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0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1-1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姜于兰,王勇
    菌物学报. 2010, 29(6): 783-7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贵州省土壤暗色丝孢真菌进行调查研究中,分离获得2个瓶霉属新种:土壤瓶霉Phialophora subterranea和光滑瓶霉P. levis,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绘图。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均存放在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GUP)。
  • 耿月华,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10, 29(6): 786-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采自拉萨河谷地的17份土样中,分离获得38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别属于15属中的25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即西藏粘鞭霉Gliomastix tibetensis,西藏单格孢 Monodictys tibetensis和小孢瓶梗霉Phialomyces microsporus,1个中国新记录种嗜毛金色孢Chrysosporium keratinophilum。对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描述和图示,对其他21个中国已报道种作了分离地点和生境的引证。主模式和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分别保藏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其余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保存在HSAUP。
  • 姜于兰,耿月华,张天宇
    菌物学报. 2010, 29(6): 791-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平板法,从采自贵州省的20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4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隶属于11属12种。其中,浅色腐殖霉Humicola pallescens为一新种,绿色暗梗单孢霉厚垣变种Chloridium virescens var. chlamydosporum和印度粘束霉Graphium indicum为中国新记录。对新种及中国新记录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并绘图。其余9个国内已报道种亦作了生境和分布地点的引证。所有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龙艳艳,韦继光,黄翠流,何月秋,袁高庆,石雨,熊英
    菌物学报. 2010, 29(6): 795-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广西南宁收集的蔬菜地土壤样本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腐霉种,命名为广西腐霉Pythium guangxiense。不同于其近似种,广西腐霉的孢子囊球形或亚球形;藏卵器球形、亚球形、椭圆形或囊形;雄器同丝生或异丝生,柄常分枝且缠绕藏卵器。对构成广西腐霉rDNA ITS区段的772个碱基进行扩增和测序。在根据ITS序列建立的分子系统发育树中,广西腐霉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周雄腐霉P. periilum和肿囊腐霉P. inflatum等产生瓣状孢子囊的腐霉种关系密切。对广西腐霉进行了分类描述和其与近似种的比较。
  • 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10, 29(6): 80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东北地区木材腐朽菌资源研究进行了总结,给出了每种木材腐朽菌的寄主和在东北的分布。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共记载木材腐朽菌504种,其中300种为多孔菌,204种为革菌,57种为林木病原菌,69种为药用菌。梨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pyricola和北方赖特孔菌Wrightoporia borealis为新种,对它们进行了描述和绘图。对所有名称按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
  • 何双辉
    菌物学报. 2010, 29(6): 819-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省的锈革菌属 Hymenochaete进行了初步研究,共发现了该属12个种。其中异常锈革菌H. anomala和薄锈革菌H. minuscula为中国新记录种,竹生锈革菌H. muroiana为大陆新记录种。异常锈革菌具有带结晶的菌丝和囊状体;薄锈革菌子实体薄,黄褐色;竹生锈革菌有“T”形刚毛,生于竹子上。文中对3个新记录种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全部12个种的检索表。
  • 李海蛟,崔宝凯
    菌物学报. 2010, 29(6): 824-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海南省发现两种多孔菌,分别为软盖革孔菌Coriolopsis byrsina和贴生硬孔菌Rigidoporus adnatus,两者均为中国新记录种。根据采集的标本材料提供了他们的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图,同时提供了中国已报道革孔菌的检索表。
  • 李海蛟,何双辉,崔宝凯
    菌物学报. 2010, 29(6): 828-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木生多孔菌约400号标本进行了鉴定共获得110种。按字母顺序列出了这些多孔菌名录;其中浅黄林氏革孔菌Lindtneria flava为中国新记录种,提供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同时,依据文献对世界林氏革孔菌属种类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该属所有种类的检索表。
