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0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9-15
  

  • 全选
    |
    综述
  • 戴玉成,庄剑云
    菌物学报. 2010, 29(5): 625-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据作者对1978年以来国内外主要菌物学期刊和专著进行的系统搜集,中国大陆发表的菌物累计有2,849新种,129新变种,5,260新记录种。若加上戴芳澜编著的《中国真菌总汇》所记载的6,737种和168变种,中国大陆已知菌物计14,846种297变种。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和台湾报道的菌物种类中分别约有800种和400种在中国大陆未曾记载,因此全国总计已知菌物应为16,046种297变种。假设其中有10%为同物异名,则目前我国菌物已知种数约为14,700种,其中管毛生物界(主要是卵菌)约300种,原生动物界(主要是黏菌)约有340种,真菌约14,060种。
  • 刘伟,肖扬,边银丙
    菌物学报. 2010, 29(5): 629-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梁巧兰,徐秉良,颜惠霞,陈荣贤,薛应钰
    菌物学报. 2010, 29(5): 636-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的闭囊壳、分生孢子及萌发方式的观察和鉴别寄主感病反应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武威地区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苍耳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该白粉病菌闭囊壳形成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相对湿度70%和光照强度4,400lx。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该病菌不侵染丝瓜、小麦、辣椒、番茄、苜蓿、红三叶草、架豆和菜豆,可侵染除丝瓜之外的其余9种瓜类植物和绿豆、红小豆、向日葵,其中对南瓜、绿豆、西葫芦、红小豆、向日葵、甜瓜和黄瓜的致病性最强,发病率均达到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5.56、14.51、13.33、13.33、13.07、12.22和12.22。侵染过程观察发现,感病南瓜人工接种白粉菌12h后,分生孢子芽管从侧面萌发,于24h芽管伸长,于36h形成菌丝,于72h形成稠密的网状菌丝,于96h形成分生孢子梗及串生分生孢子。
  • 李黎,范秀芝,肖扬,周雁,边银丙
    菌物学报. 2010, 29(5): 64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32个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主要栽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对27个生物学特性指标赋值,运用UPGMA聚类法及PCO主坐标分析法对木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木耳栽培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32个供试菌株在生物学特性指标上均存在着一定差异;供试菌株聚为3个主要类群,分别包含大部分东北地区菌株,中部及东南部地区菌株,华北华南及部分中部地区菌株;表明生物学特性与地域来源呈一定相关性,同一地域来源的栽培菌株相似度更高,部分菌株间存在着同物异名现象。
  • 赵云福,刘翠,梁晨,李宝笃
    菌物学报. 2010, 29(5): 653-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正交设计和单因素水平优化的方法对白粉寄生孢ISSR-PCR程序中的一些反应参数和ISSR引物进行优化和筛选,并利用建立的ISSR-PCR的反应体系来分析白粉寄生孢的遗传多样性。5个ISSR引物对73个菌株的扩增条带表明,ISSR标记在中国白粉寄生孢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ISSR标记揭示白粉寄生孢的遗传多样性和寄主植物(真菌)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王晨芳,张宏昌,詹刚明,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0, 29(5): 665-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条形柄锈菌夏孢子在寄主植物-小麦叶表和非寄主植物-水稻叶表以及小麦穗部和茎秆上的萌发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夏孢子在小麦叶片体表萌发产生芽管后,可依次分化形成气孔下囊、初生菌丝与吸器母细胞;在小麦颖片、稃片及茎秆部位表面,同样可观察到病菌在体外分化形成吸器母细胞;并且在水稻叶片上也观察到病菌侵染结构存在体外分化现象。经荧光染色发现,条形柄锈菌在体外与在小麦组织中形成的侵染结构没有明显的差别。观察结果可为条形柄锈菌侵染结构的离体诱导与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 林清泉,丘雪红,郑壮丽,谢翠红,许再福,韩日畴
    菌物学报. 2010, 29(5): 670-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蛹虫草作为虫草资源和健康食品之一业已产业化人工栽培。但是,蛹虫草菌种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的频繁退化不仅导致其产量的急剧下降,而且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作者研究了蛹虫草退化菌株与正常菌株在交配型、dsRNA 感染、色度和脱氢酶活性的特征差异性。结果表明,退化菌株的脱氢酶活性和在色度培养基中的脱色能力都明显弱于正常菌株;而在交配型和dsRNA感染方面,两者未表现出差异。这一结果为蛹虫草人工栽培过程中退化菌种的早期检测提供了快速的方法。
