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复杂,生境多样,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真菌资源。本文归纳统计出西藏真菌总计185科551属2 599种,其中包括真菌高阶分类单元壶菌门12种、接合菌门20种、球囊菌门70种、子囊菌门764种和担子菌门1 733种,并对各门进行了物种数量分析,列出了优势科。西藏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共统计出食用菌468种、药用菌243种和毒菌135种,对这些代表类群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展望西藏真菌资源调查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菌寄生属标本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了该属的3个新种。鹅膏菌寄生Hypomyces amaniticola 生长于鹅膏属真菌的子实体上,子囊壳埋生或半埋生于菌丝层中,橘黄色至黄褐色,卵圆形至梨形;子囊圆柱形,具8个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至椭圆形,两端钝圆,无分隔,表面光滑。拟完整菌寄生H. completiopsis以牛肝菌为寄主,子囊壳橘黄色至黑褐色,梨形至近球形;子囊圆柱形,具8个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披针形,两端具细尖,表面具疣。云南菌寄生H. yunnanensis子囊壳半埋生或近表生,黄褐色至褐色,梨形至近球形;子囊孢子近纺锤形,两端具细尖,1个分隔,表面具疣。提供了新种的详细宏观和微观特征描述及图示。此外,发现该属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小孢菌寄生 H. microspermus 和盘菌菌寄生H. stephanomatis,对我国材料的形态特征与原始描述进行了比较。
报道生于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叶片上的小帽壳孢属Pilidiella一新种。对该种结合形态描述及分子系统学分析明晰其分类地位。其主要形态特征是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梭形至长椭圆形,基部钝尖,27.9-34.2×5.4-7.6µm,长宽比4.7-5.8,明显区别于该属其他种,故将其定为新种,命名为贵州小帽壳孢Pilidiella guizhouensis。研究标本保藏于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实验室(HGUP)。
本文报道了采自于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公园的一种寄生蜘蛛的枝穗霉属新种,蛛生枝穗霉Clonostachys aranearum。此新种具有两型产孢结构,A-型产孢结构:轮枝菌型,瓶梗散生,通常2-5个形成轮生体,圆柱形,至顶端略微变细,17.3-27×1.1-1.6μm。B-型产孢结构:帚状,5.4-16.2×1.1-2.2μm,窄楔形,渐细。大量产孢时,分生孢子叠瓦状排列。分生孢子表面光滑,透明,3.2-5.4×1.1-2.1μm,椭圆形,常弯曲。模式标本GZAC QLS0625保存在贵州大学菌种保藏中心。
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采集到一种寄生于蠼螋成虫的真菌标本snj121022,分离并获得菌株 GZUIFR-snj121022,经形态学、系统发育和拆分网络综合分析,鉴定其为被毛孢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神农架被毛孢Hirsutella shennongjiaensis。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图解和系统发育分析。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采自中国东北地区的95份非鹅膏属真菌样本进行鹅膏肽类毒素(α-amanitin、β-amanitin、phalloidin)检测。为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对57份阳性反应样品利用UPLC-MS/MS进一步测定,值得注意的是,测定结果中褶纹丝盖伞Inocybe leiocephala确认同时含有以上3种毒素。本研究通过检测鹅膏肽类毒素在非鹅膏属真菌中的分布,对误食中毒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筛选出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新型毒菌资源,为毒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冬虫夏草和蛹虫草作为重要的药用真菌,得到广泛的重视,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然而,作为细胞学研究的基础处理方法,其菌丝隔膜和细胞核染色却缺乏必要的研究。荧光染色是一种程序简便、快速灵敏的染色方法。本研究选用DAPI、PI、Calcoflour White和刚果红等4种染料,对冬虫夏草、蛹虫草菌丝的隔膜和细胞核进行单独与组合染色实验,通过显微观察比较得出较好的染色方法。结果表明DAPI对冬虫夏草和蛹虫草菌丝的细胞核染色效果都较好,而Calcoflour White对两者的细胞壁染色效果较好且隔膜清晰。DAPI与Calcoflour White两者进行冬虫夏草菌丝组合染色的效果为最佳,但在蛹虫草菌丝染色中效果不太稳定。对蛹虫草菌丝较好的组合染色是DAPI与刚果红的组合,但其染色结果需要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转录因子在真菌环境响应及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研究光诱导香菇菌丝转色过程中的转录因子表达变化。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转色的菌丝(313C)与黑暗条件下未转色的菌丝(313W)相比,香菇菌丝中共有68个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发生变化(48个转录因子上调表达,20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转色的菌丝(313C)与初始未转色的菌丝(118)相比,香菇菌丝中有80个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发生变化(49个转录因子上调表达,31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包括WD40、MADS-box、MYB和GATA等家族。