  • 崔宝凯,赵长林,李海蛟,何双辉
    菌物学报. 2010, 29(6): 834-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木生多孔菌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约350号标本,经鉴定共有多孔菌103种,本文列出了这些多孔菌的名录,并提供了每种的寄主和采集号。其中小层孔菌属Fomitella是中国新记录属,灰孔小层孔菌Fomitella fumosipora和稻黄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straminea为中国新记录种,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马立国,马建,张凯,张修国
    菌物学报. 2010, 29(6): 841-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采自海南枯枝表层暗色丝孢真菌室内处理,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瓜达卡纳尔瓶梗附孢Cryptophiale guadalcanalensis,西表瓶梗附孢C. iriomoteanum及宇田川瓶梗附孢C. udagawae。对采集材料进行了形态学特征描述和图解。研究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HSAUP)。
  • 陈双林,闫淑珍,李玉
    菌物学报. 2010, 29(6): 845-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和记录了中国西藏的黏菌75种1变种。研究标本中,225份由第一作者采自西藏的林芝(八一和鲁朗)、波密和米林,37份来自于树皮基物的湿室培养,8份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26份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通过对这些标本的鉴定和复核,明确了52种1变种为西藏新记录种,叶生钙丝菌Badhamia foliicola和齿孢团毛菌Trichia crenulata为中国新记录种。
  • 闫淑珍,刘岐莎,陈双林,李玉
    菌物学报. 2010, 29(6): 852-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9年采集于青海省互助县北山、循化县孟达和大通县鹞子沟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的65份黏菌标本的鉴定和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保藏的来自青海乐都县、民和县、湟源县、祁连县、乌兰县、门源县和西宁市的29份黏菌标本的复核,共明确青海已知黏菌5目8科22属36种1变种,其中,格斑双皮菌Diderma roanense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19种黏菌为青海省黏菌新记录种,为中国青藏高原及高海拔山地分布的黏菌补充了新的资料。
  • 赵志慧,吕国忠,姜子德
    菌物学报. 2010, 29(6): 857-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膨孢组镰孢菌Fusarium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该组包括4个种: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藨草镰孢菌F. scirpi,长脚镰孢菌F. longipes和紧致镰孢菌F. compactum。这4个种均产生腹背不平行弯曲的大孢子。分离获得并描述了其中的3个种。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是镰孢菌中最常见的种之一,它产生典型的腹背不平行弯曲的大孢子,大孢子的顶细胞和足跟状基细胞明显伸长,菌落因缺乏红色素而呈黄褐色。藨草镰孢菌F. scirpi是比较少见的种类,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典型的十字形产孢细胞上产生大量的小型分生孢子。由于它在PDA培养基上容易发生小孢子缺乏型的变异,因此,常常被错误地鉴定为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长脚镰孢菌F. longipes的大孢子最容易与其他种的大孢子区分,它的顶细胞和基细胞均极度延长。当长脚镰孢菌F. longipes菌落因为变异而失去产生红色素的能力时,也容易与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混淆。基于该组大孢子的典型特征,作者将锐顶镰孢菌F. acuminatum排除在该组之外。
  • 郝阳,陈森玉,BLANCHETTE Robert A.,刘杏忠
    菌物学报. 2010, 29(6): 864-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南极Dry Valleys Feyxell Basin湖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锁状联合的耐冷担子菌,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Sistotrema brinkmannii。形态特征研究表明该菌株产生裸担子,其上生4-8个小梗,每个梗上产生一个肾形担孢子,丝状担子菌在南极少有报道,该菌株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值得进一步研究。
  • 赵桂华,李德伟,席刚俊
    菌物学报. 2010, 29(6): 869-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伞房决明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园林绿化木本植物,在每年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会发生严重的白粉病,造成提前落叶,导致次年部分植株死亡。该病由Oidium cassiae-siameae 引起。经过3年多的野外观察,未发现有性世代。初次报道伞房决明为Oidium cassiae-siameae白粉菌的新寄主。此真菌为中国大陆的初次记载。
  • 肖仲久,李小霞,段帅,孙涛,蒋选利
