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了采自新加坡的多孔菌一新种,硫色变色卧孔菌,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和显微绘图。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体一年生,平伏,新鲜时软,硫磺色,干后浅橄榄色至蜜黄色,单系菌丝系统,生殖菌丝具简单分隔,存在菌丝状囊状体和锥形拟囊状体,担孢子近球形至球形,具一大液泡。基于ITS和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新种属于变色卧孔菌属分支的一个明确的支系。
报道生在中国梧桐科Sterculiaceae上的5种尾孢类丝孢菌(cercosporoid hyphomycetes),其中在梧桐 Firmiana simplex 上新发现的2个新种,梧桐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firmianae,梧桐生假尾孢 P. firmianicola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野路葵假尾孢 P. corchorifoliae。提供了拉丁文特征简介、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利用11对多态性ISSR引物对2014-2016年间采自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及海南等5省的60个玉米多堆柄锈菌菌株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自山东的玉米多堆柄锈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态性百分率( P)达96.34%,与江苏、浙江、河南锈菌种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遗传距离相对较近,其中与江苏的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高(GS=0.7829),遗传距离最近(GD=0.2447),而与分离自海南的锈菌种群相似性最低(GS=0.0148),遗传距离最远(GD=4.2999)。在相似性系数0.74水平上,供试60个菌株被划为3个群和多个亚群组,各群和亚群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年度与地理分布上的差异。2015年采集的菌株之间 Gst值为0.8694,2015与2016年采集的菌株群体间的 Gst值为0.4562,说明病菌的遗传变异不仅表现在地域上,也体现在年度间。基于ISSR标记分析,作者认为发生在山东省的玉米南方锈病其初侵染菌源不是来自我国周年发生玉米南方锈病的海南省,而最有可能来自同样能越冬的菲律宾或我国台湾地区。
运用基因敲入技术,将GFP、mCherry整合到果生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组蛋白histone H1位点,实现融合表达,获得细胞核荧光标记菌株。基于标记菌株可以对分生孢子、营养菌丝、附着胞、侵染菌丝等结构中的细胞核进行实时活体观察。果生刺盘孢存在性亲和的“+”、“-”型菌株分化,GFP“+”型菌株和mCherry“-”型菌株接触形成明显杂交线,杂交线上单子囊内含红绿两种孢子,表明“+”、“-”型菌株间发生杂交;杂交线上子囊壳壁表达mCherry,表明由“-”型菌株发育而来。本研究构建的核荧光标记菌株将是研究果生炭疽菌细胞周期调控和有性繁殖过程的重要材料。
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原真菌,可侵染400多种植物引致黄萎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的特殊休眠结构,能够在土壤中存活14年之久,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在前期微菌核萌发表达谱的基础上,选择上调倍数最高的环戊酮1,2-单加氧酶基因( VDAG_03943),进行克隆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929bp,cDNA序列全长1 668bp,编码55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命名为 VdCPMO。与野生型菌株JY相比,敲除突变体菌株的菌落生长减慢,微菌核萌发率显著降低,芽管平均长度明显较短,而互补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菌株JY间无显著性差异。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敲除突变体菌株的微菌核丧失了对棉花的致病力。
可变剪接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利用RT-PCR克隆鉴定到草菇exo-β-1,3-葡聚糖酶基因( exg2)的4种可变剪接体( exg2V1, exg2V2, exg2V3和 exg2V4),其中, exg2V1第7个内含子保留; exg2V2第11个内含子保留同时剪切掉第12个外显子的后58bp; exg2V3同时保留第7个和第17个内含子; exg2V4同时保留第2、第9和第17个内含子。4种剪接体均在可变剪接位点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导致预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不完整的结构域。定量PCR结果显示:草菇5个发育时期中,4种可变剪接体表达量均比标准剪接体 exg2低,但4种可变剪接体的表达也表现出一定的时期和组织差异性。初步推断发现的草菇 exg2基因4种可变剪接体均为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通过此方式达到对 exg2基因标准剪接转录本的精准调控。
为了鉴定冠突曲霉 veA基因缺失型与野生型的差异代谢物,寻找与 veA 基因产孢相关的代谢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收集2个菌株培养48h的菌丝体,经液氮研磨、超声萃取、三甲基氯硅烷衍生化后上机检测,将GC-MS检测的数据进行前处理和代谢物注释,并用统计学相关软件进行差异物筛选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99种代谢物,其中差异代谢物41种,野生型菌株中表达上调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20种, veA缺失型菌株中表达上调的显著差异代谢物有21种,并预测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发现与623种代谢物产生相关性,其中313种呈正相关,310种呈负相关。筛选出来的差异代谢物涉及有机酸、氨基酸、碳水化合物、醇类、脂肪酸类等多种代谢物质,其中有机酸和氨基酸类代谢物占主导地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冠突曲霉代谢物与产孢的关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以生防真菌黑附球菌原生质体为受体、潮霉素抗性基因( hph)为筛选标记,应用PEG介导法进行了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潮霉素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黑附球菌对潮霉素的耐受浓度为50mg/L。PEG介导的黑附球菌原生质体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为:30℃下用2%裂解酶酶解黑附球菌菌丝2h,过滤收集原生质体,经MTC清洗重悬后将质粒pYF11-hph转化黑附球菌原生质体,在RM培养基中混匀再生;经潮霉素药剂筛选和PCR验证,表明外源基因 hph已转入到黑附球菌中并获得稳定表达。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PEG介导的黑附球菌遗传转化体系,为研究其代谢途径、生防机制及构建工程菌株提供了技术保障。
