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1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9-15
  

  • 全选
    |
    研究简报
  • 滕学琼,李成云,李晓玲,张陶,张中义
    菌物学报. 2011, 30(5): 642-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中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种,即小黑痣菌Phyllachora minutissima、宽椭圆黑痣菌Phyllachora platyelliptica和相邻黑痣菌Phyllachora contigua,寄主分别是白草,苞子草和崖豆藤,对其进行了描述;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 研究论文
  • 郭英兰
    菌物学报. 2011, 30(5): 671-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寄生在山猪菜Merremia umbellata subsp. orientalis上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的1个新种,鱼黄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erremiae sp. nov.。文中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描述、形态描述、图及讨论。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戴玉成,周丽伟,STEFFEN Kari
    菌物学报. 2011, 30(5): 674-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云南紫溪山自然保护区的木材腐朽菌研究中发现87种多孔菌,其中多数是云南首次报道,给出了每种的寄主和生长基质。锥沃菲卧孔菌Wolfiporia castanopsis为一新种,其特点为子实体平伏,孔口表面奶油色至浅灰色,担孢子椭圆形至广椭圆形,且生长在元江锥腐朽木上;该种与茯苓沃菲卧孔菌Wolfiporia cocos具有相似的孔口,但后者的担孢子为圆柱形,且通常生长在菌核上。
  • 刘宇,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1, 30(5): 680-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来自中国东北的小香菇属2个新种,即半开小香菇Lentinellus dimidiatus Yu Liu & Tolgor Bau和吉林小香菇Lentinellus jilinensis Yu Liu & Tolgor Bau,文中提供特征描述及线条图,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讨论该两个新种在小香菇属中的系统位置。
  • 孙立夫,裴克全,张艳华,赵俊,杨国亭,秦国夫,宋玉双,宋瑞清
    菌物学报. 2011, 30(5): 686-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东北地区共采集到53个法国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菌株,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这些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6个ISSR引物扩增所得条带表明,ISSR标记在蜜环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亲缘关系树状图表明,有3个菌株遗传分化明显;其余50个分别来自3个不同地理居群的菌株聚成一类,亲缘关系较近,没有表现出地理隔离。
  • 白应文,胡东芳,胡小平,赵俊兴,朱荷琴,杨家荣
    菌物学报. 2011, 30(5): 695-7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XJ2008菌株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类型、pH值、温度等因素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确立了微菌核形成的最佳培养条件,并对采自新疆、江苏、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1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大量产生的培养基为基础改良培养基(BMM)、pH值为9.5-11.5、温度为20℃。在该条件下,15个大丽轮枝孢菌株在接种后第12天即可产生大量的微菌核,不同菌株产生微菌核的数量及大小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均与病菌的致病性
  • 刘淑艳,王丽兰,姜文涛,李玉,刘炎炎
    菌物学报. 2011, 30(5): 702-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长春农博园瓜类白粉病大发生,而且大量闭囊产生在葫芦科的四个属(葫芦属、黄瓜属、栝楼属、南瓜属)植物上。对病害发生的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园中栽培的所有品种均为感病品种。形态学观察显示分子孢子串生,具纤维体,闭囊壳只含有一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顶端孔较宽(15.6-28.8μm)。有性和无性形态学特征表明该菌应属于Podosphaera xanthii。基于rDNA 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菌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该种在其他地区瓜类上的序列以及在其他寄主上的序列聚
  • 赵志慧,吕国忠,姜子德,曾莉莎
    菌物学报. 2011, 30(5): 713-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九州镰孢菌Fusarium kyushuense、厚垣镰孢菌F. chlamydosporum 和拟枝孢镰孢菌F. sporotrichioides在气生菌丝上产生的孢子进行了比较。九州镰孢菌在气生菌丝上产生多隔孢子(即中型分生孢子);厚垣镰孢菌在气生菌丝上产生的主要是0隔针叶状分生孢子;拟枝孢镰孢菌在气生菌丝上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芜菁形、单胞分生孢子以及椭圆形、0-1隔的分生孢子。多隔的气生孢子(中型分生孢子)在厚垣镰孢菌和拟枝孢镰孢菌这两个种中偶尔可以观察到,但是不应作为对这两个种进行鉴定的主要