  • 姜庆宏,崔岱宗,赵敏,魏兴东,卢磊
    菌物学报. 2010, 29(5): 678-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感染叶斑病的玉米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高产漆酶的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 JQH-100菌株。液体培养Curvularia lunata JQH-100可产漆酶且活性较高,产酶高峰出现在第3天;以ABTS为底物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是30℃,最适反应pH是2.8;染料脱色的研究表明,共培养体系对茜素红的脱色率达到了92.6%,对中性红和刚果红的脱色率也都在80%以上;Curvularia lunata JQH-100所产漆酶经纯化后对染料茜素红和刚果红有较高的脱色率,分别为82.1%和81.2%。研究结果显示Curvularia lunata JQH-100在染料废水处理中有较大应用潜力。
  • 王剑锋,陈今朝,梁华正,饶军,李江
    菌物学报. 2010, 29(5): 683-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发酵豆渣产β-葡萄糖苷酶(BGL)。粗酶液依次经过乙醇沉淀和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获得了两种电泳纯的β-葡萄糖苷酶BGL1和BGL2,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2kDa、97kDa,总酶活回收率达到48%。在pH 2.5及温度为55℃时,两种BGL水解京尼平苷的速度均达到最大;BGL水解活性受到Na+的激活但不受K+的影响,但Mg2+、Ba2+、Cu2+、Fe2+、Zn2+和Hg+等离子对BGL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BGL1的抑制普遍强于BGL2),而且同一种离子对不同BGL活性的影响性质不同,Ca2+显著激活BGL1而对BGL2无影响,Fe3+显著抑制BGL1而激活BGL2。在同样条件下,BGL对对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lu)、对硝基苯-β-D吡喃半乳糖苷(pNPGal)和水杨苷均有催化活性,其中对pNPGlu的Km值最小,BGL1、BGL2分别为0.764和1.934mmol/L;而BGL对京尼平苷水解的催化效率最高,BGL1、BGL2的Kcat/Km值分别为4.28×104和1.04×105L/mol·s。BGL1、BGL2活性的pH稳定范围相近,分别为pH2.0-7.0、pH2.0-8.5,但它们的热稳定性差异较大,55℃时BGL2保温60min,酶活保留了60%,而BGL1的酶活半衰期只有10min。
  • 张婕,谢晨,郭晓红,李多川
    菌物学报. 2010, 29(5): 691-6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通过RT-PCR和Tail-PCR技术从嗜热子囊菌原变种Thermoascus aurantiacus var. aurantiacus中克隆了一个几丁质酶同源基因。该基因全长1,253bp,包含一个由1,197个碱基构成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9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18家族的几丁质酶。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并转化毕赤酵母。在甲醇的诱导下,重组蛋白得到了高效表达,第6天的表达量最高,达到0.433g/L,酶活力为28.96U/mg,同时对表达的几丁质酶进行了纯化,SDS-PAGE检测该蛋白的分子量为43.9kDa。该几丁质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值为8.0,70℃处理30min仍有45%的相对酶活,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及工业应用价值。
  • 刘林,李进斌,张悦,苏源,杨静,陈梦琪,李成云
    菌物学报. 2010, 29(5): 698-7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病原菌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激活或者抑制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来增强其自身侵染力,在病原物与植物互作初期的信号识别和转导中蛋白激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灰色大角间座壳菌(稻瘟病菌)蛋白激酶基因中含有丰富的SSR。作者通过对灰色大角间座壳菌(稻瘟病菌)基因组中的89个蛋白激酶基因的外显子区、内含子区、5′-UTR和3′-UTR区中的SSR进行了查找和分析,并对编码区中SSR的扩张或收缩对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SSR在基因的调控区和编码区中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且这些基因的外显子区、内含子区、5′-UTR和3′-UTR区中SSR的组成和分布也均不相同;基因的编码区中三碱基和六碱基SSR相对较多,且SSR基序大都表现为GC含量较高,编码的亲水性氨基酸出现的频率也远远高于疏水性氨基酸。通过病菌群体中变异幅度的检测表明,几乎所有的SSR序列都存在多态性。根据灰色大角间座壳菌(稻瘟病菌)自然群体中SSR的变化幅度,对SSR的扩张或收缩对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进行预测,发现SSR的扩张或收缩都可能对蛋白的结构产生影响。这暗示着SSR的变异在致病相关基因的变异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陈美元,王泽生,李洪荣,廖剑华,谢宝贵
