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12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7-15
  

  • 全选
    |
    序言
  • 吕国忠
    菌物学报. 2012, 31(4): 461-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期菌物学报“植物病原菌物学专刊”刊登了22篇文章,其中关于菌物种类调查、鉴定及形态描述的文章11篇,关于植物病原菌生理和遗传分化的文章5篇,关于植物病原菌侵染结构和组织学的文章2篇,关于植物病原菌致病基因克隆及功能基因分析的文章4篇。作者作了简要的启发式总结。
  • 研究论文
  • 曾昭清,庄文颖,Ho Wellcome H.
    菌物学报. 2012, 31(4): 465-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分布于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丛赤壳科皱赤壳属Rugonectria一新种。对中国材料进行形态学和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它们与日本报道的栗生皱赤壳R. castaneicola较为接近,但存在形态学和DNA序列上的明显差异,代表该属一个新种。
  • 王士娟,D.W. Minter,高小明,林英任
    菌物学报. 2012, 31(4): 471-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生于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枯叶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一新种,即斑茅生散斑壳Lophodermium saccharicola。对该种提供了中英文形态描述、图解和讨论。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 郭英兰
    菌物学报. 2012, 31(4): 476-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假尾孢属的1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生于白花银背藤 Argyreia sequini上的白鹤藤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rgyreiigena Y.L. Guo,和生于丰花草 Borreria stricta上的半丰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borreriae (Ellis & Everh.) Deighton。文中提供了各种的形态描述、绘图、讨论及新种的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 庄剑云,魏淑霞
    菌物学报. 2012, 31(4): 48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补充记载了采自我国西南地区的6种锈菌。沼生橐吾Ligularia lamarum上的沼生橐吾夏孢锈菌Uredo ligulariae-lamarum为新种;滇常山Clerodendrum yunnanense上的奇异无眠多胞锈菌Kuehneola peregrina、滇黔黄檀Dalbergia yunnanensis上的紫檀无眠单胞锈菌Maravalia pterocarpi、白饭树Flueggea virosa上的白饭树马氏锈菌Massee?lla capparidis、单瓣狗牙花Tabernaemon
  • 崔宝凯,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12, 31(4): 486-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云南老君山木材腐朽菌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约300号标本,经鉴定共有多孔菌96种,列出了这些多孔菌的名录,并提供了每种的采集信息。其中云杉木层孔菌Phellinus piceicola为新种,其主要特征是担子果盖形或平伏反转,孔口和孢子较小,只生长在云杉树木上,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戴玉成
    菌物学报. 2012, 31(4): 493-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简要论述了中国木本植物致病木材腐朽菌,报道危害活立木的木腐菌152种,其中49种(占总数的34%)在中国首次报道为林木病原菌。对每个种的寄主、侵染部位、腐朽类型、发生频率及分布进行了报道。它们中有135种(占总数的89%)造成木材白色腐朽,17种导致褐色腐朽;67种为常见种,33种为偶见种,52种为少见种。
  • 曹支敏,杜林,王秦虎,余仲东
    菌物学报. 2012, 31(4): 510-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42–9.8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05。供试MLP样本在5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89,平均值0.79。平均观察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86,不同位点的S
  • 郑晓慧,徐彪,何平,郭维霞,周旭萍
    菌物学报. 2012, 31(4): 523-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在四川省攀西地区的石榴上发现一种毁灭性的新病害,且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已对石榴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通过对发病植株的症状观察,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显微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最后确定该病害是由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侵染引起的。该病害在印度和中国云南蒙自石榴产区曾有发生报道,但在四川省石榴产区为首次报道。
  • 窦彦霞,彭雄,余佳敏,高超,肖崇刚,周常勇
