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0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15
  

  • 全选
    |
    综述
  • 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文华安,图力古尔,李泰辉
    菌物学报. 2010, 29(1): 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系统地考证了我国食用菌的名称,排除了过去报道中的187个名称,同时新增了82个名称,本文共收录中国食用菌966个分类单元,包括936种、23变种、3亚种和4变型。对每个名称按新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将曾报道的、但应作为其他种的同物异名者列在其正名之后,所有名称定名人的缩写全部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加以规范化。
  • 刘芳,高原,张竞颐,刘红霞
    菌物学报. 2010, 29(1):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方法对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进行鉴定。从北京某花卉基地采集非洲菊叶斑病样,分离获得22个真菌分离物,分别记作GL1-GL22。经过致病性试验证实,分离物GL14和GL22为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GL14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GL22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GL14和GL22 rDNA的ITS区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 陈金花,胡美姣,宋希强,何明高,罗毅波
    菌物学报. 2010, 29(1):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兰科菌根菌对兰花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生长起了重要作用,在成年阶段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该兰花含有叶绿素)。为了解东南亚特有种五唇兰的菌根形态和菌根真菌的动态侵染过程,对不同生境下两种变异类型叶背绿色和叶背紫色的成年植株菌根分三个时间段采样并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成年的五唇兰植株与菌根真菌有着密切关系,菌丝的侵染、定殖和消解程度随着生长发育变化而变化;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都发现菌丝结,这两个阶段的菌丝特征有所不同;而在休眠阶段的菌根中观察不到菌丝结;不同生境和不同变异类型的菌根结构无明显区别。研究结果为附生兰、地生兰和腐生兰的菌根结构的比较提供了参考。
  • 荣跃文,徐莉,汪小艳,李春如,樊美珍,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10, 29(1):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高雄山虫草无性型细脚拟青霉的酶解条件、原生质体制备、电泳条件和核型进行了研究。以10mg/mL相同浓度的溶壁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配成混合酶解液,在30℃、120r/min振荡处理18h菌龄的菌丝2.5h,获得约107个/mL的原生质体悬浮液。浓缩至约108个/mL原生质体悬浮液与1.4%的低熔点琼脂糖等体积混合制胶,50℃蛋白酶K酶解48h,ET液洗3次(每次1h),浸没,4℃保存。以温汉逊氏酵母 Hansenula wingei YB-4662-VIA和粟酒裂殖酵母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972h-染色体DNA作为标准,利用钳位均匀电场脉冲电泳系统电泳,细脚拟青霉染色体组被分离成8条带,利用AlphaEase Fc软件分析,估计其大小在0.43-5.78Mb之间,大小分别为:0.43、2.45、2.55、2.88、3.28、3.94、4.70、5.78Mb,推测细脚拟青霉核型大小约为26.01Mb。
  • 周娜,陈名君,黄勃,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10, 29(1): 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安徽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和牯牛降自然风景区引起蜘蛛流行病的紫色野村菌Nomuraea atypicola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筛出的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7条带,多态性比率高达94%。ISSR扩增结果显示:22株紫色野村菌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为0.48-0.88,平均为0.71。UPGMA方法构建的系统树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处,22株紫色野村菌按照两个自然保护区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一大类是分离自琅琊山不同蜘蛛的10株菌株,其种群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4。第二大类是采自牯牛降不同蜘蛛的12株菌株,其种群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6。种群内的遗传相似性虽高于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但未见两株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相同或高度相似。这表明,不管是在琅琊山还是在牯牛降,紫色野村菌的两个种群均无优势的流行菌株。两地的蜘蛛流行病都是由高度异质的紫色野村菌种群造成的。紫色野村菌的菌株遗传相似性和地理来源相关而和寄主无关。
  • 钟凯,袁玉清,赵洪海,王淼焱,刘润进
