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1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7-15
  

  • 全选
    |
    综述
  • 戴玉成,李玉
    菌物学报. 2011, 30(4): 515-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6种重要药用真菌的名称进行了考证,按照国际命名法规及《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对这些种类的拉丁和汉语学名进行了讨论。建议下列汉语名称和拉丁名称为规范的汉语学名和拉丁学名: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 (M. Zang & C.H. Su) Sheng H. Wu et al.,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Ach. ex Pers.) Pilát,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Bull.) Quél.,刺槐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robiniophila (Murrill) Ryvarden,滑子蘑Pholiota microspora (Berk.) Sacc.,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 (Berk.) G.H. Sung et al.,其他相关名称均应为异名。
  • 盛萍萍,刘润进,李敏
    菌物学报. 2011, 30(4): 519-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菌根生长状况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是菌根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综述了丛枝菌根(AM)染色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研究概况,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认为采用醋酸墨水染色观察AM生长状况与采用根段侵染率加权法和放大交叉法测定AM真菌侵染率是目前较为科学、准确、易行的方法。根据不同需要也可选择其他适宜的方法,如要了解丛枝发育状况,可采用放大交叉法;如要了解泡囊和侵入点数量,可采用直接计数法,从而使其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有必要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脂肪酸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一种或数种AM真菌侵染状况,这将有力推动AM真菌生理、生态功能研究的发展。
  • 研究论文
  • 朱一凡,郭林
    菌物学报. 2011, 30(4): 526-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海南省炭角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个生长于枯死落叶上的炭角菌属新种。它子座单个,顶端不孕,针刺状,柄细长,多毛,表面呈灰色,有圆锥状孔口。子囊壳埋生。通过与其他9种叶生炭角菌进行比较,确定为海南炭角菌 Xylaria hainanensis新种。
  • 崔宝凯,贾碧丝
    菌物学报. 2011, 30(4): 529-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安徽黄山木生多孔菌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约200号标本,经鉴定共有多孔菌85种,列出了这些多孔菌的名录,并提供了每种的寄主和采集号。其中红黄角蜡孔菌Ceriporia aurantiocarnescens和硫色蜡孔菌C. sulphuricolor为中国新记录种,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赵长林,崔宝凯
    菌物学报. 2011, 30(4): 536-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海南省发现中国多孔菌两个新记录种,分别为戈氏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gomezii和近邻多年卧孔菌P. vicina。根据采集的标本材料提供了它们的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图,同时提供了中国多年卧孔菌属分种检索表。
  • 梁茵,王芳,李安娜,李多川
    菌物学报. 2011, 30(4): 542-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从山东、山西、河北、陕西、河南、云南、江西、海南、新疆、内蒙古、甘肃、广州等地实地采集堆肥、培养料、草堆等标本600多份,分离鉴定出耐热真菌28种,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沙生梭孢壳Thielavia arenaria和丰孢木霉Trichoderma saturnisporum,其余26个为中国已知种。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对所分离鉴定的28株耐热真菌及购买的3株耐热真菌,进行rDNA-ITS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片段长度为554-895bp。将所测的31个和从GenBank下载的15个耐热真菌的rDNA-ITS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该树较好地显示了耐热真菌的系统进化关系,有力地支持了形态学的观点。
  • 孔祥辉,刘佳宁,张丕奇,戴肖东,韩增华,马庆芳,张介驰
    菌物学报. 2011, 30(4): 551-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白毛菌病”是近年来东北地区木耳栽培中一种常见病害。其病原菌在盛夏伏天侵染木耳子实体,在木耳耳片腹面生长一层白色网状霉层,对木耳生长及商品形态造成严重危害。从黑龙江省尚志地区染病耳片上分离得到两株病原菌,经对它们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 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证明这两株病菌为尖孢镰孢和厚垣镰孢,二者均对栽培木耳具有致病性。
  • 钱茜,李赛飞,文华安
