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环菌属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大型真菌,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该属中有些种是重要的林木病原菌,有些种则具有很高的食药用价值。由于蜜环菌属真菌形态差异并不明显,缺乏分类特征,该属的分类和鉴定一直是大型真菌的研究热点。自从生物种的概念提出之后,蜜环菌的分类鉴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报道的蜜环菌生物种近40种;而对蜜环菌生物种的鉴定方法则包括了最初的形态学鉴定以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本文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已经鉴定的蜜环菌生物种进行了梳理,并对蜜环菌生物种的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蜜环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针对当前虫生真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昆虫学问题,文章从虫草Cordyceps sensu lato和虫霉Entomophthorales这两类虫生真菌出发,对物种名称的规范、虫生真菌的发生与寄主昆虫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寄主昆虫的鉴定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推论,旨在深入了解虫生真菌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从中国西藏土壤中分离到3种节格孢属Scytalidium真菌,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分析,他们不属于该属中任何已知种,遂在本文中作为新种加以描述和发表,它们是:具有多纵隔膜的中国节格孢S. chinense、能产红色色素的西藏节格孢S. tibetense和孢子与菌丝均具瘤突的具瘤节格孢S. tuberculatum。新种的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分别保藏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和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对来自华中地区的木霉属标本进行了形态解剖、培养特性和序列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发现该属的4个新种,将其命名为喜温木霉Trichoderma thermophilum、华中木霉T. centrosinicum、大孢木霉T. grande和柠檬黄木霉T. limonium。对新种的菌落形态、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的特性进行了详尽描述和图示,并对它们与相似种之间的区别分别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喜温木霉和华中木霉属于Longibrachiatum分支,大孢木霉和柠檬黄木霉属于Brevicompactum分支。首次报道和描述了中国木霉T. sinensis 的有性阶段,并指定其附加模式。
从山西省祁县一麻雀窝中的羽毛上分离到一嗜角蛋白的金孢属新种——山西金孢。采用分子系统学结合经典形态学对其进行了描述和鉴定,其主要鉴别特征是:具球拍状菌丝,10.8-16.2×5.4-6.5µm;顶侧生分生孢子着生于菌丝上或短的突起或短柄上,单生或2-3个串生,多数长倒卵形,6.5-11.9×3.2-6.5µm,少数棒状至柱状,8.6-17.3×2.2-4.3µm;基痕较宽1.9-4.3µm,大多数产孢细胞与分生孢子连接处具有膨大的“领状”结构;间生孢子不规则桶状至肾形,8.6-13×3.2-6.5µm。
本文根据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结果描述了网盘衣属一新种小囊网盘衣。文中提供了新种的特征提要及其描述。
吉林省盘菌标本的研究中发现1个中国新记录属:威氏盘菌属Wilcoxina,3个中国新记录种:威氏盘菌Wilcoxina mikolae,淡蓝盘菌Peziza saniosa及达德利肉杯菌Sarcoscypha dudleyi,并提供形态特征描述,生境照片、显微结构线条图以及ITS序列的GenBank号。
为解析糙皮侧耳原基期与菌丝期差异表达的基因,本研究以原基期cDNA为检测子(tester)、双核菌丝期cDNA为驱赶子(driver),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了糙皮侧耳SSH cDNA文库。菌液PCR验证SSH cDNA文库插入cDNA片段后,挑取了2 055个差异转化子,差异转化子经3次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得423个信号差异显著的克隆;阳性克隆测序后,经NCBI数据库Blastn和Blastx比对,共得206条差异表达序列(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重复序列去除后,有46个基因参与了细胞急救和防御、能量代谢、转录和蛋白调控、膜蛋白和信号转导,18个基因编码未知功能的推定蛋白,5个无任何同源性的新基因。挑取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半定量RT-PCR,发现这些序列在原基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菌丝期。