    菌物学报. 2010, 29(1):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对泰山植被根围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群落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泰山傲徕峰、黑龙潭库区等样地共分离出4属16种AM真菌:球囊霉属Glomus 9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4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 2种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1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及聚球囊霉Glomus fasciculatum的孢子密度、相对多度、分布频度和重要值均最高,分别为泰山植被区根围内AM真菌优势属和优势种。各样地之间Sorenson相似系数在0.60和0.85之间。植被数量与孢子密度(r=0.80,p<0.01)、植物种的丰富度与AM真菌种的丰富度(r=0.77,p<0.01)以及与孢子密度(r=0.59,p<0.01)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多样性对于提高AM真菌多样性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 李伟,胡迎春,陈莹,张爱香,陈怀谷
    菌物学报. 2010, 29(1): 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采集自长江流域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lade)菌株中选取了31株,扩增并测定了这些菌株的EF-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PHO(phosphate permease)基因序列,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对这些菌株的产毒素化学型进行了分子检测。同时,用两个小麦品种(扬麦158和安农8455)测定了菌株的致病力。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菌株与F. asiaticum聚为一枝,只有一个菌株11027与F. graminearum聚类。30株F. asiaticum中有24株产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另外6株产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NIV)。一株F. graminearum菌株11027产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在扬麦158上,菌株间的致病力分化较为明显,产NIV毒素的菌株致病力普遍较弱,强致病力的菌株都产3-AcDON毒素。结果表明在我国长江流域,产3-AcDON毒素的F. asiatic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群,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扬麦158可以有效评价菌株的致病力强弱。
  • 王永强,樊荣辉,杨炳辉,刘兵,张敬泽,胡东维
    菌物学报. 2010, 29(1):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对不同情况下稻曲病菌的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早期稻曲球上的绝大多数新鲜的厚垣孢子具有萌发能力,及时进行分离培养是病原菌成功分离的关键。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厚垣孢子萌发能力急剧下降;消毒处理可杀死大部分的厚垣孢子。菌核可长期保存并保持极高的萌发生长能力,是稻曲病菌分离最为理想的材料。稻曲球中部的致密菌丝组织分离难度较大,只能作为稻曲病菌分离的一种补救方法。
  • 张洪,丁可,裴国亮,郭军,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0, 29(1):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胞质游离钙离子变化与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寄主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关联性。本研究以侵染小麦叶片的条锈菌31号生理小种(CYR31)为材料,以孵育法将Ca2+荧光探针Fluo-3-AM载入到小麦条锈菌细胞中,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建立了测定侵染过程中条锈菌胞质游离Ca2+分布的试验方法。结果表明,采用10μmol/L Fluo-3-AM装载顺次进行低温4℃孵育1h,25℃孵育1h,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条锈菌胞质游离Ca2+染色结果。该方法可用于检测不同侵染阶段的小麦条锈菌细胞质游离钙离子的分布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锈菌胞内钙离子动态与侵染寄主的关联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 王晶晶,孙淑斌,徐国华
    菌物学报. 2010, 29(1):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4诱导樱桃番茄Micro-Tom产生毛状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了丛枝菌根(AM)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与转移Ri T-DNA番茄离体毛状根的双重培养体系。该真菌侵染14d左右,菌丝开始形成多级分支,17-21d时,一些菌丝顶端膨大,长出新生孢子。接种后3个月时,每皿孢子数量达到600-800个。新形成的孢子无需休眠,可直接侵染番茄离体根。成功的番茄双重培养为番茄菌根生理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体系。
  • 吴向辉,高智谋,陈方新,潘月敏,陆保君
    菌物学报. 2010, 29(1):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研究了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的抗甲霜灵诱变效应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个苎麻疫霉野生型菌株经菌丝块紫外光药剂诱变和菌丝块药剂驯化3周后,均获得抗甲霜灵突变体,且紫外光药剂诱变处理角变区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药剂驯化处理,说明紫外光对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有一定促进效应。紫外光显著地抑制苎麻疫霉游动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处理时间愈长,抑制率愈高。苎麻疫霉耐紫外光菌株(经亚致死剂量的紫外光照射处理后存活的游动孢子所形成的菌株)与野生型亲本相比,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大致相同,但菌落形态有一定变异,菌丝生长速率、卵孢子产生量均显著下降,表明紫外光对苎麻疫霉的菌丝生长和卵孢子产生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苎麻疫霉耐紫外光菌株EC50值比野生型亲本菌株EC50值提高了23.21%-56.70%,即耐紫外光菌株对甲霜灵敏感性比野生亲本菌株显著下降,这与紫外光诱变试验结果是相一致的。