    菌物学报. 2011, 30(4): 55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培菌性白蚁能在存在于蚁巢或分散在其周围土壤中的菌圃上培养真菌。菌圃在无白蚁存在下培养会生长出炭角菌的子实体。对分别采集自我国西南四川、云南两省的4个土白蚁属菌圃采用原位培养法分离并纯化得到40株炭角菌,划分为13个形态型,ITS1-5.8S-ITS2序列分析确定为两种炭角菌。采用建立ITS基因文库的方法分析了白蚁菌圃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有白蚁存在的菌圃,蚁巢伞为单一优势菌;废弃的蚁巢中的菌圃,木霉、炭角菌等其他真菌成为优势菌。
  • 袁立,许修宏
    菌物学报. 2011, 30(4): 56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从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木耳菌种老化过程中菌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30d时,光镜下观察到菌丝结构均匀紧凑,细胞壁光滑;电镜下观察到细胞结构完整,内含物丰富,各种细胞器形态规整,没有老化现象。接种后60d时,光镜下菌丝部分肿胀,色泽加深;电镜下细胞壁疏松,线粒体和液泡肿大,细胞核不规则肿胀,核仁消失,脂肪滴和囊泡增多,并有少量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性黑色颗粒状物质出现,表明菌丝开始老化。90d时,光镜下部分菌丝严重肿胀,且色泽更深;电镜下线粒体和液泡肿胀明显,部分细胞核破裂,脂肪滴、囊泡和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性黑色颗粒状物质显著增多,细胞壁更加疏松。120d时,光镜下许多菌丝开始断裂,色泽进一步加深;电镜下细胞壁塌陷,膜系统也随之解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部分溶解消失。150d时,光镜下大部分菌丝完全断裂,并失去菌丝形态;电镜下细胞膜及其内含物已基本消失,只剩部分严重塌陷的细胞壁残骸。由此表明,木耳菌丝的老化是一个由个别向整体逐渐过渡的不可逆的过程。
  • 宋文婧,刘振邦,朱虹,黄勃,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11, 30(4): 572-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芽生孢子是许多真菌通过出芽方式产生的无性孢子,在液体发酵中主要以这种形式大量繁殖。真菌杀虫剂活性成分分生孢子的大量生产使用液体发酵得到的芽生孢子作为接种物,另外,它也是当今虫生真菌遗传转化的重要受体,因而研究虫生真菌芽生孢子的形态和发生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对液体发酵中的球孢白僵菌、粉棒束孢、蝉棒束孢、环链棒束孢、玫烟色棒束孢、细脚棒束孢、斜链棒束孢、金龟子绿僵菌、蝗绿僵菌和蜡蚧霉等10种常见虫生真菌芽生孢子的形成过程进行显微观察,了解其分生孢子产生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芽生孢子的产生方式有两种类型:1)蝉棒束孢在其整个生活史中以菌丝生长为主,芽生孢子产生的数量很少。2)其他各种真菌芽生孢子产生方式相似,在菌丝体形成后就开始大量以菌丝出芽或缢缩产生芽生孢子,接着还可通过芽生孢子的出芽或缢缩断裂产生新的芽生孢子。芽生孢子的产生分为3个时期:初期先由菌丝形成芽生孢子;指数期芽生孢子大量增殖,菌丝和芽生孢子都可产生芽生孢子;后期以芽生孢子产新芽生孢子为主要方式。
  • 谷硕,陈小姝,朱鹤,王琦,李玉
    菌物学报. 2011, 30(4): 580-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黏菌个体发育研究的培养过程中,经常发生原质团不能转变为孢子果的情况,使个体发育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利用液体发酵和有饲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的绒泡菌属黏菌原质团进行了孢子果的诱导。在饥饿条件下,通过对光照和温度的调节,获得了绒泡菌属黏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果和菌核的最佳条件。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获得全白绒泡菌孢子果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24℃、6,000lx光照和20℃、6,000lx光照;获得扁绒泡菌孢子果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26℃、6,000lx光照和20℃、6,000lx光照。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在固体培养基上既可以获得孢子果也可以获得菌核,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26℃、6,000lx光照和22℃、3,000lx光照;在液体培养基中只能形成菌核,条件为:22℃、6,000lx光照。
  • 魏尊苗,高鹏,王学征,栾非时,张晓博
    菌物学报. 2011, 30(4): 587-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采集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不同设施内的甜瓜、黄瓜、南瓜、西瓜等瓜类白粉病菌菌株17份,采用国际通用的瓜类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17份白粉病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根据13个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初步确定黑龙江省葫芦科作物白粉病菌存在3个生理小种,即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的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N1号及一个新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为优势小种。通过对13份白粉病菌的RAPD分析,从11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条带清晰而且重复性好的引物,扩增得到15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38个,多态性位点频率为97.89%,表明黑龙江省葫芦科作物白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C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3个菌株之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52-0.75。根据遗传相似系数用类平均法(UPGMA)对其聚类,以遗传相似系数0.60为阈值,供试菌株可区分为4个类群。同是生理小种1的菌株部分聚到了同一类,新生理小种与部分生理小种1菌株聚到同一类,同是生理小种N1的两个菌株未聚到同一类;相同地理来源或相同寄主来源的白粉菌也未聚到一类。初步确定葫芦科白粉病菌致病性与DNA多态性不形成对应关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寄主来源及设施类型亦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 肖蕊,余真真,Elsharawy AA,魏锋,杨家荣