    菌物学报. 2010, 29(6): 874-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于2009年在贵州麻风树栽培基地栽培的麻风树上发现一种叶部新病害,定名为麻风树叶枯病。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片受害后初期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叶片过早脱落。从贵州罗甸麻风树栽培基地采集了16个叶枯病标样,经分离培养获得13个真菌分离物。通过致病性测定,证明菌株PE06为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将贵州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也是首次在麻风树叶片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 金群英,彭华正,李海波,李楠,华锡奇
    菌物学报. 2010, 29(6): 879-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格氏梅拉菌Meira geulakonigii最早是在柑桔锈螨病的枯枝中发现的,它是一种担子菌类酵母样无性态真菌,归属于黑粉菌纲外担子菌亚纲。目前仅了解这种真菌在植物中的生长状态,关于它的宿主范围、区域分布和生长特性依然知之甚少。首次从竹子中分离了两株新的Meira geulakonigii菌株(PM1和PM2),并且更深一步地描述了他们的生理特性,尤其着重表述了菌丝体的独特生长现象。与先前报导的两株M. geulakonigii 菌株PFS004和AS004相比较,PM1和PM2在分子系统上与AS004更相近,而生理现象与PFS004更相似。这两株菌株的成功分离可能有助于毛竹中Meira真菌菌丝体形成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 杨晓莉,李国杰,李赛飞,文华安
    菌物学报. 2010, 29(6): 886-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来自全国的34株野生菌株经形态学特征和结合ITS序列鉴定为云芝。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34株野生云芝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0条引物中筛选出7条ISSR引物,扩增得到95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88个。多态性位点占92.6%,表明ISSR标记的多态性非常高。基于ISSR条带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其中遗传变异系数范围为0.58-0.91。34个云芝菌株在相似系数0.60时分为4个类群,不同菌株的遗传差异性与地理分布有一定联系。
  • 潘景芝,张旭,刘福杰,王琦,李玉
    菌物学报. 2010, 29(6): 893-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实现了黏菌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原质团的燕麦琼脂培养,并通过ITS引物完成了淡黄绒泡菌rDNA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描述了其原质团的培养方法,提供了原质团rDNA的提取方法及ITS引物的扩增条件。利用邻近结合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淡黄绒泡菌与相关分类单元的分子系统学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 郑维发,戴玉成,孙敬,赵艳霞,缪康杰,潘沈元,张梅梅,魏江春
    菌物学报. 2010, 29(6): 897-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两株地理隔离的桦褐孔菌中国牡丹江菌株(IOM)和芬兰万塔菌株(IOV)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主要代谢产物组成的差异。IOM和IOV两菌株在培养过程中积累菌丝体生物量、菌丝体酚类(TMP)以及三萜化合物(TMT)的过程相似,但IOM菌株产生较高水平的TMP。代谢产物组成动力学比较结果表明,IOM在第3天含有较高水平的硬毛素类似物、桦褐孔菌二糖和TMT,但在第5天均有所下降。导致这些差异的代谢产物为fuscoparianol D,21,24-羊毛甾-7,9(11),23-三烯-3b,22,25-三醇,羊毛甾-8,23-二烯-3b,22,25-三醇,23,24-环戊羊毛甾-3b,21,25-三醇-8-烯,桦褐孔菌二糖,phelligridins C,D及H,甲基地花菌素A和C,地花菌素B,davallialactone 及methyl davallialactone。这些代谢产物在IOV的提取物中均参与清除自由基,而在IOM的提取物中主要是酚类化合物参与自由基的清除。两菌株的这些差异反应了环境条件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代谢的影响,即不仅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还影响代谢产物在防止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张安强,傅立,孙培龙,张劲松,潘迎捷
    菌物学报. 2010, 29(6): 911-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的水溶性杂多糖HEPF2,分子量大小为1.66′104Da,该多糖由岩藻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以1.00:3.69:5.42比例构成,同时也含有微量的3-O-甲基鼠李糖。进一步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法和核磁共振法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检测结果表明,该杂多糖中包含1→4、1→6结合的葡萄糖和1→6结合的半乳糖残基,连接于主链的侧链残基,包括岩藻糖残基、少数的端基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核磁共振法检测结果还表明,1→4结合葡萄糖为β构型,(1→6)结合半乳糖、(1→2,6)结合半乳糖和端基葡萄糖均为α构型。
  • 研究简报
  • 滕学琼,李成云,何慕涵,张陶,杨根华,弓立伟,张中义
    菌物学报. 2010, 29(6): 918-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何晓兰,李泰辉,姜子德
    菌物学报. 2010, 29(6): 920-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邓旺秋,李泰辉,沈亚恒
    菌物学报. 2010, 29(6): 924-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