  • 范美霞,付灿,孙迅,陶宗娅
    菌物学报. 2010, 29(1): 8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麦草粉为基质培养粗毛栓菌Trametes gallica,浸提固态培养物得浸提液,后经超滤浓缩、硫酸铵盐析、Phenyl-Sepharose CL-4B疏水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50分子筛层析等分离与纯化步骤,获得部分纯化的木聚糖酶,其回收率和纯化倍数分别为1.45%和15.6。进一步经活性-PAGE回收,获得三种SDS-PAGE电泳纯级的木聚糖酶同工酶组分:XⅠ、XⅡ和XⅢ(按等电点从大到小排列)。三种组分分子量均约为19.0kDa;等电点分别为:5.6、4.7和4.0;含糖量分别为:0.25%、0.63%和3.4%;XⅠ既能降解木聚糖,又能降解纤维素;XⅡ的最适作用pH值为5.0,最适作用温度45℃;Mg2+、Fe2+对XⅡ有激活作用;Mn2+和Co2+有抑制作用;测得XⅡ的Km值为0.75mg/mL,Vmax 为5,000mmoL/min?mg。
  • 吕雪莲,张晓利,王淼淼,佘晓东,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
    菌物学报. 2010, 29(1):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基因间隔区(IGS1)测序,ITS和IGS1区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基因组DNA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方法,对三株因肯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inkin进行分子特征及种内分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菌株的rRNA基因ITS区和IGS1区的序列相似性均高达100%,RFLP酶切图谱具有较理想的种内一致性,而不同菌株的RAPD图谱不尽相同。研究表明:rRNA基因IGS1区测序及RFLP酶切可考虑用于因肯毛孢子菌的菌种分子鉴定,而基因组DNA的RAPD则较适合于菌种的种内分型。
  • 张春雷,彭卫红,温文婷,郭勇,周洁,梁勤,杨志荣
    菌物学报. 2010, 29(1): 96-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四个不同银耳段木栽培场地采集杂菌样本,经初步鉴定后纯化得到48个菌株。通过对子实体、孢子及菌丝等的形态观察确认从银耳栽培段木上分离的48株杂菌隶属于炭团菌属,在形态上与截头炭团菌Annulohypoxylon annulatum 最为相似。为了进一步确认从银耳栽培段木上分离的48株杂菌的分类地位,对其中14个供试菌株进行了IT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个供试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36时可以形成两个明显分枝,且分枝与地理来源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供试菌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炭团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并与截头炭团菌的关系最为接近,遗传距离在0.2左右;与银耳伴生菌香灰菌的遗传距离为0.29左右。从75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引物对所有48个供试菌株进行ISSR扩增,扩增共获得10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2条,占条带总数的6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75%时,48个菌株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且类群的划分与地理来源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多数供试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这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吕国英,张作法,潘慧娟,范雷法,李娟,范勐海
    菌物学报. 2010, 29(1): 106-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香菇多糖是香菇中分离出的一种重要的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采用深层发酵技术培养香菇菌丝体生产多糖,可利用农副产品作原料,成本低,周期短,易于大规模生产。采用响应面优化香菇Lentinula edodes 135发酵培养基产多糖,首先Plackett-Burman设计对培养基8因素进行筛选,获得影响多糖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葡萄糖,鱼粉和KH2PO4;然后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浓度:葡萄糖2.2533%,鱼粉0.9756%,VB1 0.003%,NaCl 0.8%,MgSO4?7H2O 0.1%,FeSO4?7H2O 0.04%,KH2PO4 0.0993%,初始pH值5.5。在优化后的培养基中,粗多糖产量为2.33g/L,实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为+3.61%,比初始培养基多糖产量提高1.91倍。
  • 武守华,张晓君,张平,陈作红
    菌物学报. 2010, 29(1): 113-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等四种子囊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对它们的子实体(F)和菌丝体(M)甲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还原力、金属离子鳌合能力和总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四种子囊菌子实体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总酚含量均高于其菌丝体(P<0.05),但四种子囊菌子实体的DPPH清除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古尼虫草和蛹虫草子实体的还原力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冬虫夏草和黑柄炭角菌子实体(P<0.05),但前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呈正相关。
