与泛素、ATP合成酶、锌指蛋白、GTP结合蛋白、延伸因子g1线粒体前体、过氧化物酶、硫酯酶、类TrpB酶、2, 4-二烯酰辅酶A还原酶、糖苷水解酶、热激蛋白、疏水蛋白等已知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这表明香菇子实体分化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胞内转运、转录调控、细胞分化、蛋白合成、各种代谢途径中的酶、抗逆反应等诸多途径的协同调控。
  • 宋爱荣,王光远,赵晨,何忠诚,左宗保
    菌物学报. 2009, 28(2): 295-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火针层孔菌不同粗多糖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胞外粗多糖组、菌丝体粗多糖组、子实体粗多糖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测定荷瘤小鼠脾NK细胞活性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结果显示火针层孔菌粗多糖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能够提高小鼠脾NK细胞活性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P <0.01),表明火针层孔菌液体发酵粗多糖和子实体粗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 研究论文
  • 孙立夫,张艳华,裴克全
    菌物学报. 2009, 28(2): 299-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简报
  • 李国杰,文华安
    菌物学报. 2009, 28(2): 303-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钟凯,王淼焱,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09, 28(2): 310-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