从分子水平上探究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的差异,同时以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筛选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抗乳腺癌活性部位,并对其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基于rDNA 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树和拆分网络(splits network)分析研究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的差异;采用MTT法检测发酵液不同提取物抗乳腺癌活性;通过细胞形态观察进一步了解活性提取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LC-MS/MS对活性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系统发育树表明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粗毛纤孔菌GC含量较桑黄孔菌属菌株低,同时拆分网络分析法能更好地区分粗毛纤孔菌与桑黄;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正丁醇提取物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 P<0.05),作用24h的IC50值为245.44μg/mL;细胞形态观察显示正丁醇提取物浓度在250μg/mL时,对MDA-MB-231细胞的凋亡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强;LC-MS/MS检测到正丁醇萃取部分的物质有2个,这2个物质均首次在粗毛纤孔菌中鉴定得到。结果表明,拆分网络分析法可较好地用于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的分子甄别,正丁醇提取物是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抗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主要活性部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粗毛纤孔菌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肿瘤抑制率、脏器指数、肿瘤切片的观察以及血清中影响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变化对比分析灰树花孔菌 Grifola frondosa子实体粗粉及灰树花孔菌子实体超微粉对Hep-A-22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分均具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其中灰树花孔菌超微粉高剂量组(1 500mg/kg)抑瘤效果最佳,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通过HE染色后的肿瘤细胞可观察到坏死面积增大,同时该组血清中IFN-γ、IL-2、VEGF、GSH-PX和SOD含量显著增加( P<0.01或 P<0.05),并与抑制肿瘤具有一定相关性。
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真菌由于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特别是从中发现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1株地衣内生真菌 Pestalotiopsis sp.的固体培养基次生代谢产物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该菌株能够产生分子量比较特殊的两个色谱峰。通过进一步的菌株大量发酵,结合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跟踪分离,得到了2个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质谱技术等方法确定这2个单体化 合物平面结构,分别为已知torrenyanic acid衍生物(1)和新化合物pestalotiopsin(2)。比对化合物的CD谱及考虑生源关系,确定了新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化合物1和2的体外抑制人白血病细胞K562实验显示二者均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值分别为25.2和32.1µmol/L。
荒漠地衣石果衣 Endocarpon pusillum中未能检测出任何次级代谢产物,然而,其共生菌基因组中却含有14个PKS基因和2个NRPS基因。通过激活培养后从中分离出3个次级代谢产物,4,6,9-三羟基-7-甲基-1H,3H-萘并[1,8-cd]吡喃-1,3-二酮(lamellicolic anhydride)、石果衣菌素A(endocarpin A)及石果衣菌素B(endocarpin B),后二者为新结构化合物。从其共生藻柯氏复球藻 Diplosphaera chodatii中分离出3个脱镁叶绿素类化合物,即脱镁叶绿素甲酯酸b(phaeophorbide b)、13-表-脱镁叶绿素甲酯酸a(13- epi-phaeophorbide a)及脱镁叶绿素甲酯酸a(phaeophorbide a)。其中脱镁叶绿素甲酯酸b具有中等的清除DPPH活性。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贵州贵阳花溪刺槐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共获得有效序列43 942条,聚类后共获得81个可操作单元(OTUs),分属4门13纲27目45科58属。其中,优势属为一分类地位未定属,其相对丰度为83.23%,次优势属为镰刀菌属 Fusarium(11.81%) 、拟船壳属 Gloniopsis(1.38%)和螺旋聚孢霉属 Clonostachys(0.72%),相对丰度小于0.5%的属高达50个以上。Shannon-Wiener指数为0.6835,Simpson指数为0.7071。经FUNGuild软件平台解析显示,刺槐内生菌包含有如下生态功能群: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内生真菌、真菌寄生菌、地衣真菌、粪生真菌、未定腐生菌和木腐菌等。
本文报道了中国柄锈菌科3个新记录种,分别为五福花 Adoxa moschatellina上的白柄锈菌 Puccinia albescens、西北针茅 Stipa sareptana var. krylovii上的狼针草柄锈菌 Puccinia stipina以及三花洼瓣花 Lloydia triflora上的顶冰花单胞锈菌 Uromyces gageae。文中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线条图、照片和ITS序列数据。研究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和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