  • 吴丽伟,王秋颖,苏明声,邱文娜
    菌物学报. 2010, 29(1): 119-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浓度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发酵液对油菜籽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在油菜籽萌发过程中对种子的发芽势影响显著,对最终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发酵液具有促进幼苗伸长,抑制根生长的作用;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升高,幼苗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发酵液对幼苗生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低浓度促进生产量的增加,高浓度下幼苗的生产量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通过对蜜环菌化感作用的检测,蜜环菌发酵液在油菜籽的发芽势、苗伸长、根生长及幼苗生产量等方面均具有化感作用。
  • 研究论文
  • 苏鸿雁,曹永红,高晓梅,莫明和
    菌物学报. 2010, 29(1):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菌株秋6和K95-1为亲本,通过单孢菌株配对杂交获得21个杂交子,观察杂交子及亲本菌丝体生长情况,进行栽培出菇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9个正常出菇的杂交子从8个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杂交子QK-8和QK-15关联度仅次于亲本秋6,农艺性状和子实体性状表现最好。采用ISSR技术对21个杂交子及亲本进行DNA多态性聚类分析,单孢杂交后代遗传分化十分明显,归于同一类群的杂交子在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态和农艺性状等方面常表现相似,ISSR分析能为优良杂交子初步筛选提供重要参考。
  • 刘爱英,胡海燕,梁宗琦,邹晓
    菌物学报. 2010, 29(1): 12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羧基转运蛋白基因是近年来分离出的新基因,在虫生真菌中可能与穿透昆虫体壁时的能量代谢有关。构建了针对该基因的双链RNA干扰载体,采用芽生孢子转化法将载体质粒转入球孢白僵菌,并通过RT-PCR检测转化前后BbJEN1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转化子BbJEN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表明干扰载体具有明显的沉默效应。在两种培养基上,转化子与原始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均不显著,而分生孢子萌发则显著滞后于原始菌株。使用马尾松毛虫幼虫对转化子和原始菌株进行生物测定,原始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半致死剂量和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79×106个孢子/mL、84.12个孢子/mm2和6.49d,而转化子的半致死浓度、半致死剂量和半致死时间则分别增加到1.27×107个孢子/mL、382.92个孢子/mm2和8.09d,毒力显著下降。由此表明BbJEN1基因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以及毒力均有关。
  • 图力古尔,宋超,李玉
    菌物学报. 2010, 29(1): 132-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单孢株继代过程中的菌落局变现象,并通过AFLP分析了角变子与原菌株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出发菌株Bb13的单孢分离株13S5和13S8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均发生生长速率加快和产孢量下降现象。13S5在前5代,13S8在前6代产孢量有所下降但不显著,至第10代时产孢量比第1代分别下降了81.7%和69.0%。菌株角变现象在继代培养5-6代后表现明显,而13S8角变子出现的频率更高。AFLP指纹图谱分析表明,用20个引物组扩增出的98个位点中,两个角变子与野生型菌株间有12条差异条带,变异率达12.2%。由此证明单孢子分离株在继代培养中发生菌落局变后遗传物质已产生了变异。
  • 徐璐,包海鹰
    菌物学报. 2010, 29(1): 138-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收集的22株和GenBank下载的40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ITS序列构建了MP(Maximum parsimony)进化树。在以Leucostoma为外群的情况下,来自我国(主要是陕西)的葡萄座腔菌树木溃疡病菌总体上可分为2个大群,BDGroup1 与GenBank上报道的B. dothidea 被聚在一起,BD Group2菌株全部来自我国关中咸阳,独立成群,与Botryosphaeria属其他种亲缘关系远。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大小和致病性测定显示:来自我国的苹果轮纹病菌、苹果干腐病菌、梨轮纹病菌、桃树流胶病菌同B. dothidea亲缘关系近,在MP树中聚在一起(BD Group1)。ITS序列分析结果支持B. dothidea与B. berengeriana为同物异名的观点。 B. ribis 与B. parva亲缘关系近,而与B. dothidea亲缘关系远,支持B. ribis与B. dothidea为不同种的观点。
  • 研究简报
  • 吕国忠,赵志慧,孙晓东,姜子德,杨红
    菌物学报. 2010, 29(1): 143-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向发酵的原理,运用“发酵过程动态比较法”研究了灵芝接种于雷公藤药性基质上发酵不同时间所得菌质的化学成分、急性毒性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其确定雷公藤解毒持效双向发酵的最佳发酵终点。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第30天所得的菌质(G30)总二萜的含量最低,为0.57%;与雷公藤生药比较,G30的LD50最高,且发酵第30天所得菌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抑制作用最强。综合对成分含量、毒性及药效的动态数据联系比较、分析,确定了雷公藤解毒持效双向发酵的发酵终点与适宜的发酵周期是菌丝长满瓶后的第30天。
  • 刘高强,王晓玲
    菌物学报. 2010, 29(1): 152-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