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糙皮侧耳原基期与菌丝期SSH cDNA文库,为进一步分离糙皮侧耳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并研究糙皮侧耳的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为探究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磷吸收作用的分子机理,以油松优良乡土外生菌根真菌——浅黄根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的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RlPT)为对象,在缺陷酵母MB192中进行了异源表达研究。结果显示,该cDNA编码的蛋白质能够互补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pho84的功能;由不同pH条件下生长试验可知,该蛋白是一个与质子相偶联的运输蛋白;RlPT测算的Km值为57.90μmol/L磷酸盐;通过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进一步验证该基因是具有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功能的基因。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表明,该蛋白在低磷条件下多定位于酵母细胞膜上发挥其功能。
在机械损伤过程中,白色双孢蘑菇极易被损伤并迅速褐变,使得机械采收的鲜菇质量低下,并且影响机械采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机械采收双孢蘑菇的褐变程度(损伤敏感性)受栽培环境条件的影响。本文应用因子设计分析的方式研究多个因子对双孢蘑菇机械损伤敏感性的影响。以4个菌株为材料测试3个环境因子对双孢蘑菇损伤敏感性的影响,即覆土的厚度(分为2.5cm和5cm两个水平),覆土的湿度(分为干覆土和正常覆土两个水平),以及菇房内的相对湿度(分为80%和87%两个水平)。目的是找出能够在不敏感菌株和敏感菌株间产生最大敏感性差异的环境条件,由此得到的环境条件将应用到后续的群体分离分析中以得到最大的敏感性变异率。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得出基因型(菌株)和覆土厚度是影响损伤敏感性的显著性因子,因子间相互作用显著。能够在不敏感菌株和敏感菌株间产生最大的损伤敏感性差异的环境条件为正常湿度的5cm厚覆土材料和87%的菇房内相对湿度。
本文通过建立大鼠桡骨骨折生理性模型,探讨了紫芝子实体不同极性提取物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首先制备紫芝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水等提取物,对选取的144只雌雄各半大鼠制作桡骨骨折模型,之后随机分为8组,每组分别给紫芝不同极性的提取物,并于连续灌胃10d、20d、30d用X射线仪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给药组大鼠的骨痂组织生成和大鼠脏器及骨折部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结果表明,影像学观察后紫芝不同提取物对大鼠骨折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愈合作用,其中,水煎组显示出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于30d时骨痂已形成,骨性愈合,骨折线消失,骨髓腔复原,骨折已经基本痊愈,水提取物组其次,而其他3组与模型对照组骨折大鼠愈合时间相近。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水提取物组和水煎组对大鼠脾、胸腺、肝、肾脏各脏器无任何影响。对骨组织切片染色后观察,灌胃10d后可见造模的7组大鼠骨折边缘均出现大量间充质细胞,而水煎组出现软骨连接;于20d观察两种水提物组骨折边缘间充质细胞退化,少量胶原纤维包绕骨折骨,断骨近端软骨细胞退化,骨小梁相互连接向板层骨转变,而其余各组均形成软骨连接;于30d观察发现7组骨折边缘间充质细胞均出现退化,而水煎组骨折处胶原纤维与正常骨膜无明显差异。对钙含量的检测中,水煎提取物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磷含量的检测中,石油醚、乙酸乙酯、水煎提取物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碱性磷酸酶含量的检测中,水煎组与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紫芝子实体水煎组具有较好地促进大鼠桡骨骨折的愈合作用。
对来自黑龙江、安徽和湖北的部分丛赤壳科真菌进行单孢分离和系统分类研究,将形态解剖、培养性状和DNA序列分析等相结合进行研究,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大孢新丛赤壳Neonectria neomacrospora、平截乳突赤壳 Thelonectria truncata和周刺座霉Volutella ciliata,对它们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及图示。
报道了采自我国黑龙江、吉林及西藏的木霉属Trichoderma 3个中国新记录种:内生木霉Trichoderma endophyticum、意大利木霉T. italicum和酒色木霉T. vinosum。首次发现近深绿木霉T. paratroviride的有性阶段,提供了上述种的详细描述及宏观和微观特征的图示,并探讨了其分类地位。
在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地星标本进行研究中,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草原地星Geastrum campestre、匈牙利地星Geastrum hungaricum和施魏地星Geastrum schweinitzii,本文提供3个种的形态描述、原生态图、线条图、担孢子和孢丝的扫描电镜照片以及ITS序列的GenBank号。
本文报道了从三峡库区获得的丛枝菌根真菌 3个中国新记录种:Diversispora aurantia、Diversispora celata和Paraglomus majewskii,对其进行了描述、图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