    菌物学报. 2010, 29(5): 707-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4种不同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CGMCC No. 0214及其分解基质能力退化菌株0214-3、0214-5进行了24对引物组合的mRNA差异显示(DDRT-PCR)分析,结果发现8对引物组合扩增出可重复的差异,并克隆了9条差异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9条差异片段代表了5个基因的差异,它们与不同生物的ATP结合盒式运输亚家族A某蛋白、碳水化合物酯酶家族4蛋白、几丁质脱乙酰基酶、乙酰木聚糖酯酶II及其他一些未知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双孢蘑菇分解基质能力退化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宋广磊,杜琪珍
    菌物学报. 2010, 29(5): 713-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DEAE52-cellulose、Sephacryl S-500 HR柱层析从自培养的富硒木耳中分离纯化得到4种木耳硒多糖,SeAPⅠ-1、SeAPⅠ-2、SeAPⅡ和SeAPⅢ,紫外扫描显示在280nm和260nm均无吸收,表明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高效凝胶渗透色谱为单一对称峰,表明4种硒多糖均为均一多糖。对S180细胞膜的游离脂肪酸和膜脂流动性的研究显示,4种硒多糖具有较好的活性,且SeAPⅠ-2、SeAPⅡ的活性显著强于SeAPⅠ-1、SeAPⅢ(p<0.05)。
  • 刘华杰,陈珍,吴清凤
    菌物学报. 2010, 29(5): 719-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环境重金属污染负荷日益增加,重金属元素向南极地区的迁移和富集已成为该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地衣是研究重金属元素大气沉降特征的良好材料,但对南极地衣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沉降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甚少。作者以网袋法实验比较采自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5种南极优势地衣,即:王橙衣Caloplaca regalis、夹心果衣Himantormia lugubris、孔树花Ramalina terebrata、球粉衣Sphaerophorus globosus和簇花石萝Usnea aurantiacoatra对钴(Co)、铬(Cr)、铅(Pb)和铜(Cu)的富集能力。2个月的网袋法实验结果表明:1)5种地衣对Pb元素均表现出富集能力,其中夹心果衣富集能力最强,簇花石萝和孔树花次之;2)簇花石萝和夹心果衣对Cu元素的富集能力相近,球粉衣对Cu元素的富集能力较低,其他2种未表现出对Cu的富集作用;3)Co和Cr元素的富集仅分别在夹心果衣和簇花石萝中检测出来。因此,在综合检测Co、Cr、Cu和Pb的大气沉降时,可考虑簇花石萝和夹心果衣的组合;在单独检测Co、Pb和Cu的大气沉降时,夹心果衣均为最佳的物种。
  • 刘述春,孙炳达,旺姆,李二伟
    菌物学报. 2010, 29(5): 726-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硅胶、凝胶柱层析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一株毛壳霉属真菌的固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纯化了5个聚酮类化合物chaetomones A-E(1-5),其结构主要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数据确定。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具有抗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ATCC 10231)的活性,其IC50为20.0μmol/L。
  • 何仁发,李明月,王娟,田峰,叶波平
    菌物学报. 2010, 29(5): 732-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一株分离自木榄根际土壤的菌株F5鉴定为曲霉属环绕组真菌成员,其在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上与Aspergillus ochraceopetaliformis极为相似。该菌株在改良葡萄糖蛋白胨酵母培养基(GPYM)中28℃下160r/min发酵7d后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方法从菌株F5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到2种化合物:(R)-(-)-mellein(Ⅰ)和flavacol (Ⅱ),其中,flavaco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2mg/L,而melle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
  • 李明月,常敏,张庆华,何仁发,叶波平