  • 赵彦玲,郑世学,方治伟,喻子牛
    菌物学报. 2011, 30(5): 721-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湖泊沉积物中真菌的类群及其作用所知甚少。以长江中上游代表性湖泊洪湖为研究对象,从湖心截取了一个72cm长的沉积柱,通过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洪湖沉积物中真菌群落结构的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DGGE条带以14-18cm层次为过渡,在2-14cm和14-72cm之间存在一定差异。Shannon-Weaver index(H′)在上下层之间有波动。聚类分析上层2-18cm和中下层18-72cm分别以不同的小类聚在一起。表明14-18cm以上和以下的类群存在差异,
  • 陈真,杨兵,张春英,郁书君,罗卿权
    菌物学报. 2011, 30(5): 729-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DNA ITS序列对锦绣杜鹃菌根真菌的16个菌株进行了分类分析。根据菌株ITS序列全长计算各菌株间序列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并与GenBank中最相似菌株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6个菌株在系统树上聚为3个大分支。其中7个菌株在支持率为100%的基础上与树粉孢属真菌Oidiodendron sp.聚为一类;2个菌株与未鉴定的杜鹃花科植物根系真菌unidentified root associated fungi聚为一类,支持率为100%;其他7个菌株在98%的支持率上与几种未命名的欧石楠类菌根真菌
  • 汪黎明,陈雪,徐延平,胡晓磊,何灵敏,黄勃,李增智
    菌物学报. 2011, 30(5): 738-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因工程是解决昆虫病原真菌致死慢、致死率低的有效途径,但在传代培养过程中,被转入的基因是否会丢失以及转基因工程株是否会像野生型菌株那样频繁地发生变异,引起产孢减少和毒力减退等生产性状的退化?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一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转外源蝎毒基因工程菌株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的的变异现象,发现工程株也和野生型菌种一样会发生菌落局变,但所插入的蝎毒基因并未丢失。与野生型出发菌株及其单孢分离株相比,工程株的角变率居高不下而产孢量及对松毛虫的毒力显著降低。然而,从该工程株筛选出的一株单孢分离
  • 杨立红,高兴喜,缪静,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 2011, 30(5): 74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斑玉蕈为材料分别从菌盖和菌柄中提取一种酸性磷酸酯酶(ACPase,EC.3.1.3.2),进一步用硫酸铵沉淀分离,Sephadex G-200柱纯化,从菌盖中分离到3个酶组分,从菌柄中分离到4个酶组分,分别对菌盖和菌柄的酶Ⅰ和酶Ⅰ′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纯度鉴定,均呈现单一酶蛋白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酶Ⅰ和酶Ⅰ′的相对分子量均为65kDa,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测定分析,酶Ⅰ和酶Ⅰ′均为单亚基蛋白。紫外吸收光谱(UV)测
  • 张国庆,王有志,王守现,王贺祥,陈青君
    菌物学报. 2011, 30(5): 753-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树状多节孢Nodulisporium sylviforme是从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分离、可产生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研究以树状多节孢为材料,利用液体发酵手段获得菌丝体,通过CM-cellul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Q-Sepharose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和FPLC凝胶过滤层析(Superdex 75),获得纯化的树状多节孢酸性磷酸酶蛋白(Nod-ACP)。结合FPLC和SDS-PAGE分析,判定该磷酸酶为分子量44kDa单亚基蛋白。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其最适pH值为3.0,最适温度为58℃。6
  • 汪雯翰,王钦博,张劲松,杨焱,刘艳芳,唐庆九,贾微,冯娜
    菌物学报. 2011, 30(5): 760-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鲍姆木层孔菌(桑黄)Phellinus baumii脂溶性提取物对叠氮钠诱导PC12神经元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用叠氮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并用该菌脂溶性提取物对其进行保护,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法、细胞核染色法和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和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率变化,筛选出具有延缓细胞衰老的有效部位和有效作用浓度。通过细胞活力检测发现正丁醇萃取的活性部位可以有效保护叠氮钠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其有效工作浓度为200mg/L。流式细胞仪和细胞核染色测定结果均表
  • 王晓玲,赵艳,刘高强,旷思敏
    菌物学报. 2011, 30(5): 767-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灵芝胞内和胞外三萜酸在30L发酵罐中分批发酵的动力学特征。利用Sigmoid函数构建了灵芝细胞生长、底物消耗、胞内和胞外三萜酸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Boltzmann拟合求解出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各模型预测值能够较好地吻合实验实测值。灵芝细胞比生长速率在第2.5天达到最大值(μmax),为0.700d?1;葡萄糖比消耗速率在第2.4天达到最大值(qS, max)为1.060d?1;胞内三萜酸比合成速率在第4.7天达到最大值(qITA, max)为11.345mg/(g·d);胞外三萜酸比合成速