另外,样品的两两比较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既存在部分重叠,也表现特异性。其中,313C/313W中有14个特异性差异表达转录因子,313C/118中有26个特异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重叠的转录因子有64个,其中有39个表达水平上调,15个表达水平下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几个转录因子进行了表达检测,其中部分转录因子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分析基本相同。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香菇转色的转录调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研究以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全基因组序列为对象,利用HMMER软件构建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HMM)结合BLAST的方法鉴定了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超家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鉴定蛋白进行分析,并利用MEME软件进行了保守性基序的预测及活性位点注释。分析结果表明,赤散囊菌基因组包含了4个MAPK蛋白,分别属于Hog1-type、MpkC-type、Slt2-type和Fus3/Kss1-type类型;3个MAPK kinase(MAPKK)蛋白,分别属于MKK1-type、Pbs2-type和Ste7-type类型;3个MAPK kinase kinase(MAPKKK)蛋白,分别属于BCK1-type、Ste11-type和Ssk22-type类型。保守性基序分析及注释结果表明,MAPKs超家族蛋白都包含了蛋白激酶活性位点“-D[L/I/V]K-”以及保守性的ATP-binding标签序列。MAPK与MAPKK蛋白分别包含了“-TxY-”和“-SD[I/V]WS-”磷酸化位点,且MAPK蛋白还包含一个保守性的common docking基序(CD motif),而MAPKKK蛋白则包含了一个功能不明的保守性基序,其一致性序列为“-GTPYWMAPEV-”。研究结果为揭示MAPKs信号途径在赤散囊菌中参与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奠定了基础。
芳香族化合物适当时间适当浓度添加到培养基中,可提高真菌漆酶活性,有助于增强其对木质纤维素的利用效率。为了增强斑玉蕈漆酶活性,本文研究了8种芳香族化合物对其酶活的影响及其与菌丝生物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在无诱导物条件下,斑玉蕈漆酶活性和菌丝生物量相关系数r为0.9956,说明它们呈正相关,但是整个培养过程漆酶活性相对较低;供试的芳香族化合物对漆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其中添加0.1mmol/L的愈创木酚对斑玉蕈漆酶活性诱导作用最大,达到3倍以上,同时提高了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而随着添加时间的延长,部分化合物对漆酶活性和菌丝生物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可能因为化合物对菌丝毒性的延长导致菌丝生长变慢或死亡;进一步研究发现,斑玉蕈3个漆酶同工酶基因lcc2、lcc3和lcc4在诱导剂愈创木酚的影响下转录水平都不同程度地上调。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漆酶活性可以提高斑玉蕈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暗示可能通过提高漆酶活性的方法,提高斑玉蕈的培养基利用效率。
比较了热水回流法、热水-酶回流法、超声波法以及超声波-酶水解法等4种提取方法对灵芝菌丝体中β-葡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酶水解法所得β-葡聚糖的得率最大,影响提取的关键因素为超声波功率(A),水料比(B),pH(C)和加酶量(D)。进一步采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这4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因素A、B、C对β-葡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因素D和所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P>0.05)。通过回归拟合,建立了预测灵芝β-葡聚糖提取的多项式模型。经响应面最优分析,获得4个因素的最佳水平为:超声波功率275.54W,水料比25.62:1(V/M,mL/g),pH 7.17,加酶量1.05%。经实际试验验证,在该条件下,灵芝菌丝体β-葡聚糖得率可达5.50mg/g。
近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温室大棚内番茄灰叶斑病发生为害严重,对当地番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但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尚未在浙江报道。本文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系统学(rDNA-ITS、gpd和EF-1α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研究,将侵染番茄的病原菌鉴定为番茄匍柄霉菌Stemphylium lycopersici。研究结果对制定该病害的防治决策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