    菌物学报. 2012, 31(4): 531-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内不同烟区分离获得烟草根黑腐病菌根串珠霉45个野生型和11个白色变异菌株,参照Punja & Sun的分群鉴定方法,对这56个菌株进行了分群鉴定。结果表明:中国根串珠霉分离株存在明显形态变异,共划分出6个群,其中群Ⅰ、Ⅱ、Ⅲ为野生型,群Ⅳ、Ⅴ为白色变异型;另有白色变异型HLL-1¢不同于其他各群,将其建为新群—群Ⅵ。统计分析发现,群Ⅰ、Ⅱ、Ⅲ、Ⅳ、Ⅴ及Ⅵ的分离频率分别占42.9%、33.9%、3.6%、16.0%、1.8%和1.8%。群Ⅰ主要分布重庆和云南,群Ⅱ在5个调查省市均有分布,群Ⅲ、群Ⅴ仅分布
  • 井岩,李晓妮,于金凤
    菌物学报. 2012, 31(4): 540-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采集棉花立枯病样品和土壤200余份,经分离获得19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菌丝融合测定及5.8S rDNA-ITS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4-HG-I和AG4-HG-III融合群以及双核丝核菌的AG-A、AG-F、AG-Fb融合群。其中AG4-HG-I是优势融合类群,占分离物总数的88.38%,其次是AG4-HG-III,占10.10%,AG-A、AG-F、AG-Fb各仅有1株。其中双核丝核菌AG-A、AG-F和AG-Fb融
  • 赵晶,朱刚,黄园,张荣,胡小平,孙广宇
    菌物学报. 2012, 31(4): 548-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角质层、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分生孢子盘形成。随着菌丝扩展,受侵寄主细胞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壁降解,质壁分离,叶绿体内淀粉粒、嗜饿颗粒积累,叶绿体基粒片层瓦解,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在不同抗性的苹果品种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差别不明
  • 姚娟妮,张宏昌,赵杰,韩青梅,成玉林,黄丽丽,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2, 31(4): 560-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冷冻切片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个体发生过程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由排列在冬孢子堆基部的双核产孢细胞产生。在发育初期,产孢细胞一端产生突起形成冬孢子芽,随后冬孢子芽经延伸并形成隔膜,依次分化形成冬孢子原基、柄细胞和冬孢子原体。冬孢子原体经有丝分裂后产生隔膜发育形成双核双细胞冬孢子。成熟的冬孢子表面光滑,具有明显加厚的细胞壁,双核融合,原生质密度增加,富含脂肪粒和糖原类物质。在部分冬孢子堆周围还可观察到莲花状包被结构。
  • 金菊,陈宏明,许伟,杨炳辉,胡东维
    菌物学报. 2012, 31(4): 567-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带有自然标记的稻曲病菌菌株,2010年从浙江省象山县和陕西省勉县采集和分离到2个稻曲病白化菌株,ZJa0201和SXa0101。它们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约为其他稻曲病菌株的3倍,未见产生厚垣孢子;在PS培养基上只能产生少量分生孢子。rDNA-ITS和rDNA-IGS序列分析表明,两个白化菌株也与稻曲病菌已知所有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于99.6%;rDNA-IGS序列也属于最为常见的类型,含有2个77bp的重复单元序列。由此推断,这两个白化菌株属于稻曲病菌产孢退化的突变体。白化菌株在PSA上
  • 杨志敏,毕阳,李永才,王毅,杨浚文,王蒂
    菌物学报. 2012, 31(4): 574-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碳源、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硫色镰孢Fusarium sulphure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不同发育阶段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存在差异。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pH8?为最佳;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丝体生长以麦芽糖为最佳碳源,以硝酸钠为最佳氮源,pH6?为最佳;在分生孢子萌发阶段,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蛋白胨和谷氨酸为碳、氮源的营养液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最适pH 6–8。该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致死
  • 吴飞宏,曾涛,陈汉清,曾会才,彭明
    菌物学报. 2012, 31(4): 584-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尖镰孢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Focr4)是引起毁灭性土传病害香蕉枯萎病的危害性最大的小种,至今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对已获得的野生型菌株Focr4-193-6经基因T-DNA插入引起致病性严重减弱的突变体Focr4-1562及其插入失活基因的敲除子△Focr4-1562的生物学表型进行了研究。玻璃纸穿透试验、活体叶片接种及根部接种致病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插入突变体和敲除子不能穿透玻璃纸生长,叶片接种和根部接种未见有明显病斑和球茎维管
  • 唐改娟,曾涛,曾会才,林妃,郭刚,彭明
