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腐病是三七根腐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其病原是柱孢属真菌Cylindrocarpon sp.。作者认为柱孢属真菌侵染三七根部后引起的症状不一,可引起黑腐、锈裂和锈斑3类不同的症状,本文报道的是引起三七块根锈斑症状的病原菌,对采自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的发病植株进行了症状观察,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显微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类型的病害是由毁灭柱孢粗孢变种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var. crassum侵染引起。
“金花”是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在黑茶后发酵过程中,在砖茶内部形成的黄色闭囊壳。从广西和湖南产的黑茶砖茶中分离获得2株“金花菌”,均能在培养基上形成闭囊壳。根据分离菌株的培养特征和微观形态特征及β-微管蛋白基因(BenA)、钙调蛋白基因(CaM)及RNA聚合酶Ⅱ基因(RPB2)的系统发育分析,参照Hubka最新的曲霉属曲霉组Aspergillus section Aspergillus分类系统,将分离菌株分别鉴定为假灰绿曲霉A. pseudoglaucus及冠突曲霉A. cristatus。另外,通过扫描电镜对这2株“金花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并记录了菌株A672闭囊壳的发育过程。在广西产砖茶中分离鉴定出的“金花菌”假灰绿曲霉为国内首次报道。通过比较,将过去湖南产砖茶中广泛报道的“金花菌”冠突散囊菌修订为冠突曲霉A. cristatus。黑茶茶砖中“金花菌”的分离与鉴定对于黑茶品种的鉴别和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认识和掌握常见瓜类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变化规律,对从4个地点采集的9种70株健康瓜类植物进行了内生真菌的分离,共获得534个菌株,总体分离率为20.9%。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了分属于55个属的455个菌株,有8个属的真菌属于优势类群,相对多度最高的3个属依次为Colletotrichum、Fusarium和Rhizopycnis。Colletotrichum主要存在于植株地上部,Fusarium主要存在于根部和下部茎,Rhizopycnis主要存在于根部,表现出明显的部位差异。河南原阳不同瓜类植物样品中主要内生真菌类群的相对多度和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蛇瓜中Colletotrichum的相对多度达44.7%,显著高于丝瓜中Colletotrichum的相对多度8.0%;黄瓜中Fusarium的相对多度达32.4%,远高于在其他瓜类植物中的相对多度,而在南瓜中Fusarium的相对多度最低,仅为3.0%。江苏无锡和河南原阳的丝瓜植株样品中内生真菌的类群组成有很大不同,表明植株生长的地理环境可能对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美味牛肝菌全基因组中的SSR位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其他3种担子菌基因组(灰盖鬼伞、裂褶菌、糙皮侧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美味牛肝菌基因组中存在2 732个SSR位点,SSR间的平均距离为17.1kb。73.02%的SSR位点分布在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区,并以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为主。分布于5°或3°非编译区的SSR的相对丰度最高,为86个/Mb,而分布于编码序列的SSR相对丰度最低,为31个/Mb。同时,高通量筛选出41个长SSR位点设计引物并通过e-PCR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与其他3种担子菌基因组相比,发现SSR数量与基因组大小无关,SSR类型都以短重复类型(单核苷酸至三核苷酸)为主,比较发现美味牛肝菌基因组中的SSR位点数量相对较多,密度也较高。
小麦叶锈病是世界麦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以2008年采集于河北省的29个隐匿柄锈菌(小麦叶锈病菌)单孢子堆分离菌系为试验材料,利用39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7个UP-PCR(Universally Primed PCR)引物对其进行毒性多态性和分子多态性分析。7个UP-PCR引物共检测出4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5.42%,表明UP-PCR在隐匿柄锈菌中扩增多态性较高;经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为0.69-0.90,在相似系数0.72处,29个叶锈菌株聚为6组,体现了隐匿柄锈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和差异性,表明UP-PCR技术可用于小麦叶锈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物种水平上,隐匿柄锈菌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8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1,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5.42%,表明隐匿柄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沧州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沧州和石家庄的病菌群体亲缘关系最近,邢台与石家庄的群体亲缘关系最远。隐匿柄锈菌UP-PCR多态性与毒性多态性间无明显相关性,且两者均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