  • 刘靖宇,刘新锐,邓优锦,刘芳,谢宝贵
    菌物学报. 2011, 30(5): 774-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来源于香菇Lentinula edodes不同双核菌株的单核菌株间进行单-单杂交,并利用双向核迁移现象获得两对双核菌株。之后采用挑取菌落尖端单根菌丝的方法纯化所获得的双核菌株并通过双-单杂交进行单向核迁移,进一步纯化所获得的双核菌株。从菌落形态、显微镜镜检、出菇实验和分子标记等4个方面对两对配对单核和所获得的双核菌株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1)通过双向核迁移的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两个相同细胞核和不同受体细胞质的香菇双核菌株;(2)选择不同的受体细胞会对双核菌丝的菌落形态和出菇期产生明显的影响,表明香菇的
  • 研究简报
  • 李晓玲,张陶,张中义,杨化七,滕学琼
    菌物学报. 2011, 30(5): 785-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中国新记载的黑痣菌属的樟黑痣菌Phyllachora cinnamomi,牡竹黑痣菌P. dendrocalami和莎草黑痣菌P. cyperina,文中提供描述和附图。提供了我国黑痣菌在樟科、禾本科牡竹族和莎草科植物上已知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 于辉霞,路涛,刘程斐,高俊明,路炳声
    菌物学报. 2011, 30(5): 78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采自黄山、武夷山和九寨沟的真菌标本上分离、鉴定出小球腔菌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布赖顿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brightonensis,蓍小球腔菌L. millefolii和山萝花小球腔菌L. suffulta。并对它们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图示、比较和讨论。标本均保存在青岛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
  • 杨思思,图力古尔,李泰辉
    菌物学报. 2011, 30(5): 794-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采自吉林省的中国光柄菇属 Pluteus新记录3种,即球盖光柄菇P. podospileus、波扎里光柄菇P. pouzarianus和汤姆森光柄菇P. thomsonii,并根据我国的材料提供详尽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研究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 陈小姝,谷硕,宋晓霞,李姝,王琦,李玉
    菌物学报. 2011, 30(5): 799-8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长春地区黏菌资源的物种多样性,便于掌握长春地区黏菌资源情况,对长春地区的黏菌进行了为期3年的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标本2,000余份,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5目7科23属59种。团毛菌科、绒泡菌科和发网菌科为优势科,共计49种,占长春地区黏菌总种数的83.1%,科的数目占总科数的42.8%。团网菌属、半网菌属、团毛菌属、绒泡菌属和发网菌属为优势属,共计34种,占总种数的57.6%。从种的组成上可以划分为世界广布种(67.8%),北温带分布种(10.17%),东亚-北美洲间断分布种(5.08%),温带-亚热带
  • 王晓丽,吕冬霞,李景鹏,盖玉红,于玲,李玉
    菌物学报. 2011, 30(5): 808-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非细胞黏菌菌核形成过程中原质团组分及形态的变化,探索在番红-固绿二重染色、番红-焦油紫-橙黄G三重染色条件下,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菌核形成过程中原质团形态及显微结构变化的显示差异。结果表明:三重染色法可以显示原质团中纤维结构及细胞核,并且菌核随着休眠胞成熟而对焦油紫具有更强的亲和力。
  • 张茹琴,唐明,张海涵
    菌物学报. 2011, 30(5): 812-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拮抗油松猝倒病菌及对油松苗木具有促生作用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通过对盆栽油松幼苗进行人工接种,测定了ECM真菌对油松根的侵染率、对猝倒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油松株高和地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ECM真菌中,绒粘盖牛肝菌Suillus tomentosus、灰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aricinus、灰鹅膏菌Amaniata vaginata和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可在盆栽条件下与油松合成菌根。灰鹅膏菌对油松猝倒病防治效果最好,为43%
  • 庄华,岳海梅,郑文明,王晓杰,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1, 30(5): 817-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引致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于其活体寄生的特点,对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十分有限,大片段核DNA的提取研究还未见报道。高分子量基因组DNA是开展大片段基因组文库构建、基因组分析以及基因组重建的重要基础,通过系统建立和优化小麦条锈菌大片段基因组DNA的分离方法,成功获得分子量大于1Mb高质量的病菌基因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