    菌物学报. 2011, 30(4): 598-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田间土壤棉花黄萎病菌的早期检测,建立了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含342bp PCR扩增产物的阳性质粒为参考,构建了标准曲线,并对该曲线的特异性、敏感性、可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等特点。检测范围在3.8×103-3.8×108copies/μL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6,扩增效率为101.5%,灵敏度比常规PCR方法高102倍。
  • 赵敏,王海东,赵丹,谷惠琦,张曦
    菌物学报. 2011, 30(4): 604-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木质素磺酸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土壤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涂布于愈创木酚-PDA平板。经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和丁香醛联氮(SGZ)平板检测初筛,ABTS法测定摇瓶发酵液酶活力复筛,筛选到一株漆酶高产真菌NF-05。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半知菌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该菌株在液体产酶培养基中生物量积累与产酶基本同步,发酵第5天达到产酶高峰,最高酶活力为8,375.87U/L。纯化漆酶对偶氮染料脱色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在96h对甲基橙脱色率达到90%以上,以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为介体时,48h脱色率即达90%以上;该酶在24h对橙黄Ⅰ的脱色率即达90%以上;以TE为介体时,该酶在24h即使橙黄G6完全脱色。
  • 吴清凤,刘华杰,王慧燕
    菌物学报. 2011, 30(4): 612-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地卷目地衣是对许多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的固氮类群,但其固氮活性的种间差异研究甚少。将不同产地和不同馆藏时间的12种地卷目地衣于相同条件下培养,即:亚石胶衣Collema subflaccidum、亚黑胶衣C. subnigrescens、坚韧胶衣C. tenax、裸果猫耳衣Leptogium hildenbrandii、猫耳衣L. menziesii、柄猫耳衣L. pedicellatum、土星猫耳衣L. saturninum、黑猫耳衣L. trichophorum、犬地卷Peltigera canina、分指地卷P. didactyla、裂芽地卷P. praetextata和地卷P. rufescens。以乙炔还原法(acetylene reduction assay)于培养1d、10d和15d测定其固氮活性,结果显示所有地衣的固氮活性在培养10d与15d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经过至多10d的培养后地衣固氮活性即可完全恢复;培养10d和15d的固氮活性平均值表现出显著的种间差异(P<0.001):黑猫耳衣Leptogium trichophorum固氮活性最高[(4.532±0.368)μmol C2H4/gdw·h],约为犬地卷Peltigera canina的2倍[(2.349±0.223)μmol C2H4/gdw·h];其他10种地衣固氮活性大致相近。显示地衣固氮作用的可塑性较大,是地衣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又一例证。
  • 刘鸿高,王元忠,张霁,赵艳丽
    菌物学报. 2011, 30(4): 618-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声波(UAE)辅助提取-离子色谱(IC)法测定了大白口蘑中F?、Cl?、NO2?、NO3?、PO43? 5种阴离子。选用NaOH溶液(3.0mmol/L)超声渗提30min后进样100μL,通过流速为1.2mL/min的淋洗液Na2CO3+NaHCO3(3.5mmol/L+1.0mmol/L)洗脱。F?、Cl?、NO2?、NO3?、PO43? 5种离子线性范围分别为2-25mg/L、2-20mg/L、2-100mg/L、10-55mg/L、10-100mg/L,峰面积RSD分别为0.58%、1.27%、0.73%、0.92%、2.33%,检出限在0.0976-1.0984mg/L之间。大白口蘑样品中未检出NO2?,其余F?、Cl?、NO3?、PO43? 4种离子加标回收率在95%-110%之间。
  • 李艳艳,李维琳,边银丙
    菌物学报. 2011, 30(4): 624-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子实体中重金属铅、镉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铅、镉的背景值含量分别为0.636mg/kg和0.127mg/kg,样品中铅含量的范围为0.087-2.40mg/kg,镉含量的范围为0.038-0.301mg/kg。在两种不同栽培模式下,子实体中铅含量均有显著差异,但镉的含量并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子实体中铅来源于覆土而与培养料无关,而镉的来源与栽培方式有关,覆土和培养料中的镉含量均影响子实体中的镉含量。
  • 梁伟,包海鹰