为了研究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esdC基因的功能,构建该基因的敲除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及筛选获得敲除突变体,并对突变体的形态进行了初步分析。生物学特性显示:△esdC突变子的子囊结构与野生型相似,子囊孢子均为球形或近球形,无性发育也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但是,在MYA培养基上培养14d后,△esdC突变体菌落的渗出液相对野生型较少,且无皱褶,菌落表面干燥。这些结果表明esdC基因的缺失对孢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为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有性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探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rDNA ITS)的RNA二级结构在黏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以黏菌ITS通用引物PHYS4和PHYS5对绒泡菌目5属8种黏菌的rDNA ITS进行扩增和测序,利用RNA structure构建了ITS区的RNA二级结构模型。结果表明:ITS1在绒泡菌目黏菌中不能形成一个紧实的结构,但大部分物种都具有一段稳定的螺旋结构,可能对rRNA的成熟具有作用;5.8S rRNA的二级结构相似,由4个螺旋组成,主要为两种类型;基于5.8S rRNA和28S rRNA相互作用构建的ITS2的二级结构模型显示,它由一个封闭的多分支环和至少4个主要的螺旋组成,其中螺旋IV结构相对比较保守。由于ITS区的二级结构相比核苷酸序列更加保守,因此深入地分析其二级结构有助于认识其结构与进化的关系。
以潮霉素抗性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作为筛选标记,利用地衣型真菌Cladonia metacorallifera的菌丝,成功实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PCR检测证明转化子中存在潮霉素抗性基因,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到转化子菌丝能够产生绿色荧光,证明EGFP能够在trpC启动子控制下在地衣型真菌中表达。
利用LC-MS对不同培养时间蝉棒束孢菌丝体代谢物进行检测,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鉴定差异化合物。PCA和OPLS-DA表明蝉棒束孢菌丝体中的代谢物随培养时间不同有显著变化。阴、阳离子模式下我们都可以把蝉棒束孢代谢物变化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培养前期产生较多的细胞松弛素E、肌醇、γ-氨基丁酸、乙酰肉碱、亚油酸等与侵染宿主、早期信号传导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中期产生较多的甘露醇、海藻糖、亚麻酸、柠檬酸、丙酮酸、7,8-二羟基油酸等与抗逆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此外还有两种抗生素红酵母红素、δ-氨基-γ-酮戊酸达到了最大值;培养后期产生较多的脯氨酸、2,4-二氨基丁酸、3′-deoxy-hanasanagin、ulvaline、赤霉素、烟酰胺等与抗逆、抗氧化、产孢、细胞保护有关的物质。首次发现烟酰胺可能与蝉棒束孢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及产孢有关;同时赤霉素、ulvaline和δ-氨基-γ-酮戊酸可能与蝉棒束孢产孢或孢子成熟有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蝉棒束孢在培养后期高速合成和大量积累赤霉素,值得深入研究。根据蝉棒束孢的代谢特点,作为药品及保健品开发蝉棒束孢菌丝产品时,培养时间宜在7-11d。
采用核糖体R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of ribosomal RNA,ITS rRNA)、RNA聚合酶II(RNA polymerase II,rpb2)和β-维管蛋白(beta-tubulin,tub1)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法,鉴定了一株分离自浙江庆元的麝香霉ZJQY709,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白色麝香霉Muscodor albus。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二分格培养皿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灰葡萄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强,而对尖孢镰刀菌和终极腐霉的抑制作用较弱。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该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果显示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复杂,主要气体成分为2-甲基丙酸、乙酸-2-甲基丙酯和1-丁醇-2-甲基乙酸。
研究了从硬枝树花中提取得到的4个单体化合物松萝酸(usnic acid)、去甲环萝酸(evernic acid)、巴尔巴地衣酸(barbatic acid)和水杨嗪酸(salazinic acid)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并且对抑瘤率、胸腺指数、脾指数及小鼠白介素-2含量等各个指标的进行检测,以说明此4种化合物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松萝酸高、中剂量组,去甲环萝酸高、中剂量组,巴尔巴地衣酸低剂量组,水杨嗪酸高剂量组对小鼠肿瘤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这些组的H22荷瘤小鼠血清中白介素-2的含量显著增加,与抑制肿瘤活性具有相关性。
红缘拟层孔菌是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药用真菌,其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为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以红缘拟层孔菌发酵菌丝体及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单体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者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然后测试免疫功能的4个指标来判断红缘拟层孔菌发酵菌丝体和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单体在免疫系统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红缘层孔菌组的吞噬率、血清溶血素水平、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吞噬指数均有显著提高;在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在低浓度时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P<0.05)。