    菌物学报. 2010, 29(5): 739-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将一株从木榄茎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菌株ZD6鉴定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该菌株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1%麦芽糖,2%甘露醇,1%谷氨酸钠,0.5%蛋白胨,0.15%酵母膏,200g/L土豆汁,pH6.5)中28℃、160r/min振荡培养7d后的发酵液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利用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该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大黄素、环(丙氨酸-甘氨酸)、赤藓醇和甘露醇,其中的大黄素和赤藓醇为首次在桔青霉中发现,它们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大黄素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生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IC为100μg/mL。
  • 郑楠,赵敏,梅丽艳,王玮,张嘉亮
    菌物学报. 2010, 29(5): 746-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 JQH-100液体培养时产生的菌丝球对多种染料的脱色能力。结果表明,多种染料在24h内的脱色率均达到80%以上,且菌丝球稳定性良好,可重复使用6次;以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效果为优化指标,正交实验优化获得制备菌丝球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20g/L、硫酸铵5g/L、马铃薯200g/L、KH2PO4 3g/L、MgSO4 5mg/L、CuSO4 0.5mg/L、VB1 5mg/L及pH5、摇床转速120r/min。在上述优化后的基础培养基(不含MgSO4、CuSO4)中分别添加微量元素Cu2+、Mn2+、Mg2+或Ca2+制备的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能力增强;添加Fe2+制备的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能力下降;分别添加Zn2+、Al3+或Na+制备的菌丝球对孔雀绿脱色能力与对照相近。应用优化后培养条件制备的菌丝球处理含多种染料的混合废水,也获得了较好的脱色效果。
  • 苏经迁,王国红,杨民和
    菌物学报. 2010, 29(5): 753-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离自健康茶树叶片组织中的2株内生真菌,长枝木霉CSN-18和曲霉CSN-3,研究了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条件下培养原液与培养原液乙酸乙酯萃取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与2菌株单独培养相比,混合培养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茶花褐斑病菌Phyllosticta camelliaecola和茶云纹叶枯病菌Guignardia camellia等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混合培养原液的乙酸乙酯萃取液对茶花褐斑病菌、稻瘟病菌和茶云纹叶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9.48%±1.46%、76.99%±0.91%和71.51%±4.93%;对茶花褐斑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00.00%、90.90%±2.59%和84.00%±5.29%。混合培养原液对茶花褐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比两菌株的单独培养液有明显增强;在低浓度下,混合培养原液对茶花褐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超过40%,则明显抑制茶花褐斑病菌孢子的萌发。
  • 张梅梅,郑维发,赵艳霞,刘玉冰,魏志文
    菌物学报. 2010, 29(5): 760-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桦褐孔菌多酚提取的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等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多酚的乙醇提取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的浓度为50%,料液比为1:10,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45min,得到的多酚提取率可达到3.099%。用乙醇-水混合体系提取桦褐孔菌多酚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 研究简报
  • 图力古尔,刘宇
    菌物学报. 2010, 29(5): 767-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孙立夫,张艳华,杨国亭,宋玉双,秦国夫,宋瑞清,赵俊,裴克全
    菌物学报. 2010, 29(5): 771-7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闫喜涛,包海鹰,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0, 29(5): 77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