    菌物学报. 2012, 31(4): 593-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尖镰孢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1(Focr1)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粉蕉类香蕉品种(AAB)不能规模化种植的最主要因素,其致病机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室前期通过T-DNA插入获得Focr1致病性丧失突变体Focr1-328,从Focr1全基因组序列中定位了因T-DNA插入失活的基因,并从野生型菌株Focr1-N2中敲除了该致病相关基因,获得了敲除突变体△Focr1-328。为了明确该致病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活体叶片、活体根
  • 詹刚明,王付平,王建锋,黄丽丽,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2, 31(4): 608-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陇南地区越夏自生麦苗上条形柄锈菌的毒性组成及群体遗传结构,将采自天水、陇南及定西的自生麦苗上的39个单孢子堆菌系采用中、美鉴别寄主毒性分析法和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进行毒性鉴定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鉴别寄主上供试菌系被区分为9个致病类型,在美国鉴别寄主上则得到24个毒性类型,在中美鉴别寄主上共得到30个毒性表型。通过中国鉴别寄主鉴定的CYR32、CYR33为优势小种,毒性比率分别达到35.9%和30.8%。SSR标记将这些菌系划分为36个基因型,毒性分析与
  • 李志勇,刘磊,曹志艳,董立,董志平
    菌物学报. 2012, 31(4): 623-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与植物病原菌致病性、黑色素合成及降解木质素等方面相关。为明确漆酶在新月旋孢腔菌的催化作用及其催化活性,以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简称ABTS)为底物,利用分光光度计在420nm下测定胞内漆酶活力,结果表明酶活测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缓冲液pH2.8、Cu2+浓度500μmol/L和0.6mmol/L ABTS。根据漆酶Cu2+结合保守结构域设计了1条引物,对新月旋孢腔菌漆酶基因进行克隆,并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其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803bp,
  • 宋娜,陈卫民,杨家荣,胡小平
    菌物学报. 2012, 31(4): 630-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新疆采集的向日葵黑茎病罹病植株的茎秆、叶片和花盘共分离获得20个真菌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证明分离物XJ011和XJ111是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物。采用ITS通用引物ITS1/ITS4对XJ011和XJ111菌株的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将该菌鉴定为麦氏茎点霉Phoma macdonaldii。同时,在rDNA-ITS的多态性丰富区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320FOR/320REV,建立了P. macdonaldii病菌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特异性检测出向日葵黑茎病菌,灵敏度
  • 研究简报
  • 兰建强,鲁海菊,吴佳,李晓玲,张陶,孔聪聪,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2, 31(4): 639-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我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种,它们是酸模芒黑痣菌Phyllachora centothecae,库尔格黑痣菌P. coorgiana和马唐生黑痣菌P. digitariicola,其寄主分别是酸模芒,薏苡和马唐,采自江西、安徽、海南、陕西和云南省。对这3个种进行了描述和图解。研究标本保藏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和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 傅本重,王政又,伍建榕,赵瑞琳,张俊忠,韩长志
    菌物学报. 2012, 31(4): 645-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美人蕉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和生物资源。为了明确美人蕉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并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调查了昆明市美人蕉黑斑病的发生情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和纯化,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昆明美人蕉黑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 吴佳,兰建强,鲁海菊,弓立伟,张陶,孔聪聪,康振生
    菌物学报. 2012, 31(4): 782-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报道我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它们是野黍黑痣菌哥伦比亚变种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colombiensis,野黍黑痣菌原变种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eriochloae和禾黑痣菌狗牙根生变种Phyllachora graminis var. cynodonticola,其寄主分别是云南省的禾本科植物、画眉草属植物和狗牙根。对这些分类单元进行了描述与图解。所有研究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