因此,红缘层孔菌发酵菌丝体具有良好的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采用硅胶色谱法、重结晶法从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甾类化合物,单体化合物通过与已知标准品比对确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麦角甾醇(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麦角甾-7,22-二烯-3β-醇-棕榈酸酯和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采用MTT法检测甾类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采用H22裸鼠移植模型法评价甾类化合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在细胞毒实验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肺癌细胞株A549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麦角甾醇效果最佳,在浓度为50μg/mL时抑制率分别达到82.89%、74.33%、50.03%和69.33%,IC50值分别为20.61μg/mL、37.18μg/mL、49.89μg/mL和38.74μg/mL,对HepG2的抑制能力优于其他细胞系。在体内实验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在剂量为50mg/kg/d时抑瘤率分别为60.75%和63.21%,并且麦角甾醇组瘤鼠的脾指数有显著增加。构效关系分析认为甾核的C-3位被羟基或羰基取代后,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较显著。
以糙皮侧耳、双孢蘑菇、金针菇、3个黑木耳品种、3个香菇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小鼠体重、免疫器官重量、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血清及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肝脏中白介素-6、丙二醛等指标进行小鼠免疫功能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青川”香菇、“北神奇1号”黑木耳和“黑龙江黑29”黑木耳能显著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糙皮侧耳、“辽宁恒仁”香菇、金针菇、“北神奇1号”黑木耳、“黑龙江黑29”黑木耳均能显著促进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小鼠机体的免疫力;糙皮侧耳、“四川青川”香菇、“辽宁恒仁”香菇、金针菇和“黑龙江黑29”黑木耳具有提高小鼠肝脏中白介素-6含量的作用;双孢蘑菇、“福建古田”香菇、“辽宁恒仁”香菇、金针菇增加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具有显著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增强作用。此外,双孢蘑菇、金针菇、“北神奇1号”黑木耳、“吉林黑29”黑木耳均可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中的GSH-PX活性;糙皮侧耳能提高小鼠血清中和肝脏中SOD活性;从而达到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损伤的作用。综合上述结果,9种食用菌超细粉均具有显著增强小鼠免疫调节能力和抗氧化作用,为食用菌功能食品产品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研究蝉花虫草提取物N6-(2-羟乙基)腺苷[N6-(2-hydroxyethyl)-adenosine,HEA]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IR)的影响。选择20-25g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小鼠仅接受腹中线开腹、游离双侧肾蒂及缝合腹部操作;IR组小鼠制成肾脏IR模型,不给药;HEA低剂量组、HEA中剂量组、HEA高剂量组分别在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前15min腹腔注射HEA(2.5mg/kg、5mg/kg和7.5mg/kg)。再灌注24h后检测各组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电镜和TUNEL分析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状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基因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BUN和Scr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肾脏病理表现为上皮细胞碎片和管型,且最为严重;与IR组比较,HEA 7.5mg/kg组血清BUN和Scr水平显著降低(P<0.05);HEA 5mg/kg组和HEA 7.5mg/kg组肾损伤情况明显改善(P<0.05,P<0.01);电镜观察可知HEA 7.5mg/kg组明显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并且保护线粒体和细胞核膜的完整性。原位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显示HEA治疗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低于IR组(P<0.01)。HEA治疗组ICAM-1、IL-1β和TNF-α mRNA的水平均低于IR组(P<0.01)。所以预处理HEA 7.5mg/kg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
超临界CO2萃取黄绿卷毛菇所得产物进行了GC-MS分析,分离和鉴定了25种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10.6%,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31.5%,包括反式油酸、顺式油酸、反式-10-羟基-6-甲氧基-十八烯(10)酸、顺式-10-羟基-6-甲氧基-十八烯(10)酸、反式-11-羟基-5-甲氧基-十八烯(11)酸、顺式-11-羟基-5-甲氧基-十八烯(11)酸、7-甲氧基-11-羟基-二十烯(11)酸和6-甲氧基-12-羟基-二十烯(12)酸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