    菌物学报. 2011, 30(4): 630-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梯度提取法对山野木层孔菌子实体进行提取,得到石油醚层、甲醇层及水层3 种提取物及石油醚层中获得化合物4,6,8(14),22(23)-四烯-3-酮-麦角甾烷,并采用H22 荷瘤小鼠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以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为指标检测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高剂量组(100mg/kg)、单体化合物中剂量组(7.5mg/kg)抑制率分别为62.21%、57.67%;脾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CTX)组,白介素-2(IL-2)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CTX)组(P<0.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认为上述石油醚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有抑制作用,并且均能改善小鼠的免疫功能。
  • 董世豪,巩婷,朱平
    菌物学报. 2011, 30(4): 636-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1株相似蜂海绵相关真菌F62的活性代谢产物,经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真菌属于杂色曲霉。将F62菌株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在室温(约25℃)下静置培养45d,经乙酸乙酯超声萃取得到粗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色谱手段,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可鉴定出其结构分别为Alantrypinone(1)、洛伐他汀(2)、甲酯型莫纳克林K(3)、土曲霉酮(4)、土震素B(5)和麦角甾醇(6)。化合物1系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首次对化合物3的碳谱数据进行报道。初步的药理研究表明,化合物4具有体外抗炎活性。
  • 研究简报
  • 何双辉,李海蛟
    菌物学报. 2011, 30(4): 64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锈革菌属Hymenochaete 3个中国新记录种。双孢锈革菌Hymenochaete bispora采自吉林省,担子大多数有两个担子梗;柔软锈革菌Hymenochaete lenta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子实体覆瓦状叠生且担孢子呈尿囊形;暗赭色锈革菌Hymenochaete senatoumbrina采自西藏自治区,属于裸刚毛组中孢子较大的种类。文中对这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田恩静,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1, 30(4): 649-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采自内蒙古和黑龙江的中国鳞伞属Pholiota新记录3种,即阿拉巴马鳞伞Pholiota alabamensis、变黄鳞伞Pholiota flavescens和暗黄鳞伞Pholiota pseudosiparia。研究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 图力古尔,刘宇
    菌物学报. 2011, 30(4): 653-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小菇属4个新记录种,即香小菇Mycena adonis、黄小菇Mycena luteopallens、绿缘小菇Mycena viridimarginata和基盘小菇Mycena stylobates,并提供了详尽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研究标本存放在鲁东大学菌物标本馆(HMLD)和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 袁志林,陈益存,汪阳东
    菌物学报. 2011, 30(4): 658-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广西田林县油桐主产区一种新的叶片真菌病害,定名为油桐叶枯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侵染后叶片呈现灰褐色病斑,后期扩至整个叶片,引起过早脱落,影响油桐产量。从采集的带病标本中分离到16个纯培养物,隶属5个分类单元。依据柯赫法则和致病性测定,证明只有菌株VT-04为油桐叶枯病的病原物。在病斑组织中观察不到有性或无性繁殖结构,而该病原菌在诱导培养(含无菌松针的水琼脂+近紫外照射)条件下可产生子实体。比较培养性状、产孢结构特征并结合分析核糖体rDNA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和RNA聚合酶次大亚基基因(RPB2)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中的一种无性型菌物,即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这是首次在油桐叶片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 宋驰,陈强,徐璟煜,张金霞,边银丙,黄晨阳
    菌物学报. 2011, 30(4): 663-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侧耳属Pleurotus15个种的15个菌株为材料,根据GenBank上侧耳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gene,CO1)序列信息,设计引物CO332F、CO332R,进行第一轮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能得到单一条带,根据条带大小,15个菌株可分为4组。随后针对每个种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第二轮PCR扩增,结果显示每个菌株只有在自己特异的引物中出现目的条带。通过两轮扩增,根据扩增条带的大小和有